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如果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是稳定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用批评这个工具是不好用的。而且会越批孩子的毛病越改不掉。事实上,很多家长就是用批评把孩子的缺点毛病给固定下来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使用。
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评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 适用批评的场合。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说犯错误是常态,把事情做对是特例。
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没有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误,那么你批评他,他会不服而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你正确的话他也听进去了;或者把他给批傻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了,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所以对孩子进行批评的场合是:
(1)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2)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
2. 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行为”而不能指向“人本身”,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我们必须了解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批评孩子的行为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此“行为”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孩子是撒谎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么做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并且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3. 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例:
如果你的孩子是晚上5点钟放学,孩子7点半才回家,在5点10分时老师就来电话告诉你说孩子5点钟就放学了,7点10分时网吧的老板打来电话说你的孩子还欠他十元钱。也就是说你已经知道孩子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回来后,你问他干什么去了,他撒谎说老师补课了。这样你怎样去批评他呢?这时你应该盯着他的眼睛,愤怒地问他:“老师真的补课了吗?”然后没等他回答就直接告诉他:“老师5点10分打电话来说你们5点钟就放学了;而网吧老板7点10分打来电话,说你还欠人家10块钱。你竟然撒谎说老师补课了,你怎么能这么做呢?你要知道撒谎是人最恶劣的行为,是一个人灾难的根源。我一直对你诚实,而你却跟我撒谎,你太让我伤心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你这么做对吗?好了,尽管你这次撒谎了,我依然还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下次不会再做这样的事了,对吗?只要你以后不再撒谎,那我们就忘了这件事吧。”
你会正确表扬孩子吗?
表扬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对时或取得成绩时,家长应该及时做的行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的家长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区。很多家长怕一表扬孩子,孩子就骄傲自满,从此不再努力而荒废学业。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在该表扬孩子的时候,三缄其口。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的热情,也失去了把已取得的成绩发扬光大的动力。
其实,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是缘于无知,而不是表扬。当孩子不知道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当成顶峰了,以为到达终点了。这深层的原因是孩子在内心里选的参照系比较低,他专门跟比他差的人进行比较,因此得出了自己比所有人都强的错误结论。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家长需要做另外的动作,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进而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
表扬是把孩子的动力给激发出来,我们不能因为激发孩子的动力可能伴随有孩子不知深浅而骄傲自满,就放弃表扬而让孩子失掉动力。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正确的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同时再用鼓励、确认等其他手段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无止境而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事实上,只有不正确的表扬才可能导致孩子骄傲自满。应该讲,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表扬,而是无原则地夸大其词地乱说一顿。
有一位母亲对我说:“博士,你说的道理我都承认,可是这‘表扬’不行。我儿子就是不能表扬,我一表扬他,他就找不着北。”
我让她把儿子领来,当着我的面来表扬孩子。这位母亲是这样表扬孩子的:“哎呀!儿子,你太厉害了,你比你爸厉害,你比我厉害,你们班级你最厉害,全世界你最厉害了!”我当时就忍不住笑了。
我对那位母亲说:“你怎么知道你儿子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你这纯属是胡说八道。”
像这样的无原则地瞎说,自然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真的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了。
正确的表扬根本就不会使孩子骄傲自满。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表扬,我们才能既鼓舞起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使孩子骄傲自满。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把目光盯在被教育者的缺点上,把力气使在改掉孩子的缺点上。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只要改掉了缺点,就只剩优点了。这种教育思想是极端错误的,它没有看到在孩子身上,一切都是处在生成阶段。如果我们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所谓“缺点”上,就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多么的差,因为此时他的优点还没有产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孩子感觉他是劣等的,他的自我价值会降到最低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人在强烈的自卑感的控制下,他的表现会极端畏缩,他的潜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
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确认放大原理”:在我们人身上,当我们把目光盯在哪点上,被盯的那点就会放大。在我们自我生命里,我们把注意力持续地放在什么事情上,那个事情就会在我们真实的生命里呈现出来。当我们的家长持续地把注意力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会把孩子的缺点给放大了。而如果我们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会把孩子的优点给确认放大了。
家长的目光就像阳光一样,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一样。当我们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像阳光照在优点的种子上,使优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反之,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像阳光照在缺点的种子上,使缺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当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他会产生出自我完善的欲望,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2. 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
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
(1)陈述事实。
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3)表达感受。
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家长为孩子高兴,表明良好的行为和成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替孩子高兴,家长是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而家长自己高兴,传达了一个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绩,
家长就高兴,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不高兴。家长无形之中把自己牵扯进去了,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当事人,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表达期望。
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要求。要知道,一旦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认为家长对自己目前的成绩还是不满意,由此产生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的压力感,这就使得表扬的作用大打折扣。我们在这里一定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绝对不能让孩子感到他是为家长学习或为家长做事。家长只是为孩子高兴,他学习不好,家长也没有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够轻装上阵。
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
(5)身体接触。
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
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人是一种奇妙的动物,身体的接触会比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很多家长,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与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冷淡,很少与孩子有身体接触。甚至,连温柔体贴的话都不说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苛责埋怨与批评。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孩子的动力已经丧失殆尽。
所以,家长们要记住,要想让孩子改变,那么家长必须先改变。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先突破自我的局限,做出相应的动作,我们才能指望孩子有优秀的表现。
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美国一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
孩子初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由于他的能力为零,所以在孩子最初的生命经历中,绝大多数的感觉记忆是失败的经验。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使得他对所处的周遭环境,充满恐惧。如果没有成年人耐心指导和训练,他很难自动学会复杂的人类行为。只有作为成年人的家长站在孩子的背后不断地鼓励孩子,孩子才能逐渐地学会做各种事情,其中包括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的学习。孩子通过学会做一些事情的经历,累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逐渐地建立初步的自信。
我们绝大多数家长,都不知道鼓励的重要性,而知道如何鼓励孩子的家长就更少了。要想真正把孩子培养成自信的人,家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鼓励孩子。为此我们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1. 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要知道,人是宇宙的精灵,他身上具有几乎无限的潜在的能力。只要经过适当的开发,任何事都可以学会。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做家长的成年人,必须给孩子以鼓励。通过家长的鼓励,家长传达对孩子能力的信任,对孩子人格的信任的良性信息。这种被人信任的信息,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上推力。使得孩子有了力量来克服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困难。
2. 鼓励孩子是我们家长每天要做的动作。
孩子是一个在成长中的人,他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而他的价值观也在建立之中。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不会自动把事情做对,他出差错是完全正常的。当孩子是因为能力问题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把事情做对的技巧。并通过鼓励把孩子从挫折感中拉出来;当孩子因为不知道什么对错而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并用鼓励把孩子从迷茫中解救出来。
3.“没关系,下次再来!”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该用这句话,打消孩子的失败感。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要远远超过我们成年人:首先,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足,需要系统训练。其次,他们的行为被用预先制定的统一标准(考试卷)来衡量。第三,参与竞争的人数众多(每班人数70-80人)。第四,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被打骂不让吃饭。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一个班级学生的家长,组成一个新班级,让他们学习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课程,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的孩子相同,给他们的生存与学习环境也与他们的孩子相同。我敢说,有一半的家长会进精神病院。
很多家长自己在童年时,就没有学好,当轮到他的孩子学习时,他早已经忘记了童年的感受。当孩子没有学习好某一科功课时,他们就对孩子严厉惩罚,仿佛孩子能学习好而故意不学好。其实如果孩子能学习好,没有孩子故意不学好,能考100分,没有孩子故意考30分。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牢记,孩子是在成长中的人,他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满怀慈悲之心,用鼓励来恢复孩子的勇气。
4.“没问题,我相信你!”
当孩子遇到不敢做的事情时,家长应该用这句话来鼓起孩子的勇气。
孩子在学习、交友和学校集体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没有做过的事情,心中充满恐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做家长的随时准备给孩子以鼓励。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来自家长的鼓励。当家长不断地告诉孩子“没问题,我相信你”时,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力量,才勇敢地面对他生活中的难题。
5. 鼓励的通用公式: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
为了恢复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家长不但用语言告诉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动孩子去尝试或再试,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有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等方式,把信任和力量传达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使他们恢复勇气和自信。
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如果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是稳定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用批评这个工具是不好用的。而且会越批孩子的毛病越改不掉。事实上,很多家长就是用批评把孩子的缺点毛病给固定下来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使用。
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评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 适用批评的场合。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说犯错误是常态,把事情做对是特例。
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没有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误,那么你批评他,他会不服而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你正确的话他也听进去了;或者把他给批傻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了,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所以对孩子进行批评的场合是:
(1)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2)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
2. 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行为”而不能指向“人本身”,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我们必须了解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批评孩子的行为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此“行为”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孩子是撒谎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么做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并且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3. 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例:
如果你的孩子是晚上5点钟放学,孩子7点半才回家,在5点10分时老师就来电话告诉你说孩子5点钟就放学了,7点10分时网吧的老板打来电话说你的孩子还欠他十元钱。也就是说你已经知道孩子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回来后,你问他干什么去了,他撒谎说老师补课了。这样你怎样去批评他呢?这时你应该盯着他的眼睛,愤怒地问他:“老师真的补课了吗?”然后没等他回答就直接告诉他:“老师5点10分打电话来说你们5点钟就放学了;而网吧老板7点10分打来电话,说你还欠人家10块钱。你竟然撒谎说老师补课了,你怎么能这么做呢?你要知道撒谎是人最恶劣的行为,是一个人灾难的根源。我一直对你诚实,而你却跟我撒谎,你太让我伤心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你这么做对吗?好了,尽管你这次撒谎了,我依然还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下次不会再做这样的事了,对吗?只要你以后不再撒谎,那我们就忘了这件事吧。”
你会正确表扬孩子吗?
表扬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对时或取得成绩时,家长应该及时做的行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的家长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区。很多家长怕一表扬孩子,孩子就骄傲自满,从此不再努力而荒废学业。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在该表扬孩子的时候,三缄其口。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的热情,也失去了把已取得的成绩发扬光大的动力。
其实,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是缘于无知,而不是表扬。当孩子不知道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当成顶峰了,以为到达终点了。这深层的原因是孩子在内心里选的参照系比较低,他专门跟比他差的人进行比较,因此得出了自己比所有人都强的错误结论。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家长需要做另外的动作,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进而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
表扬是把孩子的动力给激发出来,我们不能因为激发孩子的动力可能伴随有孩子不知深浅而骄傲自满,就放弃表扬而让孩子失掉动力。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正确的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同时再用鼓励、确认等其他手段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无止境而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事实上,只有不正确的表扬才可能导致孩子骄傲自满。应该讲,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表扬,而是无原则地夸大其词地乱说一顿。
有一位母亲对我说:“博士,你说的道理我都承认,可是这‘表扬’不行。我儿子就是不能表扬,我一表扬他,他就找不着北。”
我让她把儿子领来,当着我的面来表扬孩子。这位母亲是这样表扬孩子的:“哎呀!儿子,你太厉害了,你比你爸厉害,你比我厉害,你们班级你最厉害,全世界你最厉害了!”我当时就忍不住笑了。
我对那位母亲说:“你怎么知道你儿子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你这纯属是胡说八道。”
像这样的无原则地瞎说,自然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真的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了。
正确的表扬根本就不会使孩子骄傲自满。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表扬,我们才能既鼓舞起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使孩子骄傲自满。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把目光盯在被教育者的缺点上,把力气使在改掉孩子的缺点上。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只要改掉了缺点,就只剩优点了。这种教育思想是极端错误的,它没有看到在孩子身上,一切都是处在生成阶段。如果我们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所谓“缺点”上,就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多么的差,因为此时他的优点还没有产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孩子感觉他是劣等的,他的自我价值会降到最低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人在强烈的自卑感的控制下,他的表现会极端畏缩,他的潜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
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确认放大原理”:在我们人身上,当我们把目光盯在哪点上,被盯的那点就会放大。在我们自我生命里,我们把注意力持续地放在什么事情上,那个事情就会在我们真实的生命里呈现出来。当我们的家长持续地把注意力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会把孩子的缺点给放大了。而如果我们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会把孩子的优点给确认放大了。
家长的目光就像阳光一样,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一样。当我们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像阳光照在优点的种子上,使优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反之,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像阳光照在缺点的种子上,使缺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当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他会产生出自我完善的欲望,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2. 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
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
(1)陈述事实。
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3)表达感受。
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家长为孩子高兴,表明良好的行为和成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替孩子高兴,家长是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而家长自己高兴,传达了一个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绩,
家长就高兴,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不高兴。家长无形之中把自己牵扯进去了,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当事人,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表达期望。
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要求。要知道,一旦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认为家长对自己目前的成绩还是不满意,由此产生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的压力感,这就使得表扬的作用大打折扣。我们在这里一定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绝对不能让孩子感到他是为家长学习或为家长做事。家长只是为孩子高兴,他学习不好,家长也没有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够轻装上阵。
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
(5)身体接触。
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
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人是一种奇妙的动物,身体的接触会比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很多家长,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与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冷淡,很少与孩子有身体接触。甚至,连温柔体贴的话都不说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苛责埋怨与批评。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孩子的动力已经丧失殆尽。
所以,家长们要记住,要想让孩子改变,那么家长必须先改变。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先突破自我的局限,做出相应的动作,我们才能指望孩子有优秀的表现。
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美国一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
孩子初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由于他的能力为零,所以在孩子最初的生命经历中,绝大多数的感觉记忆是失败的经验。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使得他对所处的周遭环境,充满恐惧。如果没有成年人耐心指导和训练,他很难自动学会复杂的人类行为。只有作为成年人的家长站在孩子的背后不断地鼓励孩子,孩子才能逐渐地学会做各种事情,其中包括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的学习。孩子通过学会做一些事情的经历,累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逐渐地建立初步的自信。
我们绝大多数家长,都不知道鼓励的重要性,而知道如何鼓励孩子的家长就更少了。要想真正把孩子培养成自信的人,家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鼓励孩子。为此我们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1. 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要知道,人是宇宙的精灵,他身上具有几乎无限的潜在的能力。只要经过适当的开发,任何事都可以学会。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做家长的成年人,必须给孩子以鼓励。通过家长的鼓励,家长传达对孩子能力的信任,对孩子人格的信任的良性信息。这种被人信任的信息,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上推力。使得孩子有了力量来克服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困难。
2. 鼓励孩子是我们家长每天要做的动作。
孩子是一个在成长中的人,他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而他的价值观也在建立之中。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不会自动把事情做对,他出差错是完全正常的。当孩子是因为能力问题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把事情做对的技巧。并通过鼓励把孩子从挫折感中拉出来;当孩子因为不知道什么对错而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并用鼓励把孩子从迷茫中解救出来。
3.“没关系,下次再来!”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该用这句话,打消孩子的失败感。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要远远超过我们成年人:首先,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足,需要系统训练。其次,他们的行为被用预先制定的统一标准(考试卷)来衡量。第三,参与竞争的人数众多(每班人数70-80人)。第四,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被打骂不让吃饭。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一个班级学生的家长,组成一个新班级,让他们学习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课程,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的孩子相同,给他们的生存与学习环境也与他们的孩子相同。我敢说,有一半的家长会进精神病院。
很多家长自己在童年时,就没有学好,当轮到他的孩子学习时,他早已经忘记了童年的感受。当孩子没有学习好某一科功课时,他们就对孩子严厉惩罚,仿佛孩子能学习好而故意不学好。其实如果孩子能学习好,没有孩子故意不学好,能考100分,没有孩子故意考30分。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牢记,孩子是在成长中的人,他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满怀慈悲之心,用鼓励来恢复孩子的勇气。
4.“没问题,我相信你!”
当孩子遇到不敢做的事情时,家长应该用这句话来鼓起孩子的勇气。
孩子在学习、交友和学校集体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没有做过的事情,心中充满恐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做家长的随时准备给孩子以鼓励。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来自家长的鼓励。当家长不断地告诉孩子“没问题,我相信你”时,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力量,才勇敢地面对他生活中的难题。
5. 鼓励的通用公式: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
为了恢复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家长不但用语言告诉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动孩子去尝试或再试,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有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等方式,把信任和力量传达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使他们恢复勇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