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动物种群密度的_标志重捕法_

2005年(第30卷) 第11期・51・

测定动物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王俊霞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 014040)

  实际研究中, 不可能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 常用的是取样调查法, 即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 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要测定某地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是标志重捕法。

1 林可指数法

那么, 标志累积数就代表了该地块动物的数量。

巡视时间第一次 7/7晚

第二次 8/7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8/7晚第四次 9/7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9/7晚第六次 10/7晨第五次+第六次

捕获中的标志者

[**************]

捕获中的未标志者

[1**********]426

捕获总数

[**************]8

43

标志重捕法就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 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 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 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 其中标志个体数为M , 重捕个体数为n, 重捕标志数m, 根据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的假定, 就可估计出N, 即:

N:M =n:m

例如, 标志鼠45只, 再捕36只, 那么, 根据公式,

与林可指数法一样, 该法只适于封闭性种群, 即假定种群的大小是一个常数, 没有迁入和迁出, 没有补充和死亡。因此, 必须在短期内进行多次标志重捕。

3 去除取样法

去除取样法常用于调查小哺乳类的种群数量统计, 其原理是在样方中按网络或线路放置同样数量的夹子, 连续捕捉数夜, 种群因捕捉而日益减少。同时, 随着连续的捕捉, 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因

显然, 应用此法时作了如下假定:

(1) 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标志

此, 将逐次捕捉数(y ) 与捕获累积数(x ) 值在图上找出点, 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 然后将此直线延长, 与X 轴的相交处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但此法也可用于较大型的哺乳类动物。例如, 有两名猎手, 第一周捕获6头鹿, 第二周捕4头, 第二周捕2头, 捕获数逐渐降低, 就可作图如下:

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2) 调查期中, 没有迁入和迁出; (3) 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2 海奈图解法

例如, 在一块草地上, 用150个捕活鼠的笼子, 每隔十米如棋盘式散放。头两天诱捕, 让鼠习惯, 第三天正式开始, 每天早晚两次巡视, 对被捕者进行标志释放, 其结果如下:

  将各次的未标志数(y ) 与标志累积数(x ) 值在图上找出点, 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 然后将此直线延长, 与X 轴的相交处即为所求数斜体量。

此法的原理就在于随着取样的未标志数逐渐减少, 标志累积数就会逐渐增大, 当未标志数等于零时,

实际上, 去除取样法就是标志重捕法的一个简单

・52・

2005年(第30卷) 第11期

在课程改革中加强生物园的建设

李志文 (广东教育学院生物学系 广州 510300)

摘 要 2001年以来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生物园也相应发生改变, 本文就课程改革中如何建设生物园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 生物园

(以下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 提出了生物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简称《标准》

题。

2 生物园的建设应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1]

。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倡探究性学习, 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即综合性。生物园是学校相对独立的空间, 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和实验的特定场所。各学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园的各种便利条件, 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 , , , 使教学资并鲜明地指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这种知识体系的转变同时也应该带动学校生物园建设方面的转变。学校生物园的建设不应再把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结构作为建设重点, 而应在各功能区有的放矢地进行取舍。按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标准》, 生物园建设应成为课程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实验园地, 那么在建设方面应突出以下几个功能:

1 生物园的建设应强化课程资源的作用

, 教具、学校图书馆、络多媒体等以外, , 对教学必然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缺乏多媒体、挂图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生物园的动、植物等实物来替代, 同样由于气候、学校经济等原因导致生物园中部分物种缺乏, 也可以选用其它课程资源替代。

因此中学生物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不同的学生群体等实际情况来建设。这样可以解决以往为追求大而全带来的资金和管理上的问化的变形, 可用于处理标志重捕的数据, 但要把每次捕获中已标志动物忽略不计, 只计未标志动物即可。  去除取样法也有两个假定:(1) 每次捕捉时, 对于动物受捕的概率是不变的, 是一个常数; (2) 在调查期中, 没有出生和死亡, 没有迁入和迁出。

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 以上假定往往受到破坏。例如, 某些受标志的野鼠, 有时变得更易捕捉, 或者相反, 更不易捕捉。在海洋鱼类标志中, 有时受标志者有更高的死亡率。有时标志物易于丢失, 这些都对结果的估计有影响。

大多数自然种群是开放性的, 由于死亡、出生和迁移, 其数量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对于这样的开放性种群, 要估计某种群大小就比较困难。在数据收集时, 就要连续多次地取样、标志和重放。一般来说, 各次取样之间的间隔期要比取样期长。在每次取样时, 不仅要

生物学教学在整个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农村中学, 不但要承担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各类合格的人才, 而且要为本土农村培养大批具有较扎实生物科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材

[2]

。因此生物园应该

成为农村教育与农业实践紧密结合的焦点, 学校应将生物园建设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来抓。生物园建设可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需要, 重点就如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

例如,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食用菌的栽培, 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学到了专项技术技能, 而记录各次重捕中已标志的动物数和未标志的动物数, 并且要求对每个动物的重捕历史进行了解, 如这个动物在以前的最后一次被重捕法是哪一次? 然后再加上新的标志, 再释放回去, 也就是说, 一定要能分清各次的标志, 这就是乔利———西贝尔法所采用的一种常用的数据搜集的方法。

标志重捕的方法很多, 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 目前使用的就是林可指数法, 本文又介绍了其他一些方法, 如海奈图解法、去除取样法、乔利———西贝尔法等。之所以将去除取样法列入标志重捕法, 因为去除取样法可视作是标志重捕的一种变形。不管哪种标志重捕的方法, 都是通过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 来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 但在调查取样过程中却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随着统计学中取样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展, 将会使标志重捕得到重大发展和更为科学广泛的应用。

2005年(第30卷) 第11期・51・

测定动物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王俊霞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 014040)

  实际研究中, 不可能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 常用的是取样调查法, 即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 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要测定某地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是标志重捕法。

1 林可指数法

那么, 标志累积数就代表了该地块动物的数量。

巡视时间第一次 7/7晚

第二次 8/7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8/7晚第四次 9/7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9/7晚第六次 10/7晨第五次+第六次

捕获中的标志者

[**************]

捕获中的未标志者

[1**********]426

捕获总数

[**************]8

43

标志重捕法就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 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 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 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 其中标志个体数为M , 重捕个体数为n, 重捕标志数m, 根据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的假定, 就可估计出N, 即:

N:M =n:m

例如, 标志鼠45只, 再捕36只, 那么, 根据公式,

与林可指数法一样, 该法只适于封闭性种群, 即假定种群的大小是一个常数, 没有迁入和迁出, 没有补充和死亡。因此, 必须在短期内进行多次标志重捕。

3 去除取样法

去除取样法常用于调查小哺乳类的种群数量统计, 其原理是在样方中按网络或线路放置同样数量的夹子, 连续捕捉数夜, 种群因捕捉而日益减少。同时, 随着连续的捕捉, 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因

显然, 应用此法时作了如下假定:

(1) 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标志

此, 将逐次捕捉数(y ) 与捕获累积数(x ) 值在图上找出点, 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 然后将此直线延长, 与X 轴的相交处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但此法也可用于较大型的哺乳类动物。例如, 有两名猎手, 第一周捕获6头鹿, 第二周捕4头, 第二周捕2头, 捕获数逐渐降低, 就可作图如下:

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2) 调查期中, 没有迁入和迁出; (3) 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2 海奈图解法

例如, 在一块草地上, 用150个捕活鼠的笼子, 每隔十米如棋盘式散放。头两天诱捕, 让鼠习惯, 第三天正式开始, 每天早晚两次巡视, 对被捕者进行标志释放, 其结果如下:

  将各次的未标志数(y ) 与标志累积数(x ) 值在图上找出点, 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 然后将此直线延长, 与X 轴的相交处即为所求数斜体量。

此法的原理就在于随着取样的未标志数逐渐减少, 标志累积数就会逐渐增大, 当未标志数等于零时,

实际上, 去除取样法就是标志重捕法的一个简单

・52・

2005年(第30卷) 第11期

在课程改革中加强生物园的建设

李志文 (广东教育学院生物学系 广州 510300)

摘 要 2001年以来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生物园也相应发生改变, 本文就课程改革中如何建设生物园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 生物园

(以下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 提出了生物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简称《标准》

题。

2 生物园的建设应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1]

。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倡探究性学习, 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即综合性。生物园是学校相对独立的空间, 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和实验的特定场所。各学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园的各种便利条件, 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 , , , 使教学资并鲜明地指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这种知识体系的转变同时也应该带动学校生物园建设方面的转变。学校生物园的建设不应再把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结构作为建设重点, 而应在各功能区有的放矢地进行取舍。按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标准》, 生物园建设应成为课程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实验园地, 那么在建设方面应突出以下几个功能:

1 生物园的建设应强化课程资源的作用

, 教具、学校图书馆、络多媒体等以外, , 对教学必然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缺乏多媒体、挂图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生物园的动、植物等实物来替代, 同样由于气候、学校经济等原因导致生物园中部分物种缺乏, 也可以选用其它课程资源替代。

因此中学生物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不同的学生群体等实际情况来建设。这样可以解决以往为追求大而全带来的资金和管理上的问化的变形, 可用于处理标志重捕的数据, 但要把每次捕获中已标志动物忽略不计, 只计未标志动物即可。  去除取样法也有两个假定:(1) 每次捕捉时, 对于动物受捕的概率是不变的, 是一个常数; (2) 在调查期中, 没有出生和死亡, 没有迁入和迁出。

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 以上假定往往受到破坏。例如, 某些受标志的野鼠, 有时变得更易捕捉, 或者相反, 更不易捕捉。在海洋鱼类标志中, 有时受标志者有更高的死亡率。有时标志物易于丢失, 这些都对结果的估计有影响。

大多数自然种群是开放性的, 由于死亡、出生和迁移, 其数量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对于这样的开放性种群, 要估计某种群大小就比较困难。在数据收集时, 就要连续多次地取样、标志和重放。一般来说, 各次取样之间的间隔期要比取样期长。在每次取样时, 不仅要

生物学教学在整个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农村中学, 不但要承担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各类合格的人才, 而且要为本土农村培养大批具有较扎实生物科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材

[2]

。因此生物园应该

成为农村教育与农业实践紧密结合的焦点, 学校应将生物园建设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来抓。生物园建设可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需要, 重点就如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

例如,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食用菌的栽培, 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学到了专项技术技能, 而记录各次重捕中已标志的动物数和未标志的动物数, 并且要求对每个动物的重捕历史进行了解, 如这个动物在以前的最后一次被重捕法是哪一次? 然后再加上新的标志, 再释放回去, 也就是说, 一定要能分清各次的标志, 这就是乔利———西贝尔法所采用的一种常用的数据搜集的方法。

标志重捕的方法很多, 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 目前使用的就是林可指数法, 本文又介绍了其他一些方法, 如海奈图解法、去除取样法、乔利———西贝尔法等。之所以将去除取样法列入标志重捕法, 因为去除取样法可视作是标志重捕的一种变形。不管哪种标志重捕的方法, 都是通过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 来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 但在调查取样过程中却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随着统计学中取样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展, 将会使标志重捕得到重大发展和更为科学广泛的应用。


相关内容

  •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 ...

  • 中科院841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
  • 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目:(841)生态学 生态学乙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协同进化 2.动态生命表 3.功能反应 4.初级生产力 5.基因流 6.生态效率 7.边缘效应 8.优势种 9.适应 10.内禀增长率 二.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类型,并论述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 ...

  •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 实验一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 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 ...

  • 第10讲 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 怀宁二中2011届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组稿:徐文韶 一.知识要点: 1.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习题巩固: 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D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 ...

  • 普通生态学分类型试题集
  • 解释下例术语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

  • 生物与环境(正式)14
  • 第14课时: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 真题回顾 1.(2015北京)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 ...

  • 专题1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_5
  • 专题1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0年海南卷)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 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 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

  • 专题1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_3
  • 专题1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0年海南卷)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 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 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

  • 生态学基础2011
  •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 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