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 的含蓄 美 ◆江 苏省 扬 州市江 都 区邵伯 镇 中学 王 义挺 我 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 十分讲 究形 式美 、形象 美、 音乐美 等美学特质 , 还 十分推崇 含蓄美 。 因为我 韵味无穷的审美体验 。 ( 二) 古 典诗 词含 蓄美 的表 现手 法 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 、语忌直而贵 曲、 含 蓄而有味 的创作 原则 。 明代谢 榛 曾言 : 诗 歌创 ( 1 ) 表现手法 的含蓄 。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 过程 中, 常常借助于婉转 、 影射 、 暗示 、 用典 、 烘托、 对 比、 比喻 、 象征 、 虚实相生等艺术 手法 , 将诗人 的真情 实感深深地隐藏在诗歌意象的背后 ,使古典诗词作 品表现 出“ 情在意 中 , 意在言外 ” 的审美境界 。 苏轼 的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就是一篇通过虚实相生 的艺术 作, “ 妙在含糊 , 放见作手 , 譬如朝行 远望 , 青 山佳色 , 其烟霞 变幻 , 难 以名状 。 ” ( 《 四溟诗话》 ) 清代 叶燮 也 言: “ 诗之 至处 , 妙在含蓄无垠 , 思致微妙 。 其寄托 在 可言不可言之 间, 其 指 归 在 可解 不 可 解 之 会 。 言 在 此 而意在 彼 , 泯端倪 而离形 象 , 绝议论 而穷思维 , 引人 于冥漠恍 惚之境 , 所 以为至也 。 ” ( 《 原诗 》 ) 清人 张谦 宜也 说 : “ 含 蓄二字 ,是 诗文第 一妙 处 。 ” ( 《 茧斋 诗 手法 凸显作 品含蓄蕴藉美学特质 的典范之作 。词 的 上 阙用“ 大江东去 ” “ 乱石 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 起 千 堆 雪” 等语 , 极 写长江气势 的雄伟和赤壁 形势 的险 峻 , 这是 对景物 的实写 ; 下 阕 以“ 遥想公 瑾 当年 , 小乔初 嫁了, 雄 姿英发 。 羽扇纶 巾, 谈笑 间 , 樯橹灰 飞烟灭 ” 再现三 国时期周郎英雄衬美人的历史佳话和火烧赤 壁这一 已逝 的史实 , 这是对情境 的虚写 。 苏轼在此采 用 虚 实 相 生 的艺 术 手 法 ,委 婉 有 致 地 表 达 了 自己怀 谈》 ) 可见 , 含 蓄美 是我 国古 典诗词作 品必须具备 的 基本美学体征 。 既如此 , 教学 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 分鉴赏古典诗词的含蓄美 。 一、古典诗 词含蓄美的审美特点 、 表 现 方 法 ( 一) 古 典诗 词含 蓄美 的 审美特 点 才不遇 、 功 业 未 竟 的 忧 愤 之情 , 同 时也 表 现 出 了 自己 对 历 史 的关 注 和 对 自己坎 坷 人 生 际遇 的 旷 达之 情 。 古典诗词 的含蓄之美 ,是古 典诗词作品 中体现 出的“ 根柢 筹深 , 枝 叶峻茂 , 辞 约而 旨丰 , 事 近 而喻 ( 2 ) 表达 内容 的丰富 。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 过程 中 ,常常借助典故和运用空 白等艺术手法 以最 简 短 的 篇 幅 和 最 简 约 的文 字 表 现 尽 可 能 深 广 的 内 远” 的美学 特质 。 ( 刘勰 在 《 文心雕 龙 》 ) 比如 柳永 的 《 雨霖铃 》 , 采用虚实相生 的艺术手法 , 营造 了极为含 蓄蕴藉 的艺术境界 : 全词仅有 " 1 2 4 个字符 ( 含标 点 ) , 既描摹 了眼前之实景—— 主人公 与情 人分别的地点 与情形 : “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 执手相看 泪眼 , 竟 无 语凝噎” , 又 虚 构 了主 人 公 与 情 人 的 别 后 之景 : “ 今 霄 酒醒何处 , 杨 柳 岸 晓风 残 月 ” 等。 由此 虚 实相 生 , 委 婉 涵, 达 到“ 空故纳万境 ” ( 苏 东坡《 送参廖师 》 ) 即从 有 限中见无 限的艺术境界 。 柳永《 雨霖铃》 中在仅仅 1 1 字 中的“ 执手相看 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中, 就蕴含 了无 限的离情别绪 、 无 限的缠绵悱侧 、 无 限 的痛 彻心扉 ! 这 种 在 仅 有 四字 的 无声 的 “ 无语 ” 和“ 凝噎” 中 营 造 的 无 限 空 白 ,不 仅 给 读 者 留下 了丰 富 的想 象 和联 想 空 含蓄地道尽 了主人公与情人长亭话别时 的依依不舍 之情 , 实乃 “ 辞约而 旨丰 , 事 近而喻远 ” 的典 范之作 。 间 ,还 给读者带来 了震撼人心 的无声胜有声 的妙不 可言 的艺术审美体验。 再如辛 弃疾 的《 永遇乐 ・ 京 口北 固亭怀 古》 , 词末 “ 凭 谁问, 廉颇 老矣 , 尚能饭否 ? ” 借 用廉 颇 “ 虽老 , 尚善 饭” 和 能 够 披 甲上 马 的 历 史 典 故 , 委 婉 含 蓄地 表 示 了 诗 人 如 同廉 颇 一 般 老 当益 壮 、迫 切 希 望 得 到 朝 廷 重 用 但 又 报 国无 门的 忧 愤 之 情 , 给读 者 带来 感 慨 殊 深 、 ●。。。 。 。。。。。一 二、 鉴 赏 古 典 诗 词 含 蓄 美 的具 体 方 法 引导学 生鉴 赏古 典诗 词含 蓄美 的方 法很 多 , 但是 , 限于篇 幅 ,我们 只谈 谈 如何 引导 学生鉴 赏 古典 诗词 含 I 3 0l 2 0 1 4 年第 1 0 期( 总第 2 9 6 期) YUWENJ I AOXUE i 9 ’ ' ■ 一 l I 蓄美 中的虚 实美 和空 白美 两种 方法 。 ( 一) 引 导学 生鉴 赏古典 诗 词 中的虚 实相 生美 古 典 诗 词作 品 中 的 “ 空 白” 至 少 包 含 下 列 两 个 方 面 的 含义 : ( 1 )从 古 典 诗 词 作 品 的 文 本 设 计 层 面 而 言 , 古典诗词 作 品中 的“ 虚” , 指 的是诗人 精神 世界 里丰富的情感意念 , 是诗人借助于变形 、 夸张 、 错觉 、 幻觉 、 联想 、 想象等艺术手法所 营造 的在诗人与读者 “ 空 白” 是指诗歌语义单位之间 的空缺与意义 的隐含 表达 。 ( 2 )从读 者对 古典诗词作 品 的阅读经验层 面 而言 , “ 空 白” 是指读 者在 阅读 理解古典 诗词作 品时 的直觉 中看不见摸不着 ,但却又能从古典诗词作 品 的字里行 间中深深体味得 出的某种精神境界或思想 感情 。 古典诗词作 品中的“ 实” , 就 是诗人对 客观世 界 中存 在 的实境 、 实事 、 实象 、 实景 等的真实 而又具 体 的描绘 ,是诗人在古典诗词作 品创作过程 中为读者 营造 如触其物 、 如 临其 境 、 如见其 人 、 如 闻其 声 的艺 术氛 围。 在古典诗词作品创作过程 中, 将 虚写与实写 紧密 联系 、 互相渗透 、 互 相转化 , 可 以使古典 诗词作 品呈现 出似实似虚 、 虚虚实实的艺术境界 , 形成 意象 和情感表现 的模糊性 和不确定性 ,给读者带来 含蓄 的审美体验。 因文本意义的“ 不确定性 ” 而产生 的朦胧性与判断上 的多义性等 。 《 诗经 ・ 采薇 》是一首典 型的在诗 歌的结语部分 具备语义单位之 间的空缺与意义的隐含表达等空 白 美 的古典诗词 。 这是一首 表现古代 士兵久戍难 归 、 忧 心如焚 、 思家念 亲的古典诗词 。 诗人在这首诗歌 的最 后一章 如是写道 : “ 昔我往 矣 , 杨柳依依 。 今 我来思 , 雨雪 霏霏 。 行道 迟迟 , 载渴 载饥 。 我 心伤 悲 , 莫 知我 哀。 ” 其奇妙之处在 于诗歌在 “ 我 心伤悲 , 莫 知我哀 ” 的咏叹 中戛然而止 。 那么 , 这位戍卒 的内心到底是如 何伤悲 的呢? 诗人对之采取了省略的艺术手 法 , 给读 宋 代柳永 的词《 雨 霖铃》 是具 有虚实 相生 、 含 蓄 美 的典 范之作 。因为在这首词 中 ,诗人采用情 景交 融、 虚实相生 的艺术手法 , 将主人公与情人依依惜别 时 的眼中景 、 人 中事 、 景 中人 、 情 中理 、 事 中情等一切 情状 巧妙地融人到整 幅依依惜别 的画面中 ,达 到 了 写景 、 叙事 、 抒情 的高度和谐 与有机统 一 , 构成 了一 幅人 景一体 、 物 我一境 的含 蓄唯美 画面 。 教学 时 , 我 们可 以引导学 生通 过边反复诵读 这首词 ,边思考下 列 问题 的途径来体 味这首词 的含 蓄美 : ( 1 ) 诗人是通 过 哪些实景来 渲染 自己的现实处 境和羁旅 愁苦之情 的? ( 2 ) 诗人虚写 了哪些往事 与情境 ? 表现 了诗 人怎 者 留下 了丰 富的想象与联想空 间。这就是诗人在这 首诗 的结语处营造 的空 白点 。 教 学时 , 我们可 以将汉 乐府 中的《十五从 军征》 “ 十五从军征 , 八 十始得 归” 一诗 引 人 课 堂 , 引导 学 生 启 动 自己丰 富 的想 象 和联 想思维 , 用《 十五从军征》 中所描绘的凄凉景象“ 遥看 是君家 , 松柏冢 累累。 兔从狗窦入 , 雉从梁上飞 。 中庭 生旅谷 , 井上生旅葵 。 春谷持作饭 , 采葵持作羹 。 羹饭 一时熟 , 不知贻 阿谁 ? 出门东 向看 , 泪落沾我衣” 去填 充“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 中的“ 空白” , 合理地 去探 寻 被 诗人 省 略掉 的 丰 富 意蕴 ,加 深 对 古 典 诗 词 含 蓄 美 的审美体验 , 并在此过程 中获取丰 富的、 愉悦的审美 体验 。 样 复杂 的内心世界 ? ( 3 ) 请说 说词 中 由实入虚 句 “ 念 去去 , 千里烟 波 , 暮霭沉沉楚 天 阔” 给 自己带来 的艺 术审美体验。 ( 二) 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 中的空 白美 “ 空 白” 原 是绘 画艺 术 中的专业术语 之一 。 意即 画家在作画时 , 不将 整幅画面画满 , 而是 留下一定 的 空间, 以“ 空” 寓“ 象” , 给 观赏者 留下 丰 富的艺 术想 象空 间 。 “ 空 白”借 用 到古典 诗词 等文 学艺 术 创作 中, 是指作 者借用典故 、 跳转、 省 略等艺术手 法营造 的“ 言 有尽 而 意无穷 ” 的艺术境 界 。 接受美 学 认为 , 中国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情见长。中国古代诗人深 知“ 诗 不 患无 言 , 而患 言 之 尽 , 诗不患无景 , 而 患 景 之 繁” ( 陆时雍《 诗镜 总论》 ) 的道理。 所以 , 在古典诗词作 品创作过程 中, 中国古代诗人不但力求言简意丰, 而且 善 于因难见巧 , 把“ 言不尽意” 这一语言 的表达缺憾巧 妙地转化为“ 心头无限意 , 尽在不言中” 的创作技巧 , 以 此营造古典诗词作品中独特的含蓄美之艺术境界 , 给 读者 留下“ 不言之美” 的愉悦 的审美体验。 教学时 , 我们 必须 引导 学 生细加 品 味 。 ’ 2 0 1 4 年第 1 0 期( 总第 2 9 6  ̄ J )
古典诗词 的含蓄 美 ◆江 苏省 扬 州市江 都 区邵伯 镇 中学 王 义挺 我 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 十分讲 究形 式美 、形象 美、 音乐美 等美学特质 , 还 十分推崇 含蓄美 。 因为我 韵味无穷的审美体验 。 ( 二) 古 典诗 词含 蓄美 的表 现手 法 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 、语忌直而贵 曲、 含 蓄而有味 的创作 原则 。 明代谢 榛 曾言 : 诗 歌创 ( 1 ) 表现手法 的含蓄 。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 过程 中, 常常借助于婉转 、 影射 、 暗示 、 用典 、 烘托、 对 比、 比喻 、 象征 、 虚实相生等艺术 手法 , 将诗人 的真情 实感深深地隐藏在诗歌意象的背后 ,使古典诗词作 品表现 出“ 情在意 中 , 意在言外 ” 的审美境界 。 苏轼 的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就是一篇通过虚实相生 的艺术 作, “ 妙在含糊 , 放见作手 , 譬如朝行 远望 , 青 山佳色 , 其烟霞 变幻 , 难 以名状 。 ” ( 《 四溟诗话》 ) 清代 叶燮 也 言: “ 诗之 至处 , 妙在含蓄无垠 , 思致微妙 。 其寄托 在 可言不可言之 间, 其 指 归 在 可解 不 可 解 之 会 。 言 在 此 而意在 彼 , 泯端倪 而离形 象 , 绝议论 而穷思维 , 引人 于冥漠恍 惚之境 , 所 以为至也 。 ” ( 《 原诗 》 ) 清人 张谦 宜也 说 : “ 含 蓄二字 ,是 诗文第 一妙 处 。 ” ( 《 茧斋 诗 手法 凸显作 品含蓄蕴藉美学特质 的典范之作 。词 的 上 阙用“ 大江东去 ” “ 乱石 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 起 千 堆 雪” 等语 , 极 写长江气势 的雄伟和赤壁 形势 的险 峻 , 这是 对景物 的实写 ; 下 阕 以“ 遥想公 瑾 当年 , 小乔初 嫁了, 雄 姿英发 。 羽扇纶 巾, 谈笑 间 , 樯橹灰 飞烟灭 ” 再现三 国时期周郎英雄衬美人的历史佳话和火烧赤 壁这一 已逝 的史实 , 这是对情境 的虚写 。 苏轼在此采 用 虚 实 相 生 的艺 术 手 法 ,委 婉 有 致 地 表 达 了 自己怀 谈》 ) 可见 , 含 蓄美 是我 国古 典诗词作 品必须具备 的 基本美学体征 。 既如此 , 教学 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 分鉴赏古典诗词的含蓄美 。 一、古典诗 词含蓄美的审美特点 、 表 现 方 法 ( 一) 古 典诗 词含 蓄美 的 审美特 点 才不遇 、 功 业 未 竟 的 忧 愤 之情 , 同 时也 表 现 出 了 自己 对 历 史 的关 注 和 对 自己坎 坷 人 生 际遇 的 旷 达之 情 。 古典诗词 的含蓄之美 ,是古 典诗词作品 中体现 出的“ 根柢 筹深 , 枝 叶峻茂 , 辞 约而 旨丰 , 事 近 而喻 ( 2 ) 表达 内容 的丰富 。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 过程 中 ,常常借助典故和运用空 白等艺术手法 以最 简 短 的 篇 幅 和 最 简 约 的文 字 表 现 尽 可 能 深 广 的 内 远” 的美学 特质 。 ( 刘勰 在 《 文心雕 龙 》 ) 比如 柳永 的 《 雨霖铃 》 , 采用虚实相生 的艺术手法 , 营造 了极为含 蓄蕴藉 的艺术境界 : 全词仅有 " 1 2 4 个字符 ( 含标 点 ) , 既描摹 了眼前之实景—— 主人公 与情 人分别的地点 与情形 : “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 执手相看 泪眼 , 竟 无 语凝噎” , 又 虚 构 了主 人 公 与 情 人 的 别 后 之景 : “ 今 霄 酒醒何处 , 杨 柳 岸 晓风 残 月 ” 等。 由此 虚 实相 生 , 委 婉 涵, 达 到“ 空故纳万境 ” ( 苏 东坡《 送参廖师 》 ) 即从 有 限中见无 限的艺术境界 。 柳永《 雨霖铃》 中在仅仅 1 1 字 中的“ 执手相看 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中, 就蕴含 了无 限的离情别绪 、 无 限的缠绵悱侧 、 无 限 的痛 彻心扉 ! 这 种 在 仅 有 四字 的 无声 的 “ 无语 ” 和“ 凝噎” 中 营 造 的 无 限 空 白 ,不 仅 给 读 者 留下 了丰 富 的想 象 和联 想 空 含蓄地道尽 了主人公与情人长亭话别时 的依依不舍 之情 , 实乃 “ 辞约而 旨丰 , 事 近而喻远 ” 的典 范之作 。 间 ,还 给读者带来 了震撼人心 的无声胜有声 的妙不 可言 的艺术审美体验。 再如辛 弃疾 的《 永遇乐 ・ 京 口北 固亭怀 古》 , 词末 “ 凭 谁问, 廉颇 老矣 , 尚能饭否 ? ” 借 用廉 颇 “ 虽老 , 尚善 饭” 和 能 够 披 甲上 马 的 历 史 典 故 , 委 婉 含 蓄地 表 示 了 诗 人 如 同廉 颇 一 般 老 当益 壮 、迫 切 希 望 得 到 朝 廷 重 用 但 又 报 国无 门的 忧 愤 之 情 , 给读 者 带来 感 慨 殊 深 、 ●。。。 。 。。。。。一 二、 鉴 赏 古 典 诗 词 含 蓄 美 的具 体 方 法 引导学 生鉴 赏古 典诗 词含 蓄美 的方 法很 多 , 但是 , 限于篇 幅 ,我们 只谈 谈 如何 引导 学生鉴 赏 古典 诗词 含 I 3 0l 2 0 1 4 年第 1 0 期( 总第 2 9 6 期) YUWENJ I AOXUE i 9 ’ ' ■ 一 l I 蓄美 中的虚 实美 和空 白美 两种 方法 。 ( 一) 引 导学 生鉴 赏古典 诗 词 中的虚 实相 生美 古 典 诗 词作 品 中 的 “ 空 白” 至 少 包 含 下 列 两 个 方 面 的 含义 : ( 1 )从 古 典 诗 词 作 品 的 文 本 设 计 层 面 而 言 , 古典诗词 作 品中 的“ 虚” , 指 的是诗人 精神 世界 里丰富的情感意念 , 是诗人借助于变形 、 夸张 、 错觉 、 幻觉 、 联想 、 想象等艺术手法所 营造 的在诗人与读者 “ 空 白” 是指诗歌语义单位之间 的空缺与意义 的隐含 表达 。 ( 2 )从读 者对 古典诗词作 品 的阅读经验层 面 而言 , “ 空 白” 是指读 者在 阅读 理解古典 诗词作 品时 的直觉 中看不见摸不着 ,但却又能从古典诗词作 品 的字里行 间中深深体味得 出的某种精神境界或思想 感情 。 古典诗词作 品中的“ 实” , 就 是诗人对 客观世 界 中存 在 的实境 、 实事 、 实象 、 实景 等的真实 而又具 体 的描绘 ,是诗人在古典诗词作 品创作过程 中为读者 营造 如触其物 、 如 临其 境 、 如见其 人 、 如 闻其 声 的艺 术氛 围。 在古典诗词作品创作过程 中, 将 虚写与实写 紧密 联系 、 互相渗透 、 互 相转化 , 可 以使古典 诗词作 品呈现 出似实似虚 、 虚虚实实的艺术境界 , 形成 意象 和情感表现 的模糊性 和不确定性 ,给读者带来 含蓄 的审美体验。 因文本意义的“ 不确定性 ” 而产生 的朦胧性与判断上 的多义性等 。 《 诗经 ・ 采薇 》是一首典 型的在诗 歌的结语部分 具备语义单位之 间的空缺与意义的隐含表达等空 白 美 的古典诗词 。 这是一首 表现古代 士兵久戍难 归 、 忧 心如焚 、 思家念 亲的古典诗词 。 诗人在这首诗歌 的最 后一章 如是写道 : “ 昔我往 矣 , 杨柳依依 。 今 我来思 , 雨雪 霏霏 。 行道 迟迟 , 载渴 载饥 。 我 心伤 悲 , 莫 知我 哀。 ” 其奇妙之处在 于诗歌在 “ 我 心伤悲 , 莫 知我哀 ” 的咏叹 中戛然而止 。 那么 , 这位戍卒 的内心到底是如 何伤悲 的呢? 诗人对之采取了省略的艺术手 法 , 给读 宋 代柳永 的词《 雨 霖铃》 是具 有虚实 相生 、 含 蓄 美 的典 范之作 。因为在这首词 中 ,诗人采用情 景交 融、 虚实相生 的艺术手法 , 将主人公与情人依依惜别 时 的眼中景 、 人 中事 、 景 中人 、 情 中理 、 事 中情等一切 情状 巧妙地融人到整 幅依依惜别 的画面中 ,达 到 了 写景 、 叙事 、 抒情 的高度和谐 与有机统 一 , 构成 了一 幅人 景一体 、 物 我一境 的含 蓄唯美 画面 。 教学 时 , 我 们可 以引导学 生通 过边反复诵读 这首词 ,边思考下 列 问题 的途径来体 味这首词 的含 蓄美 : ( 1 ) 诗人是通 过 哪些实景来 渲染 自己的现实处 境和羁旅 愁苦之情 的? ( 2 ) 诗人虚写 了哪些往事 与情境 ? 表现 了诗 人怎 者 留下 了丰 富的想象与联想空 间。这就是诗人在这 首诗 的结语处营造 的空 白点 。 教 学时 , 我们可 以将汉 乐府 中的《十五从 军征》 “ 十五从军征 , 八 十始得 归” 一诗 引 人 课 堂 , 引导 学 生 启 动 自己丰 富 的想 象 和联 想思维 , 用《 十五从军征》 中所描绘的凄凉景象“ 遥看 是君家 , 松柏冢 累累。 兔从狗窦入 , 雉从梁上飞 。 中庭 生旅谷 , 井上生旅葵 。 春谷持作饭 , 采葵持作羹 。 羹饭 一时熟 , 不知贻 阿谁 ? 出门东 向看 , 泪落沾我衣” 去填 充“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 中的“ 空白” , 合理地 去探 寻 被 诗人 省 略掉 的 丰 富 意蕴 ,加 深 对 古 典 诗 词 含 蓄 美 的审美体验 , 并在此过程 中获取丰 富的、 愉悦的审美 体验 。 样 复杂 的内心世界 ? ( 3 ) 请说 说词 中 由实入虚 句 “ 念 去去 , 千里烟 波 , 暮霭沉沉楚 天 阔” 给 自己带来 的艺 术审美体验。 ( 二) 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 中的空 白美 “ 空 白” 原 是绘 画艺 术 中的专业术语 之一 。 意即 画家在作画时 , 不将 整幅画面画满 , 而是 留下一定 的 空间, 以“ 空” 寓“ 象” , 给 观赏者 留下 丰 富的艺 术想 象空 间 。 “ 空 白”借 用 到古典 诗词 等文 学艺 术 创作 中, 是指作 者借用典故 、 跳转、 省 略等艺术手 法营造 的“ 言 有尽 而 意无穷 ” 的艺术境 界 。 接受美 学 认为 , 中国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情见长。中国古代诗人深 知“ 诗 不 患无 言 , 而患 言 之 尽 , 诗不患无景 , 而 患 景 之 繁” ( 陆时雍《 诗镜 总论》 ) 的道理。 所以 , 在古典诗词作 品创作过程 中, 中国古代诗人不但力求言简意丰, 而且 善 于因难见巧 , 把“ 言不尽意” 这一语言 的表达缺憾巧 妙地转化为“ 心头无限意 , 尽在不言中” 的创作技巧 , 以 此营造古典诗词作品中独特的含蓄美之艺术境界 , 给 读者 留下“ 不言之美” 的愉悦 的审美体验。 教学时 , 我们 必须 引导 学 生细加 品 味 。 ’ 2 0 1 4 年第 1 0 期( 总第 2 9 6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