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重要知识点-大全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单细胞生物直接. .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 . .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组织液. . .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 . 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 . 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 . . . .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 . . 组织液. . .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 . . . . . . . . 3、内环境. . .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4、稳态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 . ——. . 体液. . ——. . 免疫调节. . . .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 . . 的内环境稳态. . . . .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 .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

状,叫突触小体)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 . 的反射弧来实现)

组成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传出神经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1-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将兴奋传至中枢分析综合. . . . 将兴奋传至效应器产生相应反应

4、兴奋是以电信号. . .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 . .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 . .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 . . .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 . ,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 . .

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 . . . . 流向兴奋区域. . . . ;在膜内由兴奋区域. . . . 流向未兴奋区域. . .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具有双向性. . .

突触小体

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

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至另一个神经元(2)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性(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呼吸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缩手反射等

8、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为言语区。

区(Hear):听觉性语言中枢区(W rite):书写语言中枢区(View):视觉性语言中枢-2-

2、血糖平衡的调节

反馈调节

靶器官为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反馈使体内的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 2等),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 . 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 . . . . .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1)区别6、水平衡的调节(书32页)

(2)联系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

系统的调节(如下丘脑)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

四、免疫调节

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

2、免疫系统的组成

种类: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免疫器官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系统

(主要)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血液和淋巴结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1)免疫类型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细胞免疫(相应效应T 细胞裂解靶细胞)(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相应抗体消灭抗原)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

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其吞噬抗原属非特异性免疫)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4

-

再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快而强的原因:当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监控和清除的对象:体内①已经衰老的细胞;②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③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能维持稳态的原因:免疫系统有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功能过强

(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不引起过敏

过敏反应

反应)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

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

免疫功能过弱(病例——艾滋病)6、艾滋病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种RNA 病毒)引起

发病机理:HIV侵入T 细胞,使T 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直接死因: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

除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等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的向光性

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意义: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弯曲部位:幼嫩部分2、植物激素

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

物体内没有专门的器官产生激素,而动物体内激素一般由内分泌腺产生)植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赤霉素

-5-

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6-

4、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

极性运输

非极性运输

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

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5、向光性的形成原因:单侧光照射⇒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向背一侧转移⇒胚芽鞘背光一侧(浓度更适宜)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浓度适宜)⇒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向光弯曲生长

*

*

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调节生长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两重性(1)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2)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3、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

1010-6

10c/mol·L -1

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器官的种类:根>芽>茎(敏感度)

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幼嫩的细胞>老细胞(敏感度)4、顶端优势

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芽对

生长素浓度较敏感,此时为高浓度),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抑制.

解除顶端优势:摘除顶芽(降低侧芽的部位的生长素的浓度,从而促进侧芽的生长)如:棉花摘心、果树整枝、茶树摘心、行道树的修剪

保持顶端优势:如木材的生产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IAA 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常见物质:NAA(萘乙酸)、2、4—D

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7-

三、其他植物激素(了解)

1、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见书54页图3-9)植物激素的种类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作用共同调节

3、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4、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是根尖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果实成熟

促进细胞分裂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促进果实的成熟(不是发育)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

《第4章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

②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

重捕数╳初次标记数重捕标记数

(2)控制人口的方法:降低出生率(计划生育)(3)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8-

(4)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无环境阻力)(2)数学模型:N t =N0λ①N 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4)适用范围:

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实验室理想条件下

(5)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能体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过度繁殖”这一观点)t

②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③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

(3)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

有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

增长率是变化的

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大于K/2值时,种群增长率逐渐变小

K 值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零,此时环境阻力最大

(3)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3、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三、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该区域内的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种群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更高层

次的生命系统。

例: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情况、群落的空间结构等)-9-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的不同空间

(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与动物的影响)

四、群落的演替

2、演替的主要类型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演替的主要原因:充分利用光能(3)特点: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4、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过程:弃耕阶段→一年生杂草阶段→多年生杂草阶段→小灌木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木,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木,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0-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类型(了解;见书88页小体字)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3)食物链的共同特点

①每一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是不被其它动物所食的动物,中间的任何停顿性终结,都不

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③N级消费者处于第N+1营养级

(4)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来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

-11-

2、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能量的来源和最终去向

呼吸消耗

流向分解者

2、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不可逆,也不能循环利用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能量不能10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有部分能量被呼吸消耗及流向分解者

3、能量金字塔:描述了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4、能量流动研究的目的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 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

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 . ”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3)物质循环的范围:全球2、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含碳有机物(2)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3)CO2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4)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植被的破坏

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解决措施

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上升

-12-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形式特点范围联系

能量流动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物质循环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循环反复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①生态系统中需要不断补充的是能量而不是物质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见书108页的基础题)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例:蝙蝠的回声定

位、蜘蛛网的振动频率等

化学信息: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例:昆虫的性信息素等

行为信息:动物的能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的行为特征。例: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与功能的协调

例: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3

-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对水资源的压力对能源的压力对森林资源的压力环境污染加剧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

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3、生物多样性

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层次: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原因:共同进化的结果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如:某种不知名的昆虫)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概念: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就地保护

意义: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概念: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易地保护

方法: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意义: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14-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单细胞生物直接. .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 . .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组织液. . .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 . 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 . 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 . . . .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 . . 组织液. . .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 . . . . . . . . 3、内环境. . .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4、稳态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 . ——. . 体液. . ——. . 免疫调节. . . .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 . . 的内环境稳态. . . . .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 .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

状,叫突触小体)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 . 的反射弧来实现)

组成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传出神经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1-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将兴奋传至中枢分析综合. . . . 将兴奋传至效应器产生相应反应

4、兴奋是以电信号. . .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 . .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 . .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 . . .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 . ,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 . .

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 . . . . 流向兴奋区域. . . . ;在膜内由兴奋区域. . . . 流向未兴奋区域. . .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具有双向性. . .

突触小体

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

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至另一个神经元(2)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性(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呼吸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缩手反射等

8、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为言语区。

区(Hear):听觉性语言中枢区(W rite):书写语言中枢区(View):视觉性语言中枢-2-

2、血糖平衡的调节

反馈调节

靶器官为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反馈使体内的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 2等),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 . 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 . . . . .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1)区别6、水平衡的调节(书32页)

(2)联系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

系统的调节(如下丘脑)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

四、免疫调节

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

2、免疫系统的组成

种类: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免疫器官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系统

(主要)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血液和淋巴结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1)免疫类型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细胞免疫(相应效应T 细胞裂解靶细胞)(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相应抗体消灭抗原)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

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其吞噬抗原属非特异性免疫)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4

-

再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快而强的原因:当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监控和清除的对象:体内①已经衰老的细胞;②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③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能维持稳态的原因:免疫系统有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功能过强

(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不引起过敏

过敏反应

反应)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

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

免疫功能过弱(病例——艾滋病)6、艾滋病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种RNA 病毒)引起

发病机理:HIV侵入T 细胞,使T 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直接死因: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

除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等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的向光性

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意义: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弯曲部位:幼嫩部分2、植物激素

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

物体内没有专门的器官产生激素,而动物体内激素一般由内分泌腺产生)植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赤霉素

-5-

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6-

4、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

极性运输

非极性运输

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

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5、向光性的形成原因:单侧光照射⇒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向背一侧转移⇒胚芽鞘背光一侧(浓度更适宜)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浓度适宜)⇒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向光弯曲生长

*

*

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调节生长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两重性(1)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2)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3、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

1010-6

10c/mol·L -1

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器官的种类:根>芽>茎(敏感度)

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幼嫩的细胞>老细胞(敏感度)4、顶端优势

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芽对

生长素浓度较敏感,此时为高浓度),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抑制.

解除顶端优势:摘除顶芽(降低侧芽的部位的生长素的浓度,从而促进侧芽的生长)如:棉花摘心、果树整枝、茶树摘心、行道树的修剪

保持顶端优势:如木材的生产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IAA 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常见物质:NAA(萘乙酸)、2、4—D

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7-

三、其他植物激素(了解)

1、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见书54页图3-9)植物激素的种类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作用共同调节

3、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4、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是根尖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果实成熟

促进细胞分裂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促进果实的成熟(不是发育)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

《第4章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

②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

重捕数╳初次标记数重捕标记数

(2)控制人口的方法:降低出生率(计划生育)(3)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8-

(4)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无环境阻力)(2)数学模型:N t =N0λ①N 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4)适用范围:

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实验室理想条件下

(5)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能体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过度繁殖”这一观点)t

②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③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

(3)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

有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

增长率是变化的

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大于K/2值时,种群增长率逐渐变小

K 值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零,此时环境阻力最大

(3)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3、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三、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该区域内的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种群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更高层

次的生命系统。

例: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情况、群落的空间结构等)-9-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的不同空间

(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与动物的影响)

四、群落的演替

2、演替的主要类型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演替的主要原因:充分利用光能(3)特点: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4、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过程:弃耕阶段→一年生杂草阶段→多年生杂草阶段→小灌木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木,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木,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0-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类型(了解;见书88页小体字)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3)食物链的共同特点

①每一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是不被其它动物所食的动物,中间的任何停顿性终结,都不

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③N级消费者处于第N+1营养级

(4)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来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

-11-

2、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能量的来源和最终去向

呼吸消耗

流向分解者

2、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不可逆,也不能循环利用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能量不能10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有部分能量被呼吸消耗及流向分解者

3、能量金字塔:描述了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4、能量流动研究的目的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 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

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 . ”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3)物质循环的范围:全球2、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含碳有机物(2)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3)CO2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4)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植被的破坏

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解决措施

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上升

-12-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形式特点范围联系

能量流动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物质循环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循环反复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①生态系统中需要不断补充的是能量而不是物质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见书108页的基础题)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例:蝙蝠的回声定

位、蜘蛛网的振动频率等

化学信息: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例:昆虫的性信息素等

行为信息:动物的能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的行为特征。例: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与功能的协调

例: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3

-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对水资源的压力对能源的压力对森林资源的压力环境污染加剧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

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3、生物多样性

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层次: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原因:共同进化的结果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如:某种不知名的昆虫)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概念: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就地保护

意义: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概念: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易地保护

方法: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意义: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14-


相关内容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今异义汇总
  •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1.贰: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 ...

  • 高中生物必修1笔记汇集
  •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 ...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大全及例题讲解
  • J3%4QM`U)BZ879ZLNC9YWWW.jpg (106.6 KB, 下载次数: 4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4-14 16:58 上传 Y_K5XWPT_@ITKO41K{4UG{7.jpg (159.13 KB, 下载次数: 34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4 ...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公式大全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基本公式大全 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 ①条件:v 0与F 合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F 合 的方向 2.自由落体运动 ①末速度:v t =gt =2gh ②下落高度:h =2 gt 2 ③下落时间:t = 2h g ③上升时间:t 上= v ...

  • 平湖中学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 平湖中学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一.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的背景 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对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不断地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理念焕发出生机.作为这理念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活动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践. 深化课改的基本原则 ...

  • 全日制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与有关应用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将是21世纪领先的科学之一. 一.课程目的 生物课程是普通 ...

  • 初高中生物衔接
  • 高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高初中生物教学衔接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如何深入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育上的实践问题.为切实解决高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下面谈一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衔接 在设计初中生物课程 ...

  • 必修五---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汇总大全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 ...

  • 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 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语文老师的温馨提示 1. 听:听听新闻,尽可能多的积累新闻标题:听听"百家讲坛",文史不分家,尽可能多的积累哲思名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 说: 每天跟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把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流畅.生动.自然地表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