8.1.4梅逊公式

8.1.4系统的方块图、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系统的方块图是系统各元件特性、系统结构和信号流向的图解表示法。 1 方块图元素

(1)方块(Block Diagram):表示输入到输出间单向传输的函数关系。

输入输出关系

图1 方块图的基本构成

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在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

(2)比较点(合成点、综合点)Summing P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元件。 “+”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

r r r 1±r 2

图2 比较点示意图

注意:进行相加减的量,必须具有相同的量刚。 (3)分支点(引出点、测量点)Branch Point 表示信号测量或引出的位置

图3 分支点示意图

注意: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大小和性质完全一样。 2 方块图的绘制

(1)考虑负载效应分别列写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并将它们用方框(块)表示。

(2)根据各元部件的信号流向,用信号线依次将各方块连接起来,便可得到系统的方块图。

系统方块图-也是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

例1 画出下列RC 电路的方块图。

R

(a )

图4一阶RC 网络

解:由图2-20,利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电容元件特性可得:

u i -u o ⎧U i (s ) -U o (s ) ⎧i =I (s ) =⎪⎪⎪R R 对其进行拉氏变换得:⎨⎨idt I (s ) ⎪u =⎰⎪U o (s ) =o ⎪sC ⎩c ⎩

(1)

(2)

由(1)和(2)分别得到图(b )和(c)。

U )

I (s

(b )

U o (s )

(c )

将图(b )和(c)组合起来即得到图(d),图(d)为该一阶RC 网络的方块图。

U i (s (d )

例2 画出下列R-C 网络的方块图。

解:(1)根据电路定理列出方程,写出对应的拉氏变换,也可直接画出该电路的运算电路图如图(b);(2)根据列出的4个式子作出对应的框图;(3)根据信号的流向将各方框依次连接起来。

U r (s ) -U C 1(s ) ⎧

⎪I 1(s ) =

R 1

I (s ) -I 2(s ) ⎪

U C 1(s ) =1⎪⎪sC 1⎨

U (s ) -U c (s )

⎪I (s ) =C 1

2⎪R 2⎪I (s ) ⎪U c (s ) =2⎪sC 2⎩

(1) (2)

(3) (4)

图5 二阶RC 网络

根据公式(1)~(4),分别画出对应的方块图,如图(c)中虚线框所示。

由图清楚地看到,后一级R 2-C 2网络作为前级R 1-C 1网络的负载,对前级R 1-C 1网络的输出电压u c 产生影响,这就是负载效应。

1

3 方块图的简化——等效变换

为了由系统的方块图方便地写出它的闭环传递函数,通常需要对方块图进行等效变换。方块图的等效变换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变换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在控制系统中,任何复杂系统主要由响应环节的方块经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基本形式连接而成。三种基本形式的等效法则一定要掌握。

(1)串联连接

) (b )

(a )

图6 环节的串联连接

在控制系统中,常见几个环节按照信号的流向相互串联连接。 特点:前一环节的输出量就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

U 1(s ) =G 1(s ) R (s )

U 2(s ) =G 2(s ) U 1(s ) =G 2(s ) G 1(s ) R (s ) C (s ) =G 3(s ) U 2(s ) =G 3(s ) G 2(s ) G 1(s ) R (s ) C (s ) R (s )

=G 1(s ) G 2(s ) G 3(s ) =G (s )

结论: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

n

G (s ) =

∏G

i =1

i

(s )

式中,n 为相串联的环节数。 (2)并联连接

(a )

(s

)

(b )

图7 环节的并联连接

特点:各环节的输入信号是相同的,均为R(s),输出C(s)为各环节的输出之和,即:

C (s ) =C 1(s ) +C 2(s ) +C 3(s )

=G 1(s ) R (s ) +G 2(s ) R (s ) +G 3(s ) R (s ) =[G 1(s ) +G 2(s ) +G 3(s )]R (s )

C (s ) R (s )

=G 1(s ) +G 2(s ) +G 3(s ) =G (s )

结论:并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即:

n

G (s ) =

∑G

i =1

i

(s )

式中,n 为相并联的环节数,当然还有“-”的情况。 (3)反馈连接

R

(a )

(b )

图8 环节的反馈连接

(4)比较点和分支点(引出点)的移动

有关移动中,

“前”、“后”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流向“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

R (s C (s )

Q (s )

Q (s )

☟放大→缩小 ☟缩小→放大

R (s )

Q (s )

☟ ☟

C (s ) =R (s ) G (s ) ±Q (s )

=[R (s ) +

Q (s ) G (s )

]G (s )

C (s ) =[R (s ) ±Q (s )]G (s )

=R (s ) G (s ) ±Q (s ) G (s )

图9 比较点移动示意图

R(s

C (s) C (s)

R(s)

分支点(引出点)前移分支点

(引出点)后移

☟ ☟

(s )

(s )

(s )

☟ ☟

1G (s )

=R (s ) 左

C (s ) =R (s ) G (s ) 右R (s ) =R (s ) G (s )

图10 分支点移动示意图

例2-11 将例2-9的系统方块图简化。

分支点A 后移(放大->缩小),比较点B 前移(放大->缩小)。比较点1和2交换。

s )

U r (s )

U c

(s )

U r (s )

c (s )

图11 方块图的简化过程

8.1.4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S ·J ·Mason )

方块图是一种很有用的图示法。对于复杂的系统,方块图的简化过程仍较复杂,且易出错。Mason 提出的信号流图,既能表示系统的特点,而且还能直接应用梅逊公式方便的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因此,信号流图在系统分析中也被广泛地应用。 1信号流图中的术语

x 1

a 12增益

x 2果

x 2=a 12x 1

节点 输出方向

(sourc de )

x 6

25

图12 信号流图

输入节点:具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图12中的x 1。

输出节点(阱,坑):仅有输入支路的节点。有时信号流图中没有一个节点是仅具有输入支路的。我们只要定义信号流图中任一变量为输出变量,然后从该节点变量引出一条增益为1的支路,即可形成一输出节点,如图2-30中的x 5。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如图2-30中的x 2, x 3, x 4

前向通路:开始于输入节点,沿支路箭头方向,每个节点只经过一次,最终到达输出节点的通路称之前向通路。

① x 1→x 2→x 3→x 4→x 5 a 12a 23a 34a 45=p 1 ② x 1→x 2→x 4→x 5 a 12a 24a 45=p 2 ③ x 1→x 2→x 5 a 12a 25=p 3

前向通路上各支路增益之乘积,称为前向通路总增益 用p k 表示。 回路:起点和终点在同一节点,并与其它节点相遇仅一次的通路。 (闭通路)x 2→x 3→x 2 ,x 2→x 4→x 3→x 2 ,x 3→x 4→x 3 L 1=a 23a 32 L 2=a 24a 43a 32 L 3=a 34a 43

x 2→x 5→x 3→x 2 x 3→x 4→x 5→x 3

,x 2→x 4→x 5→x 3→x 2 , ,x 4→x 4

回路中所有支路的乘积称为回路增益,用L a 表示。

不接触回路:回路之间没有公共节点时,这种回路叫做不接触回路。

在信号流图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接触回路。 例如:x 2→x 3→x 2和x 4→x 4 x 2→x 5→x 3→x 2和x 4→x 4

信号流图的性质

① 信号流图适用于线性系统。

② 支路表示一个信号对另一个信号的函数关系,信号只能沿支路上的箭头指向传递。 ③ 在节点上可以把所有输入支路的信号叠加,并把结果的信号送到所有的输出支路。 ④ 具有输入和输出节点的混合节点,通过增加一个具有单位增益的支路把它作为输出

节点来处理。

⑤ 对于一个给定的系统,信号流图不是唯一的,这是由于描述同一个系统的方程可以

表示为不同的形式。

2 信号流图的绘制

⑴ 由微分方程绘制⇒s 方程,这与画方块图差不多。 ⑵由系统方块图绘制。

例3画出下图所示系统方块图的信号流图。

图2-31系统方块图

解:①用小圆圈表示各变量对应的节点

②在比较点之后的引出点A 1, A 2,只需在比较点后设置一个节点便可。也即可以与它前面的比较点共用一个节点。

③在比较点之前的引出点B ,需设置两个节点,分别表示引出点和比较点,注意图中的e 1e 2。 证明:

U

A 2

(s ) =U

A 1(s ) G 2

(s ) +U B (s ) ≠U ( B s )

3 信号流图化简 规则1 串联

X(s)

Y(s)规则2 并联

规则3 反馈

规则4 相加点后移

规则5 分支点前移

G 2

H

⇒ ⇒

⇒ ⇒

X(s)

Y(s)Y(s)

H 1(s )

Y(s)

3 Mason ' s gain

1

formula

H =

G ∑∆

k

∆k

式中 H 系统总增益(总传递函数) k : 前向通路数

G k :第k 条前向通路总增益

∆: 信号流图特征式,它是信号流图所表示的方程组的系数矩阵的行列式。在同

一个信号流图中不论求图中任何一对节点之间的增益,其分母总是∆,变化的只是其分子。

其中:∑L

∑L

∆=1-

L (1) +∑L (2) -∑L (3) +⋅⋅⋅+(-1)

(1)

m

∑L

(m )

――所有不同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所有任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2)

∑L

(m )

――所有任意m 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k :

为不与第k 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那一部分信号流图的∆值,称为第k 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即将∆中与P k 接触的回路的增益置零得到。

例4 求图2-33(a )所示信号流图的总增益

a

52

a (a)

x 1

(b)

P =a 12a 23a 34a 45

1

x 1

x 2

x 3

x 4

x 5x 5

∆1=1

(c)

P 1=a 12a 23a 35∆2=1-a 44

(d)

x =a 23a 32

=a 23a 34a 42

(e)

x 2

L 3=a 44

互不接触

L 22=a 23a 35a 52a 44L 4=a 23a 34a 45a 52

(f)

x (g)

x 2

x 5

L 5=a 23a 35a 52

图2-33 信号流图

P =

a 12a 23a 34a 45+(1-a 44) a 12a 23a 35

1-(a 23a 32+a 23a 34a 42+a 44+a 23a 34a 52+a 23a 35a 52) +a 23a 32a 44+a 23a 35a 52a 44

例5 利用Mason’s gain formula

求图2-34所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G -H 2

G 7R (s)C (s)

图2-34 某系统的信号流图

解:前向通路有3个

1→2→3→4→5→61→2→4→5→61→2→3→6

P 1=G 1G 2G 3G 4G 5

∆1=1

P 2=G 1G 6G 4G 5

∆2=1

P 3=G 1G 2G 7∆3=1+G 4H 1

4个单独回路

4→5→4

L 1=-G 4H 1

L 2=-G 2G 7H 2

2→3→6→2

2→4→5→6→2

L 3=-G 6G 4G 5H 2

2→3→4→5→6→2

L 4=-G 2G 3G 4G 5H 2

L 1与L 2互不接触

L 12=G 4G 2G 7H 1H 2

∆=1+G 1H 1+G 2G 7H 2+G 6G 4G 5H 2+G 2G 3G 4G 5H 2+G 4G 5G 7H 1H 2

C (s ) R (s ) =

=

1∆

(P 1∆1+P 2∆2+P 3∆3)

G 1G 2G 3G 4G 5+G 1G 6G 4G 5+G 1G 2G 7

1+G 4H 1+G 2G 7H 2+G 6G 4G 5H 2+G 2G 3G 4G 5H 2+G 4G 2G 7H 1H 2

例6 系统的方块图如2-35所示,试画出信号流图,并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 (s ) R (s )

R

图2-35某系统的方框图

C

-H (s)

R

注意:增益为1支路的运用

只有一个前向通路

2→3→4→5→6

P 1=G 1G 2G 3

∆1=1

有三个独立回路

2→3→4→5→6→2

L 1=-G 1G 2G 3

3→4→5→3

4→5→6→4

L 2=G 1G 2H 1

L 3=-G 2G 3H 2

没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互相独立回路

C (s ) R (s )

=P 1∆1∆

=

P 1∆1

1-(L 1+L 2+L 2)

=

G 1G 2G 3

1+G 1G 2G 3-G 1G 2H 1+G 2G 3H 2

8.1.4系统的方块图、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系统的方块图是系统各元件特性、系统结构和信号流向的图解表示法。 1 方块图元素

(1)方块(Block Diagram):表示输入到输出间单向传输的函数关系。

输入输出关系

图1 方块图的基本构成

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在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

(2)比较点(合成点、综合点)Summing P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元件。 “+”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

r r r 1±r 2

图2 比较点示意图

注意:进行相加减的量,必须具有相同的量刚。 (3)分支点(引出点、测量点)Branch Point 表示信号测量或引出的位置

图3 分支点示意图

注意: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大小和性质完全一样。 2 方块图的绘制

(1)考虑负载效应分别列写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并将它们用方框(块)表示。

(2)根据各元部件的信号流向,用信号线依次将各方块连接起来,便可得到系统的方块图。

系统方块图-也是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

例1 画出下列RC 电路的方块图。

R

(a )

图4一阶RC 网络

解:由图2-20,利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电容元件特性可得:

u i -u o ⎧U i (s ) -U o (s ) ⎧i =I (s ) =⎪⎪⎪R R 对其进行拉氏变换得:⎨⎨idt I (s ) ⎪u =⎰⎪U o (s ) =o ⎪sC ⎩c ⎩

(1)

(2)

由(1)和(2)分别得到图(b )和(c)。

U )

I (s

(b )

U o (s )

(c )

将图(b )和(c)组合起来即得到图(d),图(d)为该一阶RC 网络的方块图。

U i (s (d )

例2 画出下列R-C 网络的方块图。

解:(1)根据电路定理列出方程,写出对应的拉氏变换,也可直接画出该电路的运算电路图如图(b);(2)根据列出的4个式子作出对应的框图;(3)根据信号的流向将各方框依次连接起来。

U r (s ) -U C 1(s ) ⎧

⎪I 1(s ) =

R 1

I (s ) -I 2(s ) ⎪

U C 1(s ) =1⎪⎪sC 1⎨

U (s ) -U c (s )

⎪I (s ) =C 1

2⎪R 2⎪I (s ) ⎪U c (s ) =2⎪sC 2⎩

(1) (2)

(3) (4)

图5 二阶RC 网络

根据公式(1)~(4),分别画出对应的方块图,如图(c)中虚线框所示。

由图清楚地看到,后一级R 2-C 2网络作为前级R 1-C 1网络的负载,对前级R 1-C 1网络的输出电压u c 产生影响,这就是负载效应。

1

3 方块图的简化——等效变换

为了由系统的方块图方便地写出它的闭环传递函数,通常需要对方块图进行等效变换。方块图的等效变换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变换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在控制系统中,任何复杂系统主要由响应环节的方块经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基本形式连接而成。三种基本形式的等效法则一定要掌握。

(1)串联连接

) (b )

(a )

图6 环节的串联连接

在控制系统中,常见几个环节按照信号的流向相互串联连接。 特点:前一环节的输出量就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

U 1(s ) =G 1(s ) R (s )

U 2(s ) =G 2(s ) U 1(s ) =G 2(s ) G 1(s ) R (s ) C (s ) =G 3(s ) U 2(s ) =G 3(s ) G 2(s ) G 1(s ) R (s ) C (s ) R (s )

=G 1(s ) G 2(s ) G 3(s ) =G (s )

结论: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

n

G (s ) =

∏G

i =1

i

(s )

式中,n 为相串联的环节数。 (2)并联连接

(a )

(s

)

(b )

图7 环节的并联连接

特点:各环节的输入信号是相同的,均为R(s),输出C(s)为各环节的输出之和,即:

C (s ) =C 1(s ) +C 2(s ) +C 3(s )

=G 1(s ) R (s ) +G 2(s ) R (s ) +G 3(s ) R (s ) =[G 1(s ) +G 2(s ) +G 3(s )]R (s )

C (s ) R (s )

=G 1(s ) +G 2(s ) +G 3(s ) =G (s )

结论:并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即:

n

G (s ) =

∑G

i =1

i

(s )

式中,n 为相并联的环节数,当然还有“-”的情况。 (3)反馈连接

R

(a )

(b )

图8 环节的反馈连接

(4)比较点和分支点(引出点)的移动

有关移动中,

“前”、“后”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流向“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

R (s C (s )

Q (s )

Q (s )

☟放大→缩小 ☟缩小→放大

R (s )

Q (s )

☟ ☟

C (s ) =R (s ) G (s ) ±Q (s )

=[R (s ) +

Q (s ) G (s )

]G (s )

C (s ) =[R (s ) ±Q (s )]G (s )

=R (s ) G (s ) ±Q (s ) G (s )

图9 比较点移动示意图

R(s

C (s) C (s)

R(s)

分支点(引出点)前移分支点

(引出点)后移

☟ ☟

(s )

(s )

(s )

☟ ☟

1G (s )

=R (s ) 左

C (s ) =R (s ) G (s ) 右R (s ) =R (s ) G (s )

图10 分支点移动示意图

例2-11 将例2-9的系统方块图简化。

分支点A 后移(放大->缩小),比较点B 前移(放大->缩小)。比较点1和2交换。

s )

U r (s )

U c

(s )

U r (s )

c (s )

图11 方块图的简化过程

8.1.4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S ·J ·Mason )

方块图是一种很有用的图示法。对于复杂的系统,方块图的简化过程仍较复杂,且易出错。Mason 提出的信号流图,既能表示系统的特点,而且还能直接应用梅逊公式方便的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因此,信号流图在系统分析中也被广泛地应用。 1信号流图中的术语

x 1

a 12增益

x 2果

x 2=a 12x 1

节点 输出方向

(sourc de )

x 6

25

图12 信号流图

输入节点:具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图12中的x 1。

输出节点(阱,坑):仅有输入支路的节点。有时信号流图中没有一个节点是仅具有输入支路的。我们只要定义信号流图中任一变量为输出变量,然后从该节点变量引出一条增益为1的支路,即可形成一输出节点,如图2-30中的x 5。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如图2-30中的x 2, x 3, x 4

前向通路:开始于输入节点,沿支路箭头方向,每个节点只经过一次,最终到达输出节点的通路称之前向通路。

① x 1→x 2→x 3→x 4→x 5 a 12a 23a 34a 45=p 1 ② x 1→x 2→x 4→x 5 a 12a 24a 45=p 2 ③ x 1→x 2→x 5 a 12a 25=p 3

前向通路上各支路增益之乘积,称为前向通路总增益 用p k 表示。 回路:起点和终点在同一节点,并与其它节点相遇仅一次的通路。 (闭通路)x 2→x 3→x 2 ,x 2→x 4→x 3→x 2 ,x 3→x 4→x 3 L 1=a 23a 32 L 2=a 24a 43a 32 L 3=a 34a 43

x 2→x 5→x 3→x 2 x 3→x 4→x 5→x 3

,x 2→x 4→x 5→x 3→x 2 , ,x 4→x 4

回路中所有支路的乘积称为回路增益,用L a 表示。

不接触回路:回路之间没有公共节点时,这种回路叫做不接触回路。

在信号流图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接触回路。 例如:x 2→x 3→x 2和x 4→x 4 x 2→x 5→x 3→x 2和x 4→x 4

信号流图的性质

① 信号流图适用于线性系统。

② 支路表示一个信号对另一个信号的函数关系,信号只能沿支路上的箭头指向传递。 ③ 在节点上可以把所有输入支路的信号叠加,并把结果的信号送到所有的输出支路。 ④ 具有输入和输出节点的混合节点,通过增加一个具有单位增益的支路把它作为输出

节点来处理。

⑤ 对于一个给定的系统,信号流图不是唯一的,这是由于描述同一个系统的方程可以

表示为不同的形式。

2 信号流图的绘制

⑴ 由微分方程绘制⇒s 方程,这与画方块图差不多。 ⑵由系统方块图绘制。

例3画出下图所示系统方块图的信号流图。

图2-31系统方块图

解:①用小圆圈表示各变量对应的节点

②在比较点之后的引出点A 1, A 2,只需在比较点后设置一个节点便可。也即可以与它前面的比较点共用一个节点。

③在比较点之前的引出点B ,需设置两个节点,分别表示引出点和比较点,注意图中的e 1e 2。 证明:

U

A 2

(s ) =U

A 1(s ) G 2

(s ) +U B (s ) ≠U ( B s )

3 信号流图化简 规则1 串联

X(s)

Y(s)规则2 并联

规则3 反馈

规则4 相加点后移

规则5 分支点前移

G 2

H

⇒ ⇒

⇒ ⇒

X(s)

Y(s)Y(s)

H 1(s )

Y(s)

3 Mason ' s gain

1

formula

H =

G ∑∆

k

∆k

式中 H 系统总增益(总传递函数) k : 前向通路数

G k :第k 条前向通路总增益

∆: 信号流图特征式,它是信号流图所表示的方程组的系数矩阵的行列式。在同

一个信号流图中不论求图中任何一对节点之间的增益,其分母总是∆,变化的只是其分子。

其中:∑L

∑L

∆=1-

L (1) +∑L (2) -∑L (3) +⋅⋅⋅+(-1)

(1)

m

∑L

(m )

――所有不同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所有任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2)

∑L

(m )

――所有任意m 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k :

为不与第k 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那一部分信号流图的∆值,称为第k 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即将∆中与P k 接触的回路的增益置零得到。

例4 求图2-33(a )所示信号流图的总增益

a

52

a (a)

x 1

(b)

P =a 12a 23a 34a 45

1

x 1

x 2

x 3

x 4

x 5x 5

∆1=1

(c)

P 1=a 12a 23a 35∆2=1-a 44

(d)

x =a 23a 32

=a 23a 34a 42

(e)

x 2

L 3=a 44

互不接触

L 22=a 23a 35a 52a 44L 4=a 23a 34a 45a 52

(f)

x (g)

x 2

x 5

L 5=a 23a 35a 52

图2-33 信号流图

P =

a 12a 23a 34a 45+(1-a 44) a 12a 23a 35

1-(a 23a 32+a 23a 34a 42+a 44+a 23a 34a 52+a 23a 35a 52) +a 23a 32a 44+a 23a 35a 52a 44

例5 利用Mason’s gain formula

求图2-34所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G -H 2

G 7R (s)C (s)

图2-34 某系统的信号流图

解:前向通路有3个

1→2→3→4→5→61→2→4→5→61→2→3→6

P 1=G 1G 2G 3G 4G 5

∆1=1

P 2=G 1G 6G 4G 5

∆2=1

P 3=G 1G 2G 7∆3=1+G 4H 1

4个单独回路

4→5→4

L 1=-G 4H 1

L 2=-G 2G 7H 2

2→3→6→2

2→4→5→6→2

L 3=-G 6G 4G 5H 2

2→3→4→5→6→2

L 4=-G 2G 3G 4G 5H 2

L 1与L 2互不接触

L 12=G 4G 2G 7H 1H 2

∆=1+G 1H 1+G 2G 7H 2+G 6G 4G 5H 2+G 2G 3G 4G 5H 2+G 4G 5G 7H 1H 2

C (s ) R (s ) =

=

1∆

(P 1∆1+P 2∆2+P 3∆3)

G 1G 2G 3G 4G 5+G 1G 6G 4G 5+G 1G 2G 7

1+G 4H 1+G 2G 7H 2+G 6G 4G 5H 2+G 2G 3G 4G 5H 2+G 4G 2G 7H 1H 2

例6 系统的方块图如2-35所示,试画出信号流图,并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 (s ) R (s )

R

图2-35某系统的方框图

C

-H (s)

R

注意:增益为1支路的运用

只有一个前向通路

2→3→4→5→6

P 1=G 1G 2G 3

∆1=1

有三个独立回路

2→3→4→5→6→2

L 1=-G 1G 2G 3

3→4→5→3

4→5→6→4

L 2=G 1G 2H 1

L 3=-G 2G 3H 2

没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互相独立回路

C (s ) R (s )

=P 1∆1∆

=

P 1∆1

1-(L 1+L 2+L 2)

=

G 1G 2G 3

1+G 1G 2G 3-G 1G 2H 1+G 2G 3H 2


相关内容

  •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
  •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III ) 2.1 2.2 2.3 由方框图绘制信号流图----例 1 • •由方框图绘制信号流图----例2 •梅逊增益公式----基本术语 公式表述 • 例1:解: •前向通道的增益 G k 1(s ) = G 1G 2G 3 G k 2(s ) =G 1G 4 • ...

  •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详解
  •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自动控制原理A1>试卷 (A)标准答案 一.(15分)对于试图1所示系统: (1) 画出相应的信号流图: (2) 根据梅逊公式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C(s) R(s) : 试图1 解:(1) 信号流图如下所示: G4(s) R) 1 --7分 (2) ...

  • 2拉氏变换
  • 2拉氏变换 2. 1 拉氏变换定义 2. 2 简单函数的拉氏变换 1.单位阶跃函数l (t ): 2.指数函数eat ·I (t ): 3.正弦函数sin ωt ·和余弦函数cos ωt ·I (t ): 4.幂函数tn ·I (t ). 2. 3 拉氏变换的性质 1.满足叠加原理: 2.微分定理: ...

  •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题
  • < 自动控制原理B > 试题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若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 ). s(s1) A.s(s1)0 B. s(s1)50 C.s(s1)10 D.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 ...

  • 自动控制原理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
  • 自动控制原理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 中文 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 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 输入量 输出量 给定环节 比较环节 放大环节 执行环节 控制环节 被控对象 反馈环节 控制器 扰动/干扰 前向通道 反馈通道 恒值控制系统 随动控制系统 程序控制 ...

  • 控制理论与应用_2011
  •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 系统: 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按照 预定的规律运行,使之具有一定的状态和性能. 图1-2所示为一液位控制系统,试说明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1 1-2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1)在控制器中标定好期望的水位高度,(2 ...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浙江科技学院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06年5月 章节目 第一章 控制系统导论(2学时) 主要内容: 1.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1.2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1.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4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 1.5控制系统设计概论 重点: 1. 要求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 ...

  •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1
  • 第一章 绪论 重点: 1.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如何抽象实际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 3.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 4.线性系统(线性定常系统.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定 义和区别: 5.自动控制理论的三个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重点: 1.时域数学模型 ...

  • 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立校之本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立校之本 十八里店小学 校长:陈春红 2004年5月25日 教师是学校改革与发展中最主要的核心力量;他关系着祖国花朵的成长,影响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影射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志.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中支撑性的基础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