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大 改变字体
作 者: 来 源: 紫光阁网
时 间: 2011年08月02日
中国出版网讯 7月30日上午,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今年第七讲(总第二十七讲)在新闻出版总署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兆光,作了题为《禅宗与中国文化》的精彩报告。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中央国家机关原工委委员陈祥如,新闻出版总署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孙文科等同志出席讲坛。
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举行第二十七讲 (邓杨/摄)
开讲前,讲坛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了本期讲坛的有关情况。他讲到,葛兆光先生今天演讲的题目《禅宗与中国文化》,是他上世纪80年代的重要著作。在此书中,讲到了中国禅宗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研究了禅宗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禅宗是如何影响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以及整个的价值观。士大夫主要是指封建的官僚和一些有名的读书人,如果把官僚元素等负面的东西提取出去,实际上可以指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么一个阶层和群体。所以,今天的讲坛是专门为大家量身订做的, 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读书活动办公室同志的良苦用心。郝振省还介绍到,葛兆光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应邀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普林斯顿全球学者。葛兆光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以及《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2500年前,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于是诞生了“禅”。1400多年前,达摩大师将“禅”带到中国,后经六祖惠能、神秀创立了南北禅宗,逐步地传播于全国。经过千年发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学、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既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具有和世界观相契合的解脱方式和认识方法的宗教流派。它带有深刻的中国文化烙印,凝聚着东方的哲学智慧,通过历代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在后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两大伟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大之影响。一位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一位是南宋儒家朱熹,由此可见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禅的原意是静虑或思考,禅静就是安静地沉思,禅宗以禅静而得名,禅的意蕴在于心灵的修养,讲究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直指心性、顿悟成佛。希望通过葛先生的讲解,在座的各位能够沾染一些佛性,能够借助禅学的智慧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修养,实现自我的身心和谐。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葛兆光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从南宗禅与北宗禅、禅思想与禅文化在中国的基本问题以及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
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 (邓杨/摄)
一、南宗禅与北宗禅
葛兆光教授从一则传说入手,深入分析了禅宗史上最著名的两首偈语。传说,唐高宗时代,岭南有一个砍柴人,一天在城里卖柴时听到有人念《金刚经》,心中有点感受,就问念《金刚经》的人是从哪儿学来的。此人告诉他,在湖北的黄梅有一位弘忍禅师(禅宗第五代祖师)会教人念《金刚经》。于是,砍柴人就到了湖北黄梅,做了一名行者(他姓卢,称为卢行者)。五祖弘忍禅师年纪大了,要挑选接班人,要求众弟子都写一首诗以表达对佛教道理的理解。弘忍一个最杰出的弟子神秀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意为“心灵就像透明的镜子,外在世界就像灰尘。不让外在污浊的世界污染了你的心灵,你就要经常地打扫和擦拭这个镜子,让它保持干净”。大家都认为这已经写得非常好了,可据说卢行者(即后来的六祖惠能)听了以后,说到:“好则好矣,了则未了”。便找人代笔,也在墙上写一首诗,“菩提本非树,心境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意为“智慧本来就不是树,心灵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镜子,人心中的佛性永远都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据说五祖弘忍非常开明,他认为惠能的说法更彻底,所以半夜悄悄把惠能召到房间里,给他念《金刚经》,并传授衣钵。
葛兆光教授指出,这两首诗代表了差异特别大的两种禅宗思想,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中国禅宗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对立流派——南宗(惠能开创)和北宗(神秀开创)。其中,南宗被看成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一环,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种禅宗思想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北宗强调“渐修”。按照神秀的说法,每一个人的人心是佛性,清静的佛性像明镜一样,但是明镜避免不了外在的污染。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必须的,戒律的遵守、禅宗祖师的开导和经典阅读都是必要的。修行是一个从人到佛的过程,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漫长过程,所以称之为“渐修”,就是要渐渐地、缓慢地进入一个超越的状态。南宗强调“顿悟”。按照惠能的说法,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没有所谓的尘埃,人心本来就是佛性,此岸就是彼岸,关键在于能否在一瞬间领悟到这个道理。如果你能领悟到这个道理,就能够一下子从此岸到彼岸。所以在这个时候,不需要修行,经典的研读、苦苦遵循戒律也不需要。这个修行过程非常轻松,叫作“顿悟”。
其次,按照北宗的说法,修行就是痛苦的,佛教、佛寺、戒律的存在都是必须的。所以据说神秀在100多岁去世的时候,给他的学生留下三个字“屈、曲、直”,是指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像一条蛇一样委屈自己,弯弯曲曲,但是为了修行要钻进一个直筒里面,身体被拉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按照南宗的说法那就不需要。禅宗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水无沾月之心,月无分照之意”。意思是月亮投影在水上,水面映出了月亮,这只是一个因缘巧合。所以修行也好、戒律也好、坐禅也好,都是没有必要的。
最后,对“明镜”的不同意味。按照北宗的说法,明镜就是内在人心,它可能是清静佛性,但是避免不了外在灰尘的污染。所以要常常擦,让它保持永远明亮,需要经典指导、祖师引路、团体监督、戒律维护,这是传统佛教的修行观念,也是北宗的基本思想。但是按照惠能的思想,明镜就是内在人心,至于灰尘黑云,那是影子里映出来的虚幻假象,无论擦还是不擦,佛性永远是清静的,就像明镜始终是明镜,灰尘始终是虚假的灰尘一样。
葛教授特别强调,这段传说可能在我们历史学家看来都是为了证明惠能禅师伟大而构造出来的,实际上很多事情充满了谜团。传说就是象征性的故事,告诉人们道理,但不是历史。
二、禅思想与禅文化在中国的基本问题
禅思想与禅文化在中国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静坐
禅宗最重要的是“禅”,“禅”很多人都会联想起“静坐”。学习禅学或者禅门之学,首先入门工夫就是静坐。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有两大传统:一是大乘般若学,一是小乘禅学。大乘般若学主要讨论宇宙本来是一个“空”;小乘禅学是教你怎样静坐,继承的是印度早期瑜珈的方法。在印度,无论是瑜珈派还是佛教,甚至在婆罗门,静坐都是一些使人身心清静、进入安宁状态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教里面就是“戒、定、慧”中的“定”。大家知道佛教三学,第一个是戒,就是戒律;第二个是定,就是入定;第三个是慧,就是智慧。“定”逐渐独立起来,并在唐代中叶以后成为佛教的大宗。
(二)关于“佛性”和“空”
禅宗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体系,它有理论和理论核心。大乘般若学主要讨论的就是“空”和“佛性”。那么什么是“空”?什么是“佛性”?这涉及到整个中国佛教史上最核心的理论问题。
简单地说,“佛性”就是一个人能够从人性提升为佛的本来的潜质。
“空”是什么呢?“空”非常复杂,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十分核心的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现象世界中一切都没有“自性”,即没有真实、永恒的本质,都是幻象,正如《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空”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它指的是万事万物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流转变迁、没有实在的本性和永恒存在的东西。(2)好像是幻化在你面前的现象世界是没有“自性”的幻象,它是各种“因”和“缘”和合而成的,它本身就是“空”。但是,这个“空”又表现为“有”、表现为“色”,好像是个真实。然而,“色”本来就是“空”,是虚幻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和“色”又互相依存,二者本来就是同样一个东西。(3)在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观念里,“空”不仅仅是现象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无“自性”的状态,还是修行者应该达到的、最终的、非常圆满的意识状态。也就是说,要使你的意识没有纷乱复杂,要让你的心灵变得非常干净,但是这个干净不是绝对的“无”,而是一个随意流转变迁、变化多端、来了和消失都很自然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你的心灵处在一种超越、自然、清静的状态。所以,“空”在佛教、禅宗里又意味着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三)什么是“顿悟”?
以南宗为代表的中国禅宗的核心观念是“顿悟”。怎么样才能顿悟?按照佛教的说法,顿悟就是理解到内心本来就是空,外在世界本来也是一个空幻假象,所以在心里面做到“无念、无住、无相”。
“无念”就是所有的念头都不停留在内心而成为驱动你的一种力量。正如“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雁飞过水面,并没有心思把自己的影子留在水面上,但是它无意中留了;水也并没有要有意留住大雁的影子,但是它也呈现了雁。所有的念头都处在一种无意之中,这就是一种无念,这个念头不是固执的留在心里面。什么叫“无相”呢?外在各种纷乱复杂、五光十色的相,都会经过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透到心里面。“无相”是指所有的相都不把它当做相,所有的声光画电、五光十色都把它当做风过影过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彻底地解脱束缚。什么叫“无住”?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吾心安处是故乡”,“无住”不是说不去住,而是说一切的住不把它当作固定的住。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理解后来的禅宗为什么要强调“平常心是道”,一颗平常心很重要。所以,禅宗从“刻苦、艰难、修心、入定”逐渐转向了“轻松、自然、超越”,“顿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不需要修行、遵守戒律、学习经典道理,当下就能够悟到真理所在,悟到原来这个真理就是你的内心。所以禅宗最早强调“即心即佛”,你回到内心你就是佛了。但是,禅宗在唐代中期即公元九世纪的时候逐渐走向“非心非佛”,心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我就是我,砍柴、烧饭、喝水、困觉都是修行,都是禅,走到了完全自然主义的方向,这种转变的过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四)什么是“不立文字”?
佛教本来是很相信文字的,所以佛教的经很多,留下了很多经典,怎么会不相信文字呢?佛教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它要把信仰的终极的地方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所以佛教重视内心的思想传到中国以后,逐渐经过魏晋南北朝和老庄思想的结合,禅宗就越来越强调回到内心。正是因为过分地强调内心,从而逐渐走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道路。所以在禅宗说来,苦读经典叫“文字障”,被教条、外在的道理所束缚。可是,没有文字仍然有很多道理不能传播,而靠了文字道理又会传播走歪,会被文字束缚。所以后来禅宗发明出很多扭曲的、矛盾的、误读的方法,用一些非常奇怪的、违背逻辑和理性的话来启发你而非教导你,所以产生出用文字来破坏文字,用语言来瓦解语言的这种方法。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正因禅宗对于真理和内心感悟的表达不是通过经典和逻辑的语言,而是通过矛盾、诗歌、误读、模糊这样一些非逻辑的语言表达,从而瓦解了人们对语言的执着、依赖和信任,形成了一个新的对真理认识的传统。这也是后来禅宗走向士大夫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上述四个方面是禅宗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禅宗历史的几个重点:第一,如何从实践的方法转化为一个庞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涵盖了整个禅宗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理解和解释。也就是说,它是怎样从印度的禅、禅学、禅方法转到中国的禅宗、禅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化,这是中国创造性改造印度佛教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二,如何从一个佛教人人都要遵循的修行方法,变成一个佛教的派别,使得唐以前的禅师变成了禅宗。第三,如何使得这种佛教的修行方法和道理从草根阶层转向精英阶层、从南方到了北方、从山林到了庙堂。这些都是禅宗史研究的重心,涉及到历史、思想、知识、信仰,甚至还涉及到整个中国的文化转型。
三、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士大夫影响很大,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宗教信仰的角度讲,禅宗的形成对于佛教的意义是非宗教化,使得佛教越来越不像宗教。所以世界上很多学者都指出,禅宗是一个最不像宗教的宗教,主要表现为:(1)破除偶像;(2)瓦解制度;(3)去除修行;(4)把宗教信仰者引向生活化。这一点不仅影响了佛教自身,而且还影响了中国的精英阶层,使中国很多士大夫走上了寻求自然放松的道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走到极端,它就会走向放任自流,从宋代到明代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趋向。南宗禅宗实际上是瓦解佛教的急先锋。但是,它同样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佛教也正因此而没有那么绝对、唯一,也不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宗教性的力量。
第二,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实际上对于儒家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补救,使得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一种自我协调、自我放松的方式。儒家的传统是一个很入世、对社会负责任的传统。而禅宗有一套追求自然和放松的道理。“本自无缚,不用求解”,佛法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这对士大夫影响很深,士大夫会有一个自我解脱的方法,有一个在沉重社会责任之外能够找到一个自我解脱和自我放松的空间。
第三,禅宗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影响很深。中国古代的艺术是讲琴、棋、书、画。琴是音乐,古代的音乐就已经有一种理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道理就是渐进自然。禅宗更把它发挥到一个极致,即所有的东西都不需要刻意地追求技巧,技巧是二等的,境界才是一等的。第一要去除具体的技术,第二要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第三是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追求“空、幽、深、远”的一个境界。其实,后来很多人推崇的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基本上都是这样。
第四,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来说,禅宗对于理性思维方法是一个补救。千奇百怪的禅宗语录,成为非常另类的、特别的思考方式,对于今天的思维世界尤其是西方传过来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习惯,也许会有特别的冲击和启发的意义。
四、1980 年代以来中国禅宗热的文化背景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是在一个矛盾的心态中展开的。
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在理智上向往现代化,因为“落后是要挨打的”,思想基本上还在“追求富强”的延长线上。科学、民主、自由等价值,是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批判国民性”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旋律,批判传统的声音还是很强,要让文化和传统为我们还债,所以,会发掘传统文化中间导致我们封闭、落后、蒙昧的因素。禅宗在那个时候被当成一个负面的文化传统发掘出来。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人对于传统和历史,本来就多少有一些依恋的心情,而且天下大国心态,也让中国人不那么甘心,或者不那么服贴于西方文化,总觉得自己的传统还是有现代资源的,所以,很符合士大夫口味的禅宗就被发掘出来了。
在互动问答环节,葛兆光教授现场就如何看待禅宗和佛教的关系、禅宗文化能否在整个中国文化中走到主流地位、历代帝王对禅宗这一流派如何看待等问题作了精彩解答。
小中大 改变字体
作 者: 来 源: 紫光阁网
时 间: 2011年08月02日
中国出版网讯 7月30日上午,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今年第七讲(总第二十七讲)在新闻出版总署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兆光,作了题为《禅宗与中国文化》的精彩报告。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中央国家机关原工委委员陈祥如,新闻出版总署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孙文科等同志出席讲坛。
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举行第二十七讲 (邓杨/摄)
开讲前,讲坛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了本期讲坛的有关情况。他讲到,葛兆光先生今天演讲的题目《禅宗与中国文化》,是他上世纪80年代的重要著作。在此书中,讲到了中国禅宗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研究了禅宗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禅宗是如何影响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以及整个的价值观。士大夫主要是指封建的官僚和一些有名的读书人,如果把官僚元素等负面的东西提取出去,实际上可以指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么一个阶层和群体。所以,今天的讲坛是专门为大家量身订做的, 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读书活动办公室同志的良苦用心。郝振省还介绍到,葛兆光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应邀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普林斯顿全球学者。葛兆光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以及《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2500年前,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于是诞生了“禅”。1400多年前,达摩大师将“禅”带到中国,后经六祖惠能、神秀创立了南北禅宗,逐步地传播于全国。经过千年发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学、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既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具有和世界观相契合的解脱方式和认识方法的宗教流派。它带有深刻的中国文化烙印,凝聚着东方的哲学智慧,通过历代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在后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两大伟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大之影响。一位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一位是南宋儒家朱熹,由此可见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禅的原意是静虑或思考,禅静就是安静地沉思,禅宗以禅静而得名,禅的意蕴在于心灵的修养,讲究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直指心性、顿悟成佛。希望通过葛先生的讲解,在座的各位能够沾染一些佛性,能够借助禅学的智慧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修养,实现自我的身心和谐。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葛兆光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从南宗禅与北宗禅、禅思想与禅文化在中国的基本问题以及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
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 (邓杨/摄)
一、南宗禅与北宗禅
葛兆光教授从一则传说入手,深入分析了禅宗史上最著名的两首偈语。传说,唐高宗时代,岭南有一个砍柴人,一天在城里卖柴时听到有人念《金刚经》,心中有点感受,就问念《金刚经》的人是从哪儿学来的。此人告诉他,在湖北的黄梅有一位弘忍禅师(禅宗第五代祖师)会教人念《金刚经》。于是,砍柴人就到了湖北黄梅,做了一名行者(他姓卢,称为卢行者)。五祖弘忍禅师年纪大了,要挑选接班人,要求众弟子都写一首诗以表达对佛教道理的理解。弘忍一个最杰出的弟子神秀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意为“心灵就像透明的镜子,外在世界就像灰尘。不让外在污浊的世界污染了你的心灵,你就要经常地打扫和擦拭这个镜子,让它保持干净”。大家都认为这已经写得非常好了,可据说卢行者(即后来的六祖惠能)听了以后,说到:“好则好矣,了则未了”。便找人代笔,也在墙上写一首诗,“菩提本非树,心境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意为“智慧本来就不是树,心灵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镜子,人心中的佛性永远都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据说五祖弘忍非常开明,他认为惠能的说法更彻底,所以半夜悄悄把惠能召到房间里,给他念《金刚经》,并传授衣钵。
葛兆光教授指出,这两首诗代表了差异特别大的两种禅宗思想,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中国禅宗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对立流派——南宗(惠能开创)和北宗(神秀开创)。其中,南宗被看成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一环,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种禅宗思想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北宗强调“渐修”。按照神秀的说法,每一个人的人心是佛性,清静的佛性像明镜一样,但是明镜避免不了外在的污染。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必须的,戒律的遵守、禅宗祖师的开导和经典阅读都是必要的。修行是一个从人到佛的过程,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漫长过程,所以称之为“渐修”,就是要渐渐地、缓慢地进入一个超越的状态。南宗强调“顿悟”。按照惠能的说法,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没有所谓的尘埃,人心本来就是佛性,此岸就是彼岸,关键在于能否在一瞬间领悟到这个道理。如果你能领悟到这个道理,就能够一下子从此岸到彼岸。所以在这个时候,不需要修行,经典的研读、苦苦遵循戒律也不需要。这个修行过程非常轻松,叫作“顿悟”。
其次,按照北宗的说法,修行就是痛苦的,佛教、佛寺、戒律的存在都是必须的。所以据说神秀在100多岁去世的时候,给他的学生留下三个字“屈、曲、直”,是指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像一条蛇一样委屈自己,弯弯曲曲,但是为了修行要钻进一个直筒里面,身体被拉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按照南宗的说法那就不需要。禅宗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水无沾月之心,月无分照之意”。意思是月亮投影在水上,水面映出了月亮,这只是一个因缘巧合。所以修行也好、戒律也好、坐禅也好,都是没有必要的。
最后,对“明镜”的不同意味。按照北宗的说法,明镜就是内在人心,它可能是清静佛性,但是避免不了外在灰尘的污染。所以要常常擦,让它保持永远明亮,需要经典指导、祖师引路、团体监督、戒律维护,这是传统佛教的修行观念,也是北宗的基本思想。但是按照惠能的思想,明镜就是内在人心,至于灰尘黑云,那是影子里映出来的虚幻假象,无论擦还是不擦,佛性永远是清静的,就像明镜始终是明镜,灰尘始终是虚假的灰尘一样。
葛教授特别强调,这段传说可能在我们历史学家看来都是为了证明惠能禅师伟大而构造出来的,实际上很多事情充满了谜团。传说就是象征性的故事,告诉人们道理,但不是历史。
二、禅思想与禅文化在中国的基本问题
禅思想与禅文化在中国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静坐
禅宗最重要的是“禅”,“禅”很多人都会联想起“静坐”。学习禅学或者禅门之学,首先入门工夫就是静坐。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有两大传统:一是大乘般若学,一是小乘禅学。大乘般若学主要讨论宇宙本来是一个“空”;小乘禅学是教你怎样静坐,继承的是印度早期瑜珈的方法。在印度,无论是瑜珈派还是佛教,甚至在婆罗门,静坐都是一些使人身心清静、进入安宁状态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教里面就是“戒、定、慧”中的“定”。大家知道佛教三学,第一个是戒,就是戒律;第二个是定,就是入定;第三个是慧,就是智慧。“定”逐渐独立起来,并在唐代中叶以后成为佛教的大宗。
(二)关于“佛性”和“空”
禅宗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体系,它有理论和理论核心。大乘般若学主要讨论的就是“空”和“佛性”。那么什么是“空”?什么是“佛性”?这涉及到整个中国佛教史上最核心的理论问题。
简单地说,“佛性”就是一个人能够从人性提升为佛的本来的潜质。
“空”是什么呢?“空”非常复杂,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十分核心的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现象世界中一切都没有“自性”,即没有真实、永恒的本质,都是幻象,正如《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空”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它指的是万事万物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流转变迁、没有实在的本性和永恒存在的东西。(2)好像是幻化在你面前的现象世界是没有“自性”的幻象,它是各种“因”和“缘”和合而成的,它本身就是“空”。但是,这个“空”又表现为“有”、表现为“色”,好像是个真实。然而,“色”本来就是“空”,是虚幻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和“色”又互相依存,二者本来就是同样一个东西。(3)在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观念里,“空”不仅仅是现象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无“自性”的状态,还是修行者应该达到的、最终的、非常圆满的意识状态。也就是说,要使你的意识没有纷乱复杂,要让你的心灵变得非常干净,但是这个干净不是绝对的“无”,而是一个随意流转变迁、变化多端、来了和消失都很自然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你的心灵处在一种超越、自然、清静的状态。所以,“空”在佛教、禅宗里又意味着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三)什么是“顿悟”?
以南宗为代表的中国禅宗的核心观念是“顿悟”。怎么样才能顿悟?按照佛教的说法,顿悟就是理解到内心本来就是空,外在世界本来也是一个空幻假象,所以在心里面做到“无念、无住、无相”。
“无念”就是所有的念头都不停留在内心而成为驱动你的一种力量。正如“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雁飞过水面,并没有心思把自己的影子留在水面上,但是它无意中留了;水也并没有要有意留住大雁的影子,但是它也呈现了雁。所有的念头都处在一种无意之中,这就是一种无念,这个念头不是固执的留在心里面。什么叫“无相”呢?外在各种纷乱复杂、五光十色的相,都会经过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透到心里面。“无相”是指所有的相都不把它当做相,所有的声光画电、五光十色都把它当做风过影过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彻底地解脱束缚。什么叫“无住”?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吾心安处是故乡”,“无住”不是说不去住,而是说一切的住不把它当作固定的住。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理解后来的禅宗为什么要强调“平常心是道”,一颗平常心很重要。所以,禅宗从“刻苦、艰难、修心、入定”逐渐转向了“轻松、自然、超越”,“顿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不需要修行、遵守戒律、学习经典道理,当下就能够悟到真理所在,悟到原来这个真理就是你的内心。所以禅宗最早强调“即心即佛”,你回到内心你就是佛了。但是,禅宗在唐代中期即公元九世纪的时候逐渐走向“非心非佛”,心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我就是我,砍柴、烧饭、喝水、困觉都是修行,都是禅,走到了完全自然主义的方向,这种转变的过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四)什么是“不立文字”?
佛教本来是很相信文字的,所以佛教的经很多,留下了很多经典,怎么会不相信文字呢?佛教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它要把信仰的终极的地方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所以佛教重视内心的思想传到中国以后,逐渐经过魏晋南北朝和老庄思想的结合,禅宗就越来越强调回到内心。正是因为过分地强调内心,从而逐渐走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道路。所以在禅宗说来,苦读经典叫“文字障”,被教条、外在的道理所束缚。可是,没有文字仍然有很多道理不能传播,而靠了文字道理又会传播走歪,会被文字束缚。所以后来禅宗发明出很多扭曲的、矛盾的、误读的方法,用一些非常奇怪的、违背逻辑和理性的话来启发你而非教导你,所以产生出用文字来破坏文字,用语言来瓦解语言的这种方法。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正因禅宗对于真理和内心感悟的表达不是通过经典和逻辑的语言,而是通过矛盾、诗歌、误读、模糊这样一些非逻辑的语言表达,从而瓦解了人们对语言的执着、依赖和信任,形成了一个新的对真理认识的传统。这也是后来禅宗走向士大夫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上述四个方面是禅宗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禅宗历史的几个重点:第一,如何从实践的方法转化为一个庞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涵盖了整个禅宗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理解和解释。也就是说,它是怎样从印度的禅、禅学、禅方法转到中国的禅宗、禅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化,这是中国创造性改造印度佛教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二,如何从一个佛教人人都要遵循的修行方法,变成一个佛教的派别,使得唐以前的禅师变成了禅宗。第三,如何使得这种佛教的修行方法和道理从草根阶层转向精英阶层、从南方到了北方、从山林到了庙堂。这些都是禅宗史研究的重心,涉及到历史、思想、知识、信仰,甚至还涉及到整个中国的文化转型。
三、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士大夫影响很大,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宗教信仰的角度讲,禅宗的形成对于佛教的意义是非宗教化,使得佛教越来越不像宗教。所以世界上很多学者都指出,禅宗是一个最不像宗教的宗教,主要表现为:(1)破除偶像;(2)瓦解制度;(3)去除修行;(4)把宗教信仰者引向生活化。这一点不仅影响了佛教自身,而且还影响了中国的精英阶层,使中国很多士大夫走上了寻求自然放松的道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走到极端,它就会走向放任自流,从宋代到明代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趋向。南宗禅宗实际上是瓦解佛教的急先锋。但是,它同样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佛教也正因此而没有那么绝对、唯一,也不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宗教性的力量。
第二,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实际上对于儒家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补救,使得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一种自我协调、自我放松的方式。儒家的传统是一个很入世、对社会负责任的传统。而禅宗有一套追求自然和放松的道理。“本自无缚,不用求解”,佛法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这对士大夫影响很深,士大夫会有一个自我解脱的方法,有一个在沉重社会责任之外能够找到一个自我解脱和自我放松的空间。
第三,禅宗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影响很深。中国古代的艺术是讲琴、棋、书、画。琴是音乐,古代的音乐就已经有一种理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道理就是渐进自然。禅宗更把它发挥到一个极致,即所有的东西都不需要刻意地追求技巧,技巧是二等的,境界才是一等的。第一要去除具体的技术,第二要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第三是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追求“空、幽、深、远”的一个境界。其实,后来很多人推崇的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基本上都是这样。
第四,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来说,禅宗对于理性思维方法是一个补救。千奇百怪的禅宗语录,成为非常另类的、特别的思考方式,对于今天的思维世界尤其是西方传过来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习惯,也许会有特别的冲击和启发的意义。
四、1980 年代以来中国禅宗热的文化背景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是在一个矛盾的心态中展开的。
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在理智上向往现代化,因为“落后是要挨打的”,思想基本上还在“追求富强”的延长线上。科学、民主、自由等价值,是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批判国民性”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旋律,批判传统的声音还是很强,要让文化和传统为我们还债,所以,会发掘传统文化中间导致我们封闭、落后、蒙昧的因素。禅宗在那个时候被当成一个负面的文化传统发掘出来。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人对于传统和历史,本来就多少有一些依恋的心情,而且天下大国心态,也让中国人不那么甘心,或者不那么服贴于西方文化,总觉得自己的传统还是有现代资源的,所以,很符合士大夫口味的禅宗就被发掘出来了。
在互动问答环节,葛兆光教授现场就如何看待禅宗和佛教的关系、禅宗文化能否在整个中国文化中走到主流地位、历代帝王对禅宗这一流派如何看待等问题作了精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