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诗歌类别及古诗词的题材和主旨

第一节:诗歌类别及古诗词的题材和主旨

2013届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系列之一

一、诗歌类别

(一)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三)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四)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古诗词的题材和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1、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凡景语皆情语”, 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鉴赏这类诗, 应主要抓住景物的氛围特点(景物的颜色、特点), 分析诗作的意境.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2、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鉴赏这类诗要明白诗中所咏的古人、古事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对这段古事、这个古人发表感悟, 他在诗中的态度是什么, 一般说来旧事重提都有现实基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 易逝, 光阴不再的感伤,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5、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山水诗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 田园诗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鉴赏这类诗, 首先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形”, 然后分析所托之物的“神”, 最后要落实到“人”.

7、即事抒感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绍光易逝、壮志难酬、生命感悟、美人迟暮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

8、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9、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

10、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

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根据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坚守节操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三、2012高考真题讲解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 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

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全国大纲卷)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就不难理解。

四、课后习题

(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天津卷)【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全国新课标卷)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浙江卷)21、解析:还未展开 芳心

22、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第一节:诗歌类别及古诗词的题材和主旨

2013届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系列之一

一、诗歌类别

(一)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三)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四)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古诗词的题材和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1、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凡景语皆情语”, 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鉴赏这类诗, 应主要抓住景物的氛围特点(景物的颜色、特点), 分析诗作的意境.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2、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鉴赏这类诗要明白诗中所咏的古人、古事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对这段古事、这个古人发表感悟, 他在诗中的态度是什么, 一般说来旧事重提都有现实基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 易逝, 光阴不再的感伤,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5、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山水诗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 田园诗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鉴赏这类诗, 首先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形”, 然后分析所托之物的“神”, 最后要落实到“人”.

7、即事抒感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绍光易逝、壮志难酬、生命感悟、美人迟暮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

8、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9、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

10、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

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根据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坚守节操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三、2012高考真题讲解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 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

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全国大纲卷)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就不难理解。

四、课后习题

(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天津卷)【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全国新课标卷)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浙江卷)21、解析:还未展开 芳心

22、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相关内容

  • 如何指导初中生赏析古诗词5
  • 如何指导初中生赏析古诗词 姜建平 前言: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 ...

  • 高考古诗词复习归纳积累策略
  • 高考古诗词复习归纳积累策略 桃源九中语文组 王晓燕 近几年高考湖南卷命题出现了新的变化,设题方式多为任选一个角度鉴赏诗歌,以多角度鉴赏诗歌为主.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古诗词鉴赏复习中,要吃透新课标精神,了解命题依据,紧扣高考考点制定一些复习策略.本考点主要考查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考作品的思想感情.所 ...

  • 如何读懂一首诗2013.ppt.
  • 诗歌鉴赏 之 如何读懂一首诗学案 编写人:高一语文组 审核人:贾世文 解读诗歌应注意做到: 一. 看题目. 1.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此诗题中的"冬 ...

  • 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四)古诗词鉴赏部分
  • 语文基础知识(四)(古诗词鉴赏) 4. 古诗鉴赏(分类) 4.1. 名言名句(包含题目总数:47) 4.1.1. 熟记各时期诗词名句(附表) 4.1.1.1.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名句荟萃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名句荟萃 4.2.1.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列表 4.2.2. 熟悉唐宋时期作家作品 1 ...

  • 历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1"的命题分析的报告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语文试卷知识点统计 续表 续表 注:红色字表示四年都涉及的知识或方法,铺底字表示三年涉及的知识或方法,黑色字表示只涉及一年和两年的知识或方法.续表 试卷知识内容所占分值和题型的分布情况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高考语文试卷总论 一.题型特征 ...

  • 高考怎样鉴赏古代诗歌得高分
  • 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②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 ...

  • 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
  •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 (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 ...

  •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 ...

  • 诗歌鉴赏术语整理
  • 诗歌鉴赏术语 一.评价主旨类 1.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意境多种多样,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悲壮苍凉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幽美恬静如"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缠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