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说勤奋》
昨天晚上研讨活动结束后,临时确定同题异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勤奋》,分别由李吉银老师,陈金铭老师“登台献课”。听同题异构是会上瘾的,不但愿意听,很多时候坐在下面心里直痒痒,也想站在讲台上“潇洒”一把。
8:20时大家早早来到小圆厅会议厅,各自找一个最佳听课位置。上课老师和孩子还没有来。两边的听课老师已经相继安坐,能够感觉到一种期待的气氛。今天两节《说勤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有效冲击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李吉银老师带着孩子秩序井然地走进小圆厅教室,毕竟是四年级的学生非常懂事。落坐之后校园的眼保健操音乐响起。孩子们在熟悉的音乐声中开始做眼保健操。
相互问好,李老师便开始了《说勤奋》这一课的教学。干净利索,开门见山。当李老师板书时我留意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字不漂亮,但我会认真写。”一开始我想到的是,教育在于细节,教师的点点滴滴很多时候这样渗透给孩子,起到了身教胜于言教的效果。当然,我还有另外的想法:在自己的班上需不需要经常给孩子讲这样的话。
“什么是勤奋”?——单刀直入,直奔重点。孩子们也说出自己的理解:认真,爱劳动。显然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勤奋的意思。“你勤奋吗?”李老师缓了个坡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谈勤奋,也未尝不是个办法?孩子也纷纷地谈到自己的勤奋事例:每天早上我都五点多起来。暑假每天早上我都是在早上学习两个小时直到七点钟。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爸爸、妈妈下班回来迟了,我会帮他们拣菜……老师总结到这就叫勤奋。再来读读,孩子们再读课题。
“说是什么意思?”谈谈,说说。两个孩子很轻松道理了“说”的意思。老师顺势总结:说勤奋就是谈谈勤奋,说说勤奋。类似这样的课文,我们称它为议论文。说勤奋就是一篇议论文。 课题解读完后,检查预习情况。预习作业就是熟读课文,孩子们有读四遍的,有读五遍的。了解之后,老师出示了几组词语: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勤能补拙……进行生字过关检测。孩子轻声读两遍后指名抽查。一个男生将“资治通鉴”的“鉴”读错了。老师带着孩子反复将“鉴”读了几遍。另外一个女生认读非常准确,老师让女同学领读两遍。熟读之后,进行字词理解障碍扫除。孩子分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勤能补拙,名列前茅,毫不气馁。 师生通过解字、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了词语的含义。老师让学生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正音检查时,老师因第二自然、第三自然太长,要求让学生只读第一自然。连叫两名同学,老师认为都不够。第三位同学朗读时,老师接连打断三次,调整后老师认为读得不错,并指出着重读出:人人、古今中外、每一个。接下来全班同学齐读: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从这段话中找论点,你认为是哪句呢?第一个被叫起来的孩子回答说是第二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另外一个孩子认为是第一句。你认为是哪句呢?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第一句。齐读: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勤奋。
桥梁是什么意思?孩子们把桥梁换成成功之路,道路来理解。这里,老师进行了几种句式变化,孩子们都准确地进行转换。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勤奋。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齐读两遍后,老师抛出来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我不相信。老师通过这样一种自我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想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必须要有理由,举例子,找论据。孩子们很顺利地说出课文举了司马光、童第周两个例子。 第一自然段学习,老师讲到司马光砸缸的例子。在板书司马光时老师故意把“司马光砸缸”反复饶来饶去逗得学生开心一笑。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司马光很聪明,可是老师反问道:光有聪明能行吗?还必须要怎么样?自然是勤奋了。请同学们找出哪些词、句说明他勤奋呢? 每当、很多次、滚瓜烂熟、一遍又遍、高声朗读。在这个环节上老师力求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对文本进行深入品析,从来体会司马光的勤奋。这些词都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词可以看出司马光很勤奋呢?
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找一个词“躲”。为什么要躲起来呢?有没有必要躲起来?在孩子们的谈论中,有个孩子提出个问题:躲起来为什么要高声朗读?在这儿孩子们就这样问题反复进行讨论。既然躲起来,高声朗读不怕把别人引来。高声朗读有时候很重要。可能躲起来就是为让别人看不到他。我高声朗读也不紧。在这里老师还与同学进行了角色对话。之后再读小时候这句话,读出他的勤奋来。
长大了以后还是那样勤奋吗?谁来读读。这长大以后这个句话中着重交流了警枕,警枕是用了做什么的?圆木枕着怎么样?结果是什么?人就怎么样?接下来联系学生平时的枕头进行对比,体会司马光的勤奋。就这样,19年完成了一部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
这时候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李老师匆忙中提到第二自然段中“终于”,通过终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我天生愚钝,我能成功吗?
在两个问题的余音中这堂课结束了。
同题异构《说勤奋》
昨天晚上研讨活动结束后,临时确定同题异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勤奋》,分别由李吉银老师,陈金铭老师“登台献课”。听同题异构是会上瘾的,不但愿意听,很多时候坐在下面心里直痒痒,也想站在讲台上“潇洒”一把。
8:20时大家早早来到小圆厅会议厅,各自找一个最佳听课位置。上课老师和孩子还没有来。两边的听课老师已经相继安坐,能够感觉到一种期待的气氛。今天两节《说勤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有效冲击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李吉银老师带着孩子秩序井然地走进小圆厅教室,毕竟是四年级的学生非常懂事。落坐之后校园的眼保健操音乐响起。孩子们在熟悉的音乐声中开始做眼保健操。
相互问好,李老师便开始了《说勤奋》这一课的教学。干净利索,开门见山。当李老师板书时我留意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字不漂亮,但我会认真写。”一开始我想到的是,教育在于细节,教师的点点滴滴很多时候这样渗透给孩子,起到了身教胜于言教的效果。当然,我还有另外的想法:在自己的班上需不需要经常给孩子讲这样的话。
“什么是勤奋”?——单刀直入,直奔重点。孩子们也说出自己的理解:认真,爱劳动。显然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勤奋的意思。“你勤奋吗?”李老师缓了个坡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谈勤奋,也未尝不是个办法?孩子也纷纷地谈到自己的勤奋事例:每天早上我都五点多起来。暑假每天早上我都是在早上学习两个小时直到七点钟。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爸爸、妈妈下班回来迟了,我会帮他们拣菜……老师总结到这就叫勤奋。再来读读,孩子们再读课题。
“说是什么意思?”谈谈,说说。两个孩子很轻松道理了“说”的意思。老师顺势总结:说勤奋就是谈谈勤奋,说说勤奋。类似这样的课文,我们称它为议论文。说勤奋就是一篇议论文。 课题解读完后,检查预习情况。预习作业就是熟读课文,孩子们有读四遍的,有读五遍的。了解之后,老师出示了几组词语: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勤能补拙……进行生字过关检测。孩子轻声读两遍后指名抽查。一个男生将“资治通鉴”的“鉴”读错了。老师带着孩子反复将“鉴”读了几遍。另外一个女生认读非常准确,老师让女同学领读两遍。熟读之后,进行字词理解障碍扫除。孩子分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勤能补拙,名列前茅,毫不气馁。 师生通过解字、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了词语的含义。老师让学生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正音检查时,老师因第二自然、第三自然太长,要求让学生只读第一自然。连叫两名同学,老师认为都不够。第三位同学朗读时,老师接连打断三次,调整后老师认为读得不错,并指出着重读出:人人、古今中外、每一个。接下来全班同学齐读: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从这段话中找论点,你认为是哪句呢?第一个被叫起来的孩子回答说是第二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另外一个孩子认为是第一句。你认为是哪句呢?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第一句。齐读: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勤奋。
桥梁是什么意思?孩子们把桥梁换成成功之路,道路来理解。这里,老师进行了几种句式变化,孩子们都准确地进行转换。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勤奋。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齐读两遍后,老师抛出来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我不相信。老师通过这样一种自我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想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必须要有理由,举例子,找论据。孩子们很顺利地说出课文举了司马光、童第周两个例子。 第一自然段学习,老师讲到司马光砸缸的例子。在板书司马光时老师故意把“司马光砸缸”反复饶来饶去逗得学生开心一笑。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司马光很聪明,可是老师反问道:光有聪明能行吗?还必须要怎么样?自然是勤奋了。请同学们找出哪些词、句说明他勤奋呢? 每当、很多次、滚瓜烂熟、一遍又遍、高声朗读。在这个环节上老师力求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对文本进行深入品析,从来体会司马光的勤奋。这些词都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词可以看出司马光很勤奋呢?
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找一个词“躲”。为什么要躲起来呢?有没有必要躲起来?在孩子们的谈论中,有个孩子提出个问题:躲起来为什么要高声朗读?在这儿孩子们就这样问题反复进行讨论。既然躲起来,高声朗读不怕把别人引来。高声朗读有时候很重要。可能躲起来就是为让别人看不到他。我高声朗读也不紧。在这里老师还与同学进行了角色对话。之后再读小时候这句话,读出他的勤奋来。
长大了以后还是那样勤奋吗?谁来读读。这长大以后这个句话中着重交流了警枕,警枕是用了做什么的?圆木枕着怎么样?结果是什么?人就怎么样?接下来联系学生平时的枕头进行对比,体会司马光的勤奋。就这样,19年完成了一部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
这时候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李老师匆忙中提到第二自然段中“终于”,通过终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我天生愚钝,我能成功吗?
在两个问题的余音中这堂课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