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二、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
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三、情感
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
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学习重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本课难点通过回忆革命史和当时国际形势分析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2、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
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3、简答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时间和意义?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 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说出碑文的三个
时间的含义吗?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 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 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
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
A. 毛泽东 B. 朱德 C. 周恩来 D. 刘少奇
4.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共同纲领》 B. 《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 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
C.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 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
6. 今年(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 )
A.30周年 B.40周年 C.62周年 D.59周年
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 )
A .三大战役 B .渡江战役
C .西藏和平解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西
国际意义时间和意义 商会议 过程 国内意义
学后反思:
第二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建国初期稳定经济秩序的措施 抗美援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二、方法
分析稳定经济秩序的措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的意义。
三、情感
建国初期一系列的措施的实施体现了人民政府关心国计民生的本色和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学习重点:
整顿经济秩序 抗美援朝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整顿经济秩序为本课难点,财政知识和专门术语,不易理解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梳理。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阅读课文总结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及改革措施和作用?
2、抗美援朝的原因?
3、抗美援朝战争起止时间是?
4、介绍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
5、抗美援朝的作用? 6、阅读课文总结土地改革的背景及改革措施和作用?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为什么整顿经济秩序会迅速收到成效?
2. 中国不出兵抗美援朝会有什模样的结果?
3. 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措施,其中被毛泽东誉为其胜利意义" 不下于淮海战役" 的是( )
A、抗美援朝 B、整顿经济秩序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而牺牲的英雄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刘伯承 D. 彭德怀
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什么战争中的一首战歌
A 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美援朝 D解放战争
4、1950年10月以 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A 朱德 B彭德怀 C贺龙 D刘伯承
5 、朝鲜战争中中国军民,五战五捷,并将美军赶回 ( ) 附近
A 汉城 B副山 C金边 D“三八线”
6 、黄继光是什么战役中的战斗英雄
A 上党战役 B辽沈战役 C上甘岭战役 D淮海战役
7 、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A 黄继光 B邱少云 C雷锋 D赵尚志
8 、 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哪一个军队
A 解放军 B八路军 C红军 D志愿军
9、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
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 、 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
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
亡则齿寒,户破而堂危。中国人民职员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了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请回答:
(1)这支军队的名称叫什么?司令员是谁?
(2)这支军队跨江入朝的目的是什么?
(3)请你举出材料二中“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例子。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2004年3月12日,新浪网报道: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税
改。如此具体地明确三大税种的改革方向,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很少见的。三大改革是:“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
另据新浪网2月14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
意见》正式公布,作为2004年的“一号文件”,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
请问:当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农业政策与1950年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
是什么?
板书设计
经济 1 打击投机倒把
平抑物价 统一财经 增强民族自信心 提高国际威望
学后反思:
争取和平环境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生产力
第三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方法
分析理解:“三大改造”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情感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了解制宪经过,学习宪法知识,具备法制观念,是每个公民和学生的业务和责任。 学习重点: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需要说明和区别。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提示:(一化三改) 1.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所取得的成就包括那些?
2. 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途径、意义分别是什么?
3. 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目的、经过及时代意义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如何分析“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 我们正在执行第几个五年计划?
3. 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基本国情是( )
①农业生产落后 ②工业生产水平低 ③国家贫穷 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
A、 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设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的第一台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4、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产生于( )
A 、1951年 B、1952年 C 、1953 D 、1954年
5、毛泽东有诗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其中“一桥”是指( )
A 、钱塘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 、郑州黄河大桥 D、南京长江大桥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是( )
A 新中国成立B 三大改造完成C 土地改革完成D 人民公社成立
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属于伟大创举事件是( )
A 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手工业
C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8、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
A 1956年 B 1954年C 1955年 D 1956 年
9、 如何评价三大改造?
10、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部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穷,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1)这部宪法是何时何会议通过并公布的?
(2)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如何?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你的家乡有哪些重要建设成就?
板书设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学后反思:
第四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国民经济
二、方法
联系对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三、情感
我国经济建设探索的失误表明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的,正视现实,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遵循规律,才是科学的态度。要认识到只有实事求、遵循客观规律才不会造成失误。
学习重点:
探索中的失误对我国的影响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未能及时纠正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要
结合当时的国情进行正确分析我国还处在幼年时期。 学习过程
一、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2、1958年党提出的总路线是
紧接着党又发动了 和 运动,发动以上运动的原因是 、 。
3、举例说明“大跃进”和人们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 4、国民经济的调整的方针及成功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大跃进为什么造成灾难性后果?
2. 为什么说人们公社刮“共产风”不适合中国国情?
3. 国民经济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三、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 )
A 三大改造时期 B 一五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 十年文革时
2. 右面的漫画反映的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B 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C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过程中
D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
3、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
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 )
A 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 苏联撕毁合同 D急于求成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是什么?
5、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教训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四、拓展探究,拓展探究
学习本课后对于你来说有什么得失?
板书设计
线学后反思:
第五课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开发大庆油田 “铁人”王进喜
2、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 “两弹元勋”邓稼先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二、方法
分析归纳工业、农业、科技方面代表人物的代表意义。
三、情感
在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农、工、科技的代表人物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学习重点:
工业、农业、科技方面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以点带面了解我国探索时期各项成就 学习过程
一、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代表都有谁?
2. 东北石油会战的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3. 我国自行研制两弹成功,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
4. 焦裕禄、邓稼先、王进喜个有那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石油的自给和两弹成功研制起到了那些作用?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件相对应的人物
(1)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2)两弹元勋
(3)兰考县委书记
四、拓展探究,拓展探究
他们(指下面图中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在三幅图下面写上人物简评(注:每个人物简评字数不得超过50字)。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六课 “文化大革命”
学习目标: 一、知识
“文化大革命” “九一三”事件 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工作 粉碎“四人帮” 二、方法
讨论思辨:文革的历史教训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情感
认识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损失的动乱。 学习重点:
“文革”带的危害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发动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历史教训结合史实和改革开放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文革发动的原因及标志是什么? 2. “全面夺权的起点及后果是什么? 3. 文革最大的冤案是什么? 4. 文革造成的危害?
5. 周恩来、邓小平全面调整的背景及经过。 6. 什么是“九一三”事件和“四五运动”? 7. 文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文革的性质?
2、深度分析文革的原因是什么?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起来从( )
A .1966年开始 B.1967年开始 C.1968年开始 D.1969年开始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九〃一三”事件 C .“四五”运动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3、1967年对“二月逆流”批判的直接后果是(
)
A. 刘少奇被永远开除党籍 B. 老干部进一步受到打击 C. 林彪被确定为接班人 D. 江青一伙把持了中央政治局 4、“九一三”事件是指( )
A. 林彪集团策划武装政变 B. 林彪外逃,机毁人亡 C. 造反派上海夺权 D. 一举粉碎“四人帮”
5、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文革”中最好局面的原因是( ) A. 林彪集团被粉碎,大规模动乱中止 B. “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 ) C. 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初见成效 D. 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6、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四人帮”指的是( ) A.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 B. 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 C. 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D. 江青、张春桥、康生、王洪文
7、1976年4月,北京上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这场运动的实质是( )
A. 痛斥“四人帮”的倒行逆施
B. 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 C. 人民群众对“四人帮”义愤的总爆发 D. 抒发对周恩来的悼念之情
8、为粉碎" 四人帮" 奠定基础的群众运动是( ) A. 所谓的" 二月逆流" B.红卫兵运动
C. 四五运动 D.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9、1967年2月参与二月抗争,1976年又参加粉碎“四人帮”行动的是( ) A. 叶剑英
B. 陈毅
C. 华国锋
D. 邓小平
10、1976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①周恩来逝世 ②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 ③“四五运动”发生 ④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阅读课本p40(历史思考)解决今天改革开放,同这一历史事件的关系?的问题。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七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现代的三步走战略部署 邓小平“南方谈话”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方法
列举中共十二大到十五大的主要贡献,领悟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三、情感
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了工作重心,邓小平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 学习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三大 十五大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本课内容理论性、政治性强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回顾历史上转折点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框题理解它召开的背景(关于“两个凡是‘问题的讨论为它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可组内讨论。
2、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内容(从思想、政治、组织上进行归纳)、意义。
3、十二大的召开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4、十三大的历史作用和战略部署是什么?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6、南方谈话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什么? 7、邓小平理论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邓小平对于1978年的思想运动有什么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文革结束后,导致我国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原因( ) A修正主义 B自由主义 C“两个凡是” D坚持社会主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召开于。
A 、1976年10月 B 、1978年底 C 、1980年底 D 、1986年初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4、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5、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在( )
A 、1979年 B 、1982年 C 、1992年 D 、1997年 4、邓小平逝世于( )
A 、1996年 B 、1997年 C 、1998年 D 、1999年 6、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一大
8、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此联创作应不早于1978年,对吗?为什么? 2) 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对联内容,对邓小平作个简单评价。 2、 课本P47课外学史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八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军异军突起 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上网查找等途径了解我国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生产发展、城乡面貌等方面的影响 三、情感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学习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我国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生产发展、城乡面貌等方面的内容不易理解将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点、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2. 乡镇企业军异军突起的原因及作用?
3. 国企改革分为哪几个阶段,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2. 为什么把城市改革的重点放在国企上?
3.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初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 )
A .城市改革 B .农村改革 C .国有企业改革D .沿海地区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 、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 、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 、 。 4、国有企业改革第一阶段从 年到 年,改革的重点是 。第二阶段从 年到 年,改革的重点是
。第三阶段从 年到 年底结束,改革重点是 、 、 、 、 。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说一说 你的家乡近年来农村及乡镇企业的变化?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经济特区的创建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WTO 二、方法
对比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本打开和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三、情感
中国加入WTO 的重要性,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 学习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引进外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和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首批经济特区设立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设立在这些地区?特区创设的重要意义包括哪些?
2. 2011年的世界科技博览会在什么地方举办?它能成功举办世博会取决与党和国家的什么时间的什么决策?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3. 中国加入WTO 的原因及意义?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建设上海为什么要重点开发浦东?
2、我国加入WTO 有哪些好处?会遇到哪些挑战?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指的是 ( )
A 、在深圳、珠海搞特区试点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广州 C 、建海南省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D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上海
2、有一座城市,它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
A 、汕头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3、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 )
A. 引进外国资金 B.引进外国技术 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 D.发展民族经济
4、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 右图是什么标志,它能成功举办取决党和国家的什么时间的什么决策?今天的
这座城市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6、阅读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⑴材料中“老人”是谁?请用一句话来评价他。
⑵材料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事件?请说出“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⑶材料中“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1、《南京条约》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什么本质不同?
2、面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你该怎样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挑战?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十课民主法制建设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民法通则》 村民自治
二、方法
对宪法、刑法、民法等有关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比较分析
三、情感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的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用法是应尽之责 学习重点: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和历程。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法制建设的许多法律知识和专门用语不易理解,应采取现实生活的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提出依法治国的目的和措施是什么?
2. 《刑法》颁布及修改的时间、目的及意义是什么?
3. 《民法通则》通过的时间、目的及意义是什么?
4. 《村民组织法》颁布的时间、核心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小组讨论课本61页阅读与思考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是在何时?
A. 新中国成立后 B.中共八大后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十二大后
2. 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最高机关是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3.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
A. 民法 B.刑法 C.宪法 D.经济法
4.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 各级司法部门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 执法必严 B.违法必究 C.有法必依 D.因人而异
5、《村民组织法》的核心是 、 、 。 6、1997年《刑法》作用包括哪些方面?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说一说你所在的地方是如何进行村民自治的。
板书设计
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法制
村民自治(试行)
学后反思:
核心内容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目标:
一、知识
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方法
依据服饰图片识别我国少数民族。
三、情感
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的使命。
学习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结合西部大开发政策分析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正确的途径。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2、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和促进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发展?
3、我国政府把民族自治分为几级管理机构?有那几个省级自治区?
4、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老师的问题:
1. 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
2. 我国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你知道以下节日分别是哪个民族的?1、泼水
节 2、火把节 3、雪顿节 4、吉尔邦节
三、课堂练习,目标探究
(一)选择题
1. “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 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 )
A. 西藏 B内蒙古自治区
C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D宁夏回族自治区
3.孔繁森是( )
A. 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 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 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 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二)、填空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各民族 、 的格局。
2.党中央提出 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三) 、简答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哪部法律规定的?有何重要意义?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你和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板书设计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分布特点
2、维护措施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三级机构(1) 自治区(五个)
(2) 自治洲
(3)自治县(旗)
2、意义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1、安排重大工程
2、调整经济结构
3、国家帮助扶持
学后反思:
第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缓和
二、方法
通过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上世纪收回香港、澳门。
三、情感
认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往来交流,增进了民族感情,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经过两岸人民的努力,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学习重点: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香港、澳门的回归有经济、外交、统战等很多因素。结合其他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目的是什么?它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包括哪些?
2.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是什么?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交流频繁起到了哪些重大作用?海峡两岸发展前景如何?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通过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上世纪收回香港、澳门?
2.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提出归功于( )
A 、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A 、1997年7月1日 B、1999年12月20日
C 、1999年7月1日 D、1997年12月20日
3、香港回归祖国,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中国国家主席是是( )
A 、江泽民 B、胡锦涛 C、邓小平 D、毛泽东
4、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
A 、1984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5、1997年,香港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洗雪了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耻辱。香港从此
摆脱了( )
A 、英国殖民统治 B、法国殖民统治
C、美国殖民统治 D、葡萄牙殖民统治
6. 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局面出现在( )
A.20世纪70年代以来 B.20世纪80年代以来
C.21世纪初以来 D.20世纪90年代以来
7、下列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B 、打破了海峡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
C 、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D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8、实施“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A 、坚持一个中国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 、坚持和平统一 D、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9、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香港回归祖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澳门回归祖国 D、西藏和平解放
10. 我国政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A 、“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 C、平等谈判 D、两岸两制
1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台湾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12. 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既然我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那么为什么还要不承诺在台湾问题上放弃武力?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十四课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我国军队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方法
通过对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史实的了解,提高对有关军事国防建设的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
三、情感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激励学生的学习。
学习重点:
科技强军的巨大成就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课外搜集有关军事的专业术语和现代武器的性能。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人民海军和空军建立的背景、时间、地点及意义?
2.60年来海军和空军新建的兵种包括哪些?
3. 导弹部队建立的目标、标志、职责是什么? 4.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及意义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如何评价现代海军和空军的作战能力?
2. 我国为什么提出军队现代化建设?
3. 中国政府为什么承诺不用或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在军事上对华实行( )
A 、进攻政策 B、武装政策 C、反攻政策 D、包围政策
2、主要担负我国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 )
A 、海军陆战队 B、空降兵部队 C、武警部队 D、导弹部队
3、我国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的组建是在( )
A 、1947年7月 B、1949年8月 C、1949年9月 D、1949年11月
4、人民海军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
A 、东海舰队的成立 B、海军领导机关的成立
C 、南海舰队的成立 D、北海舰队的成立
5、下列属于我国政府向世界就核武器问题的承诺是( )
①绝不使用核武器②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③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④不向外出售核武器
A 、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导弹事业发展的背景包括( )
①打破西方的核威胁和核讹诈②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③与美国抗衡④当时得到苏联帮助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中国发展数量有限战略核武器的目的是( )
A 、为了自卫 B、提高部队战斗力
C 、实现军队现代化 D、与美苏抗衡
8、我国有一支著名的“二炮”部队,指的是( )
A 、海军陆战部队 B、战略导弹部队
C 、海军核潜艇部队 D、空中战略轰炸机部队
9、空军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
A 、空军司令部的成立 B、东北航校成立
C 、组建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D、航天部队成立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海军兵种的是( )
A 、 潜艇部队 B、海军航空兵 C、海军陆战队 D、野战部队
11我国军队建设现代化的建设方向是什么?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核武器?
板书设计
一、海、空军的建立
1、背景
2、海军建立
3、空军成立
二、导弹部队的建立
1、建立的时间
2、目的
3、职责
三、军队现代化的建设
1、背景 2、目的 3、方向 4、意义
学后反思:
第十五课 新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二、方法
通过中美关系的发展来认识大国间关系。
三、情感
通过新中国外交的活动,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作为新生代的中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
学习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美建交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通过史实分析中美关系的演变。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内容包括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
3. 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来什么方针,起到了什么作用?
4. 何时那次的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5. 中美两国何时进入正常化轨道?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 、日内瓦会议上 B、联合国大会上
C 、周恩来总理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 D、万隆会议上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
A 、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
A 、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
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 、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
A 、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 、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
A 、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 、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7、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
A 、1949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2年
8、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美的中国领导人是( )
A 、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9、下列事件进一步提升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是( )
A 、抗美援朝取得最终胜利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是( )
A 、“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独立自主 D、政治分歧、经济合作
11、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美正式建交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万隆会议的召开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看,在中美建交以及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贡献 3.影响
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时间 2、意义
四、中美建交
1、经过 2意义
学后反思:
第十六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一、知识
APEC 上海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
二、方法
通过学习外交成就,培养外交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外交成就和我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外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说明外交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APEC 建立的时间和中国加入的时间?
2. 在上海召开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背景及作用?
3.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包括 、 、
、 、 。
4.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5. 当今国际关系的特点? 6.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和平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有什么意义?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是( )
A 、多极化 B、两极化 C、单极化 D、一体化
2、中国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是在( )
A 、1989年 B、1991年 C、1997年 D、2001年
3、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地是( )
A 、东京 B、曼谷 C、莫斯科 D、上海
4、世纪之交,时代的主题是( )
A 、和平与发展 B、稳定与缓和
C 、和平与战争 D、信任与团结
5、世纪之交世界局势 呈现出的特点是( )
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③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④总体发展,局部倒退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世纪之交,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主要得益于( )
A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近年来,中国对推动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是( )
A 、上海APEC 会议 B、世界卫生组织会议
C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D、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8、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政治组织
B 、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等5个国家
C 、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交往
D 、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9、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信心的会议是( )
A 、1955年的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大
C 、世界第4次妇女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0、21世纪初出现了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是( )
A 、亚太经合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 、上海五国组织 D、世界卫生组织
11、2001年,中国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下列不属于这次会议背景的是( )
A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B、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
C 、世界经济增长加快 D、中国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
12、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2001年的是( )
A 、上海五国组织成立 B、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C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你认为外交成果最大的是哪一个,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一、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1、1991年中国加入
2、2001年中国举办非正式会议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背景、经过、意义
三、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主要贡献
2、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学后反思: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方法
通过认识、了解中国科技成就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三、情感
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国技术相对落后要学生明确认识使其能够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学习重点:
两弹一星 杂交水稻 “863”计划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863”计划是包括难点课外了解有关知识及成就。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爆炸的时间及意义?
2. 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时间及意义?
3. 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4、年 月,袁隆平培育出 。被誉为“
”。
5. “863”计划制定的时间、倡导者、意义各是什么? 6. 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 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2000年 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863" 计划包括哪些领域?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的科学家袁隆平,他主要贡献是( )
A.研制“两弹” B.研制“一星”
C.研究核潜艇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感人故事。硕大的蘑菇云 腾空而起是在…………( )
A.1945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67年
3、下列不属于我国研制原子弹目的的是………… ( )
A. 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B. 加强国防建设
C. 奉行自卫原则 D.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4、我国1970年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 )
A. “东方红一号” B.“神州”一号
C. “神州”二号 D.“长征一号”
5、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标志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B.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生
C.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D.掌握“一箭多星”技术
6、下列被称为“第四媒体”的是…………( )
A. 计算机网络 B.书籍报刊 C.无限电广播 D.有线电视
7、被誉为“两弹元勋”和“杂交水稻之父”的分别是( )
A. 袁隆平、邓稼先 B.邓稼先、袁隆平
C. 王进喜、袁隆平 D. 王淦昌、袁隆平
8、我国提出的“863”计划是指( )
A. 关于863项科技创新的项目 B. 关于基因组工程的计划
C. 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的计划 D.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的计划
9、( )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你认为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请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炸
2、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二、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三、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四、“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学后反思:
第十九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义务教育的普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高等教育的教育与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
二、方法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对教育重要性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三、情感
树立“科教兴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党、爱国的热情。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解危机感。
学习重点:
“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高等教育的改革为本课难点将通过文革前和文革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今天的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把九年义务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什么时间通过的那部法律来实施的?成果如何?
2.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的意义? 3. 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教育的三个面向是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有和意义?
2.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请回答:
(1)请举一个事例,说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邓小平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一起,有何意义?
(3)邓小平的讲话中,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怎样的位臵?
三、堂清练习,目标检测
1.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 )
A .1954 B.1956 C.1978 D.1986
2.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曾说:“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们认为只有教育才是答
案,以帮助人民而言,教育是答案,对于因技术革新而失去工作的人来说,教育是答
案;至于说我们与全世界进行竞争的问题,教育是答案。”我国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
立后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是 ( )
A .九年义务教育 B.高等教育 C .基础教育 D .中等教育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发展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有( )
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②发展高等教育 ③开始恢复高考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 我国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顿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得到恢复是 ( )
A.1977年 B.1978年 C.1979年 D.2000年
5.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于 (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的是( )
A.科技 B.教育 C.文艺 D.体育
7. 占我国人口85%的地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 )
A.1978年初 B.1986年底 C.2000年初 D.2001年底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我国的教育发展同我们的家乡建设及我们本人的成长有何关系?
板书设计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1、《义务教育法》
2、教育的“三个面向”
二、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
1、文革前的发展
2、新时期的发展目标
学后反思
第二十课 文学艺术和体育
学习目标:
一、知识
文革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 建国后体育的成就与大事
二、方法
我国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靠的是经济实力的强大。
三、情感
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各项事业才能发展。
学习重点:
新中国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内容繁杂注意梳理。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建国初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2. 我国文艺复苏开始于什么时期?
3. 建国后我国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我国的文艺和体育为何繁荣昌盛? 三、堂清练习,目标检测
1.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是在( )
A .1984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87年
2. 为发展我国的文艺事业,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的方针是
A.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B.百花争艳、推陈出新
C. 百家争鸣、共同发展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立“山药蛋派”的山西籍作家是
A. 丁玲 B.赵树理 C.贺敬之 D.周立波
4.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今天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我很荣幸地在奥
运会的第一天把第一块金牌发给中国选手。”这一天指
A. 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
B.第23届奥运会开赛第一天,许海峰第一个荣获奥运金牌
C.27届奥运会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
D.中国申奥成功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2008年是中华民族的盛世,拥有世界人口的约四分之一的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
会。奥运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次握手与对话,世界把更多的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国。
(1)中国重返奥委会,全面登上国际体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什么时候?
(2)我国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是什么时候?
(3)2008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这意味着什么?
板书设计
一、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连续剧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体坛大事
2、优秀运动员
3、群众体育
学后反思:
第二十一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养老、医疗、社保制度建立于发展
二、方法
分析社保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情感
学习各类社保制度,增强法制意识。
学习重点:
社保的改革及意义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社保专用名词和具体操作环节是本课难点结合现在热点的医改和农民工待遇的提高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建国初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 。
2. 改革开发以后的劳动就业模式包括哪些?
3. 社保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成果?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课本137页身边的历史进行分析讨论 三、堂清练习,目标检测
1. 建国后,经过全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劳动就业取的了巨大的进步,突出表现在:( )
A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B 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D 就业年龄延长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劳动就业制度从“统包统配” 最后过度到完全由( )
A 市场调节 B政府调节 C个人调节 D单位调节
3.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由用工。个人自由择业的权利是( )
A 《宪法》 B《 劳动法》 C《教师法》 D《土地改革法》
4.就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在企事业“减员增效”过程中出现了
A下岗现象 B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缺乏保障
C上岗现象 D城镇失业人员医疗缺乏保障
5.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建立起了( )等社会保障制度
A 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最低生活保障
6.读对话,然后回答
“失业了,以后的日子怎么办?” “ 社会保险,失业了也有生活费。” 对话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 )
A 养老养老保险制度 B医疗养老保险制度
C 失业保险制度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应聘者,你认为对明天的就业应该做哪些准备?
板书设计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建国初期
2、改革开放后
二、社保制度的建立于发展
3、建国初期
4、改革开放后
学后反思:
第二十二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
二、方法
了解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起到的作用。
三、情感
了解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重点:
衣、食、住、行的变化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衣、食、住、行的变化的原因 。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改变有哪些表现?
2. 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国内国际大事?
3. 你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和爱好?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你家是如何欢度春节的? 三、堂清练习,目标检测
一.选择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迈向( )
A 贫困 B温饱 C小康
2.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 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 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等硬件设施
3.我国城乡人民的生存状态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 )
A 新中国成立 B中共八大召开
C “文革”时期 D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后
二.简答:
1、设计表格,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四大件”的变化原因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课本143页小议论
板书设计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统包统配———自主用工,自主择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成果
学后反思: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二、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
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三、情感
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
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学习重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本课难点通过回忆革命史和当时国际形势分析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2、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
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3、简答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时间和意义?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 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说出碑文的三个
时间的含义吗?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 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 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
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
A. 毛泽东 B. 朱德 C. 周恩来 D. 刘少奇
4.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共同纲领》 B. 《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 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
C.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 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
6. 今年(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 )
A.30周年 B.40周年 C.62周年 D.59周年
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 )
A .三大战役 B .渡江战役
C .西藏和平解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西
国际意义时间和意义 商会议 过程 国内意义
学后反思:
第二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建国初期稳定经济秩序的措施 抗美援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二、方法
分析稳定经济秩序的措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的意义。
三、情感
建国初期一系列的措施的实施体现了人民政府关心国计民生的本色和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学习重点:
整顿经济秩序 抗美援朝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整顿经济秩序为本课难点,财政知识和专门术语,不易理解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梳理。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阅读课文总结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及改革措施和作用?
2、抗美援朝的原因?
3、抗美援朝战争起止时间是?
4、介绍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
5、抗美援朝的作用? 6、阅读课文总结土地改革的背景及改革措施和作用?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为什么整顿经济秩序会迅速收到成效?
2. 中国不出兵抗美援朝会有什模样的结果?
3. 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措施,其中被毛泽东誉为其胜利意义" 不下于淮海战役" 的是( )
A、抗美援朝 B、整顿经济秩序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而牺牲的英雄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刘伯承 D. 彭德怀
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什么战争中的一首战歌
A 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美援朝 D解放战争
4、1950年10月以 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A 朱德 B彭德怀 C贺龙 D刘伯承
5 、朝鲜战争中中国军民,五战五捷,并将美军赶回 ( ) 附近
A 汉城 B副山 C金边 D“三八线”
6 、黄继光是什么战役中的战斗英雄
A 上党战役 B辽沈战役 C上甘岭战役 D淮海战役
7 、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A 黄继光 B邱少云 C雷锋 D赵尚志
8 、 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哪一个军队
A 解放军 B八路军 C红军 D志愿军
9、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
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 、 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
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
亡则齿寒,户破而堂危。中国人民职员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了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请回答:
(1)这支军队的名称叫什么?司令员是谁?
(2)这支军队跨江入朝的目的是什么?
(3)请你举出材料二中“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例子。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2004年3月12日,新浪网报道: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税
改。如此具体地明确三大税种的改革方向,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很少见的。三大改革是:“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
另据新浪网2月14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
意见》正式公布,作为2004年的“一号文件”,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
请问:当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农业政策与1950年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
是什么?
板书设计
经济 1 打击投机倒把
平抑物价 统一财经 增强民族自信心 提高国际威望
学后反思:
争取和平环境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生产力
第三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方法
分析理解:“三大改造”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情感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了解制宪经过,学习宪法知识,具备法制观念,是每个公民和学生的业务和责任。 学习重点: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需要说明和区别。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提示:(一化三改) 1.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所取得的成就包括那些?
2. 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途径、意义分别是什么?
3. 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目的、经过及时代意义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如何分析“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 我们正在执行第几个五年计划?
3. 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基本国情是( )
①农业生产落后 ②工业生产水平低 ③国家贫穷 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
A、 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设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的第一台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4、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产生于( )
A 、1951年 B、1952年 C 、1953 D 、1954年
5、毛泽东有诗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其中“一桥”是指( )
A 、钱塘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 、郑州黄河大桥 D、南京长江大桥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是( )
A 新中国成立B 三大改造完成C 土地改革完成D 人民公社成立
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属于伟大创举事件是( )
A 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手工业
C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8、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
A 1956年 B 1954年C 1955年 D 1956 年
9、 如何评价三大改造?
10、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部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穷,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1)这部宪法是何时何会议通过并公布的?
(2)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如何?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你的家乡有哪些重要建设成就?
板书设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学后反思:
第四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国民经济
二、方法
联系对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三、情感
我国经济建设探索的失误表明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的,正视现实,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遵循规律,才是科学的态度。要认识到只有实事求、遵循客观规律才不会造成失误。
学习重点:
探索中的失误对我国的影响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未能及时纠正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要
结合当时的国情进行正确分析我国还处在幼年时期。 学习过程
一、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2、1958年党提出的总路线是
紧接着党又发动了 和 运动,发动以上运动的原因是 、 。
3、举例说明“大跃进”和人们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 4、国民经济的调整的方针及成功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大跃进为什么造成灾难性后果?
2. 为什么说人们公社刮“共产风”不适合中国国情?
3. 国民经济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三、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 )
A 三大改造时期 B 一五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 十年文革时
2. 右面的漫画反映的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B 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C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过程中
D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
3、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
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 )
A 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 苏联撕毁合同 D急于求成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是什么?
5、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教训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四、拓展探究,拓展探究
学习本课后对于你来说有什么得失?
板书设计
线学后反思:
第五课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开发大庆油田 “铁人”王进喜
2、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 “两弹元勋”邓稼先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二、方法
分析归纳工业、农业、科技方面代表人物的代表意义。
三、情感
在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农、工、科技的代表人物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学习重点:
工业、农业、科技方面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以点带面了解我国探索时期各项成就 学习过程
一、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代表都有谁?
2. 东北石油会战的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3. 我国自行研制两弹成功,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
4. 焦裕禄、邓稼先、王进喜个有那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石油的自给和两弹成功研制起到了那些作用?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件相对应的人物
(1)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2)两弹元勋
(3)兰考县委书记
四、拓展探究,拓展探究
他们(指下面图中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在三幅图下面写上人物简评(注:每个人物简评字数不得超过50字)。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六课 “文化大革命”
学习目标: 一、知识
“文化大革命” “九一三”事件 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工作 粉碎“四人帮” 二、方法
讨论思辨:文革的历史教训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情感
认识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损失的动乱。 学习重点:
“文革”带的危害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发动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历史教训结合史实和改革开放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文革发动的原因及标志是什么? 2. “全面夺权的起点及后果是什么? 3. 文革最大的冤案是什么? 4. 文革造成的危害?
5. 周恩来、邓小平全面调整的背景及经过。 6. 什么是“九一三”事件和“四五运动”? 7. 文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文革的性质?
2、深度分析文革的原因是什么?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起来从( )
A .1966年开始 B.1967年开始 C.1968年开始 D.1969年开始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九〃一三”事件 C .“四五”运动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3、1967年对“二月逆流”批判的直接后果是(
)
A. 刘少奇被永远开除党籍 B. 老干部进一步受到打击 C. 林彪被确定为接班人 D. 江青一伙把持了中央政治局 4、“九一三”事件是指( )
A. 林彪集团策划武装政变 B. 林彪外逃,机毁人亡 C. 造反派上海夺权 D. 一举粉碎“四人帮”
5、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文革”中最好局面的原因是( ) A. 林彪集团被粉碎,大规模动乱中止 B. “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 ) C. 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初见成效 D. 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6、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四人帮”指的是( ) A.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 B. 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 C. 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D. 江青、张春桥、康生、王洪文
7、1976年4月,北京上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这场运动的实质是( )
A. 痛斥“四人帮”的倒行逆施
B. 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 C. 人民群众对“四人帮”义愤的总爆发 D. 抒发对周恩来的悼念之情
8、为粉碎" 四人帮" 奠定基础的群众运动是( ) A. 所谓的" 二月逆流" B.红卫兵运动
C. 四五运动 D.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9、1967年2月参与二月抗争,1976年又参加粉碎“四人帮”行动的是( ) A. 叶剑英
B. 陈毅
C. 华国锋
D. 邓小平
10、1976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①周恩来逝世 ②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 ③“四五运动”发生 ④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阅读课本p40(历史思考)解决今天改革开放,同这一历史事件的关系?的问题。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七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现代的三步走战略部署 邓小平“南方谈话”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方法
列举中共十二大到十五大的主要贡献,领悟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三、情感
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了工作重心,邓小平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 学习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三大 十五大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本课内容理论性、政治性强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回顾历史上转折点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框题理解它召开的背景(关于“两个凡是‘问题的讨论为它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可组内讨论。
2、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内容(从思想、政治、组织上进行归纳)、意义。
3、十二大的召开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4、十三大的历史作用和战略部署是什么?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6、南方谈话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什么? 7、邓小平理论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邓小平对于1978年的思想运动有什么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文革结束后,导致我国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原因( ) A修正主义 B自由主义 C“两个凡是” D坚持社会主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召开于。
A 、1976年10月 B 、1978年底 C 、1980年底 D 、1986年初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4、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5、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在( )
A 、1979年 B 、1982年 C 、1992年 D 、1997年 4、邓小平逝世于( )
A 、1996年 B 、1997年 C 、1998年 D 、1999年 6、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一大
8、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此联创作应不早于1978年,对吗?为什么? 2) 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对联内容,对邓小平作个简单评价。 2、 课本P47课外学史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八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军异军突起 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上网查找等途径了解我国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生产发展、城乡面貌等方面的影响 三、情感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学习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我国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生产发展、城乡面貌等方面的内容不易理解将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点、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2. 乡镇企业军异军突起的原因及作用?
3. 国企改革分为哪几个阶段,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2. 为什么把城市改革的重点放在国企上?
3.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初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 )
A .城市改革 B .农村改革 C .国有企业改革D .沿海地区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 、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 、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 、 。 4、国有企业改革第一阶段从 年到 年,改革的重点是 。第二阶段从 年到 年,改革的重点是
。第三阶段从 年到 年底结束,改革重点是 、 、 、 、 。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说一说 你的家乡近年来农村及乡镇企业的变化?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经济特区的创建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WTO 二、方法
对比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本打开和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三、情感
中国加入WTO 的重要性,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 学习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引进外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和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首批经济特区设立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设立在这些地区?特区创设的重要意义包括哪些?
2. 2011年的世界科技博览会在什么地方举办?它能成功举办世博会取决与党和国家的什么时间的什么决策?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3. 中国加入WTO 的原因及意义?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建设上海为什么要重点开发浦东?
2、我国加入WTO 有哪些好处?会遇到哪些挑战?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指的是 ( )
A 、在深圳、珠海搞特区试点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广州 C 、建海南省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D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上海
2、有一座城市,它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
A 、汕头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3、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 )
A. 引进外国资金 B.引进外国技术 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 D.发展民族经济
4、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 右图是什么标志,它能成功举办取决党和国家的什么时间的什么决策?今天的
这座城市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6、阅读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⑴材料中“老人”是谁?请用一句话来评价他。
⑵材料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事件?请说出“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⑶材料中“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1、《南京条约》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什么本质不同?
2、面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你该怎样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挑战?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十课民主法制建设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民法通则》 村民自治
二、方法
对宪法、刑法、民法等有关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比较分析
三、情感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的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用法是应尽之责 学习重点: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和历程。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法制建设的许多法律知识和专门用语不易理解,应采取现实生活的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提出依法治国的目的和措施是什么?
2. 《刑法》颁布及修改的时间、目的及意义是什么?
3. 《民法通则》通过的时间、目的及意义是什么?
4. 《村民组织法》颁布的时间、核心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小组讨论课本61页阅读与思考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是在何时?
A. 新中国成立后 B.中共八大后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十二大后
2. 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最高机关是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3.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
A. 民法 B.刑法 C.宪法 D.经济法
4.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 各级司法部门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 执法必严 B.违法必究 C.有法必依 D.因人而异
5、《村民组织法》的核心是 、 、 。 6、1997年《刑法》作用包括哪些方面?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说一说你所在的地方是如何进行村民自治的。
板书设计
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法制
村民自治(试行)
学后反思:
核心内容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目标:
一、知识
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方法
依据服饰图片识别我国少数民族。
三、情感
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的使命。
学习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结合西部大开发政策分析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正确的途径。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2、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和促进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发展?
3、我国政府把民族自治分为几级管理机构?有那几个省级自治区?
4、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老师的问题:
1. 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
2. 我国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你知道以下节日分别是哪个民族的?1、泼水
节 2、火把节 3、雪顿节 4、吉尔邦节
三、课堂练习,目标探究
(一)选择题
1. “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 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 )
A. 西藏 B内蒙古自治区
C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D宁夏回族自治区
3.孔繁森是( )
A. 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 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 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 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二)、填空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各民族 、 的格局。
2.党中央提出 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三) 、简答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哪部法律规定的?有何重要意义?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你和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板书设计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分布特点
2、维护措施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三级机构(1) 自治区(五个)
(2) 自治洲
(3)自治县(旗)
2、意义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1、安排重大工程
2、调整经济结构
3、国家帮助扶持
学后反思:
第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缓和
二、方法
通过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上世纪收回香港、澳门。
三、情感
认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往来交流,增进了民族感情,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经过两岸人民的努力,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学习重点: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香港、澳门的回归有经济、外交、统战等很多因素。结合其他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目的是什么?它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包括哪些?
2.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是什么?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交流频繁起到了哪些重大作用?海峡两岸发展前景如何?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通过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上世纪收回香港、澳门?
2.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提出归功于( )
A 、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A 、1997年7月1日 B、1999年12月20日
C 、1999年7月1日 D、1997年12月20日
3、香港回归祖国,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中国国家主席是是( )
A 、江泽民 B、胡锦涛 C、邓小平 D、毛泽东
4、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
A 、1984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5、1997年,香港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洗雪了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耻辱。香港从此
摆脱了( )
A 、英国殖民统治 B、法国殖民统治
C、美国殖民统治 D、葡萄牙殖民统治
6. 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局面出现在( )
A.20世纪70年代以来 B.20世纪80年代以来
C.21世纪初以来 D.20世纪90年代以来
7、下列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B 、打破了海峡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
C 、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D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8、实施“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A 、坚持一个中国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 、坚持和平统一 D、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9、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香港回归祖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澳门回归祖国 D、西藏和平解放
10. 我国政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A 、“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 C、平等谈判 D、两岸两制
1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台湾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12. 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既然我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那么为什么还要不承诺在台湾问题上放弃武力?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第十四课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我国军队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方法
通过对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史实的了解,提高对有关军事国防建设的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
三、情感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激励学生的学习。
学习重点:
科技强军的巨大成就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课外搜集有关军事的专业术语和现代武器的性能。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人民海军和空军建立的背景、时间、地点及意义?
2.60年来海军和空军新建的兵种包括哪些?
3. 导弹部队建立的目标、标志、职责是什么? 4.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及意义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如何评价现代海军和空军的作战能力?
2. 我国为什么提出军队现代化建设?
3. 中国政府为什么承诺不用或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在军事上对华实行( )
A 、进攻政策 B、武装政策 C、反攻政策 D、包围政策
2、主要担负我国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 )
A 、海军陆战队 B、空降兵部队 C、武警部队 D、导弹部队
3、我国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的组建是在( )
A 、1947年7月 B、1949年8月 C、1949年9月 D、1949年11月
4、人民海军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
A 、东海舰队的成立 B、海军领导机关的成立
C 、南海舰队的成立 D、北海舰队的成立
5、下列属于我国政府向世界就核武器问题的承诺是( )
①绝不使用核武器②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③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④不向外出售核武器
A 、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导弹事业发展的背景包括( )
①打破西方的核威胁和核讹诈②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③与美国抗衡④当时得到苏联帮助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中国发展数量有限战略核武器的目的是( )
A 、为了自卫 B、提高部队战斗力
C 、实现军队现代化 D、与美苏抗衡
8、我国有一支著名的“二炮”部队,指的是( )
A 、海军陆战部队 B、战略导弹部队
C 、海军核潜艇部队 D、空中战略轰炸机部队
9、空军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
A 、空军司令部的成立 B、东北航校成立
C 、组建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D、航天部队成立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海军兵种的是( )
A 、 潜艇部队 B、海军航空兵 C、海军陆战队 D、野战部队
11我国军队建设现代化的建设方向是什么?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核武器?
板书设计
一、海、空军的建立
1、背景
2、海军建立
3、空军成立
二、导弹部队的建立
1、建立的时间
2、目的
3、职责
三、军队现代化的建设
1、背景 2、目的 3、方向 4、意义
学后反思:
第十五课 新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二、方法
通过中美关系的发展来认识大国间关系。
三、情感
通过新中国外交的活动,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作为新生代的中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
学习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美建交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通过史实分析中美关系的演变。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内容包括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
3. 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来什么方针,起到了什么作用?
4. 何时那次的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5. 中美两国何时进入正常化轨道?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 、日内瓦会议上 B、联合国大会上
C 、周恩来总理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 D、万隆会议上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
A 、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
A 、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
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 、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
A 、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 、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
A 、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 、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7、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
A 、1949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2年
8、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美的中国领导人是( )
A 、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9、下列事件进一步提升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是( )
A 、抗美援朝取得最终胜利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是( )
A 、“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独立自主 D、政治分歧、经济合作
11、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美正式建交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万隆会议的召开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看,在中美建交以及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贡献 3.影响
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时间 2、意义
四、中美建交
1、经过 2意义
学后反思:
第十六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一、知识
APEC 上海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
二、方法
通过学习外交成就,培养外交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外交成就和我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外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说明外交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APEC 建立的时间和中国加入的时间?
2. 在上海召开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背景及作用?
3.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包括 、 、
、 、 。
4.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5. 当今国际关系的特点? 6.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和平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有什么意义?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是( )
A 、多极化 B、两极化 C、单极化 D、一体化
2、中国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是在( )
A 、1989年 B、1991年 C、1997年 D、2001年
3、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地是( )
A 、东京 B、曼谷 C、莫斯科 D、上海
4、世纪之交,时代的主题是( )
A 、和平与发展 B、稳定与缓和
C 、和平与战争 D、信任与团结
5、世纪之交世界局势 呈现出的特点是( )
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③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④总体发展,局部倒退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世纪之交,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主要得益于( )
A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近年来,中国对推动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是( )
A 、上海APEC 会议 B、世界卫生组织会议
C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D、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8、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政治组织
B 、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等5个国家
C 、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交往
D 、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9、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信心的会议是( )
A 、1955年的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大
C 、世界第4次妇女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0、21世纪初出现了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是( )
A 、亚太经合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 、上海五国组织 D、世界卫生组织
11、2001年,中国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下列不属于这次会议背景的是( )
A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B、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
C 、世界经济增长加快 D、中国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
12、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2001年的是( )
A 、上海五国组织成立 B、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C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你认为外交成果最大的是哪一个,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一、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1、1991年中国加入
2、2001年中国举办非正式会议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背景、经过、意义
三、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主要贡献
2、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学后反思: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方法
通过认识、了解中国科技成就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三、情感
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国技术相对落后要学生明确认识使其能够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学习重点:
两弹一星 杂交水稻 “863”计划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863”计划是包括难点课外了解有关知识及成就。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爆炸的时间及意义?
2. 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时间及意义?
3. 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4、年 月,袁隆平培育出 。被誉为“
”。
5. “863”计划制定的时间、倡导者、意义各是什么? 6. 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 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2000年 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863" 计划包括哪些领域? 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
1、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的科学家袁隆平,他主要贡献是( )
A.研制“两弹” B.研制“一星”
C.研究核潜艇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感人故事。硕大的蘑菇云 腾空而起是在…………( )
A.1945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67年
3、下列不属于我国研制原子弹目的的是………… ( )
A. 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B. 加强国防建设
C. 奉行自卫原则 D.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4、我国1970年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 )
A. “东方红一号” B.“神州”一号
C. “神州”二号 D.“长征一号”
5、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标志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B.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生
C.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D.掌握“一箭多星”技术
6、下列被称为“第四媒体”的是…………( )
A. 计算机网络 B.书籍报刊 C.无限电广播 D.有线电视
7、被誉为“两弹元勋”和“杂交水稻之父”的分别是( )
A. 袁隆平、邓稼先 B.邓稼先、袁隆平
C. 王进喜、袁隆平 D. 王淦昌、袁隆平
8、我国提出的“863”计划是指( )
A. 关于863项科技创新的项目 B. 关于基因组工程的计划
C. 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的计划 D.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的计划
9、( )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你认为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请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炸
2、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二、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三、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四、“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学后反思:
第十九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一、知识
义务教育的普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高等教育的教育与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
二、方法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对教育重要性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三、情感
树立“科教兴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党、爱国的热情。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解危机感。
学习重点:
“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高等教育的改革为本课难点将通过文革前和文革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今天的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把九年义务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什么时间通过的那部法律来实施的?成果如何?
2.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的意义? 3. 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 教育的三个面向是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有和意义?
2.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请回答:
(1)请举一个事例,说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邓小平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一起,有何意义?
(3)邓小平的讲话中,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怎样的位臵?
三、堂清练习,目标检测
1.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 )
A .1954 B.1956 C.1978 D.1986
2.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曾说:“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们认为只有教育才是答
案,以帮助人民而言,教育是答案,对于因技术革新而失去工作的人来说,教育是答
案;至于说我们与全世界进行竞争的问题,教育是答案。”我国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
立后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是 ( )
A .九年义务教育 B.高等教育 C .基础教育 D .中等教育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发展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有( )
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②发展高等教育 ③开始恢复高考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 我国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顿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得到恢复是 ( )
A.1977年 B.1978年 C.1979年 D.2000年
5.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于 (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的是( )
A.科技 B.教育 C.文艺 D.体育
7. 占我国人口85%的地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 )
A.1978年初 B.1986年底 C.2000年初 D.2001年底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我国的教育发展同我们的家乡建设及我们本人的成长有何关系?
板书设计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1、《义务教育法》
2、教育的“三个面向”
二、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
1、文革前的发展
2、新时期的发展目标
学后反思
第二十课 文学艺术和体育
学习目标:
一、知识
文革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 建国后体育的成就与大事
二、方法
我国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靠的是经济实力的强大。
三、情感
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各项事业才能发展。
学习重点:
新中国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内容繁杂注意梳理。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建国初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2. 我国文艺复苏开始于什么时期?
3. 建国后我国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我国的文艺和体育为何繁荣昌盛? 三、堂清练习,目标检测
1.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是在( )
A .1984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87年
2. 为发展我国的文艺事业,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的方针是
A.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B.百花争艳、推陈出新
C. 百家争鸣、共同发展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立“山药蛋派”的山西籍作家是
A. 丁玲 B.赵树理 C.贺敬之 D.周立波
4.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今天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我很荣幸地在奥
运会的第一天把第一块金牌发给中国选手。”这一天指
A. 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
B.第23届奥运会开赛第一天,许海峰第一个荣获奥运金牌
C.27届奥运会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
D.中国申奥成功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2008年是中华民族的盛世,拥有世界人口的约四分之一的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
会。奥运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次握手与对话,世界把更多的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国。
(1)中国重返奥委会,全面登上国际体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什么时候?
(2)我国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是什么时候?
(3)2008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这意味着什么?
板书设计
一、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连续剧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体坛大事
2、优秀运动员
3、群众体育
学后反思:
第二十一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养老、医疗、社保制度建立于发展
二、方法
分析社保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情感
学习各类社保制度,增强法制意识。
学习重点:
社保的改革及意义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社保专用名词和具体操作环节是本课难点结合现在热点的医改和农民工待遇的提高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建国初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 。
2. 改革开发以后的劳动就业模式包括哪些?
3. 社保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成果?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课本137页身边的历史进行分析讨论 三、堂清练习,目标检测
1. 建国后,经过全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劳动就业取的了巨大的进步,突出表现在:( )
A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B 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D 就业年龄延长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劳动就业制度从“统包统配” 最后过度到完全由( )
A 市场调节 B政府调节 C个人调节 D单位调节
3.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由用工。个人自由择业的权利是( )
A 《宪法》 B《 劳动法》 C《教师法》 D《土地改革法》
4.就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在企事业“减员增效”过程中出现了
A下岗现象 B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缺乏保障
C上岗现象 D城镇失业人员医疗缺乏保障
5.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建立起了( )等社会保障制度
A 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最低生活保障
6.读对话,然后回答
“失业了,以后的日子怎么办?” “ 社会保险,失业了也有生活费。” 对话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 )
A 养老养老保险制度 B医疗养老保险制度
C 失业保险制度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应聘者,你认为对明天的就业应该做哪些准备?
板书设计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建国初期
2、改革开放后
二、社保制度的建立于发展
3、建国初期
4、改革开放后
学后反思:
第二十二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一、知识
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
二、方法
了解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起到的作用。
三、情感
了解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重点:
衣、食、住、行的变化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衣、食、住、行的变化的原因 。
学习过程: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改变有哪些表现?
2. 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国内国际大事?
3. 你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和爱好?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问题
老师的问题:
你家是如何欢度春节的? 三、堂清练习,目标检测
一.选择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迈向( )
A 贫困 B温饱 C小康
2.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 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 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等硬件设施
3.我国城乡人民的生存状态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 )
A 新中国成立 B中共八大召开
C “文革”时期 D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后
二.简答:
1、设计表格,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四大件”的变化原因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课本143页小议论
板书设计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统包统配———自主用工,自主择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成果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