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第一节课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
系院:××学
专业:
java
方向
姓名:
学号:×
班级:××班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人才储备的高等学府则肩负着提高和培养我国我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责任。大学生能力培养越来越被高校及大学生重视,然而大学生的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才能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以期对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字:大学生能力培养培养途径测评体系
正文: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导向,大学生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能力培养。然而,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表现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多重使命,而培养人才是它的一项最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基本目标,就必须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取得人生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更好的来完善自身成长和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决定了升入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功底相对比较扎实,但是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缺乏。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正是近些年社会竞
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必须紧盯社会发展需求,切实重视自身能力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着重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
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意,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科学而具体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扎实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所深刻认知,然而究竟大学生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培养?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太少,无法根据社会需要确立自己能力培养的目标。
2、高校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严重缺位。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不足。高校没有专门组织师资研究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没有建立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也是蜻蜒点水,学生甚至可能会越听越糊涂。同时在为大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很少。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高校应该主动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现实情况是,好多大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去社会上找兼职去实践,因为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也没有学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往往单枪匹马,成功率很低,甚至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结果不但没有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甚至还会在某些学生心里产生阴影。
三、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专门组织师资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作指导。2、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岗位或角色自觉担负起相应的大学生能力培养责任。
比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专业课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3、自身要明确自身能力培养的目标,一般能力主要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考虑,专业能力要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多了解具体行业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做到系统、科学、具体、可行,最好制定一个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规划,包括具体目标、培养途径和实现期限。另一方面要寻找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把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
4、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①、一般能力的培养途径非常多,处处留心处处都是练兵场,比如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可以锻炼胆量、勇气、思维、口语表达等各种能力,日常与人交往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锻炼组织、策划、书面表达、创新等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环境适应、团队合作、克服困难等能力。②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主要是专业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能力,尤其是要增加实验或者实践课,教师也要通过不同渠道掌握丰富的专业实际操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校外主要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实习时间,由学校统一联系和组织学生到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锻炼,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测评体系的构建
1、当代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①评价指标设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在如今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影响学生成才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涉及或者涉及不深,如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度不够,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这项指标,大多数高校依旧奉行的是对成绩,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 只重有成绩的测评, 而忽视指标体系中一些程度的测评。比如测评大学生纪律性这个素质, 现行中只测评旷课、迟到、早退等而对一些常规记忆程度、学习中的计划性、作业书写规范程度等不作测评。这使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上不完整测评带来偏差给大学生素质
测评功用的发挥带来阻碍。这不利于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②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用上有差距。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能上主要体现在评定功能上, 在评定功能的表现作用上只体现了绩效考评的强化作用。而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测评功用应更加全面, 并要成系列化。也就是说, 不但要有评定的基本功能, 还要有反馈和预测功能等。由于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功用的不全面, 使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地位被削弱。这也必然最终会影响素质教育全面、健康、深入地开展。③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内容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高等学校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基本内容都是从个体素质结构上来确定的, “德、智、体”为其测评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素质应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 而要测评这些素质就必须要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④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方法上存在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方面。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都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 对大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以来在德、智、体三方面取得的成绩, 实行静态的测评方法, 在素质测评上表现出被动性。素质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被动的、静态的测评方法显然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测评方法只强调了一个结果, 而与素质教育强调过程不相适应, 因此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更注重的是绩效考评。
2、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必须完善、充实其测评内容。完善、充实测评内容一方面从素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完善。在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 除了大学生考试成绩、获得证书等绩效之外, 要注重测评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日常行为。在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共同所面对的就是多个测评点, 这些测评点实质就是各种素质。比如善良, 在结构形式中是德在表现形式中是日常行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素质测评有了完整的测评点后, 每个测评点就要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编制, 在于对测评点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在于对揭示测评点内涵与外延标志的寻找。比如纪律性这一评定的指标体系, 可以从下面的不同方面来拟定: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记忆程度; 生活学习中的计划性与规律性; 作业书写规范程度; 迟到早退及旷课的次数; 失约次数; 业余时间安排情况, 等等
3、针对各个高校的校风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策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形成科学评价方法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操作要领、基本要求、完成效果等,以课外活动为辅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由于能力的概念较为模糊,所以,采用定性的结论较为合适,而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比较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量化,其方式也可以以考试为主,类似于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参照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得出综合测评分。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考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等,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外活动则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种表现,以全面考核学生所具有的能力。③考核与考评相结合。对专业与基础技术课程必须实施教、考分离,引进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有统一的教学目的,统一的考核办法,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既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外活动可采用考评的方式,由学生课外社团、协会、辅导员、团委及学工部门共同完成,类似于学生的表现评估,制定统一标准,针对每个学生在社团的表现及所承担的工作及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通过上述方法,能全面考核学生课内、课外实践能力的大小,能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
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就我国高校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社会、学生等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刘敏; 忻红斌; 韩晓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王柳映;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施爱平浅析大学生素质测评[J];江苏高教;2001年05期
许丹彤,董连雅.关于大学生能力培养误区的思考【J 】
邹道生谢辅文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第2O 期(总第660期【1】
周六下午第一节课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
系院:××学
专业:
java
方向
姓名:
学号:×
班级:××班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人才储备的高等学府则肩负着提高和培养我国我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责任。大学生能力培养越来越被高校及大学生重视,然而大学生的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才能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以期对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字:大学生能力培养培养途径测评体系
正文: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导向,大学生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能力培养。然而,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表现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多重使命,而培养人才是它的一项最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基本目标,就必须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取得人生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更好的来完善自身成长和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决定了升入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功底相对比较扎实,但是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缺乏。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正是近些年社会竞
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必须紧盯社会发展需求,切实重视自身能力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着重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
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意,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科学而具体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扎实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所深刻认知,然而究竟大学生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培养?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太少,无法根据社会需要确立自己能力培养的目标。
2、高校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严重缺位。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不足。高校没有专门组织师资研究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没有建立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也是蜻蜒点水,学生甚至可能会越听越糊涂。同时在为大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很少。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高校应该主动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现实情况是,好多大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去社会上找兼职去实践,因为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也没有学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往往单枪匹马,成功率很低,甚至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结果不但没有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甚至还会在某些学生心里产生阴影。
三、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专门组织师资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作指导。2、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岗位或角色自觉担负起相应的大学生能力培养责任。
比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专业课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3、自身要明确自身能力培养的目标,一般能力主要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考虑,专业能力要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多了解具体行业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做到系统、科学、具体、可行,最好制定一个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规划,包括具体目标、培养途径和实现期限。另一方面要寻找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把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
4、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①、一般能力的培养途径非常多,处处留心处处都是练兵场,比如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可以锻炼胆量、勇气、思维、口语表达等各种能力,日常与人交往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锻炼组织、策划、书面表达、创新等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环境适应、团队合作、克服困难等能力。②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主要是专业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能力,尤其是要增加实验或者实践课,教师也要通过不同渠道掌握丰富的专业实际操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校外主要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实习时间,由学校统一联系和组织学生到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锻炼,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测评体系的构建
1、当代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①评价指标设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在如今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影响学生成才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涉及或者涉及不深,如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度不够,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这项指标,大多数高校依旧奉行的是对成绩,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 只重有成绩的测评, 而忽视指标体系中一些程度的测评。比如测评大学生纪律性这个素质, 现行中只测评旷课、迟到、早退等而对一些常规记忆程度、学习中的计划性、作业书写规范程度等不作测评。这使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上不完整测评带来偏差给大学生素质
测评功用的发挥带来阻碍。这不利于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②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用上有差距。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能上主要体现在评定功能上, 在评定功能的表现作用上只体现了绩效考评的强化作用。而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测评功用应更加全面, 并要成系列化。也就是说, 不但要有评定的基本功能, 还要有反馈和预测功能等。由于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功用的不全面, 使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地位被削弱。这也必然最终会影响素质教育全面、健康、深入地开展。③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内容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高等学校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基本内容都是从个体素质结构上来确定的, “德、智、体”为其测评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素质应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 而要测评这些素质就必须要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④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方法上存在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方面。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都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 对大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以来在德、智、体三方面取得的成绩, 实行静态的测评方法, 在素质测评上表现出被动性。素质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被动的、静态的测评方法显然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测评方法只强调了一个结果, 而与素质教育强调过程不相适应, 因此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更注重的是绩效考评。
2、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必须完善、充实其测评内容。完善、充实测评内容一方面从素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完善。在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 除了大学生考试成绩、获得证书等绩效之外, 要注重测评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日常行为。在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共同所面对的就是多个测评点, 这些测评点实质就是各种素质。比如善良, 在结构形式中是德在表现形式中是日常行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素质测评有了完整的测评点后, 每个测评点就要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编制, 在于对测评点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在于对揭示测评点内涵与外延标志的寻找。比如纪律性这一评定的指标体系, 可以从下面的不同方面来拟定: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记忆程度; 生活学习中的计划性与规律性; 作业书写规范程度; 迟到早退及旷课的次数; 失约次数; 业余时间安排情况, 等等
3、针对各个高校的校风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策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形成科学评价方法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操作要领、基本要求、完成效果等,以课外活动为辅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由于能力的概念较为模糊,所以,采用定性的结论较为合适,而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比较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量化,其方式也可以以考试为主,类似于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参照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得出综合测评分。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考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等,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外活动则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种表现,以全面考核学生所具有的能力。③考核与考评相结合。对专业与基础技术课程必须实施教、考分离,引进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有统一的教学目的,统一的考核办法,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既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外活动可采用考评的方式,由学生课外社团、协会、辅导员、团委及学工部门共同完成,类似于学生的表现评估,制定统一标准,针对每个学生在社团的表现及所承担的工作及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通过上述方法,能全面考核学生课内、课外实践能力的大小,能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
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就我国高校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社会、学生等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刘敏; 忻红斌; 韩晓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王柳映;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施爱平浅析大学生素质测评[J];江苏高教;2001年05期
许丹彤,董连雅.关于大学生能力培养误区的思考【J 】
邹道生谢辅文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第2O 期(总第660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