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 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这天我班体育课,

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 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班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地方都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见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多么迷惘。忽略它容易,寻回它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像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

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自动翻起的椅子用手挡一挡);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最好踩自己的椅子);下雨天乘车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

谈如何提高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

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

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 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这天我班体育课,

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 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班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地方都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见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多么迷惘。忽略它容易,寻回它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像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

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自动翻起的椅子用手挡一挡);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最好踩自己的椅子);下雨天乘车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

谈如何提高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

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

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相关内容

  •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 ...

  • 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自身素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解决小学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有效推进小学音乐的 ...

  • 小学英语教育研究述评
  • [摘 要]当前的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探讨.实践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可行性探讨主要集中于小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中小学英语能否良好地衔接以及小学英语是否具备开设条件等.实践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英语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建构等.这两方面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也 ...

  • 音乐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 教师进行本单元设计前,分析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应首先考虑的是( ). 对本课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表述比较准 ...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 2009级o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题目要新颖,有时代感.本指南提供八个方面的参考选题,学生可以自选其中的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特长自定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原则上一人一题o . 一.小学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 我省城乡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

  • 如何提高蒙古族学生的作文能力
  • 摘要:语文写 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但是,像内蒙古等教育事业比较落后的地区,现阶段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很多小学学生厌恶语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蒙古族学生的作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蒙古族学生 作文能力 小学语文写作教 ...

  •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在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过程中显现出了潜在的教学优势,实现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灵活度的增加以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文章主要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从课前预习指导.课中知识阐述及课后复习巩固 ...

  • 初等教育系2015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案
  • 初等教育系2015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案 毕业论文写作是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核. 一.毕业论文的地位和作用 1.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小学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与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
  • 小学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与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 ...

  • 2017年度省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序号编号12017CG0757722017CG0761632017CG0763142017CG0766352017CG0769562017CG0769972017CG0773382017CG0773992017CG[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