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来一次非典 我们扛得住吗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牛瑞祥江丽仙

CHONGQINGDAILY

策划编辑

张红梅王晓军

主编美编

15

果再来一次非典我们扛得住吗?

本报记者

李珩

当非典在广东、北京等地蔓延时,重庆是如何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如果再来一次非

典,我们又该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肖邦忠。

晒一晒

我市卫生应急装备

卫星通讯指挥车

采用卫星通信技术,保障灾害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的通讯联络,可以实时将现场救援工作图像和声音传回后方。该车装配有我市最新开发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可以在特殊条件下作为一个独立的应急指挥中心,对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指挥调度。

1

谈疫情

该由谁来汇报,大家都不知道

“市领导要求每天都要上报疫情数据和救治情况,但该由谁来汇报,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很令人尴尬的一件事,肖邦忠说,“最后,这个事还是由卫生局办公室担了起来,但找谁收集疫情,医院又找谁来统计救治情况,都是焦头烂额。”

当时,关于非典的流言也很多,弄得人心惶惶。“正是因为乱,所以当时处于一种粗放型的防控。”肖邦忠称,比如把从北京回来的人都隔离起来,而市民则开始抢购食醋、碘盐、板蓝根、口罩等。

卫生防疫消杀车

1807例。事隔10年,肖邦忠对这个数字仍记忆犹新。

2003年4月20日,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高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截至4月18日,全国累计报告非典病例1807例……”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重庆开始“紧张”起来。刚开始,一切都显得手忙脚乱。肖邦忠说,从监测、疫情通报,到救治、隔离,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3

谈未来

非典卷土重来,我们能从容应对

把伤害降到最低才是最重要的。

“即使非典卷土重来,我们起码能从容应对。”肖邦忠说,就像2009年的“甲流”,世卫组织当年4月通报墨西哥和美国发

甲流”时,我国就立即严格入生“

境管理,积极防控。等到了当年10月,中国才出现“甲流”传染高峰,这时,从医院临床到实验室化验等都做好了准备,疫苗也有了,实现了平稳过渡。

“非典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我们也从中吸取了教训。随着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如果非典真的卷土重来,我想我们是有信心从容应对的。”肖邦忠说。

2

谈救治

重庆救治得比较及时

非典的传播链。

此外,还加强了对年老体弱人群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回家后先洗手,然后要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等。“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肖邦忠认为,客观来讲,当时重庆的救治比较及时,无一起死亡病例,感染者也仅有几例。

“渐渐地,重庆也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肖邦忠称,比如提出了“三无”目标,即无死亡病例、无输入性病例、无医院性感染。同时,加强了对流动人群的监测,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流动人群较多的地方设监测点,一旦发现有疑似病例,就立即隔离,阻断

重庆现状

轰隆隆,轰隆隆……1月17日上午10点08分,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来,江北区复盛发生“地震”。震区中的房屋持续摇晃,一时间,飞石乱溅、硝烟四起。

“江北区发生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大量群众伤亡,请求支援! ”第一时间,市卫生局接到了地震报告,立即启动了一级预警。

随后,市急救中心卫生应急先遣队赶到现场,迅速搭起了临时医疗点,为陆续送来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

这是我市代号“生命守卫2013”的大型卫生应急综合演练的一幕。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自2003年非典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被纳入日程。通过10年的建设,我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已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

尽管已经事过10年,但肖邦忠表示:“其实我们一直没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

广东在非典后曾对部分人群的血清进行检测,发现有少数人对SARS 病毒抗体呈现弱阳性。他们并非原来登记在册的非典患者,弱阳性说明他们可能原来不知不觉感染了SARS 病毒,又不知不觉自愈了。这说明非典病毒在2003年前就可能存在人群中,只是变异较少、毒性较弱。

“病毒的未知数太多,非典会不会重来,谁也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肖邦忠认为,随着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新发性传染病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及时干预、

卫生防疫消杀车

取代以往人工背负喷雾器消毒的方式,主要用于大面积消毒杀虫,最远喷射距离40米,一次性消杀面积可达到10万平方米。

移动医院

我市卫生应急能力处国内一流水平

本报记者

李珩

移动医院内,医护人员正在为重伤者做手术。

一流的卫生应急队伍

“重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是从2003年才开始起步的。”市卫生局应急办主任杨荣刚回忆,当年非典暴发时才发现,根本没有一个部门专门来统一协调处理这样大规模的突发疫情。最后,不得已由卫生局办公室顶了上去,具体工作人员就是当时在办公室分管文秘工作的杨荣刚。

2005年,市卫生局开始筹备应急办,杨荣刚成了当然人选,时至今日已经8年。

“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可以说是从无到有。”杨荣刚说,目前全市39个区县(含万盛经开区)都设置了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指定办公室承担管理职责。

卫生应急专家方面,我市分别建立了市级和区县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共1074人。

“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就尤为重要。”杨荣刚称,目前我市已建成一支由64人组成的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一支100人的市级卫生应急队伍;除万盛经开区外,所有区县均已建立了各自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人数共计3503人;市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医疗救援队共15支590人,其中每个综合医院50人,每个专科医院30人。“无论是数字还是装备及医疗水平,这些队伍在全国都属于一流水平。”

依托重医附属第一医院、市急救医疗中心、市中毒控制中心和市卫生局机关建立。移动医院包括指挥、医疗和后勤三大系统,共有各类车辆18台(包括手术车、门诊车、X 光车、特检车、药械车、血液车、消毒车及后勤保障等),各类帐篷13顶。移动医院每昼夜可救治伤病员300人,完成手术20台,住院留置伤员40人。

现场洗消车

2013年1月17日,救援人员在“生命守卫2013”大型卫生应急综合演练中搭建充气帐篷。

2013年1月17日,卫生应急队员在“生命守卫2013”的大型卫生应急综合演练中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治。

市政府已经累计下发卫生应急预案10个

除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外,卫生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该启动什么样的程序,哪些部门该负责哪些职责。

市卫生局副局长方明金表示,自非典后,截至2012年底,全市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卫生应急专项预案和单项预案达10个,以各区县政府名义下发的卫生应急专项和单项预案达224个,以市卫生局名义下发的卫生应急预案16个,以各区县卫生局名义下发的卫生应急预案达514个。“这些预案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应急工作将有条不紊地开展。”

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上,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和市卫生局依托市内大型医药企业建立了3000万元的市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同时依托市疾控中心、市急

救中心、市职业病防治院、重医大附一院、市中医院,储备了200万元的紧急医学救援物资。全市39个区县中,35个区县都建立了本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物资价值1480.6万元。

“总体来说,我市卫生应急能力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方明金称,以前应急只是卫生部门的事,但如今却形成了很好的部门联动机制。比如猪流感暴发时,除卫生防控外,社区、学校都动了起来,加大宣传力度,疫情很快就控制住了。

提高大规模伤员处置能力

“重庆也有一些不足。”杨荣刚指出,比如在传染病发生时,临床医务人员是否有判断传染病的意识和经验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些,就难以在疫情发生的早期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疫情,传染病很可能就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开来。因此,未来我市将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树立防控意

识,提高防治能力和水平。

让杨荣刚担心的还有,重庆地形特殊,一旦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事件,当有大量的伤员需要救治时,卫生应急队伍能否啃得下这块硬骨头?为此,近年我市也增加了卫生应急综合演练的强度,以提高“实战”能力。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地,杨荣刚表示,未来我市也将以各类学校为重点监测对象,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切实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随着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逐步完善,力争到2015年,我市将建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卫生应

“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急体系,

件发生总数比上个五年下降20%,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320/10万,农村、学校等重点地区和单位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现场洗消。

配有密闭式公众洗消帐篷、电动充气泵、洗消排污泵等,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洗消系统,可同时对8名伤病员进行全身洗消及局部洗消。洗消帐篷一次充气后可连续使用2周以上,还可做临时会议室、指挥部、紧急救护场所等。

(记者李珩整理)

现场直击

从死神手中夺回重症甲流患者

本报记者

夏帆

当晚7点半,吴亚梅正在家中吃饭,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我们对标本进行了实验分析,确定了,两个病人都是甲流!”李勤在电话那头说。

“我当时脑里一片空白。”令吴亚梅紧张的是,呼吸科的ICU 病房里有16个重症病人,万一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吴亚梅当即匆匆赶往病房。路上她做了两件事。其一,向院长汇报,要药房申请30份奥司他韦,用于重症病人和接触过病人的医生预防甲流;其二,向卫生局和市应急办领导汇报疫情。

当晚10点,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带着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的相关专家赶到重医附一院,

展开大型会诊。

很快,医院把感染科二楼隔离出来,成立了一个封闭的甲流病房,并成立诊治处,调集全市的力量来成立治疗。为抢救两名甲流患者,医院组成了20年来“最豪华”的诊疗阵营:19名医生中,职称最低的都是副教授,其中一半是海归。

凌晨3点,病房搭建完成,两名甲流病人转移过去,得到快速治疗。

很幸运,患者从死亡线上挺了过来,应“

急预案启动的快慢和诊治时间密切相关。早治疗、早预防,才能病死率更低。”吴亚梅说。

(本版图片除属名外均由记者熊明摄)

吴亚梅在传染病房查看病人。(吴亚梅提供)

“吴教授,ICU (重症监护室)有两名病人呼吸困难,病情严重,快回来看看!”2009年10月3日,吴亚梅接到同事的电话后火速赶回重医附一院。在呼吸内科ICU 病房,两名女病人呼吸急促,只能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

“这名是刚生完小孩的产妇。”吴亚梅是呼吸内科的权威专家,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她拿过产妇严苗的检测数据一看:呼吸急促,心率每分钟130多次。数据比正常人高出一倍,生命危在旦夕!

“需要马上插管!”在同事的帮助下,吴亚梅为两名病人实施了紧急气管插管术。这时,同事却道出另一个担忧:“病人情况看起来很像甲型H1N1流感(下简称甲流) 。”甲流?!吴亚梅立即警惕起来:来势汹汹的甲流,有媒体把它比作是第二次SARS ,已成为了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年5月,全国出现第一例甲流患者。重庆为了应对甲流,已提前做好了预防准备,吴亚梅就是重庆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但近5个月来,我市尚未出现一例重症患者。

吴亚梅琢磨着,马上追问同事:“病人的标本送了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吴亚梅立即给专家组另一位成员———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李勤打去电话。经专家组同意,甲流防治的紧急预案正式启动。

此时,离病人送入医院不到12小时。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牛瑞祥江丽仙

CHONGQINGDAILY

策划编辑

张红梅王晓军

主编美编

15

果再来一次非典我们扛得住吗?

本报记者

李珩

当非典在广东、北京等地蔓延时,重庆是如何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如果再来一次非

典,我们又该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肖邦忠。

晒一晒

我市卫生应急装备

卫星通讯指挥车

采用卫星通信技术,保障灾害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的通讯联络,可以实时将现场救援工作图像和声音传回后方。该车装配有我市最新开发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可以在特殊条件下作为一个独立的应急指挥中心,对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指挥调度。

1

谈疫情

该由谁来汇报,大家都不知道

“市领导要求每天都要上报疫情数据和救治情况,但该由谁来汇报,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很令人尴尬的一件事,肖邦忠说,“最后,这个事还是由卫生局办公室担了起来,但找谁收集疫情,医院又找谁来统计救治情况,都是焦头烂额。”

当时,关于非典的流言也很多,弄得人心惶惶。“正是因为乱,所以当时处于一种粗放型的防控。”肖邦忠称,比如把从北京回来的人都隔离起来,而市民则开始抢购食醋、碘盐、板蓝根、口罩等。

卫生防疫消杀车

1807例。事隔10年,肖邦忠对这个数字仍记忆犹新。

2003年4月20日,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高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截至4月18日,全国累计报告非典病例1807例……”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重庆开始“紧张”起来。刚开始,一切都显得手忙脚乱。肖邦忠说,从监测、疫情通报,到救治、隔离,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3

谈未来

非典卷土重来,我们能从容应对

把伤害降到最低才是最重要的。

“即使非典卷土重来,我们起码能从容应对。”肖邦忠说,就像2009年的“甲流”,世卫组织当年4月通报墨西哥和美国发

甲流”时,我国就立即严格入生“

境管理,积极防控。等到了当年10月,中国才出现“甲流”传染高峰,这时,从医院临床到实验室化验等都做好了准备,疫苗也有了,实现了平稳过渡。

“非典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我们也从中吸取了教训。随着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如果非典真的卷土重来,我想我们是有信心从容应对的。”肖邦忠说。

2

谈救治

重庆救治得比较及时

非典的传播链。

此外,还加强了对年老体弱人群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回家后先洗手,然后要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等。“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肖邦忠认为,客观来讲,当时重庆的救治比较及时,无一起死亡病例,感染者也仅有几例。

“渐渐地,重庆也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肖邦忠称,比如提出了“三无”目标,即无死亡病例、无输入性病例、无医院性感染。同时,加强了对流动人群的监测,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流动人群较多的地方设监测点,一旦发现有疑似病例,就立即隔离,阻断

重庆现状

轰隆隆,轰隆隆……1月17日上午10点08分,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来,江北区复盛发生“地震”。震区中的房屋持续摇晃,一时间,飞石乱溅、硝烟四起。

“江北区发生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大量群众伤亡,请求支援! ”第一时间,市卫生局接到了地震报告,立即启动了一级预警。

随后,市急救中心卫生应急先遣队赶到现场,迅速搭起了临时医疗点,为陆续送来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

这是我市代号“生命守卫2013”的大型卫生应急综合演练的一幕。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自2003年非典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被纳入日程。通过10年的建设,我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已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

尽管已经事过10年,但肖邦忠表示:“其实我们一直没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

广东在非典后曾对部分人群的血清进行检测,发现有少数人对SARS 病毒抗体呈现弱阳性。他们并非原来登记在册的非典患者,弱阳性说明他们可能原来不知不觉感染了SARS 病毒,又不知不觉自愈了。这说明非典病毒在2003年前就可能存在人群中,只是变异较少、毒性较弱。

“病毒的未知数太多,非典会不会重来,谁也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肖邦忠认为,随着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新发性传染病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及时干预、

卫生防疫消杀车

取代以往人工背负喷雾器消毒的方式,主要用于大面积消毒杀虫,最远喷射距离40米,一次性消杀面积可达到10万平方米。

移动医院

我市卫生应急能力处国内一流水平

本报记者

李珩

移动医院内,医护人员正在为重伤者做手术。

一流的卫生应急队伍

“重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是从2003年才开始起步的。”市卫生局应急办主任杨荣刚回忆,当年非典暴发时才发现,根本没有一个部门专门来统一协调处理这样大规模的突发疫情。最后,不得已由卫生局办公室顶了上去,具体工作人员就是当时在办公室分管文秘工作的杨荣刚。

2005年,市卫生局开始筹备应急办,杨荣刚成了当然人选,时至今日已经8年。

“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可以说是从无到有。”杨荣刚说,目前全市39个区县(含万盛经开区)都设置了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指定办公室承担管理职责。

卫生应急专家方面,我市分别建立了市级和区县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共1074人。

“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就尤为重要。”杨荣刚称,目前我市已建成一支由64人组成的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一支100人的市级卫生应急队伍;除万盛经开区外,所有区县均已建立了各自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人数共计3503人;市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医疗救援队共15支590人,其中每个综合医院50人,每个专科医院30人。“无论是数字还是装备及医疗水平,这些队伍在全国都属于一流水平。”

依托重医附属第一医院、市急救医疗中心、市中毒控制中心和市卫生局机关建立。移动医院包括指挥、医疗和后勤三大系统,共有各类车辆18台(包括手术车、门诊车、X 光车、特检车、药械车、血液车、消毒车及后勤保障等),各类帐篷13顶。移动医院每昼夜可救治伤病员300人,完成手术20台,住院留置伤员40人。

现场洗消车

2013年1月17日,救援人员在“生命守卫2013”大型卫生应急综合演练中搭建充气帐篷。

2013年1月17日,卫生应急队员在“生命守卫2013”的大型卫生应急综合演练中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治。

市政府已经累计下发卫生应急预案10个

除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外,卫生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该启动什么样的程序,哪些部门该负责哪些职责。

市卫生局副局长方明金表示,自非典后,截至2012年底,全市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卫生应急专项预案和单项预案达10个,以各区县政府名义下发的卫生应急专项和单项预案达224个,以市卫生局名义下发的卫生应急预案16个,以各区县卫生局名义下发的卫生应急预案达514个。“这些预案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应急工作将有条不紊地开展。”

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上,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和市卫生局依托市内大型医药企业建立了3000万元的市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同时依托市疾控中心、市急

救中心、市职业病防治院、重医大附一院、市中医院,储备了200万元的紧急医学救援物资。全市39个区县中,35个区县都建立了本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物资价值1480.6万元。

“总体来说,我市卫生应急能力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方明金称,以前应急只是卫生部门的事,但如今却形成了很好的部门联动机制。比如猪流感暴发时,除卫生防控外,社区、学校都动了起来,加大宣传力度,疫情很快就控制住了。

提高大规模伤员处置能力

“重庆也有一些不足。”杨荣刚指出,比如在传染病发生时,临床医务人员是否有判断传染病的意识和经验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些,就难以在疫情发生的早期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疫情,传染病很可能就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开来。因此,未来我市将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树立防控意

识,提高防治能力和水平。

让杨荣刚担心的还有,重庆地形特殊,一旦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事件,当有大量的伤员需要救治时,卫生应急队伍能否啃得下这块硬骨头?为此,近年我市也增加了卫生应急综合演练的强度,以提高“实战”能力。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地,杨荣刚表示,未来我市也将以各类学校为重点监测对象,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切实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随着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逐步完善,力争到2015年,我市将建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卫生应

“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急体系,

件发生总数比上个五年下降20%,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320/10万,农村、学校等重点地区和单位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现场洗消。

配有密闭式公众洗消帐篷、电动充气泵、洗消排污泵等,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洗消系统,可同时对8名伤病员进行全身洗消及局部洗消。洗消帐篷一次充气后可连续使用2周以上,还可做临时会议室、指挥部、紧急救护场所等。

(记者李珩整理)

现场直击

从死神手中夺回重症甲流患者

本报记者

夏帆

当晚7点半,吴亚梅正在家中吃饭,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我们对标本进行了实验分析,确定了,两个病人都是甲流!”李勤在电话那头说。

“我当时脑里一片空白。”令吴亚梅紧张的是,呼吸科的ICU 病房里有16个重症病人,万一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吴亚梅当即匆匆赶往病房。路上她做了两件事。其一,向院长汇报,要药房申请30份奥司他韦,用于重症病人和接触过病人的医生预防甲流;其二,向卫生局和市应急办领导汇报疫情。

当晚10点,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带着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的相关专家赶到重医附一院,

展开大型会诊。

很快,医院把感染科二楼隔离出来,成立了一个封闭的甲流病房,并成立诊治处,调集全市的力量来成立治疗。为抢救两名甲流患者,医院组成了20年来“最豪华”的诊疗阵营:19名医生中,职称最低的都是副教授,其中一半是海归。

凌晨3点,病房搭建完成,两名甲流病人转移过去,得到快速治疗。

很幸运,患者从死亡线上挺了过来,应“

急预案启动的快慢和诊治时间密切相关。早治疗、早预防,才能病死率更低。”吴亚梅说。

(本版图片除属名外均由记者熊明摄)

吴亚梅在传染病房查看病人。(吴亚梅提供)

“吴教授,ICU (重症监护室)有两名病人呼吸困难,病情严重,快回来看看!”2009年10月3日,吴亚梅接到同事的电话后火速赶回重医附一院。在呼吸内科ICU 病房,两名女病人呼吸急促,只能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

“这名是刚生完小孩的产妇。”吴亚梅是呼吸内科的权威专家,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她拿过产妇严苗的检测数据一看:呼吸急促,心率每分钟130多次。数据比正常人高出一倍,生命危在旦夕!

“需要马上插管!”在同事的帮助下,吴亚梅为两名病人实施了紧急气管插管术。这时,同事却道出另一个担忧:“病人情况看起来很像甲型H1N1流感(下简称甲流) 。”甲流?!吴亚梅立即警惕起来:来势汹汹的甲流,有媒体把它比作是第二次SARS ,已成为了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年5月,全国出现第一例甲流患者。重庆为了应对甲流,已提前做好了预防准备,吴亚梅就是重庆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但近5个月来,我市尚未出现一例重症患者。

吴亚梅琢磨着,马上追问同事:“病人的标本送了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吴亚梅立即给专家组另一位成员———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李勤打去电话。经专家组同意,甲流防治的紧急预案正式启动。

此时,离病人送入医院不到12小时。


相关内容

  • 全民皆兵防"非典"
  • 世界卫生组织10月6日在日内瓦再次警告,鉴于目前一些国家的医学实验室缺乏可靠的安全措施等原因,"非典"在今年11月份有复发的危险. 世卫组织防治传染病负责人罗迪埃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非典"病毒的传染虽然已于今年6月份在全球完全得到控制,但9月份一位在新加坡实 ...

  • 社会学概论期中论文
  • 社会学概论期中论文--论集合行为 首先系统地介绍一下"集合行为"这一概念及其特征和产生条件.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具有以下4个特征: (一)自发性:参加集合 ...

  • 王志:我和[面对面]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CCTV.com 更新时间:2009-9-28 去年此时,<面对面>栏目和主持人王志因为"非典"报道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悉和认可,今天,刚刚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的王志转换角色敞开心扉,讲述他和<面对面>的成长经历. [精彩对白]: 沈 ...

  • 高三学生自述:"非典"不能成为第二种压力
  •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如期举行.北京市的高考时间是6月7日和8日两天.今年北京市共有81266名学生报名参加高考. 由于非典疫情的出现,从4月23日至5月21日,正在复习应考关键时期的北京高三学生放假在家.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同学的切磋,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心态是怎样的? 从4月23日宣 ...

  • 关于"非典"的三个经济学谬误
  • 作者:卢周来 中国产经新闻 2003年07期 传媒时代的残酷性大约在于:任何一个突发性灾难事件,在给局中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为媒体以及"知识人"创造了"吸引眼球"的机会."非典"一出,各路经济学家就"非典"引发的经济话题 ...

  • 柔软却有万钧之力的水流
  • <看见>是一本我等了好久的书.它并不深奥,我读得却一点不轻松.多少次,读读停停,合书冥想,或喜或悲,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一点什么--终于花了数个晚上我方才慢慢读完. 柴静的"看见"始于她与陈虻的相识.<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中,她说陈虻问她做新闻关心什么? ...

  • CSR非典禽流感登革热宣传培训
  • **********有限公司 非典禽流感登革热 非典即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其病原体是 变异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严重急性吸系统综合征"(简称 SARS ). 非典的症状在于发热.头痛.乏力.干咳.少痰.全身酸痛.部分病 人有呼吸困难症状和少数进展为 ...

  • 2004年上学期医务室工作总结
  • 本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个平常的学期中,医务室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非典”的突然侵袭,不但要完成日常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食品卫生等工作,还要担负起学校抗击“非典”一线的各项工作。在校领导及处室领导的指挥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保证了全校师生的健康,为抗击“非典”做出了贡献。 “非典”对全国的侵 ...

  •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
  • 第5期张 杰 蒋晓丽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 185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 张 杰 蒋晓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地震.飞机失事.矿井塌方以及病毒传染.恐怖袭击等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