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牧:第四节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诗语的音乐性,是指诗歌语言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者相近的艺术特质。

音乐的基本因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节奏、旋律、音色。

①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被称为“音乐的骨架”。在音乐中,“拍”是小节内固定不变的长度单位,如以四分音符为一拍,那么两个八分音符也是一拍。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形成“节拍”,俗称“拍子”。如果在一小节内只有强拍而不跟弱拍的,叫“一拍子”(强)。如果强拍后跟一个或两个弱拍的,叫“单拍子”,分别称作“二拍子”(强/弱)和“三拍子”(强/弱/弱)。“四拍子”(强/弱/次强/弱)以上的只不过是“单拍子”复合而已。因此,音乐节奏的基本节拍只有三种,即一拍子、二拍子、三拍子。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在各拍内部音的长短变化形成“节奏”。因此,“拍子”是在一定间隔内出现强弱拍的一种音组织,“节奏”则是在拍子基础上出现的音的长度变化”。

②音乐的曲调,又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被称为“音乐的血液”。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③音乐的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之分,被称为“音乐的容颜”。在人声音色中又可分童声、女声、男声等,而不是指个体的嗓音;乐器音色由于乐器种类繁多而丰富多样,有时单一运用,有时混合运用。

而诗歌语言与音乐一样,也有三个基本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节奏、平仄,押韵。更准确的说,是节律、调律、韵律三者共同构成了诗语的音乐性,不妨简称“诗音三律”。

音乐

相似点

诗语

节奏

乐音的强弱、长短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

节律

曲调

乐音的高低、起伏合乎规律的横向进行。

调律

音色

乐音的异同、聚散合乎规律的定位安排。

韵律

①诗歌的节律,是指节奏及其规律。与音乐节奏一样,诗歌语言的节律就是语音的强弱、长短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

汉字有形、音、义三个要素。语言其实就是能够代表一定意义的一种声音,诗语的音乐性与汉字音、义相关,而与字形无关。在诗语的组成中,音步最大,音节次之,音素最小。

音素是指由一次发音动作所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如mǎ是由m、a和ˇ三个音素组成。汉字的音由声、韵和调三部分。

音节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儿化音除外)。

音步是指表现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俗称“顿歇”(顿),还称“音组”或“音尺”等。如“长江黄河”是两字一顿。

在汉语中有“单音节词”(人)、“双音节词”(人民)和“多音节词”(人民币)。但是,三音节词以上的词汇(人民公社、人民共和国),在音节上都可以划分为二音节或三音节等,有如音乐中的“复拍子”。因此,从音步的角度看,诗语只有三种基本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和三音步,这就恰与音乐的基本节拍对应。

简而言之,音节的长度由调值决定,音步的长度由音节数决定,句音的长度又由音步数决定。

律诗的节律是非常有规律的。看看杜甫的两首诗就非常明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都是四三句式,每句分成四顿,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顿式,并交错使用。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五律都是二三句式,每句分成三顿,有“二二一”或“二一二”两种顿式,并交错使用。

②诗歌的调律,是指声调及其规律。在音乐中,利用乐音的长短、强弱的变化形成节奏,再利用乐音的高低起伏形成旋律。五线谱非常清晰的标示了这种关系。诗歌也是一样,在节律的基础上形成调律,具体表现为不同声调的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形成的波流。 “抑扬顿挫”这四个字,概括了诗语音乐性的两个基本要素。[1]“抑扬”就是调律的高低起伏,“顿挫”就是节奏的轻重缓急。从数学角度看,节律表现为时间间隔的直线,调律表现为空间运动的曲线。

“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2]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类。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另有轻声。这是四元分法。在诗语中常用的是二元分法,就是阴平、阳平归为“平”,上、去、入归为“仄”。平仄的不同组合和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形成了诗歌的调律。

律诗的调律最典型,它与节律完全一致。以田牧《途次乡思》为例:

险峰/擎剑//勒龙/回,层嶂/逼云//拂晓/开。(二二二一)

上阴/阳去//入阳/阴,阳去/阴阳//入上/阴。(每句四声)

泉碧/许知//空海/去,柳青/疑觉//故山/来。(二二二一)

阴入/上阴//阴上/去,上阴/阳入//去阴/阳。(每句四声)

分宵/密雨//沧波/阔,连日/愁乡//冷梦/催。(二二二一)

阴阴/去上//阴阴/入,阳入/阳阴//上去/阴。(每句四声)

踏破/苍苔//花/落早,小窗/无月//照/寒杯。(二二一二)

入去/阴阳//阴/入上,上阴/阳入//去/阴阴。(每句四声)

全诗都是四三句式,第一、二、三联是二二二一顿式,第四联是二二一二顿式,节律典型,节奏铿锵。在此基础上,各顿尾字的平仄相间,调律典型,旋律悠扬。唐人特别注重格律精细化,提倡“仄分抑扬,平分清浊”。具体来说,就是纵横双向的“四声递用”,使全诗四个白脚和八个诗句“平上去入”四声俱备,诗句中相邻平声细分阴阳,使之递相嬗变,力避“三连阴”或“三连阳”。这样的诗,顿挫齐整,抑扬分明,阴阳交替,有天音地籁之妙。

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其中(5)是(3)的变格,称为特拗句。(○平,●仄,⊙可平可仄)

(1)⊙○⊙●○○●

(2)⊙●○○●●○

(3)⊙●⊙○○●●

(4)⊙○⊙●●○○

(5)⊙●○○●○●

按照“节律+调律”的原则,来分析一下五种句式中各顿尾字的平仄情况,也就是诗句节拍的声调,简称节调。

句式

顿式

节调

互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七言律诗共有5种句式、10种顿式,而节调只有6种。6种节调的共同点是“平仄间用”,不同点是㈠㈡㈢㈤中平仄均衡,㈣为三仄,㈥为三平。其中㈠㈡互补,㈢㈤互补,㈣㈥互补,总体上平仄是完全平衡的。

再来看看五言律诗:

句式

顿式

节调

结果

互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看出,五言律诗的5种句式10种顿式中也只有6种节调,与七言律诗完全一致。其中㈠㈡互补,㈢㈤互补,㈣㈥互补,总体上平仄也是完全平衡的。

总之,律诗调律的基本要求是“平仄间用”。这在古体诗和散体诗中也有所体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这是《诗经》首篇《关雎》。虽然我不知道当时读音,但以平水韵也看出“平仄相间”的概貌。

●○//●○/●,●●//○/○○。平平仄,仄平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平仄仄,平平平。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平仄仄,仄平平。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平平仄,平仄平。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是阮籍《咏怀》中的一首古体诗。

大/海//呵,      ●●○

哪一颗星//没有/光?  ○●○

哪一朵花//没有/香?  ○●○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

这是冰心《繁星·一三一》。再看看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的”是轻声字可计作阴平,但在此的意义可省略,故不计音。

③诗歌的韵律,是指押韵及其规律。所谓“脚”,就是诗句的尾字。因为它在古人竖向书写中处在最下方。不押韵的叫“白脚”,押韵的叫“韵脚”。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liú)”“楼(lóu)”同属“尤”韵,是韵脚。“尽(jìn)”“目(mù)”韵母不同,是白脚。

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相同或相近的音色。这个定义也就表明韵是由音色这个要素所造成。诗歌押韵位置在尾字的叫“尾韵”或“脚韵”,在句中的叫“中韵”,在首字的叫“头韵”。诗歌绝大多数是押尾韵的,原因是句尾是大顿,顿歇时间长,给人感觉明显,印象深刻,押韵效果最突出。

在音乐中,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反复当然也可在乐句的任何位置。但是,在乐曲中乐句的末尾一个音,一般总是某调式的主音或它的属音和下属音,因为它们之间都是“协和音程”的关系,从而使各个乐句之间很和谐。大概诗歌常押尾韵也是同一道理。

虽然乐曲旋律的“同音反复”和“协和音程”强调的都是“音高”,但乐曲通过特定的乐器的演奏,作用于耳的却是一种包含音高的“音色”。这和诗歌语言也非常相似。人们吟诵时,共鸣体的发声方式不同发出了不同的音色。这个“音色”包含着“声母、韵母和声调”,其中的声调也是“音高”。人们也是根据“字音”逐个转换成“字义”后听懂诗歌的。

因此,要想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就必须押韵。这也许是无韵诗不被广泛接受的原因吧。

押韵方式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韵字位置的安排、韵字音色的转换、韵字调值的变化。

①韵字位置的安排:

韵字位置,或疏或密,或前或后,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十分注意,韵的间隔要疏密有度,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远则散而损,近则簇而僵,均有伤于音乐美。如果散体诗超过五句才用一韵,很难有“同音反复”的感觉;如果五言诗句句押韵,就会有“单调冗复”的感觉。在中国诗歌中,近体诗的韵字位置已成程式,必须倚律作诗、依谱填词、按调写曲。

词中小令除《人月圆》个别词牌外多用密韵;中调、长调多用疏韵,一般隔句押韵或隔两句押韵。如: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是李重元《忆王孙·春》,共5句,句句押韵。

花野归来衣带香,

草庐抱酒醉斜阳。

虚棂延梦月儿方。

一瓣雪随风入舍,

半枝梅倚竹敲窗。

隔溪恍又踏歌扬。

这是田牧《浣溪沙·读梅兮若《野里·束卷》有作》,共6句,5句押韵。

今宵玉镜圆无柄,光射九天寒。

稀星静拱,初梅仰对,共祝清安。

来寻旧友,当轩话雪,移影回阑。

平明犹忆,春江破暖,晴照青峦。

这是田牧《人月圆·开春望月应令樱林花主》,共11句,48字,才用5韵,虽属小令,却是疏韵。

登临望断澄流,波光帆影斜阳下。

狮吟绝唱,楼圆旧梦,云婚雨嫁。

旷远山川,青苍吴楚,春诗秋画。

问秦淮河畔、乌衣巷口,都道是,清平话。

须信琼花歌罢;

月依墙,夜潮羞打。

石头水底,降幡沉锁,朽随雪化。

南北无分,东西相合,虹桥飞架。

与期三五子,韵摇风铎,境腾天马。》,共102字,属长调,是疏韵。

在诗经中,都是押“尾韵”的,大致可分为句韵、偶韵、交韵、抱韵、疏韵、遥韵、缀韵等多种方式。

句韵,就是逐句押韵。偶韵,就是偶句押韵。交韵:就是两韵交叉进行,单句与单句押,双句和双句押。抱韵,就是四句两韵,但是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二句与第三句押韵。疏韵,就是三句起韵,有人说还有少数四句起韵的。遥韵,就是隔章押韵,一般是在诗章的末尾用相同或相似的一个句子。缀韵,以同一诗段出现在每章的末尾,至少有两句,且自身押韵,实际上是主诗的副歌,起饱和情绪和强化旋律的作用。

在词中,还有“插韵”,类似于诗经的“抱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李煜的《相见欢》,“楼”“钩”“秋”“愁”“头”是主韵,“断”“乱”是副韵,副韵插在主韵当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的《定风波》,“声”“行”“生”“迎”“晴”是主韵,上片夹“马”“怕”,下片夹“醒”“冷”和“处”“去”,一个主韵插入了三个副韵。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偶韵和句韵是最常用的韵式。请看以下诗例。

律诗和绝句的押韵位置是“偶句尾”,也叫“偶韵”,有时首句尾字也押韵。这是一种最完美的韵位安排。如田牧《长江》是七律正格,首句押韵:

韵响琮琮巴蜀谣,波横滟滟楚吴腰。

转山犹恋千年雪,入海旋生万里潮。

春雨秋风迎峡过,秦星汉月倚汀摇。

龙吟烛夜东飞起,撒落宝珠联凤绡。

再如田牧《寒晨山行》是五律正格,首句不押韵:

青山浓雾处,烟雨半熹微。柳挂云留影,桃披霞染衣。

行听松韵亮,吟觉足音稀。令使东风力,放晴扶燕飞。

汉乐府诗中的“柏梁体”押韵位置是“各句尾”,也称“句韵”。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全诗如下:

日月星辰和四时,(汉武帝)骖驾驷马从梁来。(梁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 常)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 尉)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 尉)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柱欀欂栌相枝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再如曹丕的《燕歌行》,也是逐句押韵。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②韵字音色的转换:

韵字音色的转换,就是换用不同韵母的韵字,简称“换韵”;在后人看来,就是从一个韵部转到另一个韵部,故又称“转韵”。转韵能使我们减少束缚,在选字上获得更大的自由。

古体诗和骈文,换韵自由,只要两句以上就可以换韵。一般从换韵起句先转,对句跟转。但换韵往往和诗歌内容的段落划分有关,力求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如李白《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起首一联“栖”“啼”是第一韵。第三句开始换韵,“女”“语”“雨”是第二韵。

宋词和元曲也存在换韵现象,但是这种换韵遵循严格的诗词格律,不能自由发挥。律诗、绝句不能换韵。

此外,韵母相近的字相互押韵,或者说相邻韵部的字相互押韵,就叫“邻韵通押”。古体诗可以邻韵通押;律诗、绝句只允许起句邻韵通押。

③韵字调值的变化:

韵字调值的变化,是指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叫“异调通押”。

“上去通押”的词,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去声)。

浓睡不消残酒(上声)。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去声)。

知否(上声)?

知否(上声)?

应是绿肥红瘦(去声)。

“平仄通押”的词调,有《西江月》《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押 “an” 韵,“蝉”“年”“前”“边”属下平声一先韵,而“片”“见”属去声十七霰韵,是“平仄通押”。

琅然,清圆,谁弹响?

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这是苏轼《醉翁操》,公认这是一首词曲珠联璧合的古琴曲。只“响”是上声,“怨”是去声,余为平声韵。

“四声通押”,就是指“平上去入”四声通押。元曲中多见。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入),心难舍(上)。一点相思几时绝(入)?凭栏袖,拂杨花雪(入)。溪又斜(平),山又遮(平),人去也(上)。

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意马收(平),心猿锁(上),跳出红尘恶风波(平)。槐阴午梦谁惊破(去)?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平),闲快活(入)。

诗语的音乐性,是指诗歌语言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者相近的艺术特质。

音乐的基本因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节奏、旋律、音色。

①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被称为“音乐的骨架”。在音乐中,“拍”是小节内固定不变的长度单位,如以四分音符为一拍,那么两个八分音符也是一拍。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形成“节拍”,俗称“拍子”。如果在一小节内只有强拍而不跟弱拍的,叫“一拍子”(强)。如果强拍后跟一个或两个弱拍的,叫“单拍子”,分别称作“二拍子”(强/弱)和“三拍子”(强/弱/弱)。“四拍子”(强/弱/次强/弱)以上的只不过是“单拍子”复合而已。因此,音乐节奏的基本节拍只有三种,即一拍子、二拍子、三拍子。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在各拍内部音的长短变化形成“节奏”。因此,“拍子”是在一定间隔内出现强弱拍的一种音组织,“节奏”则是在拍子基础上出现的音的长度变化”。

②音乐的曲调,又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被称为“音乐的血液”。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③音乐的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之分,被称为“音乐的容颜”。在人声音色中又可分童声、女声、男声等,而不是指个体的嗓音;乐器音色由于乐器种类繁多而丰富多样,有时单一运用,有时混合运用。

而诗歌语言与音乐一样,也有三个基本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节奏、平仄,押韵。更准确的说,是节律、调律、韵律三者共同构成了诗语的音乐性,不妨简称“诗音三律”。

音乐

相似点

诗语

节奏

乐音的强弱、长短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

节律

曲调

乐音的高低、起伏合乎规律的横向进行。

调律

音色

乐音的异同、聚散合乎规律的定位安排。

韵律

①诗歌的节律,是指节奏及其规律。与音乐节奏一样,诗歌语言的节律就是语音的强弱、长短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

汉字有形、音、义三个要素。语言其实就是能够代表一定意义的一种声音,诗语的音乐性与汉字音、义相关,而与字形无关。在诗语的组成中,音步最大,音节次之,音素最小。

音素是指由一次发音动作所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如mǎ是由m、a和ˇ三个音素组成。汉字的音由声、韵和调三部分。

音节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儿化音除外)。

音步是指表现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俗称“顿歇”(顿),还称“音组”或“音尺”等。如“长江黄河”是两字一顿。

在汉语中有“单音节词”(人)、“双音节词”(人民)和“多音节词”(人民币)。但是,三音节词以上的词汇(人民公社、人民共和国),在音节上都可以划分为二音节或三音节等,有如音乐中的“复拍子”。因此,从音步的角度看,诗语只有三种基本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和三音步,这就恰与音乐的基本节拍对应。

简而言之,音节的长度由调值决定,音步的长度由音节数决定,句音的长度又由音步数决定。

律诗的节律是非常有规律的。看看杜甫的两首诗就非常明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都是四三句式,每句分成四顿,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顿式,并交错使用。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五律都是二三句式,每句分成三顿,有“二二一”或“二一二”两种顿式,并交错使用。

②诗歌的调律,是指声调及其规律。在音乐中,利用乐音的长短、强弱的变化形成节奏,再利用乐音的高低起伏形成旋律。五线谱非常清晰的标示了这种关系。诗歌也是一样,在节律的基础上形成调律,具体表现为不同声调的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形成的波流。 “抑扬顿挫”这四个字,概括了诗语音乐性的两个基本要素。[1]“抑扬”就是调律的高低起伏,“顿挫”就是节奏的轻重缓急。从数学角度看,节律表现为时间间隔的直线,调律表现为空间运动的曲线。

“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2]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类。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另有轻声。这是四元分法。在诗语中常用的是二元分法,就是阴平、阳平归为“平”,上、去、入归为“仄”。平仄的不同组合和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形成了诗歌的调律。

律诗的调律最典型,它与节律完全一致。以田牧《途次乡思》为例:

险峰/擎剑//勒龙/回,层嶂/逼云//拂晓/开。(二二二一)

上阴/阳去//入阳/阴,阳去/阴阳//入上/阴。(每句四声)

泉碧/许知//空海/去,柳青/疑觉//故山/来。(二二二一)

阴入/上阴//阴上/去,上阴/阳入//去阴/阳。(每句四声)

分宵/密雨//沧波/阔,连日/愁乡//冷梦/催。(二二二一)

阴阴/去上//阴阴/入,阳入/阳阴//上去/阴。(每句四声)

踏破/苍苔//花/落早,小窗/无月//照/寒杯。(二二一二)

入去/阴阳//阴/入上,上阴/阳入//去/阴阴。(每句四声)

全诗都是四三句式,第一、二、三联是二二二一顿式,第四联是二二一二顿式,节律典型,节奏铿锵。在此基础上,各顿尾字的平仄相间,调律典型,旋律悠扬。唐人特别注重格律精细化,提倡“仄分抑扬,平分清浊”。具体来说,就是纵横双向的“四声递用”,使全诗四个白脚和八个诗句“平上去入”四声俱备,诗句中相邻平声细分阴阳,使之递相嬗变,力避“三连阴”或“三连阳”。这样的诗,顿挫齐整,抑扬分明,阴阳交替,有天音地籁之妙。

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其中(5)是(3)的变格,称为特拗句。(○平,●仄,⊙可平可仄)

(1)⊙○⊙●○○●

(2)⊙●○○●●○

(3)⊙●⊙○○●●

(4)⊙○⊙●●○○

(5)⊙●○○●○●

按照“节律+调律”的原则,来分析一下五种句式中各顿尾字的平仄情况,也就是诗句节拍的声调,简称节调。

句式

顿式

节调

互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七言律诗共有5种句式、10种顿式,而节调只有6种。6种节调的共同点是“平仄间用”,不同点是㈠㈡㈢㈤中平仄均衡,㈣为三仄,㈥为三平。其中㈠㈡互补,㈢㈤互补,㈣㈥互补,总体上平仄是完全平衡的。

再来看看五言律诗:

句式

顿式

节调

结果

互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看出,五言律诗的5种句式10种顿式中也只有6种节调,与七言律诗完全一致。其中㈠㈡互补,㈢㈤互补,㈣㈥互补,总体上平仄也是完全平衡的。

总之,律诗调律的基本要求是“平仄间用”。这在古体诗和散体诗中也有所体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这是《诗经》首篇《关雎》。虽然我不知道当时读音,但以平水韵也看出“平仄相间”的概貌。

●○//●○/●,●●//○/○○。平平仄,仄平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平仄仄,平平平。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平仄仄,仄平平。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平平仄,平仄平。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是阮籍《咏怀》中的一首古体诗。

大/海//呵,      ●●○

哪一颗星//没有/光?  ○●○

哪一朵花//没有/香?  ○●○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

这是冰心《繁星·一三一》。再看看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的”是轻声字可计作阴平,但在此的意义可省略,故不计音。

③诗歌的韵律,是指押韵及其规律。所谓“脚”,就是诗句的尾字。因为它在古人竖向书写中处在最下方。不押韵的叫“白脚”,押韵的叫“韵脚”。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liú)”“楼(lóu)”同属“尤”韵,是韵脚。“尽(jìn)”“目(mù)”韵母不同,是白脚。

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相同或相近的音色。这个定义也就表明韵是由音色这个要素所造成。诗歌押韵位置在尾字的叫“尾韵”或“脚韵”,在句中的叫“中韵”,在首字的叫“头韵”。诗歌绝大多数是押尾韵的,原因是句尾是大顿,顿歇时间长,给人感觉明显,印象深刻,押韵效果最突出。

在音乐中,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反复当然也可在乐句的任何位置。但是,在乐曲中乐句的末尾一个音,一般总是某调式的主音或它的属音和下属音,因为它们之间都是“协和音程”的关系,从而使各个乐句之间很和谐。大概诗歌常押尾韵也是同一道理。

虽然乐曲旋律的“同音反复”和“协和音程”强调的都是“音高”,但乐曲通过特定的乐器的演奏,作用于耳的却是一种包含音高的“音色”。这和诗歌语言也非常相似。人们吟诵时,共鸣体的发声方式不同发出了不同的音色。这个“音色”包含着“声母、韵母和声调”,其中的声调也是“音高”。人们也是根据“字音”逐个转换成“字义”后听懂诗歌的。

因此,要想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就必须押韵。这也许是无韵诗不被广泛接受的原因吧。

押韵方式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韵字位置的安排、韵字音色的转换、韵字调值的变化。

①韵字位置的安排:

韵字位置,或疏或密,或前或后,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十分注意,韵的间隔要疏密有度,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远则散而损,近则簇而僵,均有伤于音乐美。如果散体诗超过五句才用一韵,很难有“同音反复”的感觉;如果五言诗句句押韵,就会有“单调冗复”的感觉。在中国诗歌中,近体诗的韵字位置已成程式,必须倚律作诗、依谱填词、按调写曲。

词中小令除《人月圆》个别词牌外多用密韵;中调、长调多用疏韵,一般隔句押韵或隔两句押韵。如: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是李重元《忆王孙·春》,共5句,句句押韵。

花野归来衣带香,

草庐抱酒醉斜阳。

虚棂延梦月儿方。

一瓣雪随风入舍,

半枝梅倚竹敲窗。

隔溪恍又踏歌扬。

这是田牧《浣溪沙·读梅兮若《野里·束卷》有作》,共6句,5句押韵。

今宵玉镜圆无柄,光射九天寒。

稀星静拱,初梅仰对,共祝清安。

来寻旧友,当轩话雪,移影回阑。

平明犹忆,春江破暖,晴照青峦。

这是田牧《人月圆·开春望月应令樱林花主》,共11句,48字,才用5韵,虽属小令,却是疏韵。

登临望断澄流,波光帆影斜阳下。

狮吟绝唱,楼圆旧梦,云婚雨嫁。

旷远山川,青苍吴楚,春诗秋画。

问秦淮河畔、乌衣巷口,都道是,清平话。

须信琼花歌罢;

月依墙,夜潮羞打。

石头水底,降幡沉锁,朽随雪化。

南北无分,东西相合,虹桥飞架。

与期三五子,韵摇风铎,境腾天马。》,共102字,属长调,是疏韵。

在诗经中,都是押“尾韵”的,大致可分为句韵、偶韵、交韵、抱韵、疏韵、遥韵、缀韵等多种方式。

句韵,就是逐句押韵。偶韵,就是偶句押韵。交韵:就是两韵交叉进行,单句与单句押,双句和双句押。抱韵,就是四句两韵,但是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二句与第三句押韵。疏韵,就是三句起韵,有人说还有少数四句起韵的。遥韵,就是隔章押韵,一般是在诗章的末尾用相同或相似的一个句子。缀韵,以同一诗段出现在每章的末尾,至少有两句,且自身押韵,实际上是主诗的副歌,起饱和情绪和强化旋律的作用。

在词中,还有“插韵”,类似于诗经的“抱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李煜的《相见欢》,“楼”“钩”“秋”“愁”“头”是主韵,“断”“乱”是副韵,副韵插在主韵当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的《定风波》,“声”“行”“生”“迎”“晴”是主韵,上片夹“马”“怕”,下片夹“醒”“冷”和“处”“去”,一个主韵插入了三个副韵。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偶韵和句韵是最常用的韵式。请看以下诗例。

律诗和绝句的押韵位置是“偶句尾”,也叫“偶韵”,有时首句尾字也押韵。这是一种最完美的韵位安排。如田牧《长江》是七律正格,首句押韵:

韵响琮琮巴蜀谣,波横滟滟楚吴腰。

转山犹恋千年雪,入海旋生万里潮。

春雨秋风迎峡过,秦星汉月倚汀摇。

龙吟烛夜东飞起,撒落宝珠联凤绡。

再如田牧《寒晨山行》是五律正格,首句不押韵:

青山浓雾处,烟雨半熹微。柳挂云留影,桃披霞染衣。

行听松韵亮,吟觉足音稀。令使东风力,放晴扶燕飞。

汉乐府诗中的“柏梁体”押韵位置是“各句尾”,也称“句韵”。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全诗如下:

日月星辰和四时,(汉武帝)骖驾驷马从梁来。(梁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 常)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 尉)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 尉)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柱欀欂栌相枝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再如曹丕的《燕歌行》,也是逐句押韵。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②韵字音色的转换:

韵字音色的转换,就是换用不同韵母的韵字,简称“换韵”;在后人看来,就是从一个韵部转到另一个韵部,故又称“转韵”。转韵能使我们减少束缚,在选字上获得更大的自由。

古体诗和骈文,换韵自由,只要两句以上就可以换韵。一般从换韵起句先转,对句跟转。但换韵往往和诗歌内容的段落划分有关,力求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如李白《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起首一联“栖”“啼”是第一韵。第三句开始换韵,“女”“语”“雨”是第二韵。

宋词和元曲也存在换韵现象,但是这种换韵遵循严格的诗词格律,不能自由发挥。律诗、绝句不能换韵。

此外,韵母相近的字相互押韵,或者说相邻韵部的字相互押韵,就叫“邻韵通押”。古体诗可以邻韵通押;律诗、绝句只允许起句邻韵通押。

③韵字调值的变化:

韵字调值的变化,是指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叫“异调通押”。

“上去通押”的词,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去声)。

浓睡不消残酒(上声)。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去声)。

知否(上声)?

知否(上声)?

应是绿肥红瘦(去声)。

“平仄通押”的词调,有《西江月》《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押 “an” 韵,“蝉”“年”“前”“边”属下平声一先韵,而“片”“见”属去声十七霰韵,是“平仄通押”。

琅然,清圆,谁弹响?

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这是苏轼《醉翁操》,公认这是一首词曲珠联璧合的古琴曲。只“响”是上声,“怨”是去声,余为平声韵。

“四声通押”,就是指“平上去入”四声通押。元曲中多见。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入),心难舍(上)。一点相思几时绝(入)?凭栏袖,拂杨花雪(入)。溪又斜(平),山又遮(平),人去也(上)。

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意马收(平),心猿锁(上),跳出红尘恶风波(平)。槐阴午梦谁惊破(去)?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平),闲快活(入)。


相关内容

  • 诗歌音乐性浅析
  • 第11卷第1期(2006) 甘肃高师学报 V ol. 11No. 1(2006) 诗歌音乐性浅析 杨田盛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定西 743000) 摘 要: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审美特性.诗歌同音乐可谓最亲近的姊妹艺术, 诗的可诵性.可歌性, 都要求具有音乐性[1].本人在和许多诗人交流时 ...

  • 谈俄罗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谈俄罗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新乡学院外语系杜荣 [摘要]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和音乐.舞蹈就是三位一体的,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古今中外诗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本文试从语言 诗歌旋律.拟声词.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等方面来探讨俄罗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以揭示其悦耳动听的奥妙所在.节奏.[关键词] ...

  • 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内涵论析_王泽龙
  • 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内涵论析 王泽龙 王雪松 内容提要 作为诗歌研究中的重要本体性问题,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的概念.内涵值得仔细辨析.文章通过对节奏→诗歌节奏→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等概念的渐次剖析,揭示了中 ."现代"特色.中国现国现代诗歌节奏在古今中外节奏诗学的借鉴中所彰显的"中 ...

  • 现代诗艺术论选修课复习资料
  • 1. 赵丽华 梨花体 大家对赵丽华的诗歌褒贬不一.拥护者说她的诗歌偏重口语风格,言简意赅,洒脱随意,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反对者说语言感觉没有延伸,过于写实浅显,表现方式缺乏新意,几下回车,谁不回写? 现代诗虽然没有标准,形式是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但是我所读的现代诗一般都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 ...

  • 中国现代新诗鉴赏教学初探
  • 中国现代诗歌是5月4日新文化之后中西文化的对抗,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它不仅继承了唐诗和歌的优良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特别是象征主义的引入诗歌的审美内涵,它赢得了独特美学观点和精致语言的青睐,并已成为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花园里的精彩作品.但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型教育的影响,中国现代诗歌在中学语 ...

  • 唐诗语言之美
  • 唐诗语言之美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简介: 唐诗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独特而不可取代的地位.唐诗作为一座不可超越的文化高峰,它的艺术特色及内在质感是任何一个朝代的诗歌所不能表达的.但唐诗的美感到底源自何处?我认为源自唐诗语言.本文试着从元古典.音乐.绘画 ...

  • 儿童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儿童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原先我重视字词句的教学和语言的顺练.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对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大的作用.在其他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儿童诗教学的作用.因为儿童诗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提高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使儿童在易学易被的过程中, ...

  • 如何写好诗歌
  • 如何写好诗歌 (一)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 ...

  • 往古来今诗歌观(1-)
  • 往古来今诗歌观(1) 秋雨 一 在还没有文字的上古.远古时期,人类虽然还没有文字,但随着语言的产生,必然有口头传唱的原始诗歌.所以,伴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原始诗歌.音乐也就应运而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活动,大约要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传说故事等. 距今约8000年,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出 ...

  • 语文诗词鉴赏
  • 诗歌鉴赏 (一)诗歌的特点( 有大概的认识) (二)诗歌鉴赏步骤( 考试答题模板 .大致思路 . 常见题型) 有详细解析,以及考试的真题举例和层层剖析.让你一步步学会抽丝破茧借诗歌鉴赏题. (一)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