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入学水平测试题(二)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法律通过对( )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 义务 )。
3、刑事诉讼法是( )的保证。 4、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表现在定罪、(量刑)、和行刑三个方面。 5、( 十周 )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6、督促程序所适用的对象是( )。
7、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行为和( )两大类。 8、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人用药品和( )必须使用注册商标才能在市场上销售。
9、行政违法或者( )是产生行政责任的前提条件。
10、在行政诉讼中,经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 )。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属于(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审判解释 D.行政解释 2、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是( )
A.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 B.工农联盟为基础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3、下列证据中,有可能成为直接证据的是( )
A.物证 B.鉴定结论 C.勘验、检查笔录 D.被害人陈述 4、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是( ) A.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B.应受法律惩罚 C.违反法律 D.危害社会
5、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下列人身权利中,属于公民身份权的是() A.肖像权 B.名誉权 C.荣誉权 D.姓名权
6、在特别程序中,因选民资格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当事人称( ) A.原告 B.申请人 C.起诉人 D.上诉人 7、下列哪些合同属于可以撤销的合同( ) A.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B.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C.以欺诈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D.在订立时显失公平的合同
E.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而订立的合同 8、下列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有( )
A、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B、城市市区的土地 C、宅基地 D、自留地 9、行政授权的依据是( )
A宪法 B、法律C、法规D、规章
10、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内提出。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二个月 D三个月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2、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经对案件审理,就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3、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表象,而与善意第三人进行的、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的代理行为。
4、股票:是 股份公司 (包括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 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四、简答(每题8分,共32分)
1、法律权利客体的种类有哪些?
1) 物(物权法律关系)
2)给付行为(债权法律关系)——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3) 智力成果(知识产权法律关系) 4) 人格利益(人格权法律关系)
2、简述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意义
首先,上诉不加刑原则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上诉权,保证上诉制度和两审终审制度的贯彻执行。
其次,有利于促使法院加强责任心,提高办案质量,从而杜绝错案的发生。 第三,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存在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3、善意取得的概念和条件。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无权处分人在不法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财物(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条件: 一:出让人无权处分;
二: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三: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四: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4、合同的有效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五、论述(9分)
试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第一,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现行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二,公民享有人身自由。宪法规定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第三,公民享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如享有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婚姻、家庭受法律保护。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等。
第四,公民享有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等。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六、案例分析(9分)
被告人刘某、男23岁,一天,刘某携带小口径步枪一支和赵某一同外出打鸟,当行至镇南护城堤上时,刘某发现堤下一棵树上有喜鹊,便举枪准备射击。赵某当即提醒他对面有人,不能射击。刘某虽然看见对面有人,但不愿放弃猎鸟机会,公然开抢打鸟,结果将在堤西南方向60米外劳动的丁某当场打死。
问:刘某主观罪过的性质是什么?说明理由。
刘某主观罪过的性质是过失致人死亡.因为刘某对在堤西南方向60米外劳动的丁某当场打死这一行为,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法学专业入学水平测试题(二)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法律通过对( )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 义务 )。
3、刑事诉讼法是( )的保证。 4、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表现在定罪、(量刑)、和行刑三个方面。 5、( 十周 )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6、督促程序所适用的对象是( )。
7、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行为和( )两大类。 8、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人用药品和( )必须使用注册商标才能在市场上销售。
9、行政违法或者( )是产生行政责任的前提条件。
10、在行政诉讼中,经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 )。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属于(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审判解释 D.行政解释 2、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是( )
A.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 B.工农联盟为基础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3、下列证据中,有可能成为直接证据的是( )
A.物证 B.鉴定结论 C.勘验、检查笔录 D.被害人陈述 4、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是( ) A.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B.应受法律惩罚 C.违反法律 D.危害社会
5、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下列人身权利中,属于公民身份权的是() A.肖像权 B.名誉权 C.荣誉权 D.姓名权
6、在特别程序中,因选民资格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当事人称( ) A.原告 B.申请人 C.起诉人 D.上诉人 7、下列哪些合同属于可以撤销的合同( ) A.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B.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C.以欺诈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D.在订立时显失公平的合同
E.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而订立的合同 8、下列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有( )
A、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B、城市市区的土地 C、宅基地 D、自留地 9、行政授权的依据是( )
A宪法 B、法律C、法规D、规章
10、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内提出。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二个月 D三个月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2、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经对案件审理,就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3、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表象,而与善意第三人进行的、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的代理行为。
4、股票:是 股份公司 (包括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 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四、简答(每题8分,共32分)
1、法律权利客体的种类有哪些?
1) 物(物权法律关系)
2)给付行为(债权法律关系)——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3) 智力成果(知识产权法律关系) 4) 人格利益(人格权法律关系)
2、简述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意义
首先,上诉不加刑原则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上诉权,保证上诉制度和两审终审制度的贯彻执行。
其次,有利于促使法院加强责任心,提高办案质量,从而杜绝错案的发生。 第三,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存在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3、善意取得的概念和条件。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无权处分人在不法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财物(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条件: 一:出让人无权处分;
二: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三: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四: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4、合同的有效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五、论述(9分)
试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第一,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现行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二,公民享有人身自由。宪法规定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第三,公民享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如享有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婚姻、家庭受法律保护。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等。
第四,公民享有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等。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六、案例分析(9分)
被告人刘某、男23岁,一天,刘某携带小口径步枪一支和赵某一同外出打鸟,当行至镇南护城堤上时,刘某发现堤下一棵树上有喜鹊,便举枪准备射击。赵某当即提醒他对面有人,不能射击。刘某虽然看见对面有人,但不愿放弃猎鸟机会,公然开抢打鸟,结果将在堤西南方向60米外劳动的丁某当场打死。
问:刘某主观罪过的性质是什么?说明理由。
刘某主观罪过的性质是过失致人死亡.因为刘某对在堤西南方向60米外劳动的丁某当场打死这一行为,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