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大师任伯年为吴昌硕所作的 《蕉荫纳凉图轴》(局部)肖像画 纵129.6厘米横5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今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为纪念他,近期,浙博西湖美术馆特意为他举办了一次纪念作品展。吴昌硕是一位在诗、书、画、金石、篆刻等方面都精通的,而且还是个卓有成就的画家,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是不多见的。后人有“南吴北齐”的说法,南吴指的就是吴昌硕,北齐指的是齐白石。齐白石在同时代人当中最佩服的就是吴昌硕,并写过这样的诗句:“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指吴昌硕)衰年别有才;我欲门下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把吴昌硕与徐渭、朱耷这两个大画家并列,甚至愿意为其门下“走狗”。 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或者说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大家,在仕途上从未有过任何风光。游学、游艺、游宦生涯构成了吴昌硕一生中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的部分,他一生中复杂的际遇与性情也为他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经常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刻印
吴昌硕绘画题材大部分是花卉,比如说他画梅花,将梅花画得超级大,因此有人嘲笑他,“画家不以为耻”,反而将视野放得更广了,于是,吴昌硕又开始画饱满的桃子、绚丽的紫藤、高贵的牡丹,还有鲜嫩的大白菜,人们在他这些日常生活味道的题材中看到了一种新的情感与生活气息。
任伯年与吴昌硕是好友,任伯年为他画了不少画像,其中有一幅描绘的是这样的情景:吴昌硕身着葵黄色官袍,刚刚交差归来,袍服还没来得及脱,双手作揖,这一副寒酸相被任伯年看到了,于是任伯年就画了《酸寒尉像》,吴昌硕看后也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常用“酸寒尉”自喻。
事实上,吴昌硕首先是以印著世的,他从小就好石,14岁便开始篆刻,父亲算得上是他的启蒙老师。“与印不一日离”,近乎到了一种忘我的程度,有一次刀伤到无名指,伤得很深,结果耽误了很久,最后居然手指少了一节。后来,吴昌硕又给自己取号“苦铁”。
吴昌硕几乎每天都躲在自家二楼研究篆刻,朋友叫他都很少下楼,有人开玩笑说他像封建时代的不下楼的小姐一样,然后给吴昌硕取了一个别名“乡阿姐”。在吴昌硕27岁时,他还真的刻了一方“小名乡阿姐”的印。至今,浙博还保存了《扑巢印存》吴昌硕青少年时期的103方印章。
年轻时的吴昌硕有过逃难、要过饭的经历,这也让他结识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一次,他认识了一位古董商,颇有好感,并送了他“道在瓦甓”四个字,后来这位古董商将吴昌硕视为知己,为了表达他对吴昌硕敬重,送了一只弥足珍贵的古缶回赠。吴昌硕把这只古缶看做宝贝,并以此给自己取名号,叫“缶翁”“老缶”。
“老缶”也是他书画中最常用的号,有人说吴昌硕就像这只“缶”一样,肚子很大,能容纳很多东西,能把很多艺术的精华兼容并蓄收到肚子里。也正是这位古董商,当年把吴昌硕带到了他如鱼得水、事业顶峰之地——上海。
“缶庐”,是吴昌硕自己的书斋名,他一生钟情于古缶、石鼓文等古金石元素,把金石作为精神和艺术的寄托,他结识了同样爱好金石的吴平斋、吴大澂、潘祖荫等达官名流,当年吴平斋推荐吴昌硕当过几年“酸寒尉”。
吴大澂也很赏识吴昌硕,作为幕僚跟随他出山海关到了甲午战争前线,亲历了大清朝的战败。吴昌硕的耳朵据说是被山海关大炮给震聋的,后来,吴昌硕又取号为“大聋”。
吴昌硕名字是69岁后才叫响的
1883年,吴昌硕40岁,不惑之年拜任伯年为师,任伯年说“那你画几笔给我看看”,吴昌硕之前很少画画,但寥寥几笔间却充满了金石气,任伯年看后说“你已经超过我了”。吴昌硕后来还是虚心请教任伯年一些绘画技法,任伯年说:“你的书法功底已经很深厚了,不妨可以试一试以篆书的笔法去画花卉,以草书的笔法画枝干。”中国所谓“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直从书法演画法”,在吴昌硕绘画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11年夏天,68岁的吴昌硕迁居上海,比较有意思的是,到了上海后吴昌硕的模样用现在话说“简直潮爆了”,他披了一件道袍,头上留了一小撮头发,这撮小髻应该算是最大的亮点,俨然一副不新不旧的样子,就像他性格一样,古怪还耐人寻味。在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吴昌硕轶事篇中就讲到了这个细节,“昌老人极矮小,至死八十四岁,头上仍盘一小髻,似道士一般,无须,故有‘无须道人’一印。”
在上海,他的事业达到了高峰,画的订单像雪花一样应接不暇,真正成为了吴昌硕,为什么这么说,吴昌硕这个名字其实是在1912年开始用的,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一代大师吴昌硕名字是69岁后叫响的,他原名吴俊,或叫吴俊卿。上海曾经有过“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画坛奇景,但吴昌硕自己却说,“一个人欲自立成家,至少得辛苦半世”,实际上,吴昌硕确实辛苦了一世,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说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或者说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大家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成为了一名职业书画家。
现如今,在西湖边孤山旁的西泠印社,到处可以看到吴昌硕的手迹遗存。说到西泠印社,自然会联想到这里的“东汉三老碑”,这座汉代的石碑,自从在余姚出土后,人们就发现了它极高的历史价值。1921年曾经辗转流落到上海,吴昌硕在得知日本人要重金买走时,西泠印社的同仁非常焦急,为了让石碑免遭外流的厄运,吴昌硕率先作画义卖筹款,最后60多位画家同心协力募集了8000元巨款将石碑赎了回来,安奉于西泠印社,以书画义卖做慈善事业也是从吴昌硕开始的。
还有一有趣的故事,孤山石崖上凿有一座石龛,称为“缶亭”,里面安放着吴昌硕的造像,生前吴昌硕本人对孤山缶亭边的景观非常喜爱,有一次,吴昌硕散步,突然惊呼:“哎呀,今天头有点痛。”学生王个簃很担心,吴昌硕却指着缶亭旁自己的造像说:“有人把我当菩萨了在烧香,头怎么不痛呢?”两人相视而笑。
晚年吴昌硕在西泠印社短暂的日子里,尤为喜欢漫步在西泠印社里的各个景点,已经84岁的吴昌硕在锦带桥边,望着造像若有所思,王个簃对先生说:“拍一张照片留念吧?”吴昌硕同意了,这也成为吴昌硕最后一次留影于缶亭,也是这年冬天,吴昌硕与世长辞。
海派大师任伯年为吴昌硕所作的 《蕉荫纳凉图轴》(局部)肖像画 纵129.6厘米横5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今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为纪念他,近期,浙博西湖美术馆特意为他举办了一次纪念作品展。吴昌硕是一位在诗、书、画、金石、篆刻等方面都精通的,而且还是个卓有成就的画家,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是不多见的。后人有“南吴北齐”的说法,南吴指的就是吴昌硕,北齐指的是齐白石。齐白石在同时代人当中最佩服的就是吴昌硕,并写过这样的诗句:“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指吴昌硕)衰年别有才;我欲门下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把吴昌硕与徐渭、朱耷这两个大画家并列,甚至愿意为其门下“走狗”。 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或者说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大家,在仕途上从未有过任何风光。游学、游艺、游宦生涯构成了吴昌硕一生中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的部分,他一生中复杂的际遇与性情也为他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经常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刻印
吴昌硕绘画题材大部分是花卉,比如说他画梅花,将梅花画得超级大,因此有人嘲笑他,“画家不以为耻”,反而将视野放得更广了,于是,吴昌硕又开始画饱满的桃子、绚丽的紫藤、高贵的牡丹,还有鲜嫩的大白菜,人们在他这些日常生活味道的题材中看到了一种新的情感与生活气息。
任伯年与吴昌硕是好友,任伯年为他画了不少画像,其中有一幅描绘的是这样的情景:吴昌硕身着葵黄色官袍,刚刚交差归来,袍服还没来得及脱,双手作揖,这一副寒酸相被任伯年看到了,于是任伯年就画了《酸寒尉像》,吴昌硕看后也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常用“酸寒尉”自喻。
事实上,吴昌硕首先是以印著世的,他从小就好石,14岁便开始篆刻,父亲算得上是他的启蒙老师。“与印不一日离”,近乎到了一种忘我的程度,有一次刀伤到无名指,伤得很深,结果耽误了很久,最后居然手指少了一节。后来,吴昌硕又给自己取号“苦铁”。
吴昌硕几乎每天都躲在自家二楼研究篆刻,朋友叫他都很少下楼,有人开玩笑说他像封建时代的不下楼的小姐一样,然后给吴昌硕取了一个别名“乡阿姐”。在吴昌硕27岁时,他还真的刻了一方“小名乡阿姐”的印。至今,浙博还保存了《扑巢印存》吴昌硕青少年时期的103方印章。
年轻时的吴昌硕有过逃难、要过饭的经历,这也让他结识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一次,他认识了一位古董商,颇有好感,并送了他“道在瓦甓”四个字,后来这位古董商将吴昌硕视为知己,为了表达他对吴昌硕敬重,送了一只弥足珍贵的古缶回赠。吴昌硕把这只古缶看做宝贝,并以此给自己取名号,叫“缶翁”“老缶”。
“老缶”也是他书画中最常用的号,有人说吴昌硕就像这只“缶”一样,肚子很大,能容纳很多东西,能把很多艺术的精华兼容并蓄收到肚子里。也正是这位古董商,当年把吴昌硕带到了他如鱼得水、事业顶峰之地——上海。
“缶庐”,是吴昌硕自己的书斋名,他一生钟情于古缶、石鼓文等古金石元素,把金石作为精神和艺术的寄托,他结识了同样爱好金石的吴平斋、吴大澂、潘祖荫等达官名流,当年吴平斋推荐吴昌硕当过几年“酸寒尉”。
吴大澂也很赏识吴昌硕,作为幕僚跟随他出山海关到了甲午战争前线,亲历了大清朝的战败。吴昌硕的耳朵据说是被山海关大炮给震聋的,后来,吴昌硕又取号为“大聋”。
吴昌硕名字是69岁后才叫响的
1883年,吴昌硕40岁,不惑之年拜任伯年为师,任伯年说“那你画几笔给我看看”,吴昌硕之前很少画画,但寥寥几笔间却充满了金石气,任伯年看后说“你已经超过我了”。吴昌硕后来还是虚心请教任伯年一些绘画技法,任伯年说:“你的书法功底已经很深厚了,不妨可以试一试以篆书的笔法去画花卉,以草书的笔法画枝干。”中国所谓“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直从书法演画法”,在吴昌硕绘画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11年夏天,68岁的吴昌硕迁居上海,比较有意思的是,到了上海后吴昌硕的模样用现在话说“简直潮爆了”,他披了一件道袍,头上留了一小撮头发,这撮小髻应该算是最大的亮点,俨然一副不新不旧的样子,就像他性格一样,古怪还耐人寻味。在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吴昌硕轶事篇中就讲到了这个细节,“昌老人极矮小,至死八十四岁,头上仍盘一小髻,似道士一般,无须,故有‘无须道人’一印。”
在上海,他的事业达到了高峰,画的订单像雪花一样应接不暇,真正成为了吴昌硕,为什么这么说,吴昌硕这个名字其实是在1912年开始用的,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一代大师吴昌硕名字是69岁后叫响的,他原名吴俊,或叫吴俊卿。上海曾经有过“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画坛奇景,但吴昌硕自己却说,“一个人欲自立成家,至少得辛苦半世”,实际上,吴昌硕确实辛苦了一世,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说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或者说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大家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成为了一名职业书画家。
现如今,在西湖边孤山旁的西泠印社,到处可以看到吴昌硕的手迹遗存。说到西泠印社,自然会联想到这里的“东汉三老碑”,这座汉代的石碑,自从在余姚出土后,人们就发现了它极高的历史价值。1921年曾经辗转流落到上海,吴昌硕在得知日本人要重金买走时,西泠印社的同仁非常焦急,为了让石碑免遭外流的厄运,吴昌硕率先作画义卖筹款,最后60多位画家同心协力募集了8000元巨款将石碑赎了回来,安奉于西泠印社,以书画义卖做慈善事业也是从吴昌硕开始的。
还有一有趣的故事,孤山石崖上凿有一座石龛,称为“缶亭”,里面安放着吴昌硕的造像,生前吴昌硕本人对孤山缶亭边的景观非常喜爱,有一次,吴昌硕散步,突然惊呼:“哎呀,今天头有点痛。”学生王个簃很担心,吴昌硕却指着缶亭旁自己的造像说:“有人把我当菩萨了在烧香,头怎么不痛呢?”两人相视而笑。
晚年吴昌硕在西泠印社短暂的日子里,尤为喜欢漫步在西泠印社里的各个景点,已经84岁的吴昌硕在锦带桥边,望着造像若有所思,王个簃对先生说:“拍一张照片留念吧?”吴昌硕同意了,这也成为吴昌硕最后一次留影于缶亭,也是这年冬天,吴昌硕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