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实体的中国,更是要义不容辞地进行节能减排。为了及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就成为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是制定相关的法律;其次就是开发和研究清洁的、高效的、可再生的新能源和低碳技术;最后是要建立一种带有约束性的碳排监管体系和合理的碳权交易市场,从而使人口、资源、环境得以协调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50-02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   英国政府2003年发表白皮书中提到的“低碳经济”这一新名词,很快就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各国政府也纷纷将这一主题作为本国制定经济政策中重点考虑的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是环境污染具有扩散性,并不只局限于一个地域,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尤其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来进行责任分配。中国经济的真正腾飞不过短短的30年,就算是耗能也比不上英美国家200~300百年的消耗,而温室气体和污染物质的排放更是难望发达国家的项背。上世纪英国的重工业中心伦敦被称为“雾都”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改善地球环境的责任必须要共同承担。像美国单方面拒签《京都议定书》,企图在“后京都时代”不受约束,绝对是一种不负责任、也不科学的行为。   被称为“改变地球命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110个国家的领导人和190多个国家超过1.5万名的各界代表,在此后12天的时间里就各国在温室气体排放与控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谈判和磋商。对于气候变化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大小的博弈,让会议一度陷入僵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极力逃避着他们高速发展时欠下的环境债,对于减排的任务相互推诿,甚至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则十分鲜明,即大力支持减排。但是如此美好的承诺却给中国实际的国情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中国的实际国情   中国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已久,并非朝夕之间可以改变。早在的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远远高于美国宣布的减排17%、欧盟提出的最高减排30%的目标。   由此可见中国确实体现了其一贯主张的大国负责任的态度,提出了最大程度的减排目标,可以说为气候大会鼓舞了士气,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是,据计算中国要是想在2020年达到这一减排目标,国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当然这就不得不痛下决心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的老牌企业。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对比同期发达国家碳消耗26%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则高达71.5%,而像水能、核能这些无污染的能源使用率也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   主要原因是受到储备资源类型的限制,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在未来20~30年还会继续增长。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已稳居全球第一,其中生产占全球的39.1%、消费占全球的38.6%,而排放总量则达到当年全球的14.6%。虽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减排任务,但由于CO2排放数量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要求中国作出更大程度上的温室气体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形势也变得十分严峻。   1980年到2005年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碳排放急速增加的阶段,可以说是以碳为主的化石燃料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这个不能作为长远的发展大计,因为能源的有限性,人口的年增长数量,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都是对环境承载力的一种挑战。如何尽快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已经迫在眉睫。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四条建议   1.努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中国已有的法律法规: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定,还有所欠缺。而且在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对高污染、高排放及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经济模式加以限制。因此出台评估温室气体减排的标准,健全综合性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前提。   自从提出“低碳经济”以来,中国政府虽然积极响应,但是长期以来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让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问题上,阻力重重,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中国政府如果想有所作为,健全的法律规范就成为支撑国家行为的依据。同时也要借鉴外国成功的案例和成熟的法律体系,不断填补中国相关法律的空白,健全已有的法律框架。对于耗能大户,尤其是钢铁、汽车等关键部门,要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要改变使用已久的技术,实行“低碳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和资金。这个仅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容易让企业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力不从心。所以必须依靠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相关产业的调整与升级。而对于新兴的能源技术型企业如皇明、尚德、比亚迪等实行税收优惠和融资优惠的政策,对于消费者购买指定的低碳产品进行间接补贴。由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变革。   当然,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由于现在人们主动节能减排的决心和对“低碳”的科学理念的了解还不够,贸然将大笔的资金投入,容易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例如4万亿拉动内需中指定的2100亿用来开发新能源的费用,就必须受到监督机构的检查,及时公布支出的款项纪录,让这些钱真正起到带动整个产业兴起的作用。另外,也要小心发达国家碳排的“转移”,必要时提高部分国外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避免只追求GDP,忽略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鼓励研发低碳技术,开发替代能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经济竞争中比拼的就是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在“低碳经济”的竞争中也是如此。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所以中国要充分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将其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和减少对于环境的负外部性。   而就能源来说,火力发电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发电方式,耗费大量的煤炭,也排放了很多二氧化碳。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就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减少煤炭的使用。现在世界上已经进入到了替代能源的应用阶段主要是使用潮汐能、太阳能、核能。其中中国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这种利用硅材料来吸收太阳能的技术的能源利用率不高,而且成本太高。所以企业应该从如何提高硅纯度和降低硅提纯的成本上下功夫。中国“十二五”计划里关于能源发展的战略中就应该包括逐渐地限制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比例,加大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等能源使用的比例,适度增加氢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二是人工将产生的碳吸收、埋藏和再利用。通过“碳过滤”可减少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另外,可以将空气中的碳捕获和埋藏,实现“碳中和”。可借鉴冰岛科学家将二氧化碳注入岩层的方法,生产熟石灰。既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是生物固碳。进行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人类聚集地尤其是城市中的绿化面积的减少,直接加剧了温室效应。植物是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进行生长的,既能平衡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比例,调节气候,也能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3.对外设立碳关税,对内设立碳交易市场。征收碳关税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创汇手段,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发表了一份长达194页的《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其中以较大的篇幅讨论了碳关税的问题。该报告认为,为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些采取气候政策的国家对进口产品征收与国内相似产品的税收进行调节,可能会获得关贸总协定(GAATT)和《补贴和反倾销协定》(SCM)相关条款的支持。   除了征税之外,也应当充分发挥碳汇的潜力。所谓的碳汇就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碳汇是一种降碳的积极手段,利用中国地域内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将其定价交易,使得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另外,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利用其倡导的交易方式和提供的平台,一直是碳排放量国际交易市场上最大的供应方。而自从国内出台节能减排的政策之后,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是呼之欲出。对于符合规定的企业可以领取一定的排放份额并登记在册,当年由于技术进步或生产规模的减少而剩余的排放指标可以在市场上标价出售给那些需要扩大排放量的企业,并对那些购买较多的企业征税。甚至可以衍生出碳权的期货。而此前欧盟已经有了EU、ETS等大型交易体系。只要保证市场信息的及时与透明性,国内企业一样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   4.提高公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建造低碳城市。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巨大的,所以宣传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具有非凡的意义。要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环节进行节约,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碳的排放。例如,外国存在一种在网上注册,通过定期提交减少的碳排放的量,获取一定收入的方法。虽然钱不多,但却很好地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另外,无论是何种措施归根到底都必须要由人来执行,只有具备减排的意识和科学知识,才能完成减排的任务。由于城市是人类聚集的较为密集的地方,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活动中引进低碳的技术和理念,对于实现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都极为关键。   四、总结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所导致气候恶化,异常的自然灾害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低地岛国被淹没等全球性问题,这并不能只归于某几个国家的责任,节能减排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必要性,而且中国的尝试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数据显示,“十一五”的前三年,中国单位GDP的能耗降低了10.1%,2009年上半年又下降3.35%,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有望实现。此外,中国应主动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参考其失败的教训,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通过共同努力,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美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新探索,2009   2.庄贵阳,谢来辉.低碳经济重塑国际经济格局,2009   3.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理论参考,2009   4.裴莹莹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5.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   6.发改委.正起草低碳经济指导意见,2009   7.张雨生.低碳经济招手走来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责编:若佳)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实体的中国,更是要义不容辞地进行节能减排。为了及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就成为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是制定相关的法律;其次就是开发和研究清洁的、高效的、可再生的新能源和低碳技术;最后是要建立一种带有约束性的碳排监管体系和合理的碳权交易市场,从而使人口、资源、环境得以协调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50-02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   英国政府2003年发表白皮书中提到的“低碳经济”这一新名词,很快就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各国政府也纷纷将这一主题作为本国制定经济政策中重点考虑的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是环境污染具有扩散性,并不只局限于一个地域,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尤其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来进行责任分配。中国经济的真正腾飞不过短短的30年,就算是耗能也比不上英美国家200~300百年的消耗,而温室气体和污染物质的排放更是难望发达国家的项背。上世纪英国的重工业中心伦敦被称为“雾都”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改善地球环境的责任必须要共同承担。像美国单方面拒签《京都议定书》,企图在“后京都时代”不受约束,绝对是一种不负责任、也不科学的行为。   被称为“改变地球命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110个国家的领导人和190多个国家超过1.5万名的各界代表,在此后12天的时间里就各国在温室气体排放与控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谈判和磋商。对于气候变化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大小的博弈,让会议一度陷入僵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极力逃避着他们高速发展时欠下的环境债,对于减排的任务相互推诿,甚至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则十分鲜明,即大力支持减排。但是如此美好的承诺却给中国实际的国情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中国的实际国情   中国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已久,并非朝夕之间可以改变。早在的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远远高于美国宣布的减排17%、欧盟提出的最高减排30%的目标。   由此可见中国确实体现了其一贯主张的大国负责任的态度,提出了最大程度的减排目标,可以说为气候大会鼓舞了士气,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是,据计算中国要是想在2020年达到这一减排目标,国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当然这就不得不痛下决心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的老牌企业。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对比同期发达国家碳消耗26%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则高达71.5%,而像水能、核能这些无污染的能源使用率也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   主要原因是受到储备资源类型的限制,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在未来20~30年还会继续增长。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已稳居全球第一,其中生产占全球的39.1%、消费占全球的38.6%,而排放总量则达到当年全球的14.6%。虽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减排任务,但由于CO2排放数量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要求中国作出更大程度上的温室气体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形势也变得十分严峻。   1980年到2005年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碳排放急速增加的阶段,可以说是以碳为主的化石燃料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这个不能作为长远的发展大计,因为能源的有限性,人口的年增长数量,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都是对环境承载力的一种挑战。如何尽快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已经迫在眉睫。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四条建议   1.努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中国已有的法律法规: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定,还有所欠缺。而且在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对高污染、高排放及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经济模式加以限制。因此出台评估温室气体减排的标准,健全综合性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前提。   自从提出“低碳经济”以来,中国政府虽然积极响应,但是长期以来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让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问题上,阻力重重,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中国政府如果想有所作为,健全的法律规范就成为支撑国家行为的依据。同时也要借鉴外国成功的案例和成熟的法律体系,不断填补中国相关法律的空白,健全已有的法律框架。对于耗能大户,尤其是钢铁、汽车等关键部门,要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要改变使用已久的技术,实行“低碳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和资金。这个仅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容易让企业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力不从心。所以必须依靠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相关产业的调整与升级。而对于新兴的能源技术型企业如皇明、尚德、比亚迪等实行税收优惠和融资优惠的政策,对于消费者购买指定的低碳产品进行间接补贴。由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变革。   当然,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由于现在人们主动节能减排的决心和对“低碳”的科学理念的了解还不够,贸然将大笔的资金投入,容易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例如4万亿拉动内需中指定的2100亿用来开发新能源的费用,就必须受到监督机构的检查,及时公布支出的款项纪录,让这些钱真正起到带动整个产业兴起的作用。另外,也要小心发达国家碳排的“转移”,必要时提高部分国外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避免只追求GDP,忽略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鼓励研发低碳技术,开发替代能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经济竞争中比拼的就是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在“低碳经济”的竞争中也是如此。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所以中国要充分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将其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和减少对于环境的负外部性。   而就能源来说,火力发电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发电方式,耗费大量的煤炭,也排放了很多二氧化碳。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就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减少煤炭的使用。现在世界上已经进入到了替代能源的应用阶段主要是使用潮汐能、太阳能、核能。其中中国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这种利用硅材料来吸收太阳能的技术的能源利用率不高,而且成本太高。所以企业应该从如何提高硅纯度和降低硅提纯的成本上下功夫。中国“十二五”计划里关于能源发展的战略中就应该包括逐渐地限制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比例,加大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等能源使用的比例,适度增加氢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二是人工将产生的碳吸收、埋藏和再利用。通过“碳过滤”可减少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另外,可以将空气中的碳捕获和埋藏,实现“碳中和”。可借鉴冰岛科学家将二氧化碳注入岩层的方法,生产熟石灰。既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是生物固碳。进行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人类聚集地尤其是城市中的绿化面积的减少,直接加剧了温室效应。植物是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进行生长的,既能平衡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比例,调节气候,也能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3.对外设立碳关税,对内设立碳交易市场。征收碳关税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创汇手段,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发表了一份长达194页的《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其中以较大的篇幅讨论了碳关税的问题。该报告认为,为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些采取气候政策的国家对进口产品征收与国内相似产品的税收进行调节,可能会获得关贸总协定(GAATT)和《补贴和反倾销协定》(SCM)相关条款的支持。   除了征税之外,也应当充分发挥碳汇的潜力。所谓的碳汇就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碳汇是一种降碳的积极手段,利用中国地域内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将其定价交易,使得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另外,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利用其倡导的交易方式和提供的平台,一直是碳排放量国际交易市场上最大的供应方。而自从国内出台节能减排的政策之后,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是呼之欲出。对于符合规定的企业可以领取一定的排放份额并登记在册,当年由于技术进步或生产规模的减少而剩余的排放指标可以在市场上标价出售给那些需要扩大排放量的企业,并对那些购买较多的企业征税。甚至可以衍生出碳权的期货。而此前欧盟已经有了EU、ETS等大型交易体系。只要保证市场信息的及时与透明性,国内企业一样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   4.提高公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建造低碳城市。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巨大的,所以宣传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具有非凡的意义。要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环节进行节约,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碳的排放。例如,外国存在一种在网上注册,通过定期提交减少的碳排放的量,获取一定收入的方法。虽然钱不多,但却很好地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另外,无论是何种措施归根到底都必须要由人来执行,只有具备减排的意识和科学知识,才能完成减排的任务。由于城市是人类聚集的较为密集的地方,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活动中引进低碳的技术和理念,对于实现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都极为关键。   四、总结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所导致气候恶化,异常的自然灾害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低地岛国被淹没等全球性问题,这并不能只归于某几个国家的责任,节能减排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必要性,而且中国的尝试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数据显示,“十一五”的前三年,中国单位GDP的能耗降低了10.1%,2009年上半年又下降3.35%,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有望实现。此外,中国应主动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参考其失败的教训,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通过共同努力,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美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新探索,2009   2.庄贵阳,谢来辉.低碳经济重塑国际经济格局,2009   3.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理论参考,2009   4.裴莹莹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5.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   6.发改委.正起草低碳经济指导意见,2009   7.张雨生.低碳经济招手走来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责编:若佳)


相关内容

  • 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 作者:简新华 2011年01期 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和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有无正确科学理论指导是发展能否顺利.有效和持续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讲,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经济学,也称"贫困经济学"."穷人经济学":通俗地说,发展经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研究
  • 研究生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 学院: 指导教师: 教授 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研究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与发展 ...

  • 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兴起_郭万超 (1)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摘要:整个20世纪以及刚刚开始的21世纪,世界经历了和正在经历四个重大经济事件: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扩散"(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撒哈拉沙漠一带国家经济 ...

  •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摘 要:中国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金砖五国的成立,也彰显了出了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步伐.我国不仅是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生产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对贸易对象产生巨 ...

  •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摘要: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虽然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对于经济的促进必须给予肯定.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变革,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总体来 ...

  • 当代国外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 作者:瞿商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9)06-0112-04 过去欧美各国将对中国的研究统称为汉学.传统汉学被欧洲正式确立为一门学科是在1814年,它最初主要是研究汉语与中国文学的专门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 ...

  •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 ...

  • 中国的成就
  •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十七大以来十年探索.十年转型.十年发展, 中国经济做到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协调,谋求双肩,在经济技术上的合作日益加深,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国际经济风险动荡中站稳了脚跟,2010年中国GDP比上年增 ...

  • 起飞理论的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分析
  • 一2009年04期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经贸观察 基于罗斯托'起飞,'理论的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分析 口曲勇帅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于1960年首先提出了经济起飞概念.从罗斯托谈及的经济起飞特征及论述的历史事实来看,一个社会或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的转 ...

  •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作者:潘忠岐,黄仁伟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9-11 9:11:47 阅读量:213次 摘 要: 中国经济在全球.亚洲地区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主要经济伙伴及其所在地区构成中国地缘经济的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