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指导“率、巢”),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丽菊、顺序、照例、房前屋后、瞧见、率领、觅食、耸着”等词语。
2.初步感知乡村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积累其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3.通过抓中心句,读课文想画面;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拟人等表现方法。
4. 在感悟、品味语言的实践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六组课文导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要来学习一组新的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9页的单元导读,自由地朗读,画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2、谁来说说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
3、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去感受文中的诗情画意。请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过渡:乡下人家究竟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0页,自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生字、句子多读几次,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开始吧。(自由读课文,大约三分钟)
2、声音都轻下来了,都读完了是吗?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真好。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生字词语都会读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草棚 装饰 鸡冠花 菊花 瞧见 率领 觅食 耸立 捣衣 搬家 归巢 和谐 催眠曲 辛苦
3、指读,正音。(冠,第一声,多音字;率,多音字。)
4、指导书写:率
这两个字该怎样写——(出示)率、巢:(“率”字中间部分的笔顺为从中间到两边;“巢”上半部为三个撇点,果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两个汉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学会了生字,相信我们在乡下人家的旅程会更加畅通。拿起课本,默读课文,思考: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又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读后交流讨论,出示: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瞧,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了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出来。
2、齐读第七自然段。你能把这一句话读成词语吗? (板书:独特、迷人)
3、作者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独特、迷人的画面呢?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课文描写的画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指导、正音,弄清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①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②这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依次读完1-6自然段,讨论、随机板书各自然段描写的景物——)
瓜
花 竹 笋
鸡
鸭
天高地阔吃晚餐
伴着歌声入梦乡
③(指板书)我们发现,课文一共七个自然段,前六个自然段在写——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抒情。 细细阅读后,我们又发现,前面6个自然段中,1、2两个自然段描写的都是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静态景物,如瓜架、花卉、竹林;3、4两个自然段描写的则是乡下人家常见的家禽,如母鸡、公鸡和鸭子;5、6自然段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乡下人家生活的场景,如夏天露天吃晚饭,秋天伴着纺织娘的歌声入睡。
小结过渡: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幅画面——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细细地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独特、迷人的乡村美景。(出示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数数共有几句?想想哪些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象,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
2、讨论交流。
①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②哪些句子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象?(前两句)谁来读?
③师相机引导学生发现:
A) 攀、爬——这是两个什么词?(动词)谁的动作?(瓜藤的动作)写出了什么?(瓜藤不断向上生长的生命力)这两个动词的意思怎么样?(意思相同,都是指抓住东西向上爬)那要是我,要么都用“攀”,要么都用“爬”,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不同的字?(为了避免动词的重复)你看,作者想的多周到啊!
B) 文中写到“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花儿落了——藤上结瓜——挂在房前”,你从这些描写中又体会到了什么?(这些描写,特别是几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写出了瓜的生长过程。)
师小结:可见,作者在用词方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原本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静态景物,但作者用“攀、爬、落、结、挂”这几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写出了瓜的动态的生长过程。作者真是匠心独具啊!
C)再看:青的、红的瓜„„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颜色怎么样?(丰富多彩)可见作者极为重视写景时色彩的搭配。
④齐读这两句。想象画面,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⑤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除了写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你找到了吗?(第三句,指名读)
A)在作者看来,这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生:别有风趣的装饰。
B)师质疑:什么叫“别有风趣”?(特别有趣、有自己的风格)
C)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什么是装饰?(墙壁上的画;衣服上的花边;女孩头上的发卡„„) 师:即起着点缀、衬托作用的物品我们就叫它——“装饰”。
D)其实,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也是一种装饰。只不过,在作者看来,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不如——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可爱。
E)这句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作比较)什么和什么比较?(旗杆、狮子和藤叶)对,这种作比较而抒发情感的写法,很常用,同时又很有作用。很巧妙地表现了乡村景色的不同。
F)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乡村之喜爱之情)
G)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五、拓展练笔:仿照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方法写一处景物。(提示:1、可以先写自己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2、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上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后展示评价)
六、总结
今天,我们在乡下人家里领略了屋前瓜架静态的美感。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这样读着课文想着画面,抓住重点的句子和词语来细细品味的方法读读后面的课文,感受乡下人家更多的美丽! 下课!
七、作业:背诵第一、二段中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瓜
花 竹 笋
独特 鸡
迷人 鸭
天高地阔吃晚餐
伴着歌声入梦乡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指导“率、巢”),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丽菊、顺序、照例、房前屋后、瞧见、率领、觅食、耸着”等词语。
2.初步感知乡村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积累其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3.通过抓中心句,读课文想画面;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拟人等表现方法。
4. 在感悟、品味语言的实践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六组课文导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要来学习一组新的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9页的单元导读,自由地朗读,画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2、谁来说说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
3、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去感受文中的诗情画意。请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过渡:乡下人家究竟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0页,自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生字、句子多读几次,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开始吧。(自由读课文,大约三分钟)
2、声音都轻下来了,都读完了是吗?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真好。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生字词语都会读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草棚 装饰 鸡冠花 菊花 瞧见 率领 觅食 耸立 捣衣 搬家 归巢 和谐 催眠曲 辛苦
3、指读,正音。(冠,第一声,多音字;率,多音字。)
4、指导书写:率
这两个字该怎样写——(出示)率、巢:(“率”字中间部分的笔顺为从中间到两边;“巢”上半部为三个撇点,果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两个汉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学会了生字,相信我们在乡下人家的旅程会更加畅通。拿起课本,默读课文,思考: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又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读后交流讨论,出示: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瞧,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了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出来。
2、齐读第七自然段。你能把这一句话读成词语吗? (板书:独特、迷人)
3、作者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独特、迷人的画面呢?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课文描写的画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指导、正音,弄清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①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②这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依次读完1-6自然段,讨论、随机板书各自然段描写的景物——)
瓜
花 竹 笋
鸡
鸭
天高地阔吃晚餐
伴着歌声入梦乡
③(指板书)我们发现,课文一共七个自然段,前六个自然段在写——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抒情。 细细阅读后,我们又发现,前面6个自然段中,1、2两个自然段描写的都是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静态景物,如瓜架、花卉、竹林;3、4两个自然段描写的则是乡下人家常见的家禽,如母鸡、公鸡和鸭子;5、6自然段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乡下人家生活的场景,如夏天露天吃晚饭,秋天伴着纺织娘的歌声入睡。
小结过渡: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幅画面——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细细地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独特、迷人的乡村美景。(出示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数数共有几句?想想哪些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象,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
2、讨论交流。
①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②哪些句子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象?(前两句)谁来读?
③师相机引导学生发现:
A) 攀、爬——这是两个什么词?(动词)谁的动作?(瓜藤的动作)写出了什么?(瓜藤不断向上生长的生命力)这两个动词的意思怎么样?(意思相同,都是指抓住东西向上爬)那要是我,要么都用“攀”,要么都用“爬”,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不同的字?(为了避免动词的重复)你看,作者想的多周到啊!
B) 文中写到“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花儿落了——藤上结瓜——挂在房前”,你从这些描写中又体会到了什么?(这些描写,特别是几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写出了瓜的生长过程。)
师小结:可见,作者在用词方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原本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静态景物,但作者用“攀、爬、落、结、挂”这几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写出了瓜的动态的生长过程。作者真是匠心独具啊!
C)再看:青的、红的瓜„„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颜色怎么样?(丰富多彩)可见作者极为重视写景时色彩的搭配。
④齐读这两句。想象画面,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⑤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除了写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你找到了吗?(第三句,指名读)
A)在作者看来,这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生:别有风趣的装饰。
B)师质疑:什么叫“别有风趣”?(特别有趣、有自己的风格)
C)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什么是装饰?(墙壁上的画;衣服上的花边;女孩头上的发卡„„) 师:即起着点缀、衬托作用的物品我们就叫它——“装饰”。
D)其实,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也是一种装饰。只不过,在作者看来,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不如——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可爱。
E)这句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作比较)什么和什么比较?(旗杆、狮子和藤叶)对,这种作比较而抒发情感的写法,很常用,同时又很有作用。很巧妙地表现了乡村景色的不同。
F)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乡村之喜爱之情)
G)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五、拓展练笔:仿照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方法写一处景物。(提示:1、可以先写自己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2、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上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后展示评价)
六、总结
今天,我们在乡下人家里领略了屋前瓜架静态的美感。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这样读着课文想着画面,抓住重点的句子和词语来细细品味的方法读读后面的课文,感受乡下人家更多的美丽! 下课!
七、作业:背诵第一、二段中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瓜
花 竹 笋
独特 鸡
迷人 鸭
天高地阔吃晚餐
伴着歌声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