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相对论的推论

狭义相对论的推论

4、1 洛仑兹变换

考虑两个任意的惯性系S(x,y,z,t)和S′(x′,y′,z′,t′),第二个惯性系相对于第一个惯性系以速度υ沿x方向运动。在t= t′= 0时,两个惯性系重合。在那一瞬间,重合的原点处发射出球面光波。t秒之后,波扩展为球面:xyzct,狭义相对性原

22222

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一致性要求,这个波会等价地扩展为:xyzct;根据

2

2

2

22

空间和时间的均匀性假定,这两个方程蕴含着两组坐标系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于是,由简单的算术运算得到两组坐标之间的关系为:

x

tx22

/cyy

或

zz2tx/ct

2/c2

xtxt2/c2

yy

zztx/c22/c2

这两组公式就称为洛仑兹变换。需要说明的是在洛仑兹那里,

洛仑兹变换仅仅是由猜测得到的具有纯粹形式意义的假象,他

根本无法理解运动参考系中的坐标(x′,y′,z′,t')的真正含义而将其称为“虚时空”,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洛仑兹变换则是两条基本原理的必然的逻辑推论,因此有充分理由将其视为时空内在属性的变化。

4、2 长度的收缩

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即空间间隔的办法是同时即当t1t2时测量它两端的坐标,若所测坐标为x1和x2,则物体的长度为l0x2x1。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S′系静止而相对于S系以速度υ运动时,在S系中测量该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呢?根据洛仑兹变换公式有 x1

x1t1/c

2

2

,x2

x2t2/c

2

2

x1;其运动长度为 lx2x1,故有 易见物体静止长度为l0x2

x1 l0x2

(x2x1)(t2t1)

/c

2

2

x2x1/c

2

2

,即

ll02/c2

由此可以看出,在K系中测量运动的物体的长度l,比其静止时的长度l0缩短了,即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为静止时,该物体的长度测量值最大;当它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

在它

的运动方向上,该物体的长度测量值要缩短,速度越快,缩短越甚。相对论的这种效应,我们称之为空间间隔的“尺缩效应”。

4、3 运动时钟的延缓

假如在S系中的某点x处发生了一个事件,由S系来测量时,这个事件开始于t=t1时刻,终止于t=t2时刻,它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为上△t=t2-t1。而从相对于 S系运动的S′系进行测量时,事件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为△t=t2′-t1′。由洛仑兹变换并注意到x2′=x1′,可得

22t1t2tcctt2t1t 22222222

/c/c/c/c

t2

x2

t1

x1

由此可知,在K系中静止的观察者看来,相对S系运动的惯性系S′系中的时钟变慢了,也

就是说,运动系统中的时钟延缓了,或者更准确地说,一切发生在运动物体上的过程,在静止的观察者看来都变慢了。这种现象又常常被称为时间间隔的“钟慢效应”。

4、4 速度变换公式

在经典力学中,速度叠加原理为uu,由此光速对不同的参考系的传播速度不相等。但在相对论中,根据洛仑兹变换,很容易推导出新的速度合成公式:

xt

u

xt

/ct

22

c2

x

2/c2

xt

xtu ut2xt2x12

ccc

t

或者 uu

u1

c2

易见,若u′=c时,ucc,这恰好反映了光速不变性的原理。而当u《c和υ《c

c1c2

时,它就成为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叠加公式了。

4、5 质速关系和质能关系

狭义相对论预言,物体的惯性质量将随它的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速度趋于光速时,惯性质量将趋于无限大。这个关系可表述如下:

m

m0c

2

2

简称质速关系。其中m0是物体的静止质量,m称为总质量或相对论质量,两者之差可以定义为动质量mk=m-m0,υ是物体的运动速度。

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一个预言是质量同能量之间有如下关系(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

Emc2或 Emc2

简称质能关系。这样,相应于静止质量m0、动质量mk和总质量m可以分别定义固有能量E0=m0с2、动能Emkmkc和总能量E=mс2。质能关系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例如,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中,一定量的静止质量能转化成了同样大小的动质量,与此相应,一定量的固有能量转化成了同样数量的动能,这就是原子弹和氢弹所能释放出的能量。

2

4、6 “曳引效应”的相对论解释

菲涅耳关于高速流动液体对光的曳引效应。类似的效应在空气与声波的曳引关系中是完全的。但是,在光与流动介质的关系中,菲索以水为介质证实,光速被水曳引效应是“不完整的”。迈克尔逊以“以太”为介质证实,这种曳引效应等于零。对这种效应,不需要增加任何额外的假设,用狭义相对论的速度加法就可以很简单地给出解释。分析洛仑兹变换的运动学特点中,我们将得出一个速度合成公式为: V

1

菲涅耳曳引效应中存在一个系数:1

12

, 12

c2

1

,式中的n是液体的折射系数,在量上它等于2n

光速与光在静止介质中的速度之比。由此,我们可以直接由c/n定义光在静止介质中的速度。把这个速度与菲索实验的水流速度V按相对论速度合成公式做速度加法:

cc

12

V nn

12c112

cnc12c

把分子分母同乘以1



,得: cn

12cncn2cnc2

1





c

1nnc V

2

122

nc

略去υ/c的二次项,就得到 V

2

n2c2

cc1

212nnnn

 

这正是菲涅耳曳引效应的经验公式。

4、7 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Johann Christian Doppler,1803~1853)首先发现了

波的多普勒效应。这个效应揭示了相对于波源运动的观察者所观察到的波的频率移动。以声波为例,若观察者静止在媒质中,声源离开观察者而运动,则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声波频率是: 

11

u

式中ν是声源静止时的波动频率;υ是声音的传播速度;u是观察者与声源之间的相对运动。 声源静止在媒质中不动,观察者相对于声源运动。则观察者所观察到的频率是: 1

u, 

在日常经验中,若我们不动,火车鸣着笛朝我们疾驰而来时,越靠近我们声音越尖刺;越远离我们声音越柔和。1848年,菲索提出一种检验光的多普勒效应的建议:在宇宙中,某些双星的运动,有时朝着地球而来,有时背离地球而去;如果多普勒效应具有普遍性,则在天文观察中应该可以看到星体光谱线的移动。1901年,俄国天体物理学家贝尔洛波尔斯基(Aristarkh Apollonovich Belopolsky,1854~1934)首次通过实验模拟天体的运动证实了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狭义相对论认为,光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没有介质的情况下,光源与观察者之间应当服从相对性原理。这意思是说,“光源离开观察者”和“观察者离开光源”在物理上是等效的。令光源以速度“均匀地通过惯性参考系S,再令它相对于原点观察者O存在一个径向瞬时速度分量ur,那么,若跟随这个光波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所测得的“波峰”间的时间隔是△t,则在这个惯性系中它按t0(u)ur增加了它的距离。结果,原点的观察者和跟随光波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所看到的两个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别是:t0(u)t0(u)ur/c和

t0。它们之间的比就是多普勒移动:

1ur/cur1u2u210(2), D2220c2ccu/c

0是跟随光波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所观察到的本征波长,λ是原点观察者观察到的波长。

爱因斯坦根据洛仑兹变换导出的光的多普勒移动的标准表达式:

cos

c D,

220/c

1

1907年,爱因斯坦指出,横向振动波源的多普勒效应是可以检测到的。1938年,爱佛斯(Ives)

和斯蒂威尔(Stilwell)用实验测定运动氢原子的光谱线;1960年海尔(Hay)、希费尔(Schiffer)利用穆斯堡尔共振器进行“转子”实验都测出了与爱因斯坦的预言相吻合的多普勒效应。这样就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自然界中时间膨胀的真实性。

虽然狭义相对论在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形式上是很完美的,在实验上已有了非常牢固的基础,但人们仍对它不断深入进行研究:理论方面,探讨它在新领域中的应用;实验方面,使用新的观测方法和提高了测量精度的方法,更精密地检验它的正确性。此外还有不少实验

试图观察超光速现象,但至今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

5、狭义相对论被接受过程

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的发表,虽然得到维恩、普朗克等著名物理学家的支持,但整个物理学界最初的反映乃是冷淡、甚至是反对的。爱因斯坦的亲密同事英费尔德(L.Infeld)在《爱因斯坦、他的工作及对我们世界的影响》—文中,曾这样描述相对论发表后的情况:“这些新概念的影响是什么?起初几乎一点也没有„„只有过了大约四年的光景才开始有反映。就科学认识而言,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1906年,考夫曼(W.Kanfman)发表了电子运动的实验结果,动摇了彭加勒对相对性原理普遍有效的信念,致使彭加勒从1905年起,再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评论,尽管在其他方面,彭加勒对爱因斯坦倍加推崇。对相对论诞生起了重要作用的洛仑兹,对相对论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洛仑兹舍不得放弃绝对静止“以太”。站出来激烈反对相对论的,有被爱因斯坦称之为“相对论先驱”的马赫。1923年马赫在《物理光学原理》一文中,断然否定自己是相对论的先驱者,申明“不承认今天的相对论”。

由此可见,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后,并没有立即使相对论得到普遍承认,各种理论还在竞争着,大多数物理学家在怀疑、观望与等待之中。随着实验的丰富和理论分析的更加深入,理论的优越性才会日益暴露出来。狭义相对论后来之所以被确认,那是由于它与有关的所有实验结果相符。

狭义相对论的推论

4、1 洛仑兹变换

考虑两个任意的惯性系S(x,y,z,t)和S′(x′,y′,z′,t′),第二个惯性系相对于第一个惯性系以速度υ沿x方向运动。在t= t′= 0时,两个惯性系重合。在那一瞬间,重合的原点处发射出球面光波。t秒之后,波扩展为球面:xyzct,狭义相对性原

22222

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一致性要求,这个波会等价地扩展为:xyzct;根据

2

2

2

22

空间和时间的均匀性假定,这两个方程蕴含着两组坐标系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于是,由简单的算术运算得到两组坐标之间的关系为:

x

tx22

/cyy

或

zz2tx/ct

2/c2

xtxt2/c2

yy

zztx/c22/c2

这两组公式就称为洛仑兹变换。需要说明的是在洛仑兹那里,

洛仑兹变换仅仅是由猜测得到的具有纯粹形式意义的假象,他

根本无法理解运动参考系中的坐标(x′,y′,z′,t')的真正含义而将其称为“虚时空”,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洛仑兹变换则是两条基本原理的必然的逻辑推论,因此有充分理由将其视为时空内在属性的变化。

4、2 长度的收缩

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即空间间隔的办法是同时即当t1t2时测量它两端的坐标,若所测坐标为x1和x2,则物体的长度为l0x2x1。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S′系静止而相对于S系以速度υ运动时,在S系中测量该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呢?根据洛仑兹变换公式有 x1

x1t1/c

2

2

,x2

x2t2/c

2

2

x1;其运动长度为 lx2x1,故有 易见物体静止长度为l0x2

x1 l0x2

(x2x1)(t2t1)

/c

2

2

x2x1/c

2

2

,即

ll02/c2

由此可以看出,在K系中测量运动的物体的长度l,比其静止时的长度l0缩短了,即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为静止时,该物体的长度测量值最大;当它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

在它

的运动方向上,该物体的长度测量值要缩短,速度越快,缩短越甚。相对论的这种效应,我们称之为空间间隔的“尺缩效应”。

4、3 运动时钟的延缓

假如在S系中的某点x处发生了一个事件,由S系来测量时,这个事件开始于t=t1时刻,终止于t=t2时刻,它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为上△t=t2-t1。而从相对于 S系运动的S′系进行测量时,事件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为△t=t2′-t1′。由洛仑兹变换并注意到x2′=x1′,可得

22t1t2tcctt2t1t 22222222

/c/c/c/c

t2

x2

t1

x1

由此可知,在K系中静止的观察者看来,相对S系运动的惯性系S′系中的时钟变慢了,也

就是说,运动系统中的时钟延缓了,或者更准确地说,一切发生在运动物体上的过程,在静止的观察者看来都变慢了。这种现象又常常被称为时间间隔的“钟慢效应”。

4、4 速度变换公式

在经典力学中,速度叠加原理为uu,由此光速对不同的参考系的传播速度不相等。但在相对论中,根据洛仑兹变换,很容易推导出新的速度合成公式:

xt

u

xt

/ct

22

c2

x

2/c2

xt

xtu ut2xt2x12

ccc

t

或者 uu

u1

c2

易见,若u′=c时,ucc,这恰好反映了光速不变性的原理。而当u《c和υ《c

c1c2

时,它就成为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叠加公式了。

4、5 质速关系和质能关系

狭义相对论预言,物体的惯性质量将随它的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速度趋于光速时,惯性质量将趋于无限大。这个关系可表述如下:

m

m0c

2

2

简称质速关系。其中m0是物体的静止质量,m称为总质量或相对论质量,两者之差可以定义为动质量mk=m-m0,υ是物体的运动速度。

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一个预言是质量同能量之间有如下关系(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

Emc2或 Emc2

简称质能关系。这样,相应于静止质量m0、动质量mk和总质量m可以分别定义固有能量E0=m0с2、动能Emkmkc和总能量E=mс2。质能关系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例如,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中,一定量的静止质量能转化成了同样大小的动质量,与此相应,一定量的固有能量转化成了同样数量的动能,这就是原子弹和氢弹所能释放出的能量。

2

4、6 “曳引效应”的相对论解释

菲涅耳关于高速流动液体对光的曳引效应。类似的效应在空气与声波的曳引关系中是完全的。但是,在光与流动介质的关系中,菲索以水为介质证实,光速被水曳引效应是“不完整的”。迈克尔逊以“以太”为介质证实,这种曳引效应等于零。对这种效应,不需要增加任何额外的假设,用狭义相对论的速度加法就可以很简单地给出解释。分析洛仑兹变换的运动学特点中,我们将得出一个速度合成公式为: V

1

菲涅耳曳引效应中存在一个系数:1

12

, 12

c2

1

,式中的n是液体的折射系数,在量上它等于2n

光速与光在静止介质中的速度之比。由此,我们可以直接由c/n定义光在静止介质中的速度。把这个速度与菲索实验的水流速度V按相对论速度合成公式做速度加法:

cc

12

V nn

12c112

cnc12c

把分子分母同乘以1



,得: cn

12cncn2cnc2

1





c

1nnc V

2

122

nc

略去υ/c的二次项,就得到 V

2

n2c2

cc1

212nnnn

 

这正是菲涅耳曳引效应的经验公式。

4、7 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Johann Christian Doppler,1803~1853)首先发现了

波的多普勒效应。这个效应揭示了相对于波源运动的观察者所观察到的波的频率移动。以声波为例,若观察者静止在媒质中,声源离开观察者而运动,则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声波频率是: 

11

u

式中ν是声源静止时的波动频率;υ是声音的传播速度;u是观察者与声源之间的相对运动。 声源静止在媒质中不动,观察者相对于声源运动。则观察者所观察到的频率是: 1

u, 

在日常经验中,若我们不动,火车鸣着笛朝我们疾驰而来时,越靠近我们声音越尖刺;越远离我们声音越柔和。1848年,菲索提出一种检验光的多普勒效应的建议:在宇宙中,某些双星的运动,有时朝着地球而来,有时背离地球而去;如果多普勒效应具有普遍性,则在天文观察中应该可以看到星体光谱线的移动。1901年,俄国天体物理学家贝尔洛波尔斯基(Aristarkh Apollonovich Belopolsky,1854~1934)首次通过实验模拟天体的运动证实了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狭义相对论认为,光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没有介质的情况下,光源与观察者之间应当服从相对性原理。这意思是说,“光源离开观察者”和“观察者离开光源”在物理上是等效的。令光源以速度“均匀地通过惯性参考系S,再令它相对于原点观察者O存在一个径向瞬时速度分量ur,那么,若跟随这个光波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所测得的“波峰”间的时间隔是△t,则在这个惯性系中它按t0(u)ur增加了它的距离。结果,原点的观察者和跟随光波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所看到的两个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别是:t0(u)t0(u)ur/c和

t0。它们之间的比就是多普勒移动:

1ur/cur1u2u210(2), D2220c2ccu/c

0是跟随光波一起运动的观察者所观察到的本征波长,λ是原点观察者观察到的波长。

爱因斯坦根据洛仑兹变换导出的光的多普勒移动的标准表达式:

cos

c D,

220/c

1

1907年,爱因斯坦指出,横向振动波源的多普勒效应是可以检测到的。1938年,爱佛斯(Ives)

和斯蒂威尔(Stilwell)用实验测定运动氢原子的光谱线;1960年海尔(Hay)、希费尔(Schiffer)利用穆斯堡尔共振器进行“转子”实验都测出了与爱因斯坦的预言相吻合的多普勒效应。这样就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自然界中时间膨胀的真实性。

虽然狭义相对论在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形式上是很完美的,在实验上已有了非常牢固的基础,但人们仍对它不断深入进行研究:理论方面,探讨它在新领域中的应用;实验方面,使用新的观测方法和提高了测量精度的方法,更精密地检验它的正确性。此外还有不少实验

试图观察超光速现象,但至今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

5、狭义相对论被接受过程

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的发表,虽然得到维恩、普朗克等著名物理学家的支持,但整个物理学界最初的反映乃是冷淡、甚至是反对的。爱因斯坦的亲密同事英费尔德(L.Infeld)在《爱因斯坦、他的工作及对我们世界的影响》—文中,曾这样描述相对论发表后的情况:“这些新概念的影响是什么?起初几乎一点也没有„„只有过了大约四年的光景才开始有反映。就科学认识而言,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1906年,考夫曼(W.Kanfman)发表了电子运动的实验结果,动摇了彭加勒对相对性原理普遍有效的信念,致使彭加勒从1905年起,再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评论,尽管在其他方面,彭加勒对爱因斯坦倍加推崇。对相对论诞生起了重要作用的洛仑兹,对相对论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洛仑兹舍不得放弃绝对静止“以太”。站出来激烈反对相对论的,有被爱因斯坦称之为“相对论先驱”的马赫。1923年马赫在《物理光学原理》一文中,断然否定自己是相对论的先驱者,申明“不承认今天的相对论”。

由此可见,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后,并没有立即使相对论得到普遍承认,各种理论还在竞争着,大多数物理学家在怀疑、观望与等待之中。随着实验的丰富和理论分析的更加深入,理论的优越性才会日益暴露出来。狭义相对论后来之所以被确认,那是由于它与有关的所有实验结果相符。


相关内容

  • 狭义相对论的几个重要推论
  • 第12卷 第5期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Jou 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O. 5Vol. 12狭义相对论的几个重要推论 王晓松 (天津市南开区职工大学, 天津市 300100) 摘 要: 狭义相对论是相对论理论体系的基石, 对狭义相对论的基本理论所 ...

  • 关于统一场理论的探讨及其推论
  • 关于统一场理论的探讨及其推论 摘要:统一场的理论建立是物理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许多的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很多贡献,即使是这样依旧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本文将以全新的观点,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结果的却做到了.并在解决统一场的基础上对于电荷守恒,以及物体具有多大的能量进行新的探讨,通过这些探讨对于电荷守恒,物 ...

  • 爱因斯坦相对论
  • 爱因斯坦第一假设 谷锐译 原文:Slaven 全部狭义相对论主要基于爱因斯坦对宇宙本性的两个假设. 第一个可以这样陈述: 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的物理规律是相同的 此处唯一稍有些难懂的地方是所谓的"惯性参照系".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解释清楚: 假设你正在一架飞机上,飞机水平地以每小时几百英 ...

  •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 <科学技术概论>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关于科学虽然有多种定义,但总括起来不外是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倾向,一个维度是活动倾向. 2.技术就是规范化的技巧和技能,也就是方法.3.从最一般的角度可以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4.古代科学技术是指和开发研究三种类 ...

  • 析相对论之同时的相对性的错误~~!
  • 浅析相对论之同时的相对性的错误 作者:郭连成 同时的相对性论断,在相对论中有重要地位.它除了本身的理论存在外,还为后来的洛仑兹变换结果--时间变慢,预置了理论空间.我们今天研究相对论的荒谬,就要剖析同时的相对性这个荒谬论断,找出其错误的原因.这里先说明一下:相对论的同时的相对性.不同参考系有不同的时 ...

  • 谈谈你对双生子佯谬的看法
  • 谈谈你对双生子佯谬的看法 摘要:1905年9月,德国<物理年鉴>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它宣告了狭义相对论假说的问世.正是这篇看似很普通的论文,建立了全新的时空观念,并向明显简单的同时性观念提出了挑战.我们知道由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可以得出运动的物体存在 ...

  •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
  • 引 子: 跳高2米多.火箭飞离地球--第七单元: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复习回顾: 第十九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 一.经典力学 创 立 者:牛顿 内 容物体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标 志: 特 点:注重实验 (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 ...

  •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与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章从科学理论的特点(即它必须满足的逻辑条件与经验条件) 出发,讨论对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实践检验,并进一步作出分析.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逻辑条件.科学 ...

  • 科学实质的进步---玛雅预言人类新文明的开始
  • 科学实质的进步--玛雅预言人类新文明的开始 目录 一.新文明思想的传播与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1.新文明思想 2.对于各国文明状况的分析 3.世界文明论坛 二.新文明思想的传播与科技的新发现,人类在21世纪可能进入空间旅行的新文明阶段 1. 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人类科学中的一个玩笑,在一定历史阶段有积极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