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冲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及其他注意事项
冲孔灌注桩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桩基形式。由于它往往是作为单桩基础运用,且施工时间长,桩身较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以及工期、投资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好质量,确保每一条桩都合格。下面本人就根据在施工监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谈谈冲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及其他注意事项。
一、关于超前钻。由于规范没有强制要求做超前钻,于是一些建设单位乃至设计人员、监理人员都觉得超前钻是多余的,没什么意义,往往就免了,尤其是那些急于投入使用的项目。有的即使做了超前钻,也没有认真对待、充分利用。 做超前钻当然首先是为了了解持力层的可靠性,因为,如果持力层下面较浅处有软弱层或溶洞,那么这个持力层就不足以承受设计荷载,这条桩就不合格。如果抽芯检测发现了,那么这条桩就不能用,必须补桩,而且要补两条,因为有钢筋笼,不可能在原位重新冲桩。如果没有通过检测发现,那就必然给这幢建筑物留下一个很大的结构安全隐患,毕竟抽芯检测不是100%地做。
有些人认为,之前已做过地质勘探,因此没必要再做超前钻。事实上,之前的地质勘探由于桩基形式未定,往往没有按超前钻的要求去钻。而且之前的地质勘探钻孔数量少,又不是在桩位钻的,只能大致反映该区域的地质情况,为设计提供一个参考。而每条桩位的地质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有的甚至相差甚远。所以,超前钻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在做超前钻时监理单位已经进场,那么监理单位就应该对每一条桩入持力层岩后的情况进行旁站记录,包括入持力层岩时的深度,入持力层岩后再下去3倍桩径(且不小于5米)深度的情况,并收集岩样,作标记保管好,以便冲桩施工时用于对照、判定。所有的深度都必须严格地按建筑物的±0.00来测量核定。 有了超前钻结果,那么就可以由设计单位根据超前钻的情况具体地确定每条桩的桩底标高,作为施工终孔的基本依据。
由于冲孔灌注桩以微风化或中风化岩作为持力层,因此主要是考虑其端承力,而不考虑摩擦力。对于设计以微风化岩作为持力层的桩,如果微风化岩上面的中风化岩层很厚,那么这部分中风化岩可以提供很大的摩擦力,再加上中风化岩作为持力层也有很大的端承力,可以考虑将其持力层改为中风化岩,这样就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和投资,因为岩石是比较难冲的。这也就显示出了超前钻的另外的作用、价值。当然,这必须由设计人员核算后才能确定,并须报审图公司审查同意。
二、关于图纸会审。图纸会审时不仅仅要把图纸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要设计人员解决,同时还应该尽量把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来,要设计单位先给出解决方案,并交审图公司审查。这样,一旦施工时发生这些情况,就可以按预定的解决方案去处理,而不必临时要设计人员出方案再报审图公司审查,那样就会影响施工进度。
三、关于振动。冲孔灌注桩在进行冲孔施工进入岩层时,会有一定的振动,对邻近的老旧建筑物会有影响,事先应做好邻近建筑物的破损见证工作,并做好防振措施,例如挖沟填沙设防振带等。同时要注意,多台桩机施工时,冲锤不要同时起落,以免形成共振,共振的破坏力大很多。
四、确认全面入岩。尽管已经有了超前钻以及设计人员根据超前钻确定的桩底标高,但毕竟超前钻的钻孔很小,反映的情况仍然有限,可能超前钻的钻孔处入了
岩,而旁边的地方却没有入岩。因此,当冲孔桩施工冲至岩层面时,要用线锤沿桩孔的四周吊吊看是否都是同样的岩石,即全面入岩。这主要是根据吊锤时的手感和声音来判断。如果不是全面入岩,那么就要冲至全面入岩的位置,以此作为入岩的初始点,在这个位置再按设计要求的嵌岩深度冲下去。这种情况下,桩的实际终孔深度就比设计之前定的桩底深度要深。同样,终孔时也要用线锤沿桩孔的四周吊吊看是否都是同样的岩石。
五、关于清渣。终孔后要用低锤再冲20~30分钟,最好是换成底部较平的冲锤,以便将岩石尽量打碎,便于清渣。规范规定沉渣厚度不大于10㎝,设计要求可能更小,但这其实都是指浇灌好的桩在抽芯检测时的合格标准。在桩施工过程中,其沉渣厚度是很难测准的,而且也是变化的,在测完沉渣厚度后到浇灌第一斗混凝土时这段时间里,桩孔中悬浮在泥浆中的岩渣又会沉落下去。因此,要想确保沉渣厚度不超出规定,一是要保证足够的清渣时间,使桩孔中的岩渣尽量减少,二是加大保险系数,最好是以线锤吊到桩孔底,感觉没有沉渣为好。
六、钢筋笼的就位固定。钢筋笼的就位高度要根据设计桩顶标高并考虑钢筋的预留锚固长度来确定。钢筋笼的固定不仅要防止钢筋笼下坠,还要防止其上浮。
七、关于首灌量。混凝土的首灌是保证桩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首灌控制不好,就会导致桩身混凝土中夹泥的情况,以及沉渣厚度达不到要求,使得桩不合格。要控制好首灌,首先是要计算首灌量。首灌量计算的原则是保证第一斗混凝土倒下去后能够淹没导管30㎝深,计算方法是:首灌量 = 桩的截面积×H+V,H = 导管离孔底的高度(一般为20㎝)+30㎝,V是导管中高出H部分的混凝土量,它是用来抵消泥浆反压力的。
计算出了首灌量,还得要有满足首灌量要求的装料斗。
然后是首灌方法。首灌方法就是要使首灌量的混凝土一下子冲到孔底,利用其冲击力将泥浆和孔底沉渣冲挤上来,而混凝土则整体性一下子占据孔底位置,就象弹性碰撞那样。
通常的首灌方法是用铁丝绑住一个管塞,塞在装料斗的管口处,装好料后,将铁丝剪断,混凝土和管塞一起冲到孔底。只有在混凝土和管塞一起冲到孔底的情况下,混凝土才能保持较好的整体性,首灌效果才会好。有的施工队采用在管口放置钢板的方法,装好料后将钢板抽出,这种做法混凝土的整体性不好,首灌效果不行。管塞宜用预制柱状混凝土块,采用沙包作管塞的做法也不好。
八、关于拆导管。倒了一定量的混凝土下去后,就需要拆导管了,否则导管埋入太深容易塞管。拆导管前一定要用线锤吊下去探一探看混凝土面的深度,由此判定是否应拆导管以及拆导管的长度。
九、关于预留高度。混凝土浇灌的完成面标高必须是在设计桩顶标高的基础上再高出50~80㎝,而且所看见的混凝土应没有泥浆混合。如果设计桩顶标高较低,要浇灌到所看见的混凝土没有泥浆混合的程度会浪费很多混凝土料,那么可以在准确测定混凝土面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预留高度。
十、关于充盈系数。混凝土浇灌完后,要统计实际总浇灌量,并与理论浇灌量相比,计算充盈系数。理论浇灌量就是根据桩直径算出桩截面积乘以桩长。充盈系数在1.15左右为正常,因为有一部分混凝土料混在泥浆里被排走了。充盈系数过大则不正常,这条桩应作为检测对象,宜用抽芯检测;充盈系数小于1则肯定有问题,如果还想用这条桩,则至少要用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合格才能用。
要准确统计实际总浇灌量,就要在浇灌混凝土时每次装料都严格按照额定量装,需要在装料斗或装料槽上作刻度标记。
谈冲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及其他注意事项
冲孔灌注桩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桩基形式。由于它往往是作为单桩基础运用,且施工时间长,桩身较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以及工期、投资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好质量,确保每一条桩都合格。下面本人就根据在施工监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谈谈冲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及其他注意事项。
一、关于超前钻。由于规范没有强制要求做超前钻,于是一些建设单位乃至设计人员、监理人员都觉得超前钻是多余的,没什么意义,往往就免了,尤其是那些急于投入使用的项目。有的即使做了超前钻,也没有认真对待、充分利用。 做超前钻当然首先是为了了解持力层的可靠性,因为,如果持力层下面较浅处有软弱层或溶洞,那么这个持力层就不足以承受设计荷载,这条桩就不合格。如果抽芯检测发现了,那么这条桩就不能用,必须补桩,而且要补两条,因为有钢筋笼,不可能在原位重新冲桩。如果没有通过检测发现,那就必然给这幢建筑物留下一个很大的结构安全隐患,毕竟抽芯检测不是100%地做。
有些人认为,之前已做过地质勘探,因此没必要再做超前钻。事实上,之前的地质勘探由于桩基形式未定,往往没有按超前钻的要求去钻。而且之前的地质勘探钻孔数量少,又不是在桩位钻的,只能大致反映该区域的地质情况,为设计提供一个参考。而每条桩位的地质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有的甚至相差甚远。所以,超前钻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在做超前钻时监理单位已经进场,那么监理单位就应该对每一条桩入持力层岩后的情况进行旁站记录,包括入持力层岩时的深度,入持力层岩后再下去3倍桩径(且不小于5米)深度的情况,并收集岩样,作标记保管好,以便冲桩施工时用于对照、判定。所有的深度都必须严格地按建筑物的±0.00来测量核定。 有了超前钻结果,那么就可以由设计单位根据超前钻的情况具体地确定每条桩的桩底标高,作为施工终孔的基本依据。
由于冲孔灌注桩以微风化或中风化岩作为持力层,因此主要是考虑其端承力,而不考虑摩擦力。对于设计以微风化岩作为持力层的桩,如果微风化岩上面的中风化岩层很厚,那么这部分中风化岩可以提供很大的摩擦力,再加上中风化岩作为持力层也有很大的端承力,可以考虑将其持力层改为中风化岩,这样就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和投资,因为岩石是比较难冲的。这也就显示出了超前钻的另外的作用、价值。当然,这必须由设计人员核算后才能确定,并须报审图公司审查同意。
二、关于图纸会审。图纸会审时不仅仅要把图纸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要设计人员解决,同时还应该尽量把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来,要设计单位先给出解决方案,并交审图公司审查。这样,一旦施工时发生这些情况,就可以按预定的解决方案去处理,而不必临时要设计人员出方案再报审图公司审查,那样就会影响施工进度。
三、关于振动。冲孔灌注桩在进行冲孔施工进入岩层时,会有一定的振动,对邻近的老旧建筑物会有影响,事先应做好邻近建筑物的破损见证工作,并做好防振措施,例如挖沟填沙设防振带等。同时要注意,多台桩机施工时,冲锤不要同时起落,以免形成共振,共振的破坏力大很多。
四、确认全面入岩。尽管已经有了超前钻以及设计人员根据超前钻确定的桩底标高,但毕竟超前钻的钻孔很小,反映的情况仍然有限,可能超前钻的钻孔处入了
岩,而旁边的地方却没有入岩。因此,当冲孔桩施工冲至岩层面时,要用线锤沿桩孔的四周吊吊看是否都是同样的岩石,即全面入岩。这主要是根据吊锤时的手感和声音来判断。如果不是全面入岩,那么就要冲至全面入岩的位置,以此作为入岩的初始点,在这个位置再按设计要求的嵌岩深度冲下去。这种情况下,桩的实际终孔深度就比设计之前定的桩底深度要深。同样,终孔时也要用线锤沿桩孔的四周吊吊看是否都是同样的岩石。
五、关于清渣。终孔后要用低锤再冲20~30分钟,最好是换成底部较平的冲锤,以便将岩石尽量打碎,便于清渣。规范规定沉渣厚度不大于10㎝,设计要求可能更小,但这其实都是指浇灌好的桩在抽芯检测时的合格标准。在桩施工过程中,其沉渣厚度是很难测准的,而且也是变化的,在测完沉渣厚度后到浇灌第一斗混凝土时这段时间里,桩孔中悬浮在泥浆中的岩渣又会沉落下去。因此,要想确保沉渣厚度不超出规定,一是要保证足够的清渣时间,使桩孔中的岩渣尽量减少,二是加大保险系数,最好是以线锤吊到桩孔底,感觉没有沉渣为好。
六、钢筋笼的就位固定。钢筋笼的就位高度要根据设计桩顶标高并考虑钢筋的预留锚固长度来确定。钢筋笼的固定不仅要防止钢筋笼下坠,还要防止其上浮。
七、关于首灌量。混凝土的首灌是保证桩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首灌控制不好,就会导致桩身混凝土中夹泥的情况,以及沉渣厚度达不到要求,使得桩不合格。要控制好首灌,首先是要计算首灌量。首灌量计算的原则是保证第一斗混凝土倒下去后能够淹没导管30㎝深,计算方法是:首灌量 = 桩的截面积×H+V,H = 导管离孔底的高度(一般为20㎝)+30㎝,V是导管中高出H部分的混凝土量,它是用来抵消泥浆反压力的。
计算出了首灌量,还得要有满足首灌量要求的装料斗。
然后是首灌方法。首灌方法就是要使首灌量的混凝土一下子冲到孔底,利用其冲击力将泥浆和孔底沉渣冲挤上来,而混凝土则整体性一下子占据孔底位置,就象弹性碰撞那样。
通常的首灌方法是用铁丝绑住一个管塞,塞在装料斗的管口处,装好料后,将铁丝剪断,混凝土和管塞一起冲到孔底。只有在混凝土和管塞一起冲到孔底的情况下,混凝土才能保持较好的整体性,首灌效果才会好。有的施工队采用在管口放置钢板的方法,装好料后将钢板抽出,这种做法混凝土的整体性不好,首灌效果不行。管塞宜用预制柱状混凝土块,采用沙包作管塞的做法也不好。
八、关于拆导管。倒了一定量的混凝土下去后,就需要拆导管了,否则导管埋入太深容易塞管。拆导管前一定要用线锤吊下去探一探看混凝土面的深度,由此判定是否应拆导管以及拆导管的长度。
九、关于预留高度。混凝土浇灌的完成面标高必须是在设计桩顶标高的基础上再高出50~80㎝,而且所看见的混凝土应没有泥浆混合。如果设计桩顶标高较低,要浇灌到所看见的混凝土没有泥浆混合的程度会浪费很多混凝土料,那么可以在准确测定混凝土面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预留高度。
十、关于充盈系数。混凝土浇灌完后,要统计实际总浇灌量,并与理论浇灌量相比,计算充盈系数。理论浇灌量就是根据桩直径算出桩截面积乘以桩长。充盈系数在1.15左右为正常,因为有一部分混凝土料混在泥浆里被排走了。充盈系数过大则不正常,这条桩应作为检测对象,宜用抽芯检测;充盈系数小于1则肯定有问题,如果还想用这条桩,则至少要用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合格才能用。
要准确统计实际总浇灌量,就要在浇灌混凝土时每次装料都严格按照额定量装,需要在装料斗或装料槽上作刻度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