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班级:B110931

姓名:李金锁(B11093131)

手机号 [1**********]

焦鹏飞(B11093132)

邱俊友(B11093133)

杨 皓(B11093129)

赵 帅(B11093130)

摘 要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主要在社会性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相对来说,中国的社会进程也有了前进,对于中国早日认清世界状况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 海关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首先,不得不详细的介绍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始末。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

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年5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11月8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如此顺利而不加条件反对的签订条约,让英法侵略者的贪欲无限的膨胀,1859年6月20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这场突如其来的没来由的战役,让清军措手不及,只能被迫还击,马克思在论述这场战

役时指出:“中国当局不是反对英国使节前往北京,而是反对英国武装船只上驶白河。难道法国公使留驻伦敦的权利就能赋予他率领一支法国武装远征队强行驶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就算是中国人必须接纳英国的和平公使入京,他们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也是完全有理的。中国人这样,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人性的贪念让他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将“万园之园”化为一堆堆败瓦颓垣。参与焚烧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1860年10月,无力抵抗的清廷由奕出面与英法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在清朝统治者的带领下,驶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千万万中国人民都面临着一种命运——用枪炮和鲜血来换取国家的主权独立与民族自由!

二、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

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

两次战争用武力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在此便不得不先谈一下清代海关的变化。

早期,清政府对西方各国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当英皇派遣使团出使中国,试图与清政府建立相对开放自由的贸易关系是,当时执政的乾隆皇帝一口回绝,理由倒也简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可是现在,西方殖民主义者不仅用武力叩开中国国门,而且用凶残的暴力将中国的海关自主权硬生生地剥离,更有一些殖民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列强共同争夺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机构,事实上是很难行得通的。”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二)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国封建政权。英、美、俄、法等国的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此时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相适应是封建政权的显著买办化。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本身的变化上说,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军

事、技术,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关系更密切的买办化官僚产生了,即所谓的洋务派。他们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扩大本集团的势力,开展各种洋务活动。

前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官僚军阀,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所谓的“自强新政”。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上海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高昌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由马格里(生于苏格兰,咸丰八年随英国侵略军来华,任第99联队军医)督办的金陵制造局。但这些企业大都工作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即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后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洋务派从军事工业转而举办一系列民用企业,以供应军用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运输、以“求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72年在上海创立的轮船招商局,1876年筹办的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均为官僚商办企业,也是北洋系买办官僚所凭借的经济体系。洋务派兴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来维护封建统治,并增强本集团的实力和财富。这些资本主义企业实际上就包含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中国的资本主义在这些企业中缓慢的成长。

(三)自然经济的解体

自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到清朝也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国家的整个经济部门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衰落的状况;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国资本入侵的冲击下,逐步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1840年后频繁的国内国外战争,不仅耗空了国库,而且让各省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依赖着大量土地的小农经济发展迟缓,而耕种技术长期的落后,更加速了其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曾在最初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有过顽强的抵抗,但时间短收效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各国的权益扩大和侵略活动的加强,陈旧的封建经济难以抵抗强大的新兴的的资本主义,开始了普遍解体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是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并规定关税协定和给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样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其解体的具体表现为:

1、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及其与农业的分离。从鸦片战争,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轻笑开始广泛解体。(小生产与机器大生产难以竞争)标

志着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以耕织结合为主的自然经济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引起的重大变化就是堵死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正常道路,是解体后的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

2、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农业产品商品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茶、桑、烟草、豆类和罂粟等种植的扩大和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商品率的提高。以罂粟为例: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合法化,腐朽的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禁烟能力,却鼓动农民种植罂粟以增加税收。1856年,罂粟在云、贵、川三省已经“连畦接畛”了;苏皖浙省,年产烟达73万担,烟田2303亩;山西几乎“无县无之”;东三省“种罂粟者不下十之六七。”粮食商品化程度,是考察自然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后,地区经济作物的广泛扩种占用了原有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导致该地区对于外地粮食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和商埠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也同时大增,“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友10%增长至16%;然而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却是外国资本主义破坏城乡手工业和加紧掠夺农产片,尤其是所需要经济作物原料的结果。”

从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时期内,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倾销下,与农业结合的手工业尤其是棉纺织手工业开始解体,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于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原料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也迅速扩大,广大农民又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供给者,

中国农业经济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四)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为封建社会,主要矛盾为中国内部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户,国内阶级矛盾逐渐下降为次要矛盾,而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

(五)财政更加困难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政府在财政上就已经是国库亏空、入不敷出。而《南京条约》又迫使清政府向英国支付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加之列强继续向中国走私鸦片、大肆倾销商品、控制贸易,致使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不断增加税收,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最终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六)新思想萌发

封建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 鸦片战争的炮声,把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而发出“外抗强敌,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海之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振兴。但本质上还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虽然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对西方资本主义

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是不深刻的。但他们却开启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大门,他们无愧是中国近代首先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勇精神。新思想的萌发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启迪和召唤着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它是近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七)其他方面

以上着重分析的几个方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对中国历史影响较为长远和深刻的方面,下面来描写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依然存在的几个其他方面。

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中国社会还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如:1866年的上海发昌机器厂,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这些企业构成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另一方面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出现,使得中国产生了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他们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并在此后30年的时间内,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

另外在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效法和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的思想,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后逐步发展为维新思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辱的新思潮,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

三、结束语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着饱经了109年战火纷争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过上尊严、自由和平的生活。但是已经过去的战争不能只是活在我们的回忆当中,我们要居安思危,认清社会现实,了解世界形势,时刻谨记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尊自强,从此永不遭受如此屈辱。

参考文献

1、肖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上、下册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2、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4、李侃等:《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中国近现代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班级:B110931

姓名:李金锁(B11093131)

手机号 [1**********]

焦鹏飞(B11093132)

邱俊友(B11093133)

杨 皓(B11093129)

赵 帅(B11093130)

摘 要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主要在社会性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相对来说,中国的社会进程也有了前进,对于中国早日认清世界状况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 海关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首先,不得不详细的介绍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始末。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

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年5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11月8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如此顺利而不加条件反对的签订条约,让英法侵略者的贪欲无限的膨胀,1859年6月20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这场突如其来的没来由的战役,让清军措手不及,只能被迫还击,马克思在论述这场战

役时指出:“中国当局不是反对英国使节前往北京,而是反对英国武装船只上驶白河。难道法国公使留驻伦敦的权利就能赋予他率领一支法国武装远征队强行驶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就算是中国人必须接纳英国的和平公使入京,他们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也是完全有理的。中国人这样,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人性的贪念让他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将“万园之园”化为一堆堆败瓦颓垣。参与焚烧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1860年10月,无力抵抗的清廷由奕出面与英法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在清朝统治者的带领下,驶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千万万中国人民都面临着一种命运——用枪炮和鲜血来换取国家的主权独立与民族自由!

二、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

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

两次战争用武力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在此便不得不先谈一下清代海关的变化。

早期,清政府对西方各国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当英皇派遣使团出使中国,试图与清政府建立相对开放自由的贸易关系是,当时执政的乾隆皇帝一口回绝,理由倒也简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可是现在,西方殖民主义者不仅用武力叩开中国国门,而且用凶残的暴力将中国的海关自主权硬生生地剥离,更有一些殖民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列强共同争夺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机构,事实上是很难行得通的。”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二)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国封建政权。英、美、俄、法等国的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此时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相适应是封建政权的显著买办化。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本身的变化上说,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军

事、技术,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关系更密切的买办化官僚产生了,即所谓的洋务派。他们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扩大本集团的势力,开展各种洋务活动。

前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官僚军阀,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所谓的“自强新政”。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上海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高昌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由马格里(生于苏格兰,咸丰八年随英国侵略军来华,任第99联队军医)督办的金陵制造局。但这些企业大都工作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即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后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洋务派从军事工业转而举办一系列民用企业,以供应军用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运输、以“求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72年在上海创立的轮船招商局,1876年筹办的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均为官僚商办企业,也是北洋系买办官僚所凭借的经济体系。洋务派兴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来维护封建统治,并增强本集团的实力和财富。这些资本主义企业实际上就包含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中国的资本主义在这些企业中缓慢的成长。

(三)自然经济的解体

自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到清朝也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国家的整个经济部门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衰落的状况;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国资本入侵的冲击下,逐步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1840年后频繁的国内国外战争,不仅耗空了国库,而且让各省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依赖着大量土地的小农经济发展迟缓,而耕种技术长期的落后,更加速了其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曾在最初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有过顽强的抵抗,但时间短收效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各国的权益扩大和侵略活动的加强,陈旧的封建经济难以抵抗强大的新兴的的资本主义,开始了普遍解体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是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并规定关税协定和给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样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其解体的具体表现为:

1、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及其与农业的分离。从鸦片战争,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轻笑开始广泛解体。(小生产与机器大生产难以竞争)标

志着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以耕织结合为主的自然经济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引起的重大变化就是堵死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正常道路,是解体后的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

2、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农业产品商品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茶、桑、烟草、豆类和罂粟等种植的扩大和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商品率的提高。以罂粟为例: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合法化,腐朽的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禁烟能力,却鼓动农民种植罂粟以增加税收。1856年,罂粟在云、贵、川三省已经“连畦接畛”了;苏皖浙省,年产烟达73万担,烟田2303亩;山西几乎“无县无之”;东三省“种罂粟者不下十之六七。”粮食商品化程度,是考察自然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后,地区经济作物的广泛扩种占用了原有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导致该地区对于外地粮食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和商埠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也同时大增,“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友10%增长至16%;然而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却是外国资本主义破坏城乡手工业和加紧掠夺农产片,尤其是所需要经济作物原料的结果。”

从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时期内,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倾销下,与农业结合的手工业尤其是棉纺织手工业开始解体,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于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原料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也迅速扩大,广大农民又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供给者,

中国农业经济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四)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为封建社会,主要矛盾为中国内部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户,国内阶级矛盾逐渐下降为次要矛盾,而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

(五)财政更加困难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政府在财政上就已经是国库亏空、入不敷出。而《南京条约》又迫使清政府向英国支付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加之列强继续向中国走私鸦片、大肆倾销商品、控制贸易,致使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不断增加税收,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最终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六)新思想萌发

封建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 鸦片战争的炮声,把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而发出“外抗强敌,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海之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振兴。但本质上还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虽然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对西方资本主义

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是不深刻的。但他们却开启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大门,他们无愧是中国近代首先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勇精神。新思想的萌发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启迪和召唤着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它是近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七)其他方面

以上着重分析的几个方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对中国历史影响较为长远和深刻的方面,下面来描写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依然存在的几个其他方面。

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中国社会还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如:1866年的上海发昌机器厂,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这些企业构成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另一方面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出现,使得中国产生了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他们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并在此后30年的时间内,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

另外在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效法和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的思想,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后逐步发展为维新思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辱的新思潮,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

三、结束语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着饱经了109年战火纷争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过上尊严、自由和平的生活。但是已经过去的战争不能只是活在我们的回忆当中,我们要居安思危,认清社会现实,了解世界形势,时刻谨记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尊自强,从此永不遭受如此屈辱。

参考文献

1、肖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上、下册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2、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4、李侃等:《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中国近现代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相关内容

  • 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疯狂攫取政治经济特权,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中国成为殖民者梦寐以求的地方. ...

  • 从标语的变迁,观文化的变迁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被学者认为是中华大地最早的标语口号之一. 公元前2xx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权衡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之后,陈吴做出"举大计死国"的抉择 ...

  • 尔雅近代中日关系史
  •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已完成 1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2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正确答案:√ 3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 正确答案:× 4 中国的世界史 ...

  •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2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3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4 A Comparison of t ...

  •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2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 3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 4 浅析唐诗翻译的 ...

  •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 厦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第一讲课件! 第一讲.导言:多元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史" 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 二."中国近代史"中的"晚清史":事件与脉络 三.关于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几点建议 四.中国近代史之研究趋势 ...

  • 三年级国防教育教案
  • 我的祖国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的面积.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大好河山.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祖国名胜风光图片(师生共同)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视频<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2.自主交流:你对祖国有哪些了解? 3.教师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祖 ...

  •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历史论文论文
  •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由于有关中国近代化问题涉及如何阐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助于对近代中国发展趋向的认识与把握,进而从较深的层面拓展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并为当前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历史的资鉴,因而逐步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围绕着中国近代 ...

  • 近代中国国情看中国人民革命的必要性,兼评"告别革命论"的错误论调
  • 近代中国国情看中国人民革命的必要性,兼评"告别革命论"的错误论调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