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题库-财政学-简答题

答:公共物品指由公共部门(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具有三个特点:(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受益收益的非排他性:(3)消费的非竞争性。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者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为混合物品或者称为准公共物品。

2、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P33-34〕

答: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确定范围: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规模结构: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内的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表明政府集中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而预算内的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调节投资: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效率: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于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公用建筑和国防等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要力求低成本高质量。

答: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P36-37〕

答:财政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发展职能包含:GDP和GNP。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维系经济稳定:是保持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增加支出、减少税收。

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灵活的变动支出和税收(“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文教发展,使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协调。

5、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答:(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

(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利益关系时,需要由政府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不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带来利益或损失。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答:按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前者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后者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在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再分配活动。

答: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现代工业的发展引起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必然导致政府活动的扩张。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三种因素:

(1)政治因素: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2)经济因素: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3)社会因素:用于教育、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随收入水平上升,且快于GDP增长。

答: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

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

答:政府投资即为财政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1)政府投资不以追求自身盈利为目标: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而非政府投资者追求微观上的盈利。

(2)政府财力雄厚,且资金来源大多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而一般企业受资金的限制,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

(3)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其投资应集中于“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交通、通信和农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企业一般只涉及一行一业,不会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

答:(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合生产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的投资力度。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等。

答:主要内容+三大体系+养老保险的运行模式+改革方向

答:从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内容有:(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城市低保(主要)、城镇低工资者的生活补贴、“五保户”和灾民救济;

(3)社会福利:福利院、军烈属等。 (1)现收现付制:征现在工作人的税,发现给现在被保障的人;

(2)基金累计制:自我积累,自我养老,制度上对其进行优惠;

(3)两者结合,政府管一部分、个人积累一部分。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答: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两类:{简13}

(1)照顾性税收支出: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目的是维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基本平衡。如: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扭曲的价格等因素的干扰,造成政策性亏损,或纳税人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暂时性的财务困难。政府除了用预算的手段直接给予财政补贴外,还可以财务税收支出的方法减少或者免除这部分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这种支出带有明显的政策补贴的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及外贸企业。

(2)刺激性税收支出: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体现了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刺激性税收支出有可分为两类:①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享受税收支出的特定纳税人不论其经营业务的性质如何,都可以依法得到优惠照顾。如:对伤残人创办的集体企业以及所有的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在开办初期给予减免税收的照顾;②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从行业产品的性质来考虑,不论经营者是什么性质的纳税人,都可以享受优惠待遇,如:我国对农、牧、渔业等用盐可减征盐税等。

答: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简15}

(1)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在GDP只有因物价上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在分配机制实现的,此时财政收入增量分为两部分:①GDP再分配所得;②价格再分配所得,即“通货膨胀税”。

(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14、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其为税收。

1.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

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15、简述最适课税理论的内容

答:最适课税理论是一个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标准,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所进行分析的学说,它研究的是政府在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偏好结构等信息不完全了解)且征管能力有限的前提之下,如何征税才能既满足效率原则的要求,又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威廉·维克里凭借其对这一理论的形成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共同分享了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后,最适课税理论越来越成为各国优化和完善其税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该理论是研究如何从最合理的方法征收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它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为基础。基本内容:1)直接税与间接税两者不能偏废,同时要依据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确立税制模式;

2)对商品和劳务征税要实行差别征税制度,对必要品适用低税率,对奢侈品则适用高税率;3)对所得征税最好采用低累进税率制度,而且实行倒U型所得课税,即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而对中等收入者适用较高的税率。

16、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税种的性质不同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3.课税范围的宽窄

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因为课税范围宽,消费者难以找到应税商品的替代品,只能购买因征税而加了价的商品。

4.税负转嫁与经营者利润的增减关系

生产者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售量。

答:税收效应是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税收的调节作用)。分为两个方面:

(1)税收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政府征税使纳税人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降低,但不改变各种商品和消费的数量组合。

(2)税收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者轻税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对征税或者重税商品的购买,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代替征税或重税商品。替代效应改变了纳税人对各种商品购买的数量组合,也使纳税人的满足程度下降。

18、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P260〕 答: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具有下述四方面的特点:

(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对商品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是他的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商品课税以流转税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经济发展。但同时,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19、简述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超额累进税率和全额累进税率相比有哪些优点:

累进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等级,随着课税数量增大而随之提高的税率

采用累进税率具体做法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规定最低税率、最高税率和若干等级的税率,不同等级的课税数额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课税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

累进税率一般在所得课税中使用,可以充分体现对纳税人收入多的多征、收入少的少征、无收入的不征的税收原则

采用累进税率能有效地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正确处理税收负担的纵向公平问题

(1)认购人(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政府(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所以会给纳税人造成负担。(马克思说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4)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当前的社会负担,还会形成代际负担。正常的债务转移同时可以为后代创造更多财富或奠定创造财富的基础,如果国债用于消费或者使用效率低

下,留给后代的只有净债务,完全是一种愧对子孙的短期行为。 国债规模的指标分为两种: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1)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衡量债务相对规模的指标有:(1)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2)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发行的债务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21、简述国债的功能

答: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因为:(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因为:(1)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2)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

首先,政府发行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比如,我国1987年开‘始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建设债券、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增发的国债,都是用于重点项目的建设。其次,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可能就具有生产性。因为,财政赤字通常是由资本预算不平衡造成的,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超支造成的。

3.调节经济

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22、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答:国家预算原则主要有五条:(1)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4)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5)年度性。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它是指预算收支的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即多极预算体制。各级地方预算经常收入由本级税收、收入和中央补助组成,以上收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发债或向银行借款。

(2)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或按税率划分,或实行分成制或共享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纵向调节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中央从各地征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予补助。横向调节是同级预算主体之间的转移支付,实行区域之间的互助调节。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我国目前在财政收支划分领域没有宪法规范,也不存在法律规范,只有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在效力上视同行政法规,但实际上,其制定程序和稳定性远远不及行政法规。目前规范我国财政收支划分事项的基本法律文件是国务院于1993年底颁布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采用税种分割法,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具体划分如下:

(1)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除1993年地方已经负担的20%部分列入地方上交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2)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1],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3],房产税,车船使用税[4],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与税(尚未开征),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尚未开征),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答: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其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价款中增值的部分,但增值税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值税;(生产多少征多少)

(2)收入型增值税: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有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的增值税;

(3)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的增值税。

由于计税依据有差别,因而不同类型增值税的收入效应和激励效应是不同的。从财政收入着眼,生产型增值税的效应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激励投资着眼,则次序相反。西方国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者较少,普遍采用后两种类型。

对财政赤字对经济影响的看法存在分歧。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财政赤字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虚假购买力,加剧消费与积累比例的失调等等。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认识过于绝对化,无法解释我国近二十年间连年赤字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仍取得重大成就的现实。对财政赤字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对财政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是否能成为调节总供给的手段之一,等等,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在一定条件下,财政赤字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总之,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要视它所存在的经济环境及它所起的作用而定。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经济紧运行”状态下,财政赤字连年不断并数额较大是比较危险的。在国民经济运行处于萧条时期,为了复苏经济,扩大有效需求,政府有必要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1998年我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特大洪水的破坏,为重建家园,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否认。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考察,财政赤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财政政策是把双刃剑,其好与坏在于政府的运用。

答:公共物品指由公共部门(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具有三个特点:(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受益收益的非排他性:(3)消费的非竞争性。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者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为混合物品或者称为准公共物品。

2、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P33-34〕

答: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确定范围: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规模结构: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内的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表明政府集中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而预算内的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调节投资: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效率: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于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公用建筑和国防等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要力求低成本高质量。

答: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P36-37〕

答:财政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发展职能包含:GDP和GNP。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维系经济稳定:是保持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增加支出、减少税收。

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灵活的变动支出和税收(“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文教发展,使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协调。

5、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答:(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

(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利益关系时,需要由政府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不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带来利益或损失。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答:按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前者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后者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在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再分配活动。

答: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现代工业的发展引起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必然导致政府活动的扩张。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三种因素:

(1)政治因素: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2)经济因素: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3)社会因素:用于教育、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随收入水平上升,且快于GDP增长。

答: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

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

答:政府投资即为财政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1)政府投资不以追求自身盈利为目标: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而非政府投资者追求微观上的盈利。

(2)政府财力雄厚,且资金来源大多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而一般企业受资金的限制,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

(3)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其投资应集中于“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交通、通信和农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企业一般只涉及一行一业,不会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

答:(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合生产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的投资力度。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等。

答:主要内容+三大体系+养老保险的运行模式+改革方向

答:从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内容有:(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城市低保(主要)、城镇低工资者的生活补贴、“五保户”和灾民救济;

(3)社会福利:福利院、军烈属等。 (1)现收现付制:征现在工作人的税,发现给现在被保障的人;

(2)基金累计制:自我积累,自我养老,制度上对其进行优惠;

(3)两者结合,政府管一部分、个人积累一部分。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答: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两类:{简13}

(1)照顾性税收支出: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目的是维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基本平衡。如: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扭曲的价格等因素的干扰,造成政策性亏损,或纳税人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暂时性的财务困难。政府除了用预算的手段直接给予财政补贴外,还可以财务税收支出的方法减少或者免除这部分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这种支出带有明显的政策补贴的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及外贸企业。

(2)刺激性税收支出: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体现了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刺激性税收支出有可分为两类:①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享受税收支出的特定纳税人不论其经营业务的性质如何,都可以依法得到优惠照顾。如:对伤残人创办的集体企业以及所有的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在开办初期给予减免税收的照顾;②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从行业产品的性质来考虑,不论经营者是什么性质的纳税人,都可以享受优惠待遇,如:我国对农、牧、渔业等用盐可减征盐税等。

答: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简15}

(1)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在GDP只有因物价上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在分配机制实现的,此时财政收入增量分为两部分:①GDP再分配所得;②价格再分配所得,即“通货膨胀税”。

(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14、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其为税收。

1.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

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15、简述最适课税理论的内容

答:最适课税理论是一个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标准,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所进行分析的学说,它研究的是政府在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偏好结构等信息不完全了解)且征管能力有限的前提之下,如何征税才能既满足效率原则的要求,又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威廉·维克里凭借其对这一理论的形成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共同分享了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后,最适课税理论越来越成为各国优化和完善其税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该理论是研究如何从最合理的方法征收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它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为基础。基本内容:1)直接税与间接税两者不能偏废,同时要依据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确立税制模式;

2)对商品和劳务征税要实行差别征税制度,对必要品适用低税率,对奢侈品则适用高税率;3)对所得征税最好采用低累进税率制度,而且实行倒U型所得课税,即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而对中等收入者适用较高的税率。

16、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税种的性质不同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3.课税范围的宽窄

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因为课税范围宽,消费者难以找到应税商品的替代品,只能购买因征税而加了价的商品。

4.税负转嫁与经营者利润的增减关系

生产者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售量。

答:税收效应是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税收的调节作用)。分为两个方面:

(1)税收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政府征税使纳税人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降低,但不改变各种商品和消费的数量组合。

(2)税收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者轻税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对征税或者重税商品的购买,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代替征税或重税商品。替代效应改变了纳税人对各种商品购买的数量组合,也使纳税人的满足程度下降。

18、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P260〕 答: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具有下述四方面的特点:

(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对商品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是他的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商品课税以流转税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经济发展。但同时,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19、简述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超额累进税率和全额累进税率相比有哪些优点:

累进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等级,随着课税数量增大而随之提高的税率

采用累进税率具体做法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规定最低税率、最高税率和若干等级的税率,不同等级的课税数额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课税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

累进税率一般在所得课税中使用,可以充分体现对纳税人收入多的多征、收入少的少征、无收入的不征的税收原则

采用累进税率能有效地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正确处理税收负担的纵向公平问题

(1)认购人(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政府(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所以会给纳税人造成负担。(马克思说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4)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当前的社会负担,还会形成代际负担。正常的债务转移同时可以为后代创造更多财富或奠定创造财富的基础,如果国债用于消费或者使用效率低

下,留给后代的只有净债务,完全是一种愧对子孙的短期行为。 国债规模的指标分为两种: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1)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衡量债务相对规模的指标有:(1)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2)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发行的债务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21、简述国债的功能

答: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因为:(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因为:(1)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2)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

首先,政府发行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比如,我国1987年开‘始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建设债券、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增发的国债,都是用于重点项目的建设。其次,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可能就具有生产性。因为,财政赤字通常是由资本预算不平衡造成的,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超支造成的。

3.调节经济

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22、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答:国家预算原则主要有五条:(1)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4)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5)年度性。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它是指预算收支的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即多极预算体制。各级地方预算经常收入由本级税收、收入和中央补助组成,以上收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发债或向银行借款。

(2)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或按税率划分,或实行分成制或共享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纵向调节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中央从各地征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予补助。横向调节是同级预算主体之间的转移支付,实行区域之间的互助调节。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我国目前在财政收支划分领域没有宪法规范,也不存在法律规范,只有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在效力上视同行政法规,但实际上,其制定程序和稳定性远远不及行政法规。目前规范我国财政收支划分事项的基本法律文件是国务院于1993年底颁布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采用税种分割法,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具体划分如下:

(1)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除1993年地方已经负担的20%部分列入地方上交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2)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1],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3],房产税,车船使用税[4],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与税(尚未开征),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尚未开征),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答: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其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价款中增值的部分,但增值税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值税;(生产多少征多少)

(2)收入型增值税: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有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的增值税;

(3)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的增值税。

由于计税依据有差别,因而不同类型增值税的收入效应和激励效应是不同的。从财政收入着眼,生产型增值税的效应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激励投资着眼,则次序相反。西方国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者较少,普遍采用后两种类型。

对财政赤字对经济影响的看法存在分歧。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财政赤字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虚假购买力,加剧消费与积累比例的失调等等。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认识过于绝对化,无法解释我国近二十年间连年赤字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仍取得重大成就的现实。对财政赤字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对财政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是否能成为调节总供给的手段之一,等等,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在一定条件下,财政赤字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总之,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要视它所存在的经济环境及它所起的作用而定。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经济紧运行”状态下,财政赤字连年不断并数额较大是比较危险的。在国民经济运行处于萧条时期,为了复苏经济,扩大有效需求,政府有必要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1998年我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特大洪水的破坏,为重建家园,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否认。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考察,财政赤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财政政策是把双刃剑,其好与坏在于政府的运用。


相关内容

  •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题库
  •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题库 一.单选题 共20题 每题1分 1. 会计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和结果与本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及结果相一致,表明会计资料具有(). A.真实性 B.完整性 C.及时性 D.可比性 正确答案:A 答题解析:会计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和结果与本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及结果相一致 ...

  • 人大金融专硕考研难度
  • 人大金融专硕考研难度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考研同学们要一直加油.凯程金融硕士老师给大家系统介绍. 一.人大金融硕士考研难不难? 中国人民大学仅有财政金融专硕(北京本部)和国际学院(苏州分院)开设金融专硕项目.2014年之前,二者统一招生,统一教学,例如在2013年北京复试79人,录取36人,调剂苏 ...

  • 信贷考试题库:简答题
  • 2011年度公司授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题库之四:简答题 四.简答题 1.项目贷款的系统维护需分哪三个阶段来进行,简述每个阶段的维护要点. 答:项目贷款管理需分项目建设阶段.项目竣工验收投产阶段.达产期管理三个阶段实行. (1)项目建设阶段:对工程建设进度的管理采取资料审核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至 ...

  • 城市管理学机考题库03任务_0006
  • 一.多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 )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和密度 B. 人口构成 C. 产业构成 D. 行政管辖 2. 城市出现在(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 ...

  • [司法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试题库(共9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试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2.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 ...

  • 15年会计题库财政1
  • 15年会计题库财政 三,判断题 1.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监督. ( 对 ) 2.一个单位的会计如何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只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利益分配产生影响,不会对国家. 其他经济组织产生影响.( 错 ) 3.广义的会计法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一定立法程序颁布实施的会计法律( 对 ) 4.狭义的 ...

  • 两会知识竞赛题库
  • 两会知识竞赛题库 1. 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是第( C )届一次会议. A.十 B.十一 C.十二 D.十四 2.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 C )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A.1 B.2 C.3 D.4 3.全国人大每( A )年一届? A.5 B.4 C.3 D.6 4.习近平主席 ...

  • 中国人民银行经济金融专业类招聘考试笔试历年真题内部题库
  • 人民银行考试历年真题汇总整理(经济金融类) 昨天的试题和去年的试题结构一模一样,判断(0.5*20).单选(1*45).多选(1.5*10).简答(10).论述(20). 今年的简答题是"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论述题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 ...

  • 2018年扬州大学法学院611法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目录 2018年扬州大学法学院611法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扬州大学法学院611法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