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聊书吧》读书笔记
《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是蒋军晶写的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书,对于老师们来说也很有指导意义。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我都尽量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班级图书角的借阅规则:1、每次只能借一本;2、每次借书最多只能借阅两星期;3、每隔一个月,借阅归零,每一位同学都把书归还到图书角;4、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好书推荐会,介绍得好的同学可以优先借阅书籍。
“大声朗读”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合大声朗读的书。第一,情节发展的节奏快。第二,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好人”与“坏人”容易区分。第三,对话明快、易读。第四,大段的景物描写要少。2、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第一,适时“停顿”,让学生自己想象参与。最好选择留有悬念的地方停下来。“停”的时间不要太久。第二,适时提问,让孩子简单参与。可以问:“你认为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另外,也可以让孩子提问,要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搪塞他们,也不要回答得匆匆忙忙。3、要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第一,要注意读的语调、语速。大声朗读的要义是要让听的人听得明白,喜欢听,因此要读得慢一些,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要富有感情地朗读,读到让人紧张的悬念处,要慢下来,把字句拉长,要让你的听众坐立不安。第二,要适时出示书的相关资源。在朗读之前要给孩子们介绍作者情况。介绍作者很有研究,应该找一些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介绍,把作者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第三,要注意读的环境。
什么样的书适合聊
(一)记住五个“一点儿”
1、冷僻词汇少一点儿2、薄一点儿3、大道理少说一点儿
4、情节发展快一点儿5、人物形象鲜明一点儿
(二)有可能,就选择高品味的书
1、忠实于自然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例如,法布尔的《昆虫记》、比安基的《森林报》。
2、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例如,充满想象力的幽默的《5月35日》《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3、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例如,《小王子》。
4、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例如,瑞典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法国戈西尼的“尼古拉”系列书籍。
5、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例如,纽伯瑞文学奖系列里的《一百条裙子》《亲爱的汉修先生》等。
(三)多选择儿童文学经典
(四)根据年龄来选书
一、二年级首选童话。
三、四年级的孩子喜欢读什么书?首先,我会选一些关于“英雄”的故事。其次,可以多读一些有关“友情”的书籍。第三,可以多选一些“冒险”的故事。例如,《手斧男孩》《天使雕像》《蓝色的海豚岛》。第四,可以多读一些可以激发同情心的书籍。心理学家人物,这个时期的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受别人同情的弱者,而是可以给予别人同情的强者。例如《三毛流浪记》《草房子》。
五、六年级的孩子喜欢读什么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知识类书籍产生兴趣,他们懂得越多想了解的也越多。他们开始对人类的一生及命运表达关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欣赏抒情文学,例如,诗,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欣赏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喜欢阅读侦探、推理小说,还喜欢阅读科幻小说。
(五)和不同性别的孩子聊的书
总体而言,女孩选择神秘故事和儿童故事的概率是男孩的两倍,更多的男孩喜欢读非小说性的文学作品。
《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读书笔记
聊书,最重要的是“交流与分享”。每个人的阅读收获不尽相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可以提升、调整和扩展大家的阅读能力。蒋军晶老师一直细致地观察、思考:怎样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有交流的欲望,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大家分享。他认为:老师身上这张嘴才是我们最可以利用、最有开发潜力的教学工具。
首先,我们要提出好的问题,一次热烈的讨论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问题。教学中,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沉默不语型的。下课时,个个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进入课堂—懒得理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提出的问题能让孩子有参与冲动的问题。我们要多提诠释类问题,例如:这本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最爆笑、最窝囊、最伟大、最神秘、最可悲、最无情……)的角色是谁?这本书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情节是哪一段?问题看似难,实际上经过我们的引导得当,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其次,我们不应当用过度诗意和结构化的教学语言。因为这样的语言有时让人感觉不坦率、不真诚、不自然,让学生有距离感、隔阂感—这种距离感、隔阂感让学生失去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就促进学生的交流欲望而言,过度修饰和结构化的语言,未必是好的教学语言,真诚和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聊书,有了好的话题,还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讨论环境。在安全的环境里,孩子才敢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如何营造安全的讨论环境呢?我们习惯性把自己扮演的很威严—“为什么?”“你来说!”这样的话我们脱口而出。孩子们听到了这样的指令,感觉在接受考查,总是害怕自己说错了。我们可以找出替代性的句子,“说来听听”等,让孩子在这样的探询、邀请中,有了发言的欲望。
当然,我们不要老给学生“正确答案”。让孩子们知道,只要有依据,任何一种观点,老师都是重视和欣赏的。即使老师发表了意见,那也只是个人意见,而不是“钦定”的观点。
另外,聊书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发掘自己的内心体验,并与别人分享。因此,我们不轻视任何浅显的意见,我们也不要着急发表高见。读者是唯一知道自己想法的人,在聊书过程中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多说,直到对孩子们的意见作出总结时,这才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总以为机智、热烈的讨论是好的讨论。课堂中,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好像害怕等待,很怕那两秒、五秒的安静,以为那就是“冷场”。试想,如果我们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孩子们正常的反应就是困惑不解,不敢
轻易发言。思考,讨论,这都需要时间,需要老师的耐心等待。学生有了思考和准备,才敢说,才能说。
引领学生聊书,教师要富有智慧。我们也应该学习美国的聊书高手法兰克••麦考特,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靠近他。
《和孩子聊书吧》读书笔记
《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是蒋军晶写的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书,对于老师们来说也很有指导意义。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我都尽量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班级图书角的借阅规则:1、每次只能借一本;2、每次借书最多只能借阅两星期;3、每隔一个月,借阅归零,每一位同学都把书归还到图书角;4、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好书推荐会,介绍得好的同学可以优先借阅书籍。
“大声朗读”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合大声朗读的书。第一,情节发展的节奏快。第二,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好人”与“坏人”容易区分。第三,对话明快、易读。第四,大段的景物描写要少。2、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第一,适时“停顿”,让学生自己想象参与。最好选择留有悬念的地方停下来。“停”的时间不要太久。第二,适时提问,让孩子简单参与。可以问:“你认为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另外,也可以让孩子提问,要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搪塞他们,也不要回答得匆匆忙忙。3、要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第一,要注意读的语调、语速。大声朗读的要义是要让听的人听得明白,喜欢听,因此要读得慢一些,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要富有感情地朗读,读到让人紧张的悬念处,要慢下来,把字句拉长,要让你的听众坐立不安。第二,要适时出示书的相关资源。在朗读之前要给孩子们介绍作者情况。介绍作者很有研究,应该找一些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介绍,把作者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第三,要注意读的环境。
什么样的书适合聊
(一)记住五个“一点儿”
1、冷僻词汇少一点儿2、薄一点儿3、大道理少说一点儿
4、情节发展快一点儿5、人物形象鲜明一点儿
(二)有可能,就选择高品味的书
1、忠实于自然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例如,法布尔的《昆虫记》、比安基的《森林报》。
2、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例如,充满想象力的幽默的《5月35日》《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3、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例如,《小王子》。
4、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例如,瑞典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法国戈西尼的“尼古拉”系列书籍。
5、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例如,纽伯瑞文学奖系列里的《一百条裙子》《亲爱的汉修先生》等。
(三)多选择儿童文学经典
(四)根据年龄来选书
一、二年级首选童话。
三、四年级的孩子喜欢读什么书?首先,我会选一些关于“英雄”的故事。其次,可以多读一些有关“友情”的书籍。第三,可以多选一些“冒险”的故事。例如,《手斧男孩》《天使雕像》《蓝色的海豚岛》。第四,可以多读一些可以激发同情心的书籍。心理学家人物,这个时期的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受别人同情的弱者,而是可以给予别人同情的强者。例如《三毛流浪记》《草房子》。
五、六年级的孩子喜欢读什么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知识类书籍产生兴趣,他们懂得越多想了解的也越多。他们开始对人类的一生及命运表达关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欣赏抒情文学,例如,诗,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欣赏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喜欢阅读侦探、推理小说,还喜欢阅读科幻小说。
(五)和不同性别的孩子聊的书
总体而言,女孩选择神秘故事和儿童故事的概率是男孩的两倍,更多的男孩喜欢读非小说性的文学作品。
《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读书笔记
聊书,最重要的是“交流与分享”。每个人的阅读收获不尽相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可以提升、调整和扩展大家的阅读能力。蒋军晶老师一直细致地观察、思考:怎样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有交流的欲望,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大家分享。他认为:老师身上这张嘴才是我们最可以利用、最有开发潜力的教学工具。
首先,我们要提出好的问题,一次热烈的讨论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问题。教学中,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沉默不语型的。下课时,个个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进入课堂—懒得理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提出的问题能让孩子有参与冲动的问题。我们要多提诠释类问题,例如:这本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最爆笑、最窝囊、最伟大、最神秘、最可悲、最无情……)的角色是谁?这本书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情节是哪一段?问题看似难,实际上经过我们的引导得当,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其次,我们不应当用过度诗意和结构化的教学语言。因为这样的语言有时让人感觉不坦率、不真诚、不自然,让学生有距离感、隔阂感—这种距离感、隔阂感让学生失去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就促进学生的交流欲望而言,过度修饰和结构化的语言,未必是好的教学语言,真诚和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聊书,有了好的话题,还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讨论环境。在安全的环境里,孩子才敢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如何营造安全的讨论环境呢?我们习惯性把自己扮演的很威严—“为什么?”“你来说!”这样的话我们脱口而出。孩子们听到了这样的指令,感觉在接受考查,总是害怕自己说错了。我们可以找出替代性的句子,“说来听听”等,让孩子在这样的探询、邀请中,有了发言的欲望。
当然,我们不要老给学生“正确答案”。让孩子们知道,只要有依据,任何一种观点,老师都是重视和欣赏的。即使老师发表了意见,那也只是个人意见,而不是“钦定”的观点。
另外,聊书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发掘自己的内心体验,并与别人分享。因此,我们不轻视任何浅显的意见,我们也不要着急发表高见。读者是唯一知道自己想法的人,在聊书过程中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多说,直到对孩子们的意见作出总结时,这才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总以为机智、热烈的讨论是好的讨论。课堂中,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好像害怕等待,很怕那两秒、五秒的安静,以为那就是“冷场”。试想,如果我们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孩子们正常的反应就是困惑不解,不敢
轻易发言。思考,讨论,这都需要时间,需要老师的耐心等待。学生有了思考和准备,才敢说,才能说。
引领学生聊书,教师要富有智慧。我们也应该学习美国的聊书高手法兰克••麦考特,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靠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