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和看不见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王阳明的这番话自然是谬论。然而,又有多少人与王阳明犯下同样的错误,自己却不知道?   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书中讲到:如果“好人”的儿子不打坏那块价值6法郎的玻璃,这6法郎也不会消失。它可能会流到鞋匠或理发师那里去,同样还是作为资金流转开来。   这两则故事都旨在告诉我们,许多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并非不存在。如果仅仅按照我们看得见的样子去直观理解,忽略了看不见的方面,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观念。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要注重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只是一味停留在对事物的肤浅认知上,而不是深入探究其内在实质,往往就会产生种种谬误。   寓言《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它对动物害怕狐狸的真正原因认识不够。所以说,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完全有必要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把我们之前看不见的,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转化为我们看得见的。“格物致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深刻地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知”。致知,“致”是真知,而不是经过一番夸夸其谈之后的一己之见。   看来只知道要格物致知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格物致知,怎样的知才是真知。当然,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地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犯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偏执地认为自己的所见所思都是正确的,一条道走到黑。认识本身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再不断实践,才能最终检验出真理。   我们要善于拨开事物的重重面纱,让自己能看见前所未见的,还要看得透彻。这样,就降低了我们犯错误的几率,也为我们及时改正错误提供了条件。存在看不见的事物不要紧,只怕有人不想看见,不屑去看见。   (指导教师:周岑)   [评 点]郑文龙   对于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的探究是高中阶段文科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高中作文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本文就是此种思维倾向的尝试之一。   文章所列举的三个事例之中有两个是直接与高中政治课程相关的内容。其中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论点正是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反面例证,巴斯夏的论述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而《狐假虎威》的寓言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更是再熟悉不过了。总体来看,作为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简单运用,本文算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是难能可贵。   对于议论文而言,作文本身无非是一种载体,它的内容便是它所承载的理念与观点。所谓“文以载道”,本文亦如是。同样,对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理解教科书就是标准答案吗?如此一位获得近代日本民族主义者“一生俯首拜阳明”狂热崇拜的先贤哲人竟连最基本的认知水准都达不到吗?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学术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继续深思的问题。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王阳明的这番话自然是谬论。然而,又有多少人与王阳明犯下同样的错误,自己却不知道?   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书中讲到:如果“好人”的儿子不打坏那块价值6法郎的玻璃,这6法郎也不会消失。它可能会流到鞋匠或理发师那里去,同样还是作为资金流转开来。   这两则故事都旨在告诉我们,许多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并非不存在。如果仅仅按照我们看得见的样子去直观理解,忽略了看不见的方面,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观念。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要注重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只是一味停留在对事物的肤浅认知上,而不是深入探究其内在实质,往往就会产生种种谬误。   寓言《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它对动物害怕狐狸的真正原因认识不够。所以说,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完全有必要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把我们之前看不见的,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转化为我们看得见的。“格物致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深刻地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知”。致知,“致”是真知,而不是经过一番夸夸其谈之后的一己之见。   看来只知道要格物致知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格物致知,怎样的知才是真知。当然,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地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犯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偏执地认为自己的所见所思都是正确的,一条道走到黑。认识本身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再不断实践,才能最终检验出真理。   我们要善于拨开事物的重重面纱,让自己能看见前所未见的,还要看得透彻。这样,就降低了我们犯错误的几率,也为我们及时改正错误提供了条件。存在看不见的事物不要紧,只怕有人不想看见,不屑去看见。   (指导教师:周岑)   [评 点]郑文龙   对于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的探究是高中阶段文科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高中作文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本文就是此种思维倾向的尝试之一。   文章所列举的三个事例之中有两个是直接与高中政治课程相关的内容。其中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论点正是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反面例证,巴斯夏的论述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而《狐假虎威》的寓言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更是再熟悉不过了。总体来看,作为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简单运用,本文算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是难能可贵。   对于议论文而言,作文本身无非是一种载体,它的内容便是它所承载的理念与观点。所谓“文以载道”,本文亦如是。同样,对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理解教科书就是标准答案吗?如此一位获得近代日本民族主义者“一生俯首拜阳明”狂热崇拜的先贤哲人竟连最基本的认知水准都达不到吗?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学术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继续深思的问题。


相关内容

  • 看得见与看不见
  • 半梦半醒之间,一点空灵出走.恍哉,我看见了睡梦中的自己:惚哉,我坐在月弯之上,看一花一世界,看沧海桑田,看浮生百态.这般多世人看得见的厚墙之下可掩藏着看不见的意外? 心有猛虎而细嗅蔷薇,人有矛盾的两面,难免有盲区. 雪落人间,手舞足蹈的孩童看得见好奇与欢喜,牵手漫步的情侣看得见温暖与依赖,倚在窗旁的 ...

  •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法]巴斯夏,发表于1850年7月]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1] 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

  •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解析
  • 摘要:1776年,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重要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200多年,推动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腾飞.它对我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这一思想的指导.但是,"看不见的手"也有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市 ...

  • 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高三(励志讲座二)
  • 一.可以看得见的高三. 是的,高三不抽象,不朦胧,它是你可以看得见的. (一)可以看见的高三是一串跳动的数字,是一串不停变化的年月日. 划去一个,我们就离它近一天,划去一天,我们的高三就少一天. 我们总有一天会这样划去我们的高三,顺便也划去我们的中学时代,划去我们的青春. (二)可以看见的高三是一种 ...

  • 招聘者谈自荐: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自荐
  •   近两年,我所在的船厂求贤若渴。年前,我们去几家院校招聘人才,抱回如砖头厚的一摞自荐书。   粗粗看完第一遍,感觉真是后生可畏啊,应聘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特长生:演讲、表演、绘画、摄影、下棋、体育,最不济的也会在特长栏里标上“写作”;几乎个个是优秀人才,“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 ...

  • 科学家发现一种特殊的新物质--虚物
  • 科学家发现一种特殊的新物质--虚物科学家发现一种特殊的新物质--虚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异的新物质--虚物,并命名为炁体.jies,简称为炁.虚物是同实物完全不同的物质,具有十分特异的特性.所有的我们无法理解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都是由虚物引起的.至此我们知道,宇宙里有实物和虚物两类物质.虚物是现代科学 ...

  •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NPO
  • 作者:朱传榘 社会学 2002年04期 中国正在发生备受国际关注的两件大事:一是在国内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二是中国"入关",即加入WTO,成为它的成员.我看,还可以再加上一件,即中国的非政府组织(NGO),也可称为非营利组织(NPO)获得了重要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向大家祝贺的事. ...

  • 初中数学找规律题
  •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找规律题 最近两年,全国多数地市的中招考试都有找规律的题目,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这一类 数学题,研究发现数学规律题的解题思想,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更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究竟怎样才能把这种题目做好,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类问题没有明确的知识方法可套,在现在的教科书上也很 ...

  • 4, 象征主义戏剧
  • 一.特征:用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直觉.幻想.诗意.哲理.神秘的意境. 布景:布景设计符号化,追求潜在意义:简单集中. 灯光:用灯光来表现象征的意义 渲染神秘气氛 音乐:用舞蹈.音乐弥补语言不足 三.意义 ①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象征.暗示.隐喻) ②开拓了新的疆界(纯粹个人的.内在的.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