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致友人之书信的抒怀写志和友情

在通讯手段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书信是人们互相传递消息、交流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实用工具。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书信是《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书信, 如郑子家与赵宣子书, 郑子产给晋范宣子书, 乐毅报燕惠王书, 鲁仲连遗燕将书„„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然而, 春秋时期, 由于列国纷争、王纲解纽、政在诸侯, 所以, 书信往来多用于贵族士大夫之间谈论军国大事, 主要是进行论证辩论。表达个人情感、叙事抒情的信几乎没有。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使用, 人们写信的条件改善了, 写信的人也多了, 公私书信便与日俱增。魏晋南北朝时期, 书信的应用范围更加广大, 而且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抒情性大大加强、突出。尤其是写给朋友的书信, 作者更能袒开襟怀、吐露真情、抒展抱负。当然, 这种自由抒写、推心置腹体现着时人对朋友的信任与需要。笔者在分析了魏晋南北朝致友人之书信后, 发现其抒情写志中流淌着一股深厚真挚的友情。这种友情完全是本着秉意相投、志趣相合的原则, 完全是出自人的一种本真心性, 绝无丝毫杂质与污秽, 那种以利相交、以贵相交、以权相交的现象已经荡然无存。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人的觉醒, 人的个体意识的唤醒, 个性自由意识的焕发, 人作为人的全部情感需要一种真正秉意相投的知己朋友, 来进行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发自心底的真情流动, 甚至是无遮无拦的任意宣泄, 担心忧虑、想念伤悼、瞬间感悟、豪情壮志、无可奈何等等, 即使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难以或不愿启齿的, 都可在友人面前畅所欲言、一吐为快, 并从朋友那里获得真正心意相通的理解与慰藉。

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就以深厚的感情回忆了昔日与吴质的交往, 并在今昔对比中, 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想念之情。“每念昔日南皮之游, 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 逍遥百氏, 弹棋间设, 终以博奕, 高谈娱心, 哀筝顺耳。弛骛北场, 旅食南馆, 浮甘瓜于清泉, 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 继以朗月, 同乘并载, 以游后园”对昔日之游作了深深的再度体验:在风景秀丽的南皮, 几个知己朋友同乘并载, 驰骛南北, 既切磋学问, 又弹棋嬉乐, 但是在极其欢乐之时, 却“怆然伤怀”, 感到“斯乐难常”。接着抒写了今日分别的想念之苦:“今果分别, 各在一方”, 现在正值仲夏之时, 天气和暖, 然而“节同时异, 物是人非”, 当年的知己朋友, 有的化为异物, 有的两地分散, 今昔相比, 更增添了曹丕对吴质的想念。信中洋溢的浓郁的相思之意尤显出他们友情的真诚与深挚。

曹植的《与吴季重书》是一封与友人追叙友情、畅谈理想的信。“前日虽因常调, 得为密坐, 虽燕饮弥日, 其于别远会稀, 犹不尽其劳积也”“当斯之时, 愿举太山以为肉, 倾东海以为酒, 、

伐云梦之竹以为笛, 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 饮若灌漏卮”追叙了双方久别相逢、饮酒高会的欢乐。接着抒豪情, 写壮志, 表现了对远大理想的热烈追求。他推崇吴季重“鹰扬其体, 凤叹虎视, 谓萧、曹不足俦, 卫、霍不足侔也。左顾右盼, 谓若无人, 岂非吾子壮志哉”, 实际上正坦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洋溢着一股豪壮的乐观精神。“然日不我与, 曜灵急节, 面有逸景之速, 别有参商之阔。思欲抑六龙之首, 顿羲和之辔, 折若木之华, 闭蒙汜之谷, 天路高邈, 良久无缘, 怀恋反侧, 如何如何”, 感慨人生离别容易相会难, 就像天上此升彼落的参、商二星。从这种别后对朋友的深深怀恋可见曹植对友情是u 多么珍视。

刘琨的《答卢谌书》是刘琨写给好友卢谌的一封书信。刘琨生活在一个民族矛盾深重的时代, 当时整个华北几乎全部沦为异族统治, 他却奋起战斗, 一生忠心耿耿为晋室效命。“国破家亡, 亲友凋残。负杖行吟, 则百忧俱至; 块然独坐, 则哀愤两集。时复相与举觞对膝, 破涕为笑, 排终身之积惨, 求数刻之暂欢”, 面对国破家亡、亲朋死伤, 他有无尽的忧愁哀愤, 渴望与好友能有哪怕是短时间的欢娱。在这封信中, 刘琨还提出了人才在世贵在知遇的用人观点。“今君遇之矣, 勖之而已”, 认为好友卢谌如今已找到了知遇之人, 应该努力去为国家效力, 其间洋溢的爱国感情表现出刘琨对好友的希冀及其由衷的信任。

再如习凿齿的《与桓秘书》。习凿齿在当时因事迁怒桓温, 被出为荥阳太守, 后又罢归乡里。在襄阳故里, 他触景生情, 感慨万端, 遂写信给朋友桓秘, 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北门入, 西望

隆中, 想卧龙之吟; 东眺白沙, 思凤雏之声; 北临樊墟, 存邓老之高; 南眷城邑, 怀羊公之风; 纵目檀溪, 念崔徐之友, 肆睇鱼梁, 追二德之远, 未尝不徘徊移日, 惆怅极多, 抚乘踌蹰, 慨尔而泣”, 历数了三国时期襄阳前贤的英名与风范, 缅怀先人, 不由地发出“彼一时也, 此一时也, 焉知今日之才不如畴辰”的感叹, 将自己的感触伤怀倾泻给可与之心相交会的知己好友。

真挚的友情不但终生不渝, 而且会超越生死的界限, 这正是友情的力量。任昉是一位笃于友情的人, 他的《与沈约书》就向沈约倾吐了对亡友范云的深深追思(任昉和沈约皆为范云故友) 。“范仆射遂不救疾”, 友人已去, 不忍明说“死”, 而说“不救”, 这正吐露了许多难以言传的生死永隔之悲, 似隐隐挟带咽泣之声。接下向沈约诉说亡友的平生事迹, 实际上是沉入对亡友的深深缅之中。想起范云弥留之际的景象, 便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悲恸, 几乎是呜咽啜泣地哭了:“解驾流连, 再贻款顾; 将乘之际, 不忍告别。无益离悲, 只增今怅。永念平生, 忽焉畴曩。追寻笑绪, 皆成悲端”, 友人去了, 平生的音容和笑影, 刹那间全化为梦幻般的过去, 生离已使人暗然销魂, 死别更令人悲痛难抑。这绵绵无尽的哀思中正沉蕴着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一往情深。

而刘峻的《追答刘秣陵沼书》更是一封生人直接追答死友的信, 其中所抒发的痛哭流涕的感伤之情绝不亚于对活者的深情。刘峻与刘沼两人生前观点不同, 论辩激烈, 但这并未影响彼此的友谊; 刘沼死后, 刘沼写此信追答, 对友人的逝世表示万分悲痛, 甚至希望真有鬼魂存在, 以便继续交谈辩论:“若使墨翟之言无爽, 宣室之谈有征, 冀东平之树, 望咸阳而西靡; 盖山之泉, 闻弦歌而赴节, 但悬剑空垅, 有恨如何”, 实在是难以抑制对好友的怀念之情。正因为这种友谊的内蕴是基于对真理的信念, 所以能够超越死生而忠贞不渝。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友情的重视, 对意气相投的朋友的珍视, 便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写给朋友的绝交信。绝交信的出现正从反面表现出人们对真正友情的需要。如前所述, 魏晋南北朝是个人之觉醒的时代, 人的个性意识、自由意识已相当地唤醒。当双方感到意气相投时, 便可结交为友, 推心置腹; 当感到志趣相异时, 便可奋笔疾书, 以告绝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嵇康写给好友山涛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即山涛, 原本是嵇康的好友, 两人曾在一起打铁, 后来山涛投靠了司马氏, 被任命为吏部郎, 想举荐嵇康以自代, 嵇康因不愿与当时残暴的统治者同流合污, 便写了这封公开绝交信, 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不以利益、不以权贵, 而完全以志向情操为原则的交友, 正体现了时人对秉性相投的友谊的渴望、珍重。

综上所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文学自觉意识的形成下, 在人的觉醒下, 在人的个体自由意识的焕发下, 出现了人们对秉意相投、心性相知的友情的格外珍视。人们向友人抒发情感、倾吐怀抱、表露志向, 这其中渗透着对友人的深深情感, 对友人的无比信任, 对友人的相知相契以及对友人的心向相通。这种本自秉性、纯洁高尚、契若金兰的友情正是魏晋南北朝时人的友情观, 对中国古代的交友观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通讯手段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书信是人们互相传递消息、交流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实用工具。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书信是《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书信, 如郑子家与赵宣子书, 郑子产给晋范宣子书, 乐毅报燕惠王书, 鲁仲连遗燕将书„„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然而, 春秋时期, 由于列国纷争、王纲解纽、政在诸侯, 所以, 书信往来多用于贵族士大夫之间谈论军国大事, 主要是进行论证辩论。表达个人情感、叙事抒情的信几乎没有。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使用, 人们写信的条件改善了, 写信的人也多了, 公私书信便与日俱增。魏晋南北朝时期, 书信的应用范围更加广大, 而且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抒情性大大加强、突出。尤其是写给朋友的书信, 作者更能袒开襟怀、吐露真情、抒展抱负。当然, 这种自由抒写、推心置腹体现着时人对朋友的信任与需要。笔者在分析了魏晋南北朝致友人之书信后, 发现其抒情写志中流淌着一股深厚真挚的友情。这种友情完全是本着秉意相投、志趣相合的原则, 完全是出自人的一种本真心性, 绝无丝毫杂质与污秽, 那种以利相交、以贵相交、以权相交的现象已经荡然无存。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人的觉醒, 人的个体意识的唤醒, 个性自由意识的焕发, 人作为人的全部情感需要一种真正秉意相投的知己朋友, 来进行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发自心底的真情流动, 甚至是无遮无拦的任意宣泄, 担心忧虑、想念伤悼、瞬间感悟、豪情壮志、无可奈何等等, 即使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难以或不愿启齿的, 都可在友人面前畅所欲言、一吐为快, 并从朋友那里获得真正心意相通的理解与慰藉。

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就以深厚的感情回忆了昔日与吴质的交往, 并在今昔对比中, 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想念之情。“每念昔日南皮之游, 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 逍遥百氏, 弹棋间设, 终以博奕, 高谈娱心, 哀筝顺耳。弛骛北场, 旅食南馆, 浮甘瓜于清泉, 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 继以朗月, 同乘并载, 以游后园”对昔日之游作了深深的再度体验:在风景秀丽的南皮, 几个知己朋友同乘并载, 驰骛南北, 既切磋学问, 又弹棋嬉乐, 但是在极其欢乐之时, 却“怆然伤怀”, 感到“斯乐难常”。接着抒写了今日分别的想念之苦:“今果分别, 各在一方”, 现在正值仲夏之时, 天气和暖, 然而“节同时异, 物是人非”, 当年的知己朋友, 有的化为异物, 有的两地分散, 今昔相比, 更增添了曹丕对吴质的想念。信中洋溢的浓郁的相思之意尤显出他们友情的真诚与深挚。

曹植的《与吴季重书》是一封与友人追叙友情、畅谈理想的信。“前日虽因常调, 得为密坐, 虽燕饮弥日, 其于别远会稀, 犹不尽其劳积也”“当斯之时, 愿举太山以为肉, 倾东海以为酒, 、

伐云梦之竹以为笛, 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 饮若灌漏卮”追叙了双方久别相逢、饮酒高会的欢乐。接着抒豪情, 写壮志, 表现了对远大理想的热烈追求。他推崇吴季重“鹰扬其体, 凤叹虎视, 谓萧、曹不足俦, 卫、霍不足侔也。左顾右盼, 谓若无人, 岂非吾子壮志哉”, 实际上正坦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洋溢着一股豪壮的乐观精神。“然日不我与, 曜灵急节, 面有逸景之速, 别有参商之阔。思欲抑六龙之首, 顿羲和之辔, 折若木之华, 闭蒙汜之谷, 天路高邈, 良久无缘, 怀恋反侧, 如何如何”, 感慨人生离别容易相会难, 就像天上此升彼落的参、商二星。从这种别后对朋友的深深怀恋可见曹植对友情是u 多么珍视。

刘琨的《答卢谌书》是刘琨写给好友卢谌的一封书信。刘琨生活在一个民族矛盾深重的时代, 当时整个华北几乎全部沦为异族统治, 他却奋起战斗, 一生忠心耿耿为晋室效命。“国破家亡, 亲友凋残。负杖行吟, 则百忧俱至; 块然独坐, 则哀愤两集。时复相与举觞对膝, 破涕为笑, 排终身之积惨, 求数刻之暂欢”, 面对国破家亡、亲朋死伤, 他有无尽的忧愁哀愤, 渴望与好友能有哪怕是短时间的欢娱。在这封信中, 刘琨还提出了人才在世贵在知遇的用人观点。“今君遇之矣, 勖之而已”, 认为好友卢谌如今已找到了知遇之人, 应该努力去为国家效力, 其间洋溢的爱国感情表现出刘琨对好友的希冀及其由衷的信任。

再如习凿齿的《与桓秘书》。习凿齿在当时因事迁怒桓温, 被出为荥阳太守, 后又罢归乡里。在襄阳故里, 他触景生情, 感慨万端, 遂写信给朋友桓秘, 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北门入, 西望

隆中, 想卧龙之吟; 东眺白沙, 思凤雏之声; 北临樊墟, 存邓老之高; 南眷城邑, 怀羊公之风; 纵目檀溪, 念崔徐之友, 肆睇鱼梁, 追二德之远, 未尝不徘徊移日, 惆怅极多, 抚乘踌蹰, 慨尔而泣”, 历数了三国时期襄阳前贤的英名与风范, 缅怀先人, 不由地发出“彼一时也, 此一时也, 焉知今日之才不如畴辰”的感叹, 将自己的感触伤怀倾泻给可与之心相交会的知己好友。

真挚的友情不但终生不渝, 而且会超越生死的界限, 这正是友情的力量。任昉是一位笃于友情的人, 他的《与沈约书》就向沈约倾吐了对亡友范云的深深追思(任昉和沈约皆为范云故友) 。“范仆射遂不救疾”, 友人已去, 不忍明说“死”, 而说“不救”, 这正吐露了许多难以言传的生死永隔之悲, 似隐隐挟带咽泣之声。接下向沈约诉说亡友的平生事迹, 实际上是沉入对亡友的深深缅之中。想起范云弥留之际的景象, 便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悲恸, 几乎是呜咽啜泣地哭了:“解驾流连, 再贻款顾; 将乘之际, 不忍告别。无益离悲, 只增今怅。永念平生, 忽焉畴曩。追寻笑绪, 皆成悲端”, 友人去了, 平生的音容和笑影, 刹那间全化为梦幻般的过去, 生离已使人暗然销魂, 死别更令人悲痛难抑。这绵绵无尽的哀思中正沉蕴着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一往情深。

而刘峻的《追答刘秣陵沼书》更是一封生人直接追答死友的信, 其中所抒发的痛哭流涕的感伤之情绝不亚于对活者的深情。刘峻与刘沼两人生前观点不同, 论辩激烈, 但这并未影响彼此的友谊; 刘沼死后, 刘沼写此信追答, 对友人的逝世表示万分悲痛, 甚至希望真有鬼魂存在, 以便继续交谈辩论:“若使墨翟之言无爽, 宣室之谈有征, 冀东平之树, 望咸阳而西靡; 盖山之泉, 闻弦歌而赴节, 但悬剑空垅, 有恨如何”, 实在是难以抑制对好友的怀念之情。正因为这种友谊的内蕴是基于对真理的信念, 所以能够超越死生而忠贞不渝。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友情的重视, 对意气相投的朋友的珍视, 便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写给朋友的绝交信。绝交信的出现正从反面表现出人们对真正友情的需要。如前所述, 魏晋南北朝是个人之觉醒的时代, 人的个性意识、自由意识已相当地唤醒。当双方感到意气相投时, 便可结交为友, 推心置腹; 当感到志趣相异时, 便可奋笔疾书, 以告绝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嵇康写给好友山涛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即山涛, 原本是嵇康的好友, 两人曾在一起打铁, 后来山涛投靠了司马氏, 被任命为吏部郎, 想举荐嵇康以自代, 嵇康因不愿与当时残暴的统治者同流合污, 便写了这封公开绝交信, 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不以利益、不以权贵, 而完全以志向情操为原则的交友, 正体现了时人对秉性相投的友谊的渴望、珍重。

综上所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文学自觉意识的形成下, 在人的觉醒下, 在人的个体自由意识的焕发下, 出现了人们对秉意相投、心性相知的友情的格外珍视。人们向友人抒发情感、倾吐怀抱、表露志向, 这其中渗透着对友人的深深情感, 对友人的无比信任, 对友人的相知相契以及对友人的心向相通。这种本自秉性、纯洁高尚、契若金兰的友情正是魏晋南北朝时人的友情观, 对中国古代的交友观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关内容

  • 浅论中国古代送别诗歌的发展
  • 浅论中国古代送别诗歌的发展 作者:孙笑仙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3期 摘 要:中国古代送别诗歌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发感情与表达内心感受的重要创作形式,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文人的心境与所处的情境,对送别诗歌各个时期的状况加以整理阐述,可以 ...

  • 浅论刘禹锡五律
  • 浅论刘禹锡五律 摘要 中唐大家刘禹锡,素以诗文著称."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白居易为诗友,号'刘白'."清管世铭曾评其为"无体不备,蔚为大家",而对于刘禹锡的诗歌,研究学者多注重于他的绝句.七律或仿乐府民歌,尤其是"竹枝词" ...

  • 2015年四师一中高三语文周测试卷 (原创)有答案
  •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5班14班语文周测试卷 出卷人:王吉才 考试时间:90分钟 卷面分值:90分 命题时间:2015年8月30日 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由于古今社会文化背 ...

  • 山川之美教案
  • 一三 山川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 ...

  •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 ...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吴仪 中文文秘112 学号 1101022044 摘要: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 ...

  • 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四)古诗词鉴赏部分
  • 语文基础知识(四)(古诗词鉴赏) 4. 古诗鉴赏(分类) 4.1. 名言名句(包含题目总数:47) 4.1.1. 熟记各时期诗词名句(附表) 4.1.1.1.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名句荟萃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名句荟萃 4.2.1.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列表 4.2.2. 熟悉唐宋时期作家作品 1 ...

  • 古井微澜:一九三零年代的桐城派
  • 一.一篇读书札记引发的争议 1933年1月,任教于无锡国传的钱基博开始在<青鹤>杂志连载读书札记<后东塾读书杂志>,仿清人陈澧"东塾"之说,名其斋曰"后东塾".其时,他刚回到无锡半年左右,被聘为上海<青鹤>杂志的特约撰述.关 ...

  •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 -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