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近百年历史的邮政总局大楼,二楼的邮政大厅入口处便是这样一句生动、入心的话语:爱上海,从我做起。马上受到感染,觉得人人有份,纵然只是游客一名,但只要是身处上海。
初抵上海火车站,抬头竟然看见蓝天白云。在这个接近黄昏的时刻,喜出望外之余,也带来了好心情下的期待。
上海火车站广场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这座竣工于1924年的大楼,钟楼的设计为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主立面是以贯通三层的列柱支撑的古罗马风格,体现了其雄伟的气势。当时曾被列为上海十大建筑之一。上海市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上海邮政博物馆也内设于此。
邮政总局面临天潼路的一面是机红砖墙面,体现着典雅的格调。顶部原有塑像群,在“文革”中被破坏。
踏着旋转型的楼梯,上到二楼的营业大厅。
12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据说可以同时容纳六支篮球队进行比赛,是当时的“远东第一厅”。站在当中,感觉非常的阔大。
邮政总局的内部装饰。
接近黄昏的时候,有不少市民挨着邮政总局的外墙休闲而坐。
站在邮政总局门口的四川路桥上,顺着眼前的苏州河,河出口处的黄浦江对岸,浦东的景色就铺陈在面前。这是一个好天气下的黄昏。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濒临黄浦江,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始终保留着这么一座桥———外白渡桥。在普通人眼中,外白渡桥始终硬朗,每天有近3万辆次的车从它身上驶过。人们对这一百年城市地标已渐渐熟视无睹。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百度资料)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是座木桥,取名威尔斯桥,它是由供职于洋行的英国人筹资兴建。后来,由于只向过往的中国民众收取过桥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引起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这就是第二代桥,百姓按直呼称它为“外摆渡桥”。 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外白渡桥”。 光绪32年,第三代外白渡桥打下第一根桩,这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国艾菲尔铁塔十一年。类似的钢结构桥,在当时,除了上海,还有横跨天津海河的万国桥(今名解放桥),建于1902年,比外白渡桥的建成早5年。(百度资料)
题外语:由于外滩处于封闭的整修阶段,白外渡桥这里成为游客一睹浦东景色的佳地,甚至连团队也是桥上客。可是,桥上似有帮游客拍照然后恶意勒索的人存在,一名游客拍照后被几人围着要钱。桥上不见有警cha或保安巡逻。不过整个上海也少见有民警巡街,但感觉安全。(除了这里和静安寺门前的马路。晚上有见到小偷公然的在街上寻找目标,然后众目睽睽下把手伸向目标人物的手袋。)
浦东的滨江大道。在这里眺望,对岸外滩的上世纪建筑在黄浦江边一字地排开,一种旧世纪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思绪翻滚。江水就在脚边,似乎用手也可以掬起。黄沙般混浊的江水,给人深不可测之感。
滨江大道。可惜到这里的游人太多,尤其是周末,几乎没有下足的地方,不然,倒是发呆看书的好地方。
滨江大道。对岸入夜后的外滩,华灯亮起的万国建筑,景致让人流连往返。
现代上海的地标之王——东方明珠塔。晚上七时半左右开始亮灯,在黄浦江两岸的傍晚时分,每天都吸引无数游人仰望这个时刻的到来。468米的塔高,在夜空中如明珠般发出璀璨的光芒。记得曾在夜晚的市区行走,抬头看见夜幕下闪着光芒的明珠塔,就如一盏巨大的指路明灯。
上海的中心地之一:人民广场一带。昔日为上海跑马厅的所在,现在已成为上海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枢纽、旅游中心,也是上海最为重要的地标之一。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上海市政府、南京路步行街、购物中心等均集中于此一带。
座落在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馆内还有古代家具和钱币展。由私人捐献的艺术品很值得一看。该馆实行免费入馆,全年无休。
人民广场前的地铁站出口和地铁站的标志图案。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9年7月,运营线路总长250公里,覆盖市内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和八号线均经过人民广场站。
站在上海市中心的人行天桥上。
夜上海——人民广场一带。摩天高楼前停下的公车上,有上班族匆匆而下的身影。
高楼与霓虹灯下,人民广场前有步履放缓的上班族、闲坐的游客和一群玩滑板的青年。
老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前一直排着长龙,一如十年前所见。只是这里的一切变得只能依稀认得。
晴空下,建筑物的新与旧。
走在现时的上海街头,发觉吊臂和高楼一样的多。外滩已被整个封闭起,游客无从插足。不知是否全为世博之故? 晚上九点过后,曾经在几乎空寂无人的街道上漫步,秋凉的寒风里透着都市的写意。早上再经过,却是尘土飞扬、人车争道的景象。想起N多年前自己生活的那座城市,也曾似巨大工地盘一个。
虹口区小马路里的一座庙宇。
外白渡桥外的街景。
卢湾区一条浓荫密布的马路,看着很喜欢。
一处居民弄里的入口。
瑞金宾馆外的人行道。
旧式的公寓楼里,藏着大上海的旧日灵魂和今日的生活真谛。
民居。晒衣服的场景很上海特色。
提着痰盂的居民。旧小说中对旧日上海每天清晨倒马桶刷马桶的描绘仿如一幅生活的浮世绘,令人印象深刻。不想现实中还能看到这街景。在虹口老城区,会碰到提着痰盂上街去倒的居民。
在这样的老街上走着,忽然有走在香港庙街的错觉感。这两地的老街好像都有一特点,街两旁都有店铺,马路窄小,容易通过。
街上有很多标榜扬州扦脚的店铺。扬州的按摩扦脚闻名,但发源地的市面上却好像没有这里的店铺密集。马路边的扦脚店铺细小,但常见满客的样子,而且,一间店里好像要不全是男客或全是女客。躺着一边和别的客人聊天或看电视,一边享受着扦脚师傅的服务,低至10元起就有交易,看上去很不错。
路边的人行道上,老人家们摆起了麻将方阵。
免门票的复兴公园内,有入迷地放着风筝的老中青三代。
闹市里的一个公园,石屎森林里的一片绿地。上海这样的公园好像都免票。
走进上海近百年历史的邮政总局大楼,二楼的邮政大厅入口处便是这样一句生动、入心的话语:爱上海,从我做起。马上受到感染,觉得人人有份,纵然只是游客一名,但只要是身处上海。
初抵上海火车站,抬头竟然看见蓝天白云。在这个接近黄昏的时刻,喜出望外之余,也带来了好心情下的期待。
上海火车站广场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这座竣工于1924年的大楼,钟楼的设计为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主立面是以贯通三层的列柱支撑的古罗马风格,体现了其雄伟的气势。当时曾被列为上海十大建筑之一。上海市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上海邮政博物馆也内设于此。
邮政总局面临天潼路的一面是机红砖墙面,体现着典雅的格调。顶部原有塑像群,在“文革”中被破坏。
踏着旋转型的楼梯,上到二楼的营业大厅。
12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据说可以同时容纳六支篮球队进行比赛,是当时的“远东第一厅”。站在当中,感觉非常的阔大。
邮政总局的内部装饰。
接近黄昏的时候,有不少市民挨着邮政总局的外墙休闲而坐。
站在邮政总局门口的四川路桥上,顺着眼前的苏州河,河出口处的黄浦江对岸,浦东的景色就铺陈在面前。这是一个好天气下的黄昏。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濒临黄浦江,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始终保留着这么一座桥———外白渡桥。在普通人眼中,外白渡桥始终硬朗,每天有近3万辆次的车从它身上驶过。人们对这一百年城市地标已渐渐熟视无睹。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百度资料)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是座木桥,取名威尔斯桥,它是由供职于洋行的英国人筹资兴建。后来,由于只向过往的中国民众收取过桥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引起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这就是第二代桥,百姓按直呼称它为“外摆渡桥”。 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外白渡桥”。 光绪32年,第三代外白渡桥打下第一根桩,这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国艾菲尔铁塔十一年。类似的钢结构桥,在当时,除了上海,还有横跨天津海河的万国桥(今名解放桥),建于1902年,比外白渡桥的建成早5年。(百度资料)
题外语:由于外滩处于封闭的整修阶段,白外渡桥这里成为游客一睹浦东景色的佳地,甚至连团队也是桥上客。可是,桥上似有帮游客拍照然后恶意勒索的人存在,一名游客拍照后被几人围着要钱。桥上不见有警cha或保安巡逻。不过整个上海也少见有民警巡街,但感觉安全。(除了这里和静安寺门前的马路。晚上有见到小偷公然的在街上寻找目标,然后众目睽睽下把手伸向目标人物的手袋。)
浦东的滨江大道。在这里眺望,对岸外滩的上世纪建筑在黄浦江边一字地排开,一种旧世纪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思绪翻滚。江水就在脚边,似乎用手也可以掬起。黄沙般混浊的江水,给人深不可测之感。
滨江大道。可惜到这里的游人太多,尤其是周末,几乎没有下足的地方,不然,倒是发呆看书的好地方。
滨江大道。对岸入夜后的外滩,华灯亮起的万国建筑,景致让人流连往返。
现代上海的地标之王——东方明珠塔。晚上七时半左右开始亮灯,在黄浦江两岸的傍晚时分,每天都吸引无数游人仰望这个时刻的到来。468米的塔高,在夜空中如明珠般发出璀璨的光芒。记得曾在夜晚的市区行走,抬头看见夜幕下闪着光芒的明珠塔,就如一盏巨大的指路明灯。
上海的中心地之一:人民广场一带。昔日为上海跑马厅的所在,现在已成为上海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枢纽、旅游中心,也是上海最为重要的地标之一。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上海市政府、南京路步行街、购物中心等均集中于此一带。
座落在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馆内还有古代家具和钱币展。由私人捐献的艺术品很值得一看。该馆实行免费入馆,全年无休。
人民广场前的地铁站出口和地铁站的标志图案。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9年7月,运营线路总长250公里,覆盖市内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和八号线均经过人民广场站。
站在上海市中心的人行天桥上。
夜上海——人民广场一带。摩天高楼前停下的公车上,有上班族匆匆而下的身影。
高楼与霓虹灯下,人民广场前有步履放缓的上班族、闲坐的游客和一群玩滑板的青年。
老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前一直排着长龙,一如十年前所见。只是这里的一切变得只能依稀认得。
晴空下,建筑物的新与旧。
走在现时的上海街头,发觉吊臂和高楼一样的多。外滩已被整个封闭起,游客无从插足。不知是否全为世博之故? 晚上九点过后,曾经在几乎空寂无人的街道上漫步,秋凉的寒风里透着都市的写意。早上再经过,却是尘土飞扬、人车争道的景象。想起N多年前自己生活的那座城市,也曾似巨大工地盘一个。
虹口区小马路里的一座庙宇。
外白渡桥外的街景。
卢湾区一条浓荫密布的马路,看着很喜欢。
一处居民弄里的入口。
瑞金宾馆外的人行道。
旧式的公寓楼里,藏着大上海的旧日灵魂和今日的生活真谛。
民居。晒衣服的场景很上海特色。
提着痰盂的居民。旧小说中对旧日上海每天清晨倒马桶刷马桶的描绘仿如一幅生活的浮世绘,令人印象深刻。不想现实中还能看到这街景。在虹口老城区,会碰到提着痰盂上街去倒的居民。
在这样的老街上走着,忽然有走在香港庙街的错觉感。这两地的老街好像都有一特点,街两旁都有店铺,马路窄小,容易通过。
街上有很多标榜扬州扦脚的店铺。扬州的按摩扦脚闻名,但发源地的市面上却好像没有这里的店铺密集。马路边的扦脚店铺细小,但常见满客的样子,而且,一间店里好像要不全是男客或全是女客。躺着一边和别的客人聊天或看电视,一边享受着扦脚师傅的服务,低至10元起就有交易,看上去很不错。
路边的人行道上,老人家们摆起了麻将方阵。
免门票的复兴公园内,有入迷地放着风筝的老中青三代。
闹市里的一个公园,石屎森林里的一片绿地。上海这样的公园好像都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