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意义 如何践行

浅谈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琼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马济水

摘要:史料教学法,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在目前几乎所有的公开课或优质课中,没有不使用此种方法的,大有无史料不成为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之势。史料分析在近年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学历史讲究“论从史出”,它既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就史料在教学中的分类与价值、意义和利用等方面做了初步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史料 教学 价值 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如实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动态。历史无法重演,人们也无法回复到过去的时空去感受和体验当时的情景。因此,人们想了解过去的事情,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的痕迹。正是这些痕迹,我们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进而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所以,史料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认识历史与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史料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导向作用与新课改的要求,使历史教学对史料越来越关注。高中不同版本的历史新教材也较重视史料的编辑与运用,且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史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课后的“知识链接”与“阅读思考”更明确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史料教学的日益普及,许多教师已经认可并使用这一教学方法。

一、史料的种类与价值

史料浩如烟海,郁如邓林。一般来说,人类历史愈悠久,可供我们认识和研究的史料也就愈丰富。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1.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以及前人发明创造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其种类丰富。人类活动的场所,例如居址、庙址等建筑设施。楼兰古国

遗址、海南乐会县址、拥有700年历史的城隍庙址等都属此类。另外,古人类及动植物化石,宗教艺术产品,以及所有先人的制造物,大至大型工程建筑,小至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如砖、剑、纸、钱币等,都属实物史料。教材中的实物史料主要有:(1)一些文物的照片、水印、拓片等,可以直观、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尤其是在岳麓版古代史教材中。例如,金镡金首铁剑、青铜器龙虎纹尊、人面彩陶壶、白陶鬶等。近代政治文明史部分也有,例如,“陈独秀、李大钊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新青年》封面”,“中共一大会址”等。这些史料可以更增强教材的视觉效果和历史厚重感。(2)图片史料:有历史地图、文物墨迹、数据图表、画像、绘画等。《北约和华约对峙》、《欧共体的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就是其中几例。例如,讲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在多媒体中展示时事漫画《时局图》。该图形象生动,比喻逼真,且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深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2.文献史料

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多半是人们在事后记录、整理的,往往会加入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主观色彩较浓厚。它可分为三种:(1)原始史料。如中华族谱、文件档案、野史笔记、备忘录以及各方面的书籍等。中学历史教材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多资料以原始史料(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如岳麓版教材必修1第5页中有一段史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文字就出自于《左传·桓公二年》。(2)撰述史料。这类史料主要包括各种历史著作、地方史志、官私史书。例如,岳麓版《政治文明史》第17页的材料:“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该句就转述《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话。(3)文艺史料。指用诗歌、词曲、小说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如讲述安史之乱的原因时,就可以引用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词“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该诗直接点明了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无论实物史料,还是文献史料,它们都是历史教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史料形式,但使用起来,价值并不一样,大小差异很大。特别是文献史料,它以内容丰富、完备、连续和系统见长,所以它是最重要的史料来源。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不仅数量少,而且零散,易损。但实物史料的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可以为史学研究成果提供有力依据,它的发掘,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各有所长,对于学生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与重大的意义。

二、史料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史料,教学只能是一纸空谈。为了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能够体会历史,深化历史,缩短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史料。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实际出发,史料是进行推断和解释的依据,史料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挖掘和利用史料具有如下意义:

1、可以使课堂变活,使学生直接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和历史人物的气息,增加历史的厚重感、使命感与真实感。历史教学应具有的特点便是真实感,这一点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例如,在讲叙南京大屠杀时,我引用了德国方面的《拉贝日记》、日本方面的《东史郎日记》:“我还记录了由于我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使当地的老百姓失去了工作,断了生计。在南京有一家靠妻子和十五岁的少女卖春糊口,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我含着眼泪在日记中记下了黄河大堤被炸后的悲惨情景。不仅是人在杀人,还有那惨不忍睹的成堆白蛆正在活活地咬死老妪的场面。我在为日本军侵略的牺牲品而落泪,然而,自己又是侵略者中的一分子。”从日记式的史料中,学生可以感同身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忍、惨无人道。对这段史料稍加分析,就可使学生领悟,达到口头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历史人物、事件和问题的认知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首先而且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史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内容,再现生动逼真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缩短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红

军长征与西安事变》一节时,利用多媒体放映《飞夺卢定桥》等电影的镜头,分析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使学生从这些史料中体会到一种乐观豪迈、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力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电影记录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知积极性。

3、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勇于探究的意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如何教会学生开动脑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与积累的过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接触史料,经常分析史料可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培养其探究的精神。例如,在复习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儒家思想时,可引用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展示材料之后,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②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主要依据是什么?③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分析史料,结合已学知识回答,就可使学生较深地认识政治和思想文化,有助于对主导中国千年政治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领悟。

三、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史料资源

1、选择性收集,关注热点,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教师是史料教学的引导者,必须立足教材选择性地搜集、积累和保存史料,建立自己的史料库。有选择性搜集史料是教师教学的一项要求。政史不分家,历年高考的热点导向作用,要求我们也必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辨析和选择史料的能力。史料也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媒介,有真伪、粗精之分,不能断章取义,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尊重事实,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注意史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讲授中国的科举制度时,我查阅了本省一些地方县志,了解地方历代进士名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下列问题:“琼海乐城出土一块清代进士的牌匾,大家知道进士这个名称吗?海南历史上

唯一的探花郎是哪个县市的人呢?”接着引用县志简要介绍了海南的历代科举考试情况,然后引出新课。这样以贴近乡土生活的例子,设计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拓宽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为了使学生较容易地认识问题,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生活例子来充实教材内容,补充的例子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例子与教学重难点应密切关联;二、例子的长短应适宜;三、例子尽量能够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在与史料的对话中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运用多媒体资料、文献史料去把教材平面化的抽象的历史“情景”创造出来,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史料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课时,当学生在为这场战争深思的时候,列出一则材料:“1840年7月16日,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朝廷十分紧张,只想用安抚的方法劝英退回南方,直隶总督琦善在白河口象接待客人一样地接待英国人,英国人把外相照会交给琦善,照会内容包含了粗暴勒索与讹诈,道光帝下诣拒绝,又在谕诣中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仗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9月道光将邓、林撤职查办,给他们扣上“误国病民”罪名。”在阅读这段材料后,学生们立刻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发现这一结论与历史的真相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林则徐禁烟对中国有利,是英国人为扩大在华市场而发动的。这样把战争的起因归在林则徐身上不是朝廷的黑暗吗?还有学生发言:“林则徐等在广东严格练兵,积极准备,英国军队不敢在广东上岸,如果清政府把林的作法在全国推行,那英国人就不敢侵略中国了嘛,朝廷为什么不这样想呢?”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我布置了一道作业:你能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抛出自己的答案,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史料教学的研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史料资源,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浅谈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琼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马济水

摘要:史料教学法,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在目前几乎所有的公开课或优质课中,没有不使用此种方法的,大有无史料不成为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之势。史料分析在近年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学历史讲究“论从史出”,它既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就史料在教学中的分类与价值、意义和利用等方面做了初步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史料 教学 价值 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如实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动态。历史无法重演,人们也无法回复到过去的时空去感受和体验当时的情景。因此,人们想了解过去的事情,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的痕迹。正是这些痕迹,我们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进而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所以,史料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认识历史与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史料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导向作用与新课改的要求,使历史教学对史料越来越关注。高中不同版本的历史新教材也较重视史料的编辑与运用,且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史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课后的“知识链接”与“阅读思考”更明确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史料教学的日益普及,许多教师已经认可并使用这一教学方法。

一、史料的种类与价值

史料浩如烟海,郁如邓林。一般来说,人类历史愈悠久,可供我们认识和研究的史料也就愈丰富。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1.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以及前人发明创造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其种类丰富。人类活动的场所,例如居址、庙址等建筑设施。楼兰古国

遗址、海南乐会县址、拥有700年历史的城隍庙址等都属此类。另外,古人类及动植物化石,宗教艺术产品,以及所有先人的制造物,大至大型工程建筑,小至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如砖、剑、纸、钱币等,都属实物史料。教材中的实物史料主要有:(1)一些文物的照片、水印、拓片等,可以直观、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尤其是在岳麓版古代史教材中。例如,金镡金首铁剑、青铜器龙虎纹尊、人面彩陶壶、白陶鬶等。近代政治文明史部分也有,例如,“陈独秀、李大钊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新青年》封面”,“中共一大会址”等。这些史料可以更增强教材的视觉效果和历史厚重感。(2)图片史料:有历史地图、文物墨迹、数据图表、画像、绘画等。《北约和华约对峙》、《欧共体的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就是其中几例。例如,讲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在多媒体中展示时事漫画《时局图》。该图形象生动,比喻逼真,且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深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2.文献史料

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多半是人们在事后记录、整理的,往往会加入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主观色彩较浓厚。它可分为三种:(1)原始史料。如中华族谱、文件档案、野史笔记、备忘录以及各方面的书籍等。中学历史教材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多资料以原始史料(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如岳麓版教材必修1第5页中有一段史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文字就出自于《左传·桓公二年》。(2)撰述史料。这类史料主要包括各种历史著作、地方史志、官私史书。例如,岳麓版《政治文明史》第17页的材料:“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该句就转述《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话。(3)文艺史料。指用诗歌、词曲、小说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如讲述安史之乱的原因时,就可以引用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词“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该诗直接点明了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无论实物史料,还是文献史料,它们都是历史教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史料形式,但使用起来,价值并不一样,大小差异很大。特别是文献史料,它以内容丰富、完备、连续和系统见长,所以它是最重要的史料来源。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不仅数量少,而且零散,易损。但实物史料的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可以为史学研究成果提供有力依据,它的发掘,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各有所长,对于学生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与重大的意义。

二、史料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史料,教学只能是一纸空谈。为了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能够体会历史,深化历史,缩短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史料。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实际出发,史料是进行推断和解释的依据,史料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挖掘和利用史料具有如下意义:

1、可以使课堂变活,使学生直接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和历史人物的气息,增加历史的厚重感、使命感与真实感。历史教学应具有的特点便是真实感,这一点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例如,在讲叙南京大屠杀时,我引用了德国方面的《拉贝日记》、日本方面的《东史郎日记》:“我还记录了由于我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使当地的老百姓失去了工作,断了生计。在南京有一家靠妻子和十五岁的少女卖春糊口,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我含着眼泪在日记中记下了黄河大堤被炸后的悲惨情景。不仅是人在杀人,还有那惨不忍睹的成堆白蛆正在活活地咬死老妪的场面。我在为日本军侵略的牺牲品而落泪,然而,自己又是侵略者中的一分子。”从日记式的史料中,学生可以感同身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忍、惨无人道。对这段史料稍加分析,就可使学生领悟,达到口头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历史人物、事件和问题的认知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首先而且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史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内容,再现生动逼真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缩短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红

军长征与西安事变》一节时,利用多媒体放映《飞夺卢定桥》等电影的镜头,分析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使学生从这些史料中体会到一种乐观豪迈、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力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电影记录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知积极性。

3、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勇于探究的意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如何教会学生开动脑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与积累的过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接触史料,经常分析史料可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培养其探究的精神。例如,在复习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儒家思想时,可引用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展示材料之后,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②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主要依据是什么?③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分析史料,结合已学知识回答,就可使学生较深地认识政治和思想文化,有助于对主导中国千年政治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领悟。

三、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史料资源

1、选择性收集,关注热点,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教师是史料教学的引导者,必须立足教材选择性地搜集、积累和保存史料,建立自己的史料库。有选择性搜集史料是教师教学的一项要求。政史不分家,历年高考的热点导向作用,要求我们也必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辨析和选择史料的能力。史料也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媒介,有真伪、粗精之分,不能断章取义,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尊重事实,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注意史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讲授中国的科举制度时,我查阅了本省一些地方县志,了解地方历代进士名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下列问题:“琼海乐城出土一块清代进士的牌匾,大家知道进士这个名称吗?海南历史上

唯一的探花郎是哪个县市的人呢?”接着引用县志简要介绍了海南的历代科举考试情况,然后引出新课。这样以贴近乡土生活的例子,设计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拓宽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为了使学生较容易地认识问题,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生活例子来充实教材内容,补充的例子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例子与教学重难点应密切关联;二、例子的长短应适宜;三、例子尽量能够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在与史料的对话中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运用多媒体资料、文献史料去把教材平面化的抽象的历史“情景”创造出来,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史料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课时,当学生在为这场战争深思的时候,列出一则材料:“1840年7月16日,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朝廷十分紧张,只想用安抚的方法劝英退回南方,直隶总督琦善在白河口象接待客人一样地接待英国人,英国人把外相照会交给琦善,照会内容包含了粗暴勒索与讹诈,道光帝下诣拒绝,又在谕诣中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仗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9月道光将邓、林撤职查办,给他们扣上“误国病民”罪名。”在阅读这段材料后,学生们立刻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发现这一结论与历史的真相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林则徐禁烟对中国有利,是英国人为扩大在华市场而发动的。这样把战争的起因归在林则徐身上不是朝廷的黑暗吗?还有学生发言:“林则徐等在广东严格练兵,积极准备,英国军队不敢在广东上岸,如果清政府把林的作法在全国推行,那英国人就不敢侵略中国了嘛,朝廷为什么不这样想呢?”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我布置了一道作业:你能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抛出自己的答案,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史料教学的研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史料资源,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内容

  •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思想解放
  •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人民 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 第 三 单元的内容< 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 教材地位 ...

  • 1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高中历史必修 第 单元第 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 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 ...

  • 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
  • 作者:叶小兵 历史教学 2004年11期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此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编制,而且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 ...

  • 邹玉峰 李惠军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 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 --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邹玉峰 李惠军 [背景分析]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是上海华师大版高一第2册第1单元第4课课题.相关内容在国内现有四个版本中均有涉及,只是表达方式.素材选择各异而已. 先说说&quo ...

  • 历史教育:叙事之上的知识展开
  • [摘 要]事实的历史转身成为教学的历史时,它就是多类型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是基于叙事的多类型的知识展开,在知识展开过程中,赋予知识以教育的价值――历史学习的目标――品格与思维就此涵养与生长. [关键词]叙事教学:知识展开:历史知识的教育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

  •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答案
  •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32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学的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换和应用于历 ...

  •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能力培养目标:了解政权分立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六朝的概念,识读"东汉至隋朝政权分和示意图:"知道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经济开的史实,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教学 ...

  • 历史教学论
  • 第一讲 绪 论 一."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概念的演进 1. 历史教授法--"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 (1)历史成为一门课程: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对其研究也成为师范学堂的一门学科: (2) 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教授方法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在研究之列: (3) 1 ...

  • 例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意义及实践
  • 例说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意义及实践 自从把"过程与方法"纳入中学历史课程目标体系以来,关于它的争议不绝于耳.笔者粗略翻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历史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网>等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