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变为乐事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年龄小,阅读和作文时常常从兴趣出发,而这正是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可见,习作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从培养兴趣入手,使学生把习作视为“乐事”而非“苦差”,养成动笔的习惯。

  一、设置“需要”,诱发习作动机

  动机理论认为,“需要”是产生动机和兴趣的广泛基础。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建立在他感到需要的基础上,他认识到当前或未来的需要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积极地追求。习作,只有当它成为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无可奈何地完成作业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需要,并在这种“需要”的环境中学习作文。去年六一儿童节前,我发现班上的好多学生都在互赠贺卡,我就抓住这一契机,举办了一次“飞鸽传书”的书信作文竞赛,让学生给自己的朋友写信,送上自己一份诚挚的节日祝福。听了我的建议后,学生情绪高涨,拍手叫好,之后愉快地进入了作文的状态,达到了“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的理想境界。

  二、开放课堂,激发习作欲望

  世界多姿多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的体验,学生的作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知识面和生活接触面不广,在作文课上,往往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无话可说,为了完成作业,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写,东拼西凑,无病呻吟。因此,我们应改变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冥思苦想“挤”文章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向大自然延伸。每次作文,我都会让学生提前一周准备。我会布置学生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活动,或深入观察熟悉的某一个人,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真实、具体的习作素材,克服无从写起的困难。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他们自衡其感,自传其情,自写其言,自达其意。如写假日作文时,我提示学生观察人们的活动、街景、节日的气氛等,学生写出了《欢乐的人们》《感德街的国庆节》《美丽的节日夜灯》等好作文。

  三、改革命题,激发习作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一个好的作文命题,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习作的情感,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对以往那种呆板、老套的命题方式进行改革。首先,题目的中心词要富有意趣,如《今天我当家》《洒在马路上的笑声》等。其次,旧题应翻出新意,如把《我的妈妈》改为《我给妈妈打分》,把《记暑假里的一件事》改为《喜开镰》《做客》,把《记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改为《为我家的桌椅穿袜子》等。总之,作文命题要契合学生的写作愿望,即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开“源”(丰富学生的生活)导“流”(命题贴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放宽对习作体裁的要求,这启示我们:一是要加强自主拟题作文的训练;二是在命题作文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命题与指导的开放性,让学生在考虑运用什么体裁表现既定的内容上有更大的选择权。因此,在改变命题方式的同时,我们要把过去单一的命题作文训练变为形式多样的训练,如观察作文、素描作文、想象作文……可以写片断,也可以写完整的一篇文章。这样,形式不拘,内容和篇幅不限,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单一命题作文的厌烦心理,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四、激励表扬,唤起习作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请你注意,无论如何都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内在的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可见,老师在批改习作时要做有心人,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与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写得好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教师都要尽量找机会予以表扬。我在批改习作时,除了用“~~~~~”标出文章中的好词句,还在旁边写下醒目的赞语:“你真了不起,写出了这样的好词句!”如在《假如我会变》的习作训练中,我发现一位后进生是这样写的:“假如我会变,我要变成一座大楼,让所有的人都住在里面。我还要让这座楼的大门自动抓坏蛋,这样我们就可以快快乐乐地生活了。”这个段落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道出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愿望。于是,我让他当堂读自己的习作,并让其他学生以热烈的掌声对他表示祝贺。课后,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老师,原来作文这么简单,我再也不怕它了。”

  另外,我还针对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组织作文兴趣小组,在班级设置佳作欣赏专栏,把一些写得好的作文贴在专栏上。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习作“发表”了,写作的劲头更足了。

  习作教学最大的成功是使学生对习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愉快地作文。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年龄小,阅读和作文时常常从兴趣出发,而这正是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可见,习作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从培养兴趣入手,使学生把习作视为“乐事”而非“苦差”,养成动笔的习惯。

  一、设置“需要”,诱发习作动机

  动机理论认为,“需要”是产生动机和兴趣的广泛基础。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建立在他感到需要的基础上,他认识到当前或未来的需要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积极地追求。习作,只有当它成为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无可奈何地完成作业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需要,并在这种“需要”的环境中学习作文。去年六一儿童节前,我发现班上的好多学生都在互赠贺卡,我就抓住这一契机,举办了一次“飞鸽传书”的书信作文竞赛,让学生给自己的朋友写信,送上自己一份诚挚的节日祝福。听了我的建议后,学生情绪高涨,拍手叫好,之后愉快地进入了作文的状态,达到了“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的理想境界。

  二、开放课堂,激发习作欲望

  世界多姿多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的体验,学生的作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知识面和生活接触面不广,在作文课上,往往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无话可说,为了完成作业,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写,东拼西凑,无病呻吟。因此,我们应改变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冥思苦想“挤”文章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向大自然延伸。每次作文,我都会让学生提前一周准备。我会布置学生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活动,或深入观察熟悉的某一个人,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真实、具体的习作素材,克服无从写起的困难。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他们自衡其感,自传其情,自写其言,自达其意。如写假日作文时,我提示学生观察人们的活动、街景、节日的气氛等,学生写出了《欢乐的人们》《感德街的国庆节》《美丽的节日夜灯》等好作文。

  三、改革命题,激发习作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一个好的作文命题,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习作的情感,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对以往那种呆板、老套的命题方式进行改革。首先,题目的中心词要富有意趣,如《今天我当家》《洒在马路上的笑声》等。其次,旧题应翻出新意,如把《我的妈妈》改为《我给妈妈打分》,把《记暑假里的一件事》改为《喜开镰》《做客》,把《记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改为《为我家的桌椅穿袜子》等。总之,作文命题要契合学生的写作愿望,即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开“源”(丰富学生的生活)导“流”(命题贴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放宽对习作体裁的要求,这启示我们:一是要加强自主拟题作文的训练;二是在命题作文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命题与指导的开放性,让学生在考虑运用什么体裁表现既定的内容上有更大的选择权。因此,在改变命题方式的同时,我们要把过去单一的命题作文训练变为形式多样的训练,如观察作文、素描作文、想象作文……可以写片断,也可以写完整的一篇文章。这样,形式不拘,内容和篇幅不限,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单一命题作文的厌烦心理,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四、激励表扬,唤起习作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请你注意,无论如何都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内在的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可见,老师在批改习作时要做有心人,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与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写得好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教师都要尽量找机会予以表扬。我在批改习作时,除了用“~~~~~”标出文章中的好词句,还在旁边写下醒目的赞语:“你真了不起,写出了这样的好词句!”如在《假如我会变》的习作训练中,我发现一位后进生是这样写的:“假如我会变,我要变成一座大楼,让所有的人都住在里面。我还要让这座楼的大门自动抓坏蛋,这样我们就可以快快乐乐地生活了。”这个段落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道出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愿望。于是,我让他当堂读自己的习作,并让其他学生以热烈的掌声对他表示祝贺。课后,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老师,原来作文这么简单,我再也不怕它了。”

  另外,我还针对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组织作文兴趣小组,在班级设置佳作欣赏专栏,把一些写得好的作文贴在专栏上。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习作“发表”了,写作的劲头更足了。

  习作教学最大的成功是使学生对习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愉快地作文。


相关内容

  • [优秀作文]童年乐事
  • 聊发童年之乐事,莫过于看海.我总喜爱看海,爱它的宁静,爱它的自然.每当看到大海,身心才会得到宁静,沉静在其中,忘了一切,也忘了自己. 作业之余,我来到海边,静静地坐下,静静地聆听,静静地思索--海浪拍击着沙滩,漫湿着我的双脚,"哗哗"的流水声像一股热流缓缓地流进我的身体,沁人心扉 ...

  • 让体验成功成为写作文的原动力
  • 让体验成功成为写作文的原动力 作者:文/柳小萍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5期 摘 要:在学生作文评价过程中,选几篇较好的学生习作总是起不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尽管教师积极性很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了.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情绪力量的内在效应,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习作乐 ...

  • [摘录]钱穆先生教作文
  • 是春,乃由沪上余两姑表兄弟介绍一湖南人赵君,忘其名,来教国语.教材由余与赵君洽定.若泰英章亦偕余同上班,国语课遂与体操唱歌课同为每日全校师生之共同必修课.而余之国文课则退居在后,不占重要地位.乃以作文课代之. 余告诸生,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只就口中所 ...

  • 我的初一生活作文700字
  • 我的初一生活作文700字一:我的初一生活 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逝去了天真烂漫小学时光,我跨进了中学校园的门槛,开始了我五彩缤纷的初一生活.我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天,我心里非常兴奋,因为我看到了自己六年的劳动成果.记得在小学我是多么渴望能尽快的进入初中,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 当我走进一个新的班级时 ...

  • 2015年扬州中考优秀作文
  • 2015年扬州中考优秀作文<苦趣>5则 [作文原题] 生活中的趣味有些从苦中得来的,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一丝亮色,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风雪苦读让宋濂体验到求知的味.以"苦趣"为题,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 ...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句式. 2.熟读成诵,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深入赏析,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情感基调的异同. [教学重点] 赏析本文的语言,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学目标] 1.感受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实则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月光下桃源盛景 ...

  • 于漪老师教作文(7)要善于截取精彩的横断面
  • 要善于截取精彩的横断面 --<课余>习作讲评 作前指导与要求:认真地排列自己课余生活的内容,选择其中最有乐趣的事作为材料:细读<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描绘粜丰收谷米场景的部分,体会人物对话中的不同神色和语气:叙事要生动,描写要细致,语言要活泼. 一.讲评目的 1.检阅课余生活内 ...

  • 撰写机关公文的功夫在文外
  • 厚积薄发,主要功夫在文外。作为一个称职的秘书,特别是作为一个文字秘书,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全才。没有别的路可供选择,只有把功天放在文外,走厚积薄发这条路。具体讲,就是从两个方面去充实自己:一是理性的充实;二是实践的充实。理性的充实就是读书、学习,广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