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

一周瑜(175-210),

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二周瑜和诸葛亮之争的问题

周瑜和诸葛亮其实从来都没有交手过。周瑜的主要战争功绩在于帮助孙策平定江东,主演了火烧赤壁的精彩一幕,奠定了三国局面的形成。同时稳定了东吴的整个军界,为东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可以说既有文治又有武功。诸葛亮的主要功绩则是在刘备集团最危机的时刻,达成了与东吴的联盟,使刘备逃脱了灭顶之灾。为刘备量身订作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步骤。在刘备取得了西蜀的控制权后,稳定了经济民生。协调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修补了在刘备身死之后与东吴的恶劣关系。

从这两个人物的主要功绩来看,周瑜之智多数在于战略,实战,从《演义》来看周瑜点兵那一幕是整本书中,交代最清晰,同时步叙最复杂的战术安排。以《三国志》来看,周瑜雅量高至,政治谋略也强。而且东吴之后的都督,高级将领大多都是周瑜时代,被提拔重用起来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周瑜贡献极多。

反观诸葛亮之智多数在于外交,和整体战略的谋划,对于蜀汉的治理,多在于内政,而6伐中原都功败垂成,战斗方面的谋略远远不及他的战略层面。

三背景

东汉后期,曹操称雄一方向北灭了大敌袁绍统一了北方。之后几经展转灭的大大小小数个诸侯。但与此同时枭雄刘备为了自己的势力也在不断努力,但终不敌曹操而败北……谋士诸葛亮提出联孙抗曹之论,被刘备采纳了。果然说服了孙权后,凭借着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庞统徐庶等的协助终于在赤壁大败曹操……此时,兴奋之余孙刘联盟节立灭曹,但是终归在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可怜的周瑜还不知道…想要一举占据曹操的荆州势力,但却被聪

明的诸葛亮抢了先…尽管他妄图强攻但是还是被赵云的部队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总是不甘心,几次追要荆州总是无功而反…孙权爱惜周瑜让鲁肃替他去要荆州但仍是无功而反。情急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计,但是反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当周瑜再次与刘备方面谈判时,刘备以取下西川为约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终于,他要和刘备翻脸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计,灭了刘备。但是这个计谋还是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终于周瑜又失败了……但是聪明的诸葛亮却认为还是不够……因为他要去掉这个劲敌…..于是乎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讥讽周瑜……终于,随着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周瑜去了………以上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来历。当然在现在他的寓意已经引申为叹息一山还比一山高的意思了。

四 历史出处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造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贬吴的文学作品。

五评析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欲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周瑜不能容忍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诸葛亮存在,于是一定要杀诸葛亮。周瑜杀诸葛亮,完全是因为嫉妒。为什么嫉妒?因为不甘于处于弱势,不甘于居于下风,不甘于敬叨末座。这时,嫉妒就成为一剂毒药,情急之下,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以至于动刀子吗?所以说,嫉妒,乃弱者的行为也。

中国人的竞争观,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儿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桎梏。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个应该盖世而未盖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无法再一争短长时的哀叹。很痛苦,很悲伤,死也咽不下这口气,许多有一个强硬对手的败者,即使不死,也会发出这种类似的感叹。虽然,这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属于七实三虚的“虚”的部分,子虚乌有,不足凭信。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正史中的周瑜,却并非如此鼠肚鸡肠式的人物。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双方主阵的统帅,北军为曹操,南军为周瑜。周瑜时年33岁,风华正茂,在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一词中成为主角。而诸葛亮,时年27岁,不过是西蜀派驻在联军大本营的观察员罢了。

但虚构的小说故事和人物,却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太拥挤的中国人心态,倒也值得引发思考。因为中国人口众多,生存空间狭窄。于是,就产生了像物理学所说的,作为物体,人与人之间的相排斥的行为,远远大于相吸引的现象。当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一个人时,人需要他人是第一位的。当每平方公里为一万人时,人提防他人是第一位的。当每平方公里为百万人时,生存竞争,便是第一位的了。因为人口众多,物产有限,形成了中国人的占有欲、独霸欲。典型的状态是:一天不能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只有一个馒头,分开来吃两个人仍是饥饿,就不如拼个死活,一人享用。于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势必要干掉对手,才能用馒头蘸着鲜血,从容地领教老子天下第一的风光。

强者和强者是不能共存的,小说中周瑜和诸葛亮如此,历史上的孙权、刘备和曹操又何尝不如此呢?

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

别人比自己强,崇尚《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崇尚“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这也许正是中国历史总是时不时地倒退逆转、缺乏长足进步的一个原因。

六同名歌曲

《既生瑜何生亮》

三顾茅庐卧龙山岗 隆中对诸葛亮

运筹帷幄三分天下 势如倒海翻江

美周郎 二十四岁既为名将

赤壁之战当仁不让 公瑾风流倜傥

首出茅庐火烧博望 借东风于江上

一把羽扇草船借箭 叫人暗自欣赏

威名扬 女弹曲误皆为周郎

各为天下倾吐智囊 只能江湖相望

既生瑜 何生亮 惺惺相惜 的渴望

江山如画 相同愿望 天妒英才 乱世刀光

即生瑜 何生亮 为何令你我 在相伤

若非异主 征战沙场 当笑谈 曲水流觞 流觞

七 相关诗词

咏赤壁 (唐 李白)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一周瑜(175-210),

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二周瑜和诸葛亮之争的问题

周瑜和诸葛亮其实从来都没有交手过。周瑜的主要战争功绩在于帮助孙策平定江东,主演了火烧赤壁的精彩一幕,奠定了三国局面的形成。同时稳定了东吴的整个军界,为东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可以说既有文治又有武功。诸葛亮的主要功绩则是在刘备集团最危机的时刻,达成了与东吴的联盟,使刘备逃脱了灭顶之灾。为刘备量身订作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步骤。在刘备取得了西蜀的控制权后,稳定了经济民生。协调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修补了在刘备身死之后与东吴的恶劣关系。

从这两个人物的主要功绩来看,周瑜之智多数在于战略,实战,从《演义》来看周瑜点兵那一幕是整本书中,交代最清晰,同时步叙最复杂的战术安排。以《三国志》来看,周瑜雅量高至,政治谋略也强。而且东吴之后的都督,高级将领大多都是周瑜时代,被提拔重用起来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周瑜贡献极多。

反观诸葛亮之智多数在于外交,和整体战略的谋划,对于蜀汉的治理,多在于内政,而6伐中原都功败垂成,战斗方面的谋略远远不及他的战略层面。

三背景

东汉后期,曹操称雄一方向北灭了大敌袁绍统一了北方。之后几经展转灭的大大小小数个诸侯。但与此同时枭雄刘备为了自己的势力也在不断努力,但终不敌曹操而败北……谋士诸葛亮提出联孙抗曹之论,被刘备采纳了。果然说服了孙权后,凭借着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庞统徐庶等的协助终于在赤壁大败曹操……此时,兴奋之余孙刘联盟节立灭曹,但是终归在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可怜的周瑜还不知道…想要一举占据曹操的荆州势力,但却被聪

明的诸葛亮抢了先…尽管他妄图强攻但是还是被赵云的部队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总是不甘心,几次追要荆州总是无功而反…孙权爱惜周瑜让鲁肃替他去要荆州但仍是无功而反。情急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计,但是反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当周瑜再次与刘备方面谈判时,刘备以取下西川为约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终于,他要和刘备翻脸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计,灭了刘备。但是这个计谋还是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终于周瑜又失败了……但是聪明的诸葛亮却认为还是不够……因为他要去掉这个劲敌…..于是乎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讥讽周瑜……终于,随着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周瑜去了………以上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来历。当然在现在他的寓意已经引申为叹息一山还比一山高的意思了。

四 历史出处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造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贬吴的文学作品。

五评析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欲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周瑜不能容忍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诸葛亮存在,于是一定要杀诸葛亮。周瑜杀诸葛亮,完全是因为嫉妒。为什么嫉妒?因为不甘于处于弱势,不甘于居于下风,不甘于敬叨末座。这时,嫉妒就成为一剂毒药,情急之下,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以至于动刀子吗?所以说,嫉妒,乃弱者的行为也。

中国人的竞争观,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儿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桎梏。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个应该盖世而未盖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无法再一争短长时的哀叹。很痛苦,很悲伤,死也咽不下这口气,许多有一个强硬对手的败者,即使不死,也会发出这种类似的感叹。虽然,这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属于七实三虚的“虚”的部分,子虚乌有,不足凭信。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正史中的周瑜,却并非如此鼠肚鸡肠式的人物。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双方主阵的统帅,北军为曹操,南军为周瑜。周瑜时年33岁,风华正茂,在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一词中成为主角。而诸葛亮,时年27岁,不过是西蜀派驻在联军大本营的观察员罢了。

但虚构的小说故事和人物,却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太拥挤的中国人心态,倒也值得引发思考。因为中国人口众多,生存空间狭窄。于是,就产生了像物理学所说的,作为物体,人与人之间的相排斥的行为,远远大于相吸引的现象。当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一个人时,人需要他人是第一位的。当每平方公里为一万人时,人提防他人是第一位的。当每平方公里为百万人时,生存竞争,便是第一位的了。因为人口众多,物产有限,形成了中国人的占有欲、独霸欲。典型的状态是:一天不能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只有一个馒头,分开来吃两个人仍是饥饿,就不如拼个死活,一人享用。于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势必要干掉对手,才能用馒头蘸着鲜血,从容地领教老子天下第一的风光。

强者和强者是不能共存的,小说中周瑜和诸葛亮如此,历史上的孙权、刘备和曹操又何尝不如此呢?

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

别人比自己强,崇尚《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崇尚“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这也许正是中国历史总是时不时地倒退逆转、缺乏长足进步的一个原因。

六同名歌曲

《既生瑜何生亮》

三顾茅庐卧龙山岗 隆中对诸葛亮

运筹帷幄三分天下 势如倒海翻江

美周郎 二十四岁既为名将

赤壁之战当仁不让 公瑾风流倜傥

首出茅庐火烧博望 借东风于江上

一把羽扇草船借箭 叫人暗自欣赏

威名扬 女弹曲误皆为周郎

各为天下倾吐智囊 只能江湖相望

既生瑜 何生亮 惺惺相惜 的渴望

江山如画 相同愿望 天妒英才 乱世刀光

即生瑜 何生亮 为何令你我 在相伤

若非异主 征战沙场 当笑谈 曲水流觞 流觞

七 相关诗词

咏赤壁 (唐 李白)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