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知识

地震逃生知识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二、地震的类型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

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

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

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

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

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

威胁也就最大。

三、震级和烈度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

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

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

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

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

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

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

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

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

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

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

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

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四、地震主要分布 1

1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

2 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

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

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

国地震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5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

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新疆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

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地区,

广东、福建等地。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观测微观异常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异常,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异常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一、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喷气又发响,翻

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变浑浊、有异味、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冒泡等现象时,

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井或泉通常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当然,

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

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蜻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当然,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地声和地动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

现象,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

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

状光、火样光等。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

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

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

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

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地动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

如果发现以上异常,请不要惊慌,不要随意散布,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2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地震来临时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一、在学校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二、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发生地震时应选择一个安全的地点躲藏,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头靠近墙根,要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有可能时,随手抓住纺织品如枕头、毛巾等捂住鼻子,护住头部和颈部,以免被砸伤或被烟尘呛闷窒息。如有可能,要远离外墙、阳台及门窗,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不要随便点明火,以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震动停止后迅速跑出房屋,撤离到安全地带,以防强余震。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要远离高大建筑物、广告牌、电线杆、高压线、变压器、易燃、易爆设施等危险场所,遇火情不可处于下风,要尽量躲避在上风处。不要在狭窄的地方停留,选择开阔、安全的地方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不能乱跑。

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

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

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高层楼房的人员逃生时不可使用电梯,不要向阳台跑,不能跳楼,也不

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3

3

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知识,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地震发生后自救互救,越早越好。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人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下面我们来简单学习关于自救和互救的知识:

一、自救:

地震时,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应立即躲避到承重墙较多之处如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墙角(图1),或躲在坚固的家具、工作台、机器下面(图2),要尽量放低姿势,头上最好覆以棉被衣服之类软物,以避砸伤。 4

图1 躲于墙角等处逃生 图 2 坚固的工作台等下逃生

要求被埋压人员:(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等待求援。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二、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总之,救人要讲科学。一般应遵循先近后远、先救人后埋尸体、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先救命后救人、先

排险后施救助等原则

(如图

)。

4

地震逃生知识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二、地震的类型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

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

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

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

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

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

威胁也就最大。

三、震级和烈度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

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

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

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

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

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

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

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

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

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

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

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

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四、地震主要分布 1

1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

2 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

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

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

国地震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5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

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新疆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

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地区,

广东、福建等地。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观测微观异常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异常,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异常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一、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喷气又发响,翻

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变浑浊、有异味、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冒泡等现象时,

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井或泉通常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当然,

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

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蜻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当然,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地声和地动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

现象,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

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

状光、火样光等。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

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

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

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

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地动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

如果发现以上异常,请不要惊慌,不要随意散布,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2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地震来临时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一、在学校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二、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发生地震时应选择一个安全的地点躲藏,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头靠近墙根,要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有可能时,随手抓住纺织品如枕头、毛巾等捂住鼻子,护住头部和颈部,以免被砸伤或被烟尘呛闷窒息。如有可能,要远离外墙、阳台及门窗,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不要随便点明火,以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震动停止后迅速跑出房屋,撤离到安全地带,以防强余震。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要远离高大建筑物、广告牌、电线杆、高压线、变压器、易燃、易爆设施等危险场所,遇火情不可处于下风,要尽量躲避在上风处。不要在狭窄的地方停留,选择开阔、安全的地方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不能乱跑。

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

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

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高层楼房的人员逃生时不可使用电梯,不要向阳台跑,不能跳楼,也不

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3

3

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知识,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地震发生后自救互救,越早越好。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人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下面我们来简单学习关于自救和互救的知识:

一、自救:

地震时,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应立即躲避到承重墙较多之处如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墙角(图1),或躲在坚固的家具、工作台、机器下面(图2),要尽量放低姿势,头上最好覆以棉被衣服之类软物,以避砸伤。 4

图1 躲于墙角等处逃生 图 2 坚固的工作台等下逃生

要求被埋压人员:(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等待求援。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二、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总之,救人要讲科学。一般应遵循先近后远、先救人后埋尸体、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先救命后救人、先

排险后施救助等原则

(如图

)。

4


相关内容

  • 地震逃生记1
  • <地震逃生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为西师版小学公共安全与生命教育四年级下册第6课. 课文主要从地震的认识.地震的危害.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等方面 进行讲述,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掌握地震时的逃生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 ...

  • 中心小学地震安全逃生演练活动方案
  • 地震安全逃生演练活动方案 一.演练目的: 1.通过对 地震安全疏散的实战演练,使学生增强 安全意识,掌握 现场逃生的技能. 2.通过各种安全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逃生的基本知识. 3.通过演习锻炼脱离危险的能力,培养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二.演练原则 坚决做到:安全第一,确保有序,责任明确,落实细节. ...

  • 09地理第三组"地震逃生小游戏设计"方案
  • 地震逃生小游戏设计方案 -- 09地理 第三组 灾害:地震(5--6级) 构想逃生场景地:学校教室(二楼或以上) 游戏进行场地:操场等空旷平坦之地 参与人数:15--20人 形式:规则性游戏 一.游戏说明: 本游戏设置六个环节,采用的是按规则游戏,层层淘汰法.参与者围成一个大圈,在教师没有下指令的时 ...

  • 地震来临时怎么办--防震减灾课教学设计(正稿)
  • 地震来临时,怎么办? --"防震减灾"活动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针对学生对发生地震后如何自我防护的意识较淡薄,因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首先采用播放地震纪实视频营造气氛设定情境,提出如何守护自己生命的话题.然后让学生把收集的地震知识资料进行交流,懂得用地震前的防震知识来守护生命. ...

  • 地震时如何逃生
  • <地震时如何逃生>八年级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47 更新时间:2011-10-9 [字体:小 大] 第八课 地震时如何逃生 教 案 [目标定向]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通过对有关地震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增强对地震的认识,提高在地震中逃生的意识和能力. ② ...

  • 西安航天技校地震消防逃生演练应急预案
  • 西安航天技校地震消防逃生演练应急预案 第一条 编制目的.进一步加强学校地震.火灾应急工作,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学校应急处置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条 编制依据.根据<山东省地震应急预案>.青岛市<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地震应急 ...

  • 地震逃生演练方案
  • 山庄中小学2017年地震逃生演练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局关于安全工作的指导精神,积极打造平安校园,切实提高学生的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当遇到地震等地质灾害特殊情况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条不紊的紧急疏散全体师生.特组织地震逃生演练,制订如下地震逃生演练方案. ...

  • 小学防地震安全逃生演练活动预案
  • 武靖小学防地震安全逃生演练活动预案 为了落实县局安全教育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开展校园师生安全逃生演练,以防患于未然,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能力. 一.演练目的: 1.通过对地震安全 ...

  • 地震安全逃生知识
  • 地震安全逃生知识(学习.注意) 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 本章旨在帮助你和家人学会未雨绸缪,以便在大地震时逃生.事先进行备,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冲击.做一些适当的应急储备,并告诉你的家人在灾难中和灾难之后该做些什么. 当灾难发生时,你很可能在72小时之内得不到任何救助.因此,至少要学会如何撑过这72个 ...

  • 2016地震自救逃生演练方案
  • 地震逃生自救演练实施方案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地震给我国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769人死亡,重伤16.4万人的后果: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中,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 2011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