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译文】 四海之内没有荒废闲置的农田,但是农夫还是饿死。

【出典】  李绅《悯农》其一

注:

1、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2、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3、译文1: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译文2:

春天播下一粒谷种,秋天收获万颗子实。天下没有一块荒芜的田地,种田人还要挨饿而死。

译文3:

春天种下一粒谷种,秋天就可收获一万粒。天下没有一片闲田,却仍有饿死的农夫。

4、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历史上的李绅究竟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采访了南大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他曾与《百家讲坛》合作制作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莫教授告诉记者,李绅的人品的确不怎么样,他与同僚争斗、政治作风粗暴等都有史料记载。

传李绅实为李党骨干,发迹后的李绅热衷于拉帮结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政权,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以李德裕为首,故称李党。庶人官员以牛僧孺为首,故称牛党。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双方互相倾轧了近40年,史称“牛李党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李绅紧跟李党老大李德裕,是李党中的骨干分子。

5、《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6、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第3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7、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他还有一首诗也颇为感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这两首诗读来,可知李绅原本是个生活非常简朴的清官。然而,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却再也没有了前两首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官宦。从和李绅同时代的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写《悯农》时判若两人的李绅。“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怪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歌的大意是:佳肴美酒,轻歌曼舞,李司空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

随着官职的升高,李绅“渐次豪奢”。据传,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李绅爱吃鸡舌,每餐光耗费活鸡就达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李绅当淮南节度使时,他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狡吏奸豪都“潜行叠迹”,普通百姓更是“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意思是说在李绅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与李绅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李绅的蜕变轨迹,对今天的为官者应有触及心灵深处的自省和警示:无论处事还是从政,地位的变化都会蕴藏重大的风险,待遇的趋优都会潜伏莫大的祸患,权力的升迁都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李绅何以“渐次豪奢”,有几处值得我们探究、深思——

“渡江淮者众”说明了什么?《悯农》是李绅年轻时发出的感叹,如果他能在升迁过程中时时有此肺腑之感,一定不会蜕变为酷吏。可发迹后的李绅热衷于拉帮结派,在近四十年的“牛李党争”中攀结权势,攫取权力。随着职位的变迁和身份的变化,李绅体察百姓疾苦少了,对底层群众的感情淡了,甚至以高压手段欺凌下级官吏和百姓,完全走向了群众的对立面,失去了“百姓至上”这个支撑他思想境界和价值高度的根本理念。如此,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的生活惨剧也就是难免的了。

为什么李绅会“渐次豪奢”?从悯农之感叹到刘禹锡之感慨,从“粒粒皆辛苦”到食鸡舌三百,从忧患“农夫犹饿死”到逼迫百姓“渡江淮者众”,李绅逐渐走向了“渐次豪奢”的不归之路,在“渐”中丧失了理想信仰,在“渐”中丧失了群众立场,在“渐”中褪变了政治本色。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位高权重的官员东窗事发后在铁窗下发出的忏悔,不也都能看见李绅“渐次豪奢”的影子吗?历史和现实反复印证,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偏移价值观的取向,“渐次豪奢”就会犹如邪恶之神施加的魔法,把一个个意志薄弱之辈拉下水。

李绅行为不检却一路升迁,监督何在?尽管李绅身处恃强凌弱的封建社会,但令人咋舌地食用三百个鸡舌也绝对是个大新闻,却无人举报,也许是无人敢报吧。即使是曾当过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应邀参加李绅的豪宴吃请,也只是徒发感叹却没有上奏弹劾。李绅见刘禹锡对他的家妓杜韦娘十分着迷,于是便把杜韦娘送给了他,这就使李绅的上司对此更难有耳闻了。尽管李绅最终被剥夺了官爵,子孙也不得从政,但那毕竟是退休身死后的马后炮了。由此可见,权力一旦失察失管,就会成为害群之马。这也启示我们,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始终依靠制度的力量管权、管人、管事,要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治官、查案、纠风。【原载2014年1月(上)《学习月刊》】(原作者:王厚明)

8、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漈头是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出过不少人才,村中“文魁”、“士林硕望”之类的牌匾甚多,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村子。这与当地人“耕读传家”的家风,是分不开的。但是,农耕子弟的求学与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相差甚远的。毕竟,在“耕读”一词里,“耕”是放在第一位,能够经营好田地,能让一家老小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农忙时跟着大人一起插秧、种地,农闲时终于能够去学堂,可是放牛、砍柴、割草还是理所当然地夺走大部分课余时间。所以,夜晚对于他们来说,便格外珍贵。否则,阳光明媚的白天能够清闲的话,读一点书不是快乐的事么,又何须“挑灯夜读”?又何来“寒窗苦读”?而在一天辛劳之后,还能在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浏览书籍,获取精神营养的,又是何等勤奋之辈!更不用说连油灯或蜡烛都供不起的家里,那些学子的艰辛与执着,如古代王冕的“僧寺夜读”与匡衡的“凿壁偷光”。

在屏南漈头村耕读文化大观园的十个展馆里,展示着上万件文物。我们的眼睛跟随着这些带着先民体温的物件游走时,我们的心也被唤回到那些悠远的年代。老宅的偏舍是农耕馆,陈列着锄头、扁担、簸箕、斗笠、蓑衣、瓮子……以及一些当时无法叫出名称,过后照样忘记的农家用具。今天,我们姑且都称之为文物,它们当中有的已经离我们遥远,有的才刚刚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仍未谢幕,所以依然似曾相识。这些浸渍着先民汗水的物件,活生生地见证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面对着它们,一张张耕田劳作的画面浮现在你眼前,你也许由此想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闲情,也可能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悯。

离开偏舍走回老宅,却与另一种文明相遇。只要稍微留心,你就会发现,除了摆设的文物,这座两百多年的古宅本身,也处处都留有书香文化的韵味。做工精细的雕花窗门和屋檐瓦角,随便哪个地方都有精彩的典故。另有一副刻于房门上的对联“四壁书声人静后,一帘花影月明初”,更让人忍不住地想,这个屋子最早的主人,是何等的风雅之人!那么,从这个角度与偏舍里摆设那些农具联系起来,便是一个词:耕读。在我边走边看边想的参观中,当耕与读这两个字被联系起来时,另一些东西立刻吸引了我,它们便是古宅后厅里摆放的那些旧灯具。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每每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中不由而然的浮现出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生计却不得不汗撒大地。即便如此忙碌了一年却依然是食不果腹的情景。

时光在进步,历史在变迁。新中国迎来了,大解放大改革,科技进步了,亩产倍增了,人们再也不会因为粮食而食不果腹了。然而人类的贪念是毫无止境的,在强大的科技帮助下人们把目光望向了生我们养我的地球身上。进行着肆意妄为的开采、发掘、生产,使的有限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急速下降,造成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甚至有些省市地区为了GDP数字,不计后果的进行着破坏者,毁灭者。我们美丽富饶的地球在人类如此的做法下越来越虚弱,最终无法全力的保护人类,使的邪恶力量入侵人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海啸、洪涝,干旱等灾难接踵而至。然而地震,海啸,洪涝,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莫过于干旱,持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让人触目惊心。就如同在2010年在我国西南地区爆发的大旱灾,在旱灾爆发后那些所谓的专家会说是因为“林浆业”一体化,大规模砍伐原生态树木并种植快速树木,地下水流失造成的,并语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干旱。那么我想说的事,既然能够预算出干旱,为何却不在干旱没爆发之前而进行水利健身呢,真所谓5分天灾5分人祸。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在地球上,为了使我们少受点灾害的骚扰。从你从我从他,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合理的利用资源,并节约每一滴水,为灾区进一份绵薄之力。

1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土地之子——中国的农夫。

你们,推着唯一轮子的手推车,穿过荒漠与沼泽,一路不停的絮聒着,向着黄河流过的地域蹒跚而来,在身后那灰黄的土层上,深深轧出一道道清洗的辙迹,如凹进历史的一道伤疤。

当你们停下跋涉的脚步,取出锸、耙、镢、锨,这些从刀耕火种里衍生出来的农具,狠狠刺破万倾荒原的时候,心底里默默喊着土地的名姓,就像在寒冷的冬天呼喊着蓝天之上那轮温暖的太阳。

给我们雨露的润泽吧!让我们散播金黄的颗粒吧!给我们哪些收获的欣喜激动的汗珠吧!向着苍穹,向着厚土,你们深情的祈祷,心也开始与土地热烈的相拥,相亲!

一穗麦子,一根稻草,一把农具,记载了你们多少的泪水?土地的肤色啊,就是你们勤劳、隐忍、善良、智慧的注脚!

从你们那一张张痛楚密布的面颊上,那一缕缕无奈而忧伤的眼神里,我能深刻地解读你们生活在底层的酸楚与艰辛。因为,我是中国农夫的后裔啊!

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收获万颗子之后,在小村与小村之间,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却不再有鸡鸣犬吠了;不再有炊烟袅袅了;不再有把酒话桑麻了;到处是男人的叹息,女人的咽泣,老人和孩童的哀号。如大象那个柱子般的鼻子,在小村与小村之间,在农户与农户之间,不停地甩动,直至在空气中擦出愤怒的火花,纷落的碎片在无尽的闪烁,闪烁。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那些每年骑着高头大马,拿着皮鞭和征粮袋子,来搜劫你们留在坛子里最后一把谷粒的强盗们,他们去哪了?

那些讨租时带走了你们妻女身上唯一首饰的土匪们,他们去哪了?

你们被挤压弯曲的脊梁,被刀砍斧凿弄伤的身躯,那些洒落在褐色泥土里晶莹的汗水,随五千年的日升与月落,雨来风往,在历史的硝烟和后人的叹谓中时隐时现。

看你们沧桑密布的面孔,无奈而忧伤的眼神,我听到了恻隐的阵痛;我听到了血与泪的控诉;我听到了水与火的交融——

我多么想,弯下腰,去靠近你们,再靠近一些,伸手去触抚你们那酸楚的心跳!我却听到了嘶嘶的战马,哒哒的铁蹄,呼啸而过的箭镞,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回响,回响。

我再次看到了面黄肌瘦的孩子,衣衫褴褛的妇人,满眼带泪的老人和手中颤抖的拐杖。我听到了无尽的哀鸣,无限的屈辱!

哑声了的河畔,荒芜了的田野,僵硬了的村庄——那一幅幅血与泪,水与火的画卷,在流淌着悲哀的历史中,愤怒的旋舞着,疯狂的旋舞着——鸦片毒害了火药,火药又烧伤了家园啊!

我听到了,来自黄河流域深处一声晴天霹雳的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这一声如洪钟般响亮而高亢的声音,从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屈辱中迸发出,响彻云霄——化犁铸剑。

当你们被迫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泥浆和被风雨侵袭的庄稼,离开了属于你们的春华秋实,去和比野兽还凶残的敌人对垒时,为的是那一片金黄的麦浪,碧绿的稻田,瓜棚下的葫芦,宁静而温暖的小屋,花溪上奔跑的孩子,夕阳里散散步的老人,以及被暴戾的敌人夺去的幸福的土地和温馨的村庄。

你们,将手中的锸、耙、镢、锨,变成了砍杀敌人的利器。

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里出发,那一把永不熄灭的薪火,在血与泪,水与火中,轧过了你们百子千孙的心脉,在细碎的呻吟和聒噪的挽歌中延续,延续——

纵使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看你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每一个足迹里都有斑斑血迹,谁能一笑而过?!

幸福的人啊,请放慢你那匆忙的步履吧!慢点,再慢点,回顾一下中国农夫的历史,曾经有多少的岁月,都沉浸在苦难的深渊,用不屈的头颅在撞向地狱的铁门,寻求那平淡,宁静,祥和的家园?!

12、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秋天带给我们诸多的喜悦,如果说春天带给我们的是满目的翠绿,生机和希望,那么秋天带给我们的则是沉甸甸的收获。

人要吃喝就离不开食物,与人类相伴终生的食物除了大米、面粉,还有杂粮,难怪人们常说“吃了五谷想六谷,睡到半夜想媳妇”,有了衣食温饱以后,现在杂粮可以作成人们餐桌上丰富多彩的美食。

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描绘的是当时辛辛苦苦的农民终年劳作,尽管丰收却要忍饥挨饿,到处是路有冻死骨的惨象。那时,大米、面粉是地主阶级才能享用的,贫民百姓少有问津,粗粮、杂粮则是老百姓的果腹之物,

把粗粮、杂粮变成桌上美肴,是时代变迁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见证,人们在享用大米、面粉的同时,把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粗粮、杂粮作为食物,反映了生活质量、生活水准、生活要素的大幅度提升,我们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自豪。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在享用丰富的食物时,有多少人能想到在阡陌中辛勤劳作的农民?尽管有的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我买的粮食是掏了钱的,我也是用我的劳动成果换取了农民的劳动成果,这的确不假,但一个是体力劳动一个是脑力劳动。没有数亿农民的无私奉献,没有充足的粮食做后盾,我们的社会还会这么稳定么?

人生在世,草木一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我们都要靠五谷杂粮养育生命。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更多的应是感恩。我们感恩土地,我们感恩阳光,我们感恩空气,我们感恩水分,我们感恩每一粒种子,正是有了这些自然条件,植物才能生长,我们的口中才有丰富多彩的食物。

杂粮都是无公害农产品,具有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特点。杂粮通常是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荞麦、燕麦、大麦、糜子、黍子以及其他豆类。杂粮因为种植面积少,周期短,产量低,所以价格也就比大米和面粉贵许多。

秋天来的时候,水稻、玉米带给我们金灿灿的黄,棉花、香菇带给我们银闪闪的白,高粱、大枣给我们耀眼的红,薯类、甘蔗则带给我们无限的甜蜜……许多时候,酒店里“五谷杂粮”一端上来马上就被一抢而光,可见当今人们对杂粮的钟爱达到何种程度。

1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科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中国几千来前的农夫形象,但是今天,当所有的人认为农民已经奔小康的时代,农夫是不是真的过上了安逸的日子。

农夫在汉语中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但是在田野中它不是名词了,而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动词。每天的农夫穿梭在家与田地之间,摇摇晃晃,慢慢碌碌,不知疲倦,这时它就不是一个书本上的名词了,而是行走在田间的动词。农夫穿梭在田野间为我们制造粮食和蔬菜,都说“民以食为天'",但是真正理解忙碌在田间的农民有多少人呢?

我熟悉的农夫,记忆中是不分男女 的,因为男女平等的今天,女人在占优更多权利的同时,肩上也承担了不少男人的义务,男女平等,人性并没有真正的平等,真正平等的只是义务,权利也不尽人意。

农夫在春天里,不停的播下不同的种子,特别是芒种时期,犁田插 秧的时节,他们会在不见晨光的黎明里,赶在太阳的前头先爬上大山,先走进田野,割草喂牛,清除杂草,淘沟理水,引水到渠,犁田插秧·······春天里的他们有太多的农活要干,这个季节他们忙的不只是犁田插秧,他们还要挖地里的洋芋,捏玉米球,铲除砍上的从草和田里的杂草·······很多时候,当城里的人在美化她们的指甲和购买昂贵的护肤品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田里的农夫的手沾满了粪水混合的泥浆,因为他们,因为他们正在你捏着玉米球,他们奔波着,为孩子,为牛羊,为家庭。累了,却笑声盈盈,于是人们在余晖里等待月亮一起回家,路上不时响着羊牛的哞哞声和羊牛颈上的铃铛声,还有小孩和农夫的谈笑声。

在青蛙的呱呱声中,农夫终得一息之地,享受的睡着了。

农夫总是很忙的,如田里的老黄牛老实憨厚,默默的奉献着,春天虽然逝去了,夏天又结踵而来 。夏天里,他们的跃乐活动又是什么呢?

现在 秧虽然落在田里了,倘若想要在秋天有收成或好收成,他们还要不停的往田里施肥,引水,观察秧苗的成长周期,不停的给他们做护理(杀虫),还要推却他们成长路上的杂物(除草),护理秧苗期间,要是逢旱季,雨水稀少,他们要费力的从河里引水,一般都是先集体引到一处,再排队引到各自的田里养活秧苗,也有协调不好的时候,他们之间就会发生争执,但是不会闹到撕破脸皮的地步。要是逢雨季,特大雨季,雨水会把田坎泡跨,随之坍塌,这时他们要搬特大的石头,扛水泥来把它修好,他们在不停忙田里的活时,没有忘记向土里的庄稼施肥,除草,往空土里栽芍藤,比起春天,他们也很不轻松。有时不管怎么做,田里的庄稼就是张不好,对于这种情况,五柳先生在《归园田居》里有这样一两句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然今天有不少高科技产品帮助农夫干活,但是主要的劳动力,还是在农夫身上,因为他们把命交给了田野,立誓要此生为其奋斗。

在黄昏中,在夕阳里,你会看见老农行走在田埂上观察金灿灿的谷子,这时他们估计着该定个时间 收庄稼了,风吹黄了树叶,也吹来了农夫心中的果实。

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 农夫也不停的忙乎,早晨淌着露水 来到田间,割谷打谷,直到正午才回家勉强吃上一顿,又赶上田里收他们的劳动果实了。天黑了,再把装好的谷子一袋一袋的扛回家,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任务时,打回来晒在坂上的谷子又等着他们了,为了预防明天下雨,他们不得不把早上一粒一粒撒开的谷子又一粒一粒的收起来,装在雨水浸不透的大桶里。忙活了一天,肚子早已咕噜的响了,刚收完谷子,又要不停的饶火煮饭,此时圈里的猪也开始嚷嚷了,有时甚至是咆哮,所以农夫又得边吃饭边煮猪食,只有把它们喂好了,来年才能过有油水的生活,过年才有杀肥猪的机会,才能过上一个好年。

此时正值秋季,早上你会看见农夫们匆忙的晒完谷子又赶往田间,傍晚你会看见他们忙收谷子正分夺秒煮吃的,一直忙到很晚,因为晚上还有玉米粒等着他们瓣,尽管如此疲惫,他们却乐此不惫。因为现在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他们希望收成之时。

秋天过去了,冬天紧跟而来,比起春,夏,秋这三个季节,冬天算是他们较轻松和愉悦的季节。冬天的他们只是栽栽白菜,种点小菜来过冬,他们可以 在家杀了喂了一年的大肥猪,和亲朋好友聚聚会,谈论一年的劳作和收成。冬天,虽是一个欢乐的季节,但是冬天也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农夫在劳动数月之后的长满老茧的双手经寒风一吹,很容易开裂,形成一道道的裂痕,像田里因干旱而形成的一条条缝隙,这些都是城里人不懂的农夫的苦楚。如此这般,他们笑容依旧,因为他们今年有了好收成,可以安心过年了。

在万家灯火,张灯结彩之后,暗示冬天过去,春天又来了,农夫又得开始周而复始的忙活了,他们乐此不惫,并诚心为田野服务着········

当今的农夫仍过着心酸的生活,不知的你或许读出了那么一点点劳累,只因我文笔有限,实写不得那么细腻传神,但是农夫每天都是在不停的忙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译文】 四海之内没有荒废闲置的农田,但是农夫还是饿死。

【出典】  李绅《悯农》其一

注:

1、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2、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3、译文1: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译文2:

春天播下一粒谷种,秋天收获万颗子实。天下没有一块荒芜的田地,种田人还要挨饿而死。

译文3:

春天种下一粒谷种,秋天就可收获一万粒。天下没有一片闲田,却仍有饿死的农夫。

4、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历史上的李绅究竟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采访了南大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他曾与《百家讲坛》合作制作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莫教授告诉记者,李绅的人品的确不怎么样,他与同僚争斗、政治作风粗暴等都有史料记载。

传李绅实为李党骨干,发迹后的李绅热衷于拉帮结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政权,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以李德裕为首,故称李党。庶人官员以牛僧孺为首,故称牛党。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双方互相倾轧了近40年,史称“牛李党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李绅紧跟李党老大李德裕,是李党中的骨干分子。

5、《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6、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第3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7、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他还有一首诗也颇为感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这两首诗读来,可知李绅原本是个生活非常简朴的清官。然而,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却再也没有了前两首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官宦。从和李绅同时代的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写《悯农》时判若两人的李绅。“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怪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歌的大意是:佳肴美酒,轻歌曼舞,李司空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

随着官职的升高,李绅“渐次豪奢”。据传,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李绅爱吃鸡舌,每餐光耗费活鸡就达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李绅当淮南节度使时,他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狡吏奸豪都“潜行叠迹”,普通百姓更是“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意思是说在李绅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与李绅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李绅的蜕变轨迹,对今天的为官者应有触及心灵深处的自省和警示:无论处事还是从政,地位的变化都会蕴藏重大的风险,待遇的趋优都会潜伏莫大的祸患,权力的升迁都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李绅何以“渐次豪奢”,有几处值得我们探究、深思——

“渡江淮者众”说明了什么?《悯农》是李绅年轻时发出的感叹,如果他能在升迁过程中时时有此肺腑之感,一定不会蜕变为酷吏。可发迹后的李绅热衷于拉帮结派,在近四十年的“牛李党争”中攀结权势,攫取权力。随着职位的变迁和身份的变化,李绅体察百姓疾苦少了,对底层群众的感情淡了,甚至以高压手段欺凌下级官吏和百姓,完全走向了群众的对立面,失去了“百姓至上”这个支撑他思想境界和价值高度的根本理念。如此,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的生活惨剧也就是难免的了。

为什么李绅会“渐次豪奢”?从悯农之感叹到刘禹锡之感慨,从“粒粒皆辛苦”到食鸡舌三百,从忧患“农夫犹饿死”到逼迫百姓“渡江淮者众”,李绅逐渐走向了“渐次豪奢”的不归之路,在“渐”中丧失了理想信仰,在“渐”中丧失了群众立场,在“渐”中褪变了政治本色。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位高权重的官员东窗事发后在铁窗下发出的忏悔,不也都能看见李绅“渐次豪奢”的影子吗?历史和现实反复印证,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偏移价值观的取向,“渐次豪奢”就会犹如邪恶之神施加的魔法,把一个个意志薄弱之辈拉下水。

李绅行为不检却一路升迁,监督何在?尽管李绅身处恃强凌弱的封建社会,但令人咋舌地食用三百个鸡舌也绝对是个大新闻,却无人举报,也许是无人敢报吧。即使是曾当过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应邀参加李绅的豪宴吃请,也只是徒发感叹却没有上奏弹劾。李绅见刘禹锡对他的家妓杜韦娘十分着迷,于是便把杜韦娘送给了他,这就使李绅的上司对此更难有耳闻了。尽管李绅最终被剥夺了官爵,子孙也不得从政,但那毕竟是退休身死后的马后炮了。由此可见,权力一旦失察失管,就会成为害群之马。这也启示我们,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始终依靠制度的力量管权、管人、管事,要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治官、查案、纠风。【原载2014年1月(上)《学习月刊》】(原作者:王厚明)

8、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漈头是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出过不少人才,村中“文魁”、“士林硕望”之类的牌匾甚多,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村子。这与当地人“耕读传家”的家风,是分不开的。但是,农耕子弟的求学与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相差甚远的。毕竟,在“耕读”一词里,“耕”是放在第一位,能够经营好田地,能让一家老小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农忙时跟着大人一起插秧、种地,农闲时终于能够去学堂,可是放牛、砍柴、割草还是理所当然地夺走大部分课余时间。所以,夜晚对于他们来说,便格外珍贵。否则,阳光明媚的白天能够清闲的话,读一点书不是快乐的事么,又何须“挑灯夜读”?又何来“寒窗苦读”?而在一天辛劳之后,还能在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浏览书籍,获取精神营养的,又是何等勤奋之辈!更不用说连油灯或蜡烛都供不起的家里,那些学子的艰辛与执着,如古代王冕的“僧寺夜读”与匡衡的“凿壁偷光”。

在屏南漈头村耕读文化大观园的十个展馆里,展示着上万件文物。我们的眼睛跟随着这些带着先民体温的物件游走时,我们的心也被唤回到那些悠远的年代。老宅的偏舍是农耕馆,陈列着锄头、扁担、簸箕、斗笠、蓑衣、瓮子……以及一些当时无法叫出名称,过后照样忘记的农家用具。今天,我们姑且都称之为文物,它们当中有的已经离我们遥远,有的才刚刚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仍未谢幕,所以依然似曾相识。这些浸渍着先民汗水的物件,活生生地见证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面对着它们,一张张耕田劳作的画面浮现在你眼前,你也许由此想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闲情,也可能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悯。

离开偏舍走回老宅,却与另一种文明相遇。只要稍微留心,你就会发现,除了摆设的文物,这座两百多年的古宅本身,也处处都留有书香文化的韵味。做工精细的雕花窗门和屋檐瓦角,随便哪个地方都有精彩的典故。另有一副刻于房门上的对联“四壁书声人静后,一帘花影月明初”,更让人忍不住地想,这个屋子最早的主人,是何等的风雅之人!那么,从这个角度与偏舍里摆设那些农具联系起来,便是一个词:耕读。在我边走边看边想的参观中,当耕与读这两个字被联系起来时,另一些东西立刻吸引了我,它们便是古宅后厅里摆放的那些旧灯具。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每每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中不由而然的浮现出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生计却不得不汗撒大地。即便如此忙碌了一年却依然是食不果腹的情景。

时光在进步,历史在变迁。新中国迎来了,大解放大改革,科技进步了,亩产倍增了,人们再也不会因为粮食而食不果腹了。然而人类的贪念是毫无止境的,在强大的科技帮助下人们把目光望向了生我们养我的地球身上。进行着肆意妄为的开采、发掘、生产,使的有限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急速下降,造成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甚至有些省市地区为了GDP数字,不计后果的进行着破坏者,毁灭者。我们美丽富饶的地球在人类如此的做法下越来越虚弱,最终无法全力的保护人类,使的邪恶力量入侵人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海啸、洪涝,干旱等灾难接踵而至。然而地震,海啸,洪涝,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莫过于干旱,持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让人触目惊心。就如同在2010年在我国西南地区爆发的大旱灾,在旱灾爆发后那些所谓的专家会说是因为“林浆业”一体化,大规模砍伐原生态树木并种植快速树木,地下水流失造成的,并语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干旱。那么我想说的事,既然能够预算出干旱,为何却不在干旱没爆发之前而进行水利健身呢,真所谓5分天灾5分人祸。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在地球上,为了使我们少受点灾害的骚扰。从你从我从他,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合理的利用资源,并节约每一滴水,为灾区进一份绵薄之力。

1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土地之子——中国的农夫。

你们,推着唯一轮子的手推车,穿过荒漠与沼泽,一路不停的絮聒着,向着黄河流过的地域蹒跚而来,在身后那灰黄的土层上,深深轧出一道道清洗的辙迹,如凹进历史的一道伤疤。

当你们停下跋涉的脚步,取出锸、耙、镢、锨,这些从刀耕火种里衍生出来的农具,狠狠刺破万倾荒原的时候,心底里默默喊着土地的名姓,就像在寒冷的冬天呼喊着蓝天之上那轮温暖的太阳。

给我们雨露的润泽吧!让我们散播金黄的颗粒吧!给我们哪些收获的欣喜激动的汗珠吧!向着苍穹,向着厚土,你们深情的祈祷,心也开始与土地热烈的相拥,相亲!

一穗麦子,一根稻草,一把农具,记载了你们多少的泪水?土地的肤色啊,就是你们勤劳、隐忍、善良、智慧的注脚!

从你们那一张张痛楚密布的面颊上,那一缕缕无奈而忧伤的眼神里,我能深刻地解读你们生活在底层的酸楚与艰辛。因为,我是中国农夫的后裔啊!

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收获万颗子之后,在小村与小村之间,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却不再有鸡鸣犬吠了;不再有炊烟袅袅了;不再有把酒话桑麻了;到处是男人的叹息,女人的咽泣,老人和孩童的哀号。如大象那个柱子般的鼻子,在小村与小村之间,在农户与农户之间,不停地甩动,直至在空气中擦出愤怒的火花,纷落的碎片在无尽的闪烁,闪烁。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那些每年骑着高头大马,拿着皮鞭和征粮袋子,来搜劫你们留在坛子里最后一把谷粒的强盗们,他们去哪了?

那些讨租时带走了你们妻女身上唯一首饰的土匪们,他们去哪了?

你们被挤压弯曲的脊梁,被刀砍斧凿弄伤的身躯,那些洒落在褐色泥土里晶莹的汗水,随五千年的日升与月落,雨来风往,在历史的硝烟和后人的叹谓中时隐时现。

看你们沧桑密布的面孔,无奈而忧伤的眼神,我听到了恻隐的阵痛;我听到了血与泪的控诉;我听到了水与火的交融——

我多么想,弯下腰,去靠近你们,再靠近一些,伸手去触抚你们那酸楚的心跳!我却听到了嘶嘶的战马,哒哒的铁蹄,呼啸而过的箭镞,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回响,回响。

我再次看到了面黄肌瘦的孩子,衣衫褴褛的妇人,满眼带泪的老人和手中颤抖的拐杖。我听到了无尽的哀鸣,无限的屈辱!

哑声了的河畔,荒芜了的田野,僵硬了的村庄——那一幅幅血与泪,水与火的画卷,在流淌着悲哀的历史中,愤怒的旋舞着,疯狂的旋舞着——鸦片毒害了火药,火药又烧伤了家园啊!

我听到了,来自黄河流域深处一声晴天霹雳的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这一声如洪钟般响亮而高亢的声音,从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屈辱中迸发出,响彻云霄——化犁铸剑。

当你们被迫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泥浆和被风雨侵袭的庄稼,离开了属于你们的春华秋实,去和比野兽还凶残的敌人对垒时,为的是那一片金黄的麦浪,碧绿的稻田,瓜棚下的葫芦,宁静而温暖的小屋,花溪上奔跑的孩子,夕阳里散散步的老人,以及被暴戾的敌人夺去的幸福的土地和温馨的村庄。

你们,将手中的锸、耙、镢、锨,变成了砍杀敌人的利器。

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里出发,那一把永不熄灭的薪火,在血与泪,水与火中,轧过了你们百子千孙的心脉,在细碎的呻吟和聒噪的挽歌中延续,延续——

纵使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看你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每一个足迹里都有斑斑血迹,谁能一笑而过?!

幸福的人啊,请放慢你那匆忙的步履吧!慢点,再慢点,回顾一下中国农夫的历史,曾经有多少的岁月,都沉浸在苦难的深渊,用不屈的头颅在撞向地狱的铁门,寻求那平淡,宁静,祥和的家园?!

12、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秋天带给我们诸多的喜悦,如果说春天带给我们的是满目的翠绿,生机和希望,那么秋天带给我们的则是沉甸甸的收获。

人要吃喝就离不开食物,与人类相伴终生的食物除了大米、面粉,还有杂粮,难怪人们常说“吃了五谷想六谷,睡到半夜想媳妇”,有了衣食温饱以后,现在杂粮可以作成人们餐桌上丰富多彩的美食。

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描绘的是当时辛辛苦苦的农民终年劳作,尽管丰收却要忍饥挨饿,到处是路有冻死骨的惨象。那时,大米、面粉是地主阶级才能享用的,贫民百姓少有问津,粗粮、杂粮则是老百姓的果腹之物,

把粗粮、杂粮变成桌上美肴,是时代变迁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见证,人们在享用大米、面粉的同时,把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粗粮、杂粮作为食物,反映了生活质量、生活水准、生活要素的大幅度提升,我们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自豪。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在享用丰富的食物时,有多少人能想到在阡陌中辛勤劳作的农民?尽管有的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我买的粮食是掏了钱的,我也是用我的劳动成果换取了农民的劳动成果,这的确不假,但一个是体力劳动一个是脑力劳动。没有数亿农民的无私奉献,没有充足的粮食做后盾,我们的社会还会这么稳定么?

人生在世,草木一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我们都要靠五谷杂粮养育生命。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更多的应是感恩。我们感恩土地,我们感恩阳光,我们感恩空气,我们感恩水分,我们感恩每一粒种子,正是有了这些自然条件,植物才能生长,我们的口中才有丰富多彩的食物。

杂粮都是无公害农产品,具有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特点。杂粮通常是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荞麦、燕麦、大麦、糜子、黍子以及其他豆类。杂粮因为种植面积少,周期短,产量低,所以价格也就比大米和面粉贵许多。

秋天来的时候,水稻、玉米带给我们金灿灿的黄,棉花、香菇带给我们银闪闪的白,高粱、大枣给我们耀眼的红,薯类、甘蔗则带给我们无限的甜蜜……许多时候,酒店里“五谷杂粮”一端上来马上就被一抢而光,可见当今人们对杂粮的钟爱达到何种程度。

1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科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中国几千来前的农夫形象,但是今天,当所有的人认为农民已经奔小康的时代,农夫是不是真的过上了安逸的日子。

农夫在汉语中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但是在田野中它不是名词了,而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动词。每天的农夫穿梭在家与田地之间,摇摇晃晃,慢慢碌碌,不知疲倦,这时它就不是一个书本上的名词了,而是行走在田间的动词。农夫穿梭在田野间为我们制造粮食和蔬菜,都说“民以食为天'",但是真正理解忙碌在田间的农民有多少人呢?

我熟悉的农夫,记忆中是不分男女 的,因为男女平等的今天,女人在占优更多权利的同时,肩上也承担了不少男人的义务,男女平等,人性并没有真正的平等,真正平等的只是义务,权利也不尽人意。

农夫在春天里,不停的播下不同的种子,特别是芒种时期,犁田插 秧的时节,他们会在不见晨光的黎明里,赶在太阳的前头先爬上大山,先走进田野,割草喂牛,清除杂草,淘沟理水,引水到渠,犁田插秧·······春天里的他们有太多的农活要干,这个季节他们忙的不只是犁田插秧,他们还要挖地里的洋芋,捏玉米球,铲除砍上的从草和田里的杂草·······很多时候,当城里的人在美化她们的指甲和购买昂贵的护肤品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田里的农夫的手沾满了粪水混合的泥浆,因为他们,因为他们正在你捏着玉米球,他们奔波着,为孩子,为牛羊,为家庭。累了,却笑声盈盈,于是人们在余晖里等待月亮一起回家,路上不时响着羊牛的哞哞声和羊牛颈上的铃铛声,还有小孩和农夫的谈笑声。

在青蛙的呱呱声中,农夫终得一息之地,享受的睡着了。

农夫总是很忙的,如田里的老黄牛老实憨厚,默默的奉献着,春天虽然逝去了,夏天又结踵而来 。夏天里,他们的跃乐活动又是什么呢?

现在 秧虽然落在田里了,倘若想要在秋天有收成或好收成,他们还要不停的往田里施肥,引水,观察秧苗的成长周期,不停的给他们做护理(杀虫),还要推却他们成长路上的杂物(除草),护理秧苗期间,要是逢旱季,雨水稀少,他们要费力的从河里引水,一般都是先集体引到一处,再排队引到各自的田里养活秧苗,也有协调不好的时候,他们之间就会发生争执,但是不会闹到撕破脸皮的地步。要是逢雨季,特大雨季,雨水会把田坎泡跨,随之坍塌,这时他们要搬特大的石头,扛水泥来把它修好,他们在不停忙田里的活时,没有忘记向土里的庄稼施肥,除草,往空土里栽芍藤,比起春天,他们也很不轻松。有时不管怎么做,田里的庄稼就是张不好,对于这种情况,五柳先生在《归园田居》里有这样一两句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然今天有不少高科技产品帮助农夫干活,但是主要的劳动力,还是在农夫身上,因为他们把命交给了田野,立誓要此生为其奋斗。

在黄昏中,在夕阳里,你会看见老农行走在田埂上观察金灿灿的谷子,这时他们估计着该定个时间 收庄稼了,风吹黄了树叶,也吹来了农夫心中的果实。

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 农夫也不停的忙乎,早晨淌着露水 来到田间,割谷打谷,直到正午才回家勉强吃上一顿,又赶上田里收他们的劳动果实了。天黑了,再把装好的谷子一袋一袋的扛回家,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任务时,打回来晒在坂上的谷子又等着他们了,为了预防明天下雨,他们不得不把早上一粒一粒撒开的谷子又一粒一粒的收起来,装在雨水浸不透的大桶里。忙活了一天,肚子早已咕噜的响了,刚收完谷子,又要不停的饶火煮饭,此时圈里的猪也开始嚷嚷了,有时甚至是咆哮,所以农夫又得边吃饭边煮猪食,只有把它们喂好了,来年才能过有油水的生活,过年才有杀肥猪的机会,才能过上一个好年。

此时正值秋季,早上你会看见农夫们匆忙的晒完谷子又赶往田间,傍晚你会看见他们忙收谷子正分夺秒煮吃的,一直忙到很晚,因为晚上还有玉米粒等着他们瓣,尽管如此疲惫,他们却乐此不惫。因为现在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他们希望收成之时。

秋天过去了,冬天紧跟而来,比起春,夏,秋这三个季节,冬天算是他们较轻松和愉悦的季节。冬天的他们只是栽栽白菜,种点小菜来过冬,他们可以 在家杀了喂了一年的大肥猪,和亲朋好友聚聚会,谈论一年的劳作和收成。冬天,虽是一个欢乐的季节,但是冬天也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农夫在劳动数月之后的长满老茧的双手经寒风一吹,很容易开裂,形成一道道的裂痕,像田里因干旱而形成的一条条缝隙,这些都是城里人不懂的农夫的苦楚。如此这般,他们笑容依旧,因为他们今年有了好收成,可以安心过年了。

在万家灯火,张灯结彩之后,暗示冬天过去,春天又来了,农夫又得开始周而复始的忙活了,他们乐此不惫,并诚心为田野服务着········

当今的农夫仍过着心酸的生活,不知的你或许读出了那么一点点劳累,只因我文笔有限,实写不得那么细腻传神,但是农夫每天都是在不停的忙活。


相关内容

  • 锄禾日当午全诗及赏析
  • 诗句"锄禾日当午"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全诗及注解 悯农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锄禾日当午全诗及赏析.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 ⑵粟 ...

  • 一年级必背古诗
  •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悯农(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

  • (11)刘庆霖 绝句表现意境的特点和规律
  • 绝句表现意境的特点和规律 刘庆霖 绝句只有四句话,多则28 少则20 个字.要在这样小的空间里表现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且要写得有韵味,不枯燥,实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确不是一件易事.也正因为其难,我们才极力地寻找其表现的特点,以求进一步找到其写作的基本规 ...

  • 悯农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悯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 2.通过看图和朗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3.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课外古诗
  • 1.咏露珠 [唐.韦 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2.梅溪 [唐.张籍]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3.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4.春游曲(其一) [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 ...

  • 1-2年级古诗
  • 小学1-2年级(100篇) 1 <江南> 汉乐府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 <蝉> 唐 虞世 ...

  • 三年级古诗卡
  • 三年级古诗卡 1.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送别 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4.小儿垂 ...

  • A三年级经典诵读
  • 三年级暑假经典诵读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余力则学文 诸兄如事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 母责须顺承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溺回辄净手 有常业无变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 ...

  • 小学必背古诗70首大全
  • 1<江南>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骆宾王(唐) 鹅,鹅,鹅, 曲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