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意义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5)03-0267-04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意义

姜丽丽1,连秀芬1,2, 樊明寿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 010019;2内蒙古兴安盟农业局,乌兰浩特 137400)

摘 要:细胞程序性死亡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而且与植物适应逆境也密切相关。本文就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对植物适应逆境的潜力有新的认识。关键词:细胞;程序性死亡;逆境;适应中图分类号:Q945;Q255  文献标识码:A

Role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adaptation of plant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JIANG Li-Li1, LIAN Xiu-Fen1,2, FAN Ming-Shou1*

(1 College of Agronomy,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19, China; 2 Xingan Colleague

Agricultural Bureau, Wulanhot 137400, China)

Abstract: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recently, since it has significance in plantdevelopment and it correlates with adaptation of plant to environment stress as well. Research progress for theprocess of PCD was summarized and role of PCD in plant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was discussed.Research prospective was also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cell; PCD; stress; adaptation

无论在植物的生殖过程中,还是在植物营养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许多细胞发生自然死亡。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一自然死亡过程是由细胞内业已存在的、由基因编码的代谢过程控制的。所以,人们将这种细胞死亡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早在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观察到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Hooke(166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软木塞细胞实际就是已经完成程序性死亡的细胞,但当时还不了解这一奇特的生命现象,直到1951年Gluchsman在研究两栖类动物的变态现象时才正式提出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的

概念。从此,特别是近20年来在动物上对其发生规律和生理学意义逐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61年,Carl Leopold发表文章阐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形式及对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植物体内也存在PCD过程。植物的一些发育过程,如木质部导管分子的形成等较早地被认为有PCD参与,但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具有许多动物细胞凋亡(apoptosis)的特点。普遍认为籽粒糊粉层细胞的退化消失、根冠细胞的死亡、导管分子的形成、花的发育、大小孢

收稿日期:2004-09-13;修回日期:2005-0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836)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姜丽丽(1978—),女,硕士研究生;连秀芬(1962—),女,高级农艺师;樊明寿(1965—),男,博士,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268生命科学第17卷

子的形成与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胚的发育等都是PCD的结果或有PCD过程[1~6],PCD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7]。近年来,国内几个研究小组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于惠敏(1998)[6]、崔克明(2000)[8]、朱美君(1999)[9]、潘建伟(2000)[3]、宁顺斌(2001)[5]、于明革(2002)、林久生(2002)[4]等先后作过多次综述,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定义、特点、发生的部位、发生机理及调控、PCD的检测方法以及与动物细胞凋亡的异同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重复讨论。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胁迫引起的PCD过程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生理学意义作一论述。1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植物抗病性

许多植物感病后,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株植物会逐渐死亡,但是有一些细胞的死亡被认为是植物抵抗病原物进一步侵染的机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超敏反应(HR)”。HR是由于病原物的一个特异无毒基因和寄主的一个特异的抗病基因之间非亲和互作而引起的[2]。HR表现为受病原物感染的部位迅速出现死斑,由于死亡组织的迅速水解,阻断了病原物的营养供应。同时,水杨酸(SA) 合成增加,发病相关蛋白(PRs)以及植物抗毒素等抗病原物质的积累,限制了病原物的扩散,使植物整体得以保护,这已被广泛认为是植物抗病品种的一个显著特征[10]。细胞染色反应显示HR中死亡的细胞都靠近维管束,表明维管束鞘细胞的死亡,对于阻止病原物进入维管系统,防止病原体的系统传播有积极意义。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植物抗病反应中,特别是HR中的细胞死亡是PCD的一种形式[2,11]。玉米和拟南芥的一些突变体可以在无病原侵染时就出现类似HR的坏死斑(lession),被称为仿坏死突变体(lession mimic mutant)。当这些突变体的基因转录或蛋白质合成被抑制时,即使用细菌或其毒素处理,也不会引起HR,这就表明HR中的细胞死亡是在遗传控制之下的主动过程[1,7,11]。在大豆品种与锈菌互作的过敏反应中观察到DNA梯状条带;在烟草(接种TMV)、大豆、豇豆、番茄(毒素AAL处理)等植物的HR中都发现有脱氧核糖核酸酶活跃表达,并伴有核DNA的片段化;在拟南芥上还发现HR中死亡的细胞表现为细胞质浓缩,最终出现了类似于凋亡小体的结构[11]。DNA梯形条带、细胞质浓缩、凋亡小体等均属于PCD的典型

特征。

关于HR的机理及信号传递等已经有许多研究,而且取得了一些进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病原物也极其复杂。所以,并非所有HR都表现已知的PCD特征,也并非所有植物在受病原物侵染后均表现出HR[7]。2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缺氧胁迫

通气组织(aerenchyma )是植物薄壁组织内一些气室或空腔的集合。许多水生和湿生植物在根、茎内均形成通气组织,其他植物(包括两栖类和陆生植物)在缺氧环境中也分化产生或加速通气组织的发育。通气组织被认为是氧气运入根内的通道,是对淹水缺氧逆境的良好适应。通气组织有两类,即裂生性(schizogenous)和溶生性(lysigenous)。前者具有种属的特异性,是成熟细胞经过有规律的相互分离形成的细胞间空腔,是许多水生植物的基本特性;后者源于一些活细胞的死亡和溶解。虽然在淹水缺氧逆境条件下,根轴皮层部分细胞自溶的过程非常复杂,甚至对接受缺氧信号的靶细胞和行将解体的细胞还难以辨认,但感受缺氧逆境后,皮层薄壁组织中只有部分细胞选择性地发生解体死亡,而周围的细胞还保持完整的现象,这意味着在皮层内细胞的解体是一个调控严格的代谢过程。因此,是一个程序性过程。研究已表明通气组织的形成,包括感受氧的缺乏、信号的产生、原初信号传递,进而诱导乙烯的合成,通过乙烯浓度变化引起级联反应,最终诱导细胞死亡,是一系列联系紧密而有序的过程[12]。乙烯合成抑制剂和乙烯作用抑制剂,如银离子、CoCl2、AVG(aminoethoxyvinlglycine)明显抑制通气组织的形成[11~12],厌氧胁迫会很快引起乙烯合成的增加,这种现象在1~2 h内即可观察到,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是可逆的,即当供氧量增加时,乙烯的合成逐渐减少。所以,普遍认为乙烯是通气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信号物质,其浓度变化可调节通气组织的形成。Ca2+、G蛋白和磷酸激酶也许参与了信号传递过程,在动物细胞中,缺氧信号导致细胞中Ca2+浓度的增加,进而启动受蛋白激酶和磷酸酶调节的蛋白质磷酸化和脱磷酸化过程,这样的连锁反应在植物中也可能发生。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有:Ca2+络合物EGTA和铷红可抑制通气组织的形成;蛋白激酶抑制剂K252a和蛋白激酶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可显著抑制玉米根尖细胞的死亡[13]。这些结果也暗示类似动物体内的信号传导过程介入

第3期姜丽丽,等: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意义269

了植物体内与乙烯感受相联系的信号传递,从而加速了细胞的死亡和通气组织的形成,同时证明皮层细胞的解体是一个主动过程。

3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抗盐性

盐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会破坏许多植物根尖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部分细胞甚至死亡,使根尖乃至植株整体的生长受到抑制,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Katsuhara[14]发现高盐胁迫下的大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具有PCD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林久生和王根轩[15]用20%PEG溶液(-0.63 MPa)对小麦根系进行渗透胁迫,在小麦叶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观察到明显的梯状DNA条带,表明PEG处理诱发了DNA核小体间的断裂,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3'-OH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在PEG诱导小麦叶片死亡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存在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在小麦叶片处于程序性死亡时期,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和电解质泄漏率的增加都比处于坏死时期的慢。宁顺斌等[16]对玉米、水稻和烟草等植物根尖分生组织在高盐胁迫下,细胞死亡的形态和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根尖细胞原生质体皱褶、形态不规则、核物质浓缩、DNA片段化等现象。因此,认为这种盐胁迫诱导的根尖细胞死亡具有PCD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PCD可能是植物抗盐的一种普遍的生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根尖细胞通过局部细胞死亡而主动形成一道死细胞屏障,阻止了盐离子进入植物体的其他组织。Katsuhara等[17~18]研究表明,活性氧(ROS)代谢失衡是盐胁迫导致的植物细胞氧化损伤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原因。陈明等[19]研究发现以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小麦可以明显提高ROS清除酶,如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活性,从而清除因盐胁迫产生的氧自由基或活性氧ROS,或直接清除ROS来保持细胞处于还原状态。近年来,一氧化氮(NO)作为信号分子备受关注,1992年,NO被美国《自然》(Nature)杂志选为明星分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O参与胁迫信号应答,一定浓度的外源NO可抑制或清除由胁迫而产生的活性氧,进而抑制细胞DNA的片段化,缓解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Zhao等[20]的研究还表明,NO 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可通过提高细胞内K /Na比诱导植物的抗盐性。因此,从这一角度理解,宁顺斌等[16]提出的“PCD可能是

植物抗盐的一种普遍的生理机制”就不一定成立。但由于PCD过程极为复杂,其是否在植物抵御或适应盐胁迫中具有积极作用还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4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低温胁迫

Koukalova等[21]研究表明,低温胁迫可以诱导产生PCD,引起烟草BY-2细胞内染色质发生特殊的变化。低温处理早期,DNA被裂解为小片段;低温处理2周以后,核内出现DNA ladder,细胞总活力下降;再延长低温处理时间,培养细胞仍可保持11%活力。这一结果暗示低温处理诱导产生了具有抗低温的细胞群体。宁顺斌等[16]研究也发现,玉米根尖在4℃下处理3周后,能用常规琼脂糖电泳检测出较清晰的DNA梯状图谱,但尚有部分大片段存在。处理4周后,几乎所有的大片段都断裂成小片段。从分子量marker可得出“梯子”是以180bp为单位组成的,由此可见,低温胁迫可以诱导玉米根尖细胞的PCD过程。5 营养胁迫与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Koning(1980)发现缺氮或缺磷可诱导玉米根系皮层细胞解体产生通气组织,Drew(1992)领导的研究小组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Eshel等[22]和樊明寿与张福锁[23]在缺磷的菜豆和小麦等植物的根轴内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在氮磷胁迫条件下,由于光合产物有优先向地下部供应的趋势,植物根系的相对生长量增加,从而导致对光合产物有更多的需求,以维持现有组织的正常代谢,而此时植物叶丛生长变缓,光合面积显著减小,而且叶丛的光合能力也显著减小,同化产物的供给能力明显减弱。因此,器官间对同化物的竞争趋于更加激烈。Fan和Richard[24]研究发现,此时部分皮层细胞解体以及通气组织的形成显著地降低了根部老组织的呼吸消耗,减缓老幼组织间对同化物的竞争,对保证幼嫩组织的正常生长,特别是根系的伸长生长有一定的作用;在皮层薄壁细胞逐渐解体形成通气组织的过程中,胞内所含的氮磷营养被运往生长旺盛部位循环利用,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分的缺乏。

6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金属离子胁迫

Patricia等[25]研究发现,36 µmol/L铝离子胁迫玉米根尖48h时,TUNEL检测呈阳性,发生了PCD。低浓度的Hg2+胁迫时,浮萍叶片细胞抗氧化酶活性足以清除体内活性氧,而一旦Hg2+浓度增高时,活性氧水平超出一定域值,抗氧化酶不能及

270生命科学第17卷

时清理所产生的活性氧,导致了PCD的发生[26]。目前有关金属离子诱导植物PCD的研究很少,在重金属环境污染成为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的今天,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7 小 结

由于植物不能像动物那样通过运动方式来逃避不良环境。因此,植物更容易遭受逆境侵害,但植物在与环境互作中获得了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上面的综述不难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适应逆境的有效方式之一。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坏死的最典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完全由自身基因调控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CD现象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其不仅存在于植物的正常发育(如导管和筛管的分化)过程和抗病过程中,而且还可以被许多外源因子诱导,并在植物的特定部位发生。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主动性,无疑这是植物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动的细胞死亡是植物在长期的胁迫环境中所获得的一种适应机制。利用TUNEL对玉米、水稻、烟草根尖细胞PCD进行的组织化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胁迫诱导的PCD在分子水平上可能随物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因此,可以推测,越是容易发生PCD的植物对外界的不良反应越快,其适应性也越强。对环境胁迫下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机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在细胞水平上理解植物适应胁迫的生理机制,而且有可能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研究手段,同时还可为选育抗逆能力强的作物品种提供理论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Lorrain S, Vailleau F, Balagué C, et al. Lesion mimic mutants:keys for deciphering cell death and defense pathways inplants. Trends Plant Sci, 2003, 8(6): 263~271

[2]

Lam E, Kato N, Lawton M. Programmed cell death, mito-chondria and the plant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Nature,2001, 411(6839): 848~853

[3]潘建伟, 董爱华, 朱睦元. 高等植物的PCD研究进展(一).遗传, 2000, 22(3): 189~192

[4]林久生, 王根轩.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生态适应. 生命科学,2002, 14(4): 232~233

[5]

宁顺斌. 玉米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遗传机制. 常德

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3(1): 68~72

[6]于惠敏. 植物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学通报, 1998, 15(6): 30~37

[7]Greenberg J T. Programmed cell death, a way of life forpl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6, 93: 12094~12097[8]崔克明. 植物细胞程序死亡的机理及其与发育的关系. 植物学通报, 2000, 17(2): 97~107

[9]

朱美君, 王学辰. 植物的编程性死亡.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 35(5): 353~358

[10]杨 征, 蔡陈崚, 宋运淳. 植物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9, 26(5): 439~443

[11]史刚荣. 环境胁迫下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意义. 生物学通报, 2003, 38(5): 3~4

[12]樊明寿, 张福锁. 植物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和生理生态学意义.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1, 38(6): 615~618

[13]Jackson M B, Armstrong W. Formation of aerenchyma andthe processes of plant ventilation in relation to soil floodingand submerge. Plant Biol, 1999, 1: 274~287

[14]Katsuhara M. Cell death and growth recovery of barley aftertransient salt stress. J Plant Res, 2000, 113: 239~243

[15]林久生, 王根轩. 渗透胁迫诱导的小麦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 植物生理学报 , 2001, 27(3): 221~225

[16]宁顺斌, 宋运淳, 王玲, 等. 药物诱导的王米根尖细胞凋亡.植物学报, 2000, 42(7): 693~696

[17]Katsuhara M. Intracellular pH and proton-transport in bar-ley root cells under salt stress: in vivo 31P-NMR study. PlantCell Physiol, 1997, 38(9): 1091~1093

[18]Katsuhara M, Kawasde T. Salt stress induced nuclear andDNA degradation in meristematic cells of barley roots. PlantCell Phyiol, 1996, 37(2): 169~173

[19]

陈 明, 沈文飚, 阮海华, 等. 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4, 30(5): 569~576

[20]Zhao L Q, Zhang F, Guo J K, et al. Nitric oxide functions asa signal in salt resistance in the calluses from two ecotypesof reed. Plant Physiol, 2004, 134: 849~857

[21]Koukalova B, Kovarik A, Fajkus J, et al. Chromatin frag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apoptotic changes in tobacco cellsexposed to cold stress. FEBS Lett, 1997, 414: 289~292[22]

Eshel A, Nielsen K L, Lynch J P. Screening bean genotypesfor differences in phosphoru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sraeli JPlant Sci, 1996, 44: 225

[23]樊明寿, 张福锁. 低磷胁迫条件下植物根内通气组织的形成.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13: 190~193

[24]

Fan M C, Richard J L. Aerenchyma formation and possiblephysiological roles in low P stressed maize roots. FunctPlant Biol, 2003, 30: 1~14

[25]Patricia R S B, Marcelo M, Renato A J. Aluminum-inducedoxidative stress in maize. Phytochem, 2003, 62: 181~189[26]

Xu N, Shi G X, Zeng X M, et al. Damage to DNA primarystructure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in Lemon minor inducedby Hg2+. Acta Phytoecologica Sin, 2003, 27(3): 299~303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5)03-0267-04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意义

姜丽丽1,连秀芬1,2, 樊明寿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 010019;2内蒙古兴安盟农业局,乌兰浩特 137400)

摘 要:细胞程序性死亡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而且与植物适应逆境也密切相关。本文就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对植物适应逆境的潜力有新的认识。关键词:细胞;程序性死亡;逆境;适应中图分类号:Q945;Q255  文献标识码:A

Role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adaptation of plant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JIANG Li-Li1, LIAN Xiu-Fen1,2, FAN Ming-Shou1*

(1 College of Agronomy,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19, China; 2 Xingan Colleague

Agricultural Bureau, Wulanhot 137400, China)

Abstract: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recently, since it has significance in plantdevelopment and it correlates with adaptation of plant to environment stress as well. Research progress for theprocess of PCD was summarized and role of PCD in plant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was discussed.Research prospective was also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cell; PCD; stress; adaptation

无论在植物的生殖过程中,还是在植物营养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许多细胞发生自然死亡。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一自然死亡过程是由细胞内业已存在的、由基因编码的代谢过程控制的。所以,人们将这种细胞死亡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早在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观察到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Hooke(166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软木塞细胞实际就是已经完成程序性死亡的细胞,但当时还不了解这一奇特的生命现象,直到1951年Gluchsman在研究两栖类动物的变态现象时才正式提出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的

概念。从此,特别是近20年来在动物上对其发生规律和生理学意义逐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61年,Carl Leopold发表文章阐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形式及对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植物体内也存在PCD过程。植物的一些发育过程,如木质部导管分子的形成等较早地被认为有PCD参与,但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具有许多动物细胞凋亡(apoptosis)的特点。普遍认为籽粒糊粉层细胞的退化消失、根冠细胞的死亡、导管分子的形成、花的发育、大小孢

收稿日期:2004-09-13;修回日期:2005-0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836)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姜丽丽(1978—),女,硕士研究生;连秀芬(1962—),女,高级农艺师;樊明寿(1965—),男,博士,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268生命科学第17卷

子的形成与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胚的发育等都是PCD的结果或有PCD过程[1~6],PCD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7]。近年来,国内几个研究小组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于惠敏(1998)[6]、崔克明(2000)[8]、朱美君(1999)[9]、潘建伟(2000)[3]、宁顺斌(2001)[5]、于明革(2002)、林久生(2002)[4]等先后作过多次综述,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定义、特点、发生的部位、发生机理及调控、PCD的检测方法以及与动物细胞凋亡的异同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重复讨论。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胁迫引起的PCD过程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生理学意义作一论述。1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植物抗病性

许多植物感病后,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株植物会逐渐死亡,但是有一些细胞的死亡被认为是植物抵抗病原物进一步侵染的机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超敏反应(HR)”。HR是由于病原物的一个特异无毒基因和寄主的一个特异的抗病基因之间非亲和互作而引起的[2]。HR表现为受病原物感染的部位迅速出现死斑,由于死亡组织的迅速水解,阻断了病原物的营养供应。同时,水杨酸(SA) 合成增加,发病相关蛋白(PRs)以及植物抗毒素等抗病原物质的积累,限制了病原物的扩散,使植物整体得以保护,这已被广泛认为是植物抗病品种的一个显著特征[10]。细胞染色反应显示HR中死亡的细胞都靠近维管束,表明维管束鞘细胞的死亡,对于阻止病原物进入维管系统,防止病原体的系统传播有积极意义。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植物抗病反应中,特别是HR中的细胞死亡是PCD的一种形式[2,11]。玉米和拟南芥的一些突变体可以在无病原侵染时就出现类似HR的坏死斑(lession),被称为仿坏死突变体(lession mimic mutant)。当这些突变体的基因转录或蛋白质合成被抑制时,即使用细菌或其毒素处理,也不会引起HR,这就表明HR中的细胞死亡是在遗传控制之下的主动过程[1,7,11]。在大豆品种与锈菌互作的过敏反应中观察到DNA梯状条带;在烟草(接种TMV)、大豆、豇豆、番茄(毒素AAL处理)等植物的HR中都发现有脱氧核糖核酸酶活跃表达,并伴有核DNA的片段化;在拟南芥上还发现HR中死亡的细胞表现为细胞质浓缩,最终出现了类似于凋亡小体的结构[11]。DNA梯形条带、细胞质浓缩、凋亡小体等均属于PCD的典型

特征。

关于HR的机理及信号传递等已经有许多研究,而且取得了一些进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病原物也极其复杂。所以,并非所有HR都表现已知的PCD特征,也并非所有植物在受病原物侵染后均表现出HR[7]。2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缺氧胁迫

通气组织(aerenchyma )是植物薄壁组织内一些气室或空腔的集合。许多水生和湿生植物在根、茎内均形成通气组织,其他植物(包括两栖类和陆生植物)在缺氧环境中也分化产生或加速通气组织的发育。通气组织被认为是氧气运入根内的通道,是对淹水缺氧逆境的良好适应。通气组织有两类,即裂生性(schizogenous)和溶生性(lysigenous)。前者具有种属的特异性,是成熟细胞经过有规律的相互分离形成的细胞间空腔,是许多水生植物的基本特性;后者源于一些活细胞的死亡和溶解。虽然在淹水缺氧逆境条件下,根轴皮层部分细胞自溶的过程非常复杂,甚至对接受缺氧信号的靶细胞和行将解体的细胞还难以辨认,但感受缺氧逆境后,皮层薄壁组织中只有部分细胞选择性地发生解体死亡,而周围的细胞还保持完整的现象,这意味着在皮层内细胞的解体是一个调控严格的代谢过程。因此,是一个程序性过程。研究已表明通气组织的形成,包括感受氧的缺乏、信号的产生、原初信号传递,进而诱导乙烯的合成,通过乙烯浓度变化引起级联反应,最终诱导细胞死亡,是一系列联系紧密而有序的过程[12]。乙烯合成抑制剂和乙烯作用抑制剂,如银离子、CoCl2、AVG(aminoethoxyvinlglycine)明显抑制通气组织的形成[11~12],厌氧胁迫会很快引起乙烯合成的增加,这种现象在1~2 h内即可观察到,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是可逆的,即当供氧量增加时,乙烯的合成逐渐减少。所以,普遍认为乙烯是通气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信号物质,其浓度变化可调节通气组织的形成。Ca2+、G蛋白和磷酸激酶也许参与了信号传递过程,在动物细胞中,缺氧信号导致细胞中Ca2+浓度的增加,进而启动受蛋白激酶和磷酸酶调节的蛋白质磷酸化和脱磷酸化过程,这样的连锁反应在植物中也可能发生。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有:Ca2+络合物EGTA和铷红可抑制通气组织的形成;蛋白激酶抑制剂K252a和蛋白激酶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可显著抑制玉米根尖细胞的死亡[13]。这些结果也暗示类似动物体内的信号传导过程介入

第3期姜丽丽,等: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意义269

了植物体内与乙烯感受相联系的信号传递,从而加速了细胞的死亡和通气组织的形成,同时证明皮层细胞的解体是一个主动过程。

3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抗盐性

盐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会破坏许多植物根尖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部分细胞甚至死亡,使根尖乃至植株整体的生长受到抑制,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Katsuhara[14]发现高盐胁迫下的大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具有PCD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林久生和王根轩[15]用20%PEG溶液(-0.63 MPa)对小麦根系进行渗透胁迫,在小麦叶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观察到明显的梯状DNA条带,表明PEG处理诱发了DNA核小体间的断裂,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3'-OH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在PEG诱导小麦叶片死亡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存在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在小麦叶片处于程序性死亡时期,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和电解质泄漏率的增加都比处于坏死时期的慢。宁顺斌等[16]对玉米、水稻和烟草等植物根尖分生组织在高盐胁迫下,细胞死亡的形态和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根尖细胞原生质体皱褶、形态不规则、核物质浓缩、DNA片段化等现象。因此,认为这种盐胁迫诱导的根尖细胞死亡具有PCD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PCD可能是植物抗盐的一种普遍的生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根尖细胞通过局部细胞死亡而主动形成一道死细胞屏障,阻止了盐离子进入植物体的其他组织。Katsuhara等[17~18]研究表明,活性氧(ROS)代谢失衡是盐胁迫导致的植物细胞氧化损伤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原因。陈明等[19]研究发现以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小麦可以明显提高ROS清除酶,如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活性,从而清除因盐胁迫产生的氧自由基或活性氧ROS,或直接清除ROS来保持细胞处于还原状态。近年来,一氧化氮(NO)作为信号分子备受关注,1992年,NO被美国《自然》(Nature)杂志选为明星分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O参与胁迫信号应答,一定浓度的外源NO可抑制或清除由胁迫而产生的活性氧,进而抑制细胞DNA的片段化,缓解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Zhao等[20]的研究还表明,NO 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可通过提高细胞内K /Na比诱导植物的抗盐性。因此,从这一角度理解,宁顺斌等[16]提出的“PCD可能是

植物抗盐的一种普遍的生理机制”就不一定成立。但由于PCD过程极为复杂,其是否在植物抵御或适应盐胁迫中具有积极作用还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4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低温胁迫

Koukalova等[21]研究表明,低温胁迫可以诱导产生PCD,引起烟草BY-2细胞内染色质发生特殊的变化。低温处理早期,DNA被裂解为小片段;低温处理2周以后,核内出现DNA ladder,细胞总活力下降;再延长低温处理时间,培养细胞仍可保持11%活力。这一结果暗示低温处理诱导产生了具有抗低温的细胞群体。宁顺斌等[16]研究也发现,玉米根尖在4℃下处理3周后,能用常规琼脂糖电泳检测出较清晰的DNA梯状图谱,但尚有部分大片段存在。处理4周后,几乎所有的大片段都断裂成小片段。从分子量marker可得出“梯子”是以180bp为单位组成的,由此可见,低温胁迫可以诱导玉米根尖细胞的PCD过程。5 营养胁迫与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Koning(1980)发现缺氮或缺磷可诱导玉米根系皮层细胞解体产生通气组织,Drew(1992)领导的研究小组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Eshel等[22]和樊明寿与张福锁[23]在缺磷的菜豆和小麦等植物的根轴内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在氮磷胁迫条件下,由于光合产物有优先向地下部供应的趋势,植物根系的相对生长量增加,从而导致对光合产物有更多的需求,以维持现有组织的正常代谢,而此时植物叶丛生长变缓,光合面积显著减小,而且叶丛的光合能力也显著减小,同化产物的供给能力明显减弱。因此,器官间对同化物的竞争趋于更加激烈。Fan和Richard[24]研究发现,此时部分皮层细胞解体以及通气组织的形成显著地降低了根部老组织的呼吸消耗,减缓老幼组织间对同化物的竞争,对保证幼嫩组织的正常生长,特别是根系的伸长生长有一定的作用;在皮层薄壁细胞逐渐解体形成通气组织的过程中,胞内所含的氮磷营养被运往生长旺盛部位循环利用,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分的缺乏。

6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金属离子胁迫

Patricia等[25]研究发现,36 µmol/L铝离子胁迫玉米根尖48h时,TUNEL检测呈阳性,发生了PCD。低浓度的Hg2+胁迫时,浮萍叶片细胞抗氧化酶活性足以清除体内活性氧,而一旦Hg2+浓度增高时,活性氧水平超出一定域值,抗氧化酶不能及

270生命科学第17卷

时清理所产生的活性氧,导致了PCD的发生[26]。目前有关金属离子诱导植物PCD的研究很少,在重金属环境污染成为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的今天,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7 小 结

由于植物不能像动物那样通过运动方式来逃避不良环境。因此,植物更容易遭受逆境侵害,但植物在与环境互作中获得了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上面的综述不难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适应逆境的有效方式之一。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坏死的最典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完全由自身基因调控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CD现象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其不仅存在于植物的正常发育(如导管和筛管的分化)过程和抗病过程中,而且还可以被许多外源因子诱导,并在植物的特定部位发生。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主动性,无疑这是植物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动的细胞死亡是植物在长期的胁迫环境中所获得的一种适应机制。利用TUNEL对玉米、水稻、烟草根尖细胞PCD进行的组织化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胁迫诱导的PCD在分子水平上可能随物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因此,可以推测,越是容易发生PCD的植物对外界的不良反应越快,其适应性也越强。对环境胁迫下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机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在细胞水平上理解植物适应胁迫的生理机制,而且有可能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研究手段,同时还可为选育抗逆能力强的作物品种提供理论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Lorrain S, Vailleau F, Balagué C, et al. Lesion mimic mutants:keys for deciphering cell death and defense pathways inplants. Trends Plant Sci, 2003, 8(6): 263~271

[2]

Lam E, Kato N, Lawton M. Programmed cell death, mito-chondria and the plant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Nature,2001, 411(6839): 848~853

[3]潘建伟, 董爱华, 朱睦元. 高等植物的PCD研究进展(一).遗传, 2000, 22(3): 189~192

[4]林久生, 王根轩.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生态适应. 生命科学,2002, 14(4): 232~233

[5]

宁顺斌. 玉米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遗传机制. 常德

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3(1): 68~72

[6]于惠敏. 植物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学通报, 1998, 15(6): 30~37

[7]Greenberg J T. Programmed cell death, a way of life forpl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6, 93: 12094~12097[8]崔克明. 植物细胞程序死亡的机理及其与发育的关系. 植物学通报, 2000, 17(2): 97~107

[9]

朱美君, 王学辰. 植物的编程性死亡.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 35(5): 353~358

[10]杨 征, 蔡陈崚, 宋运淳. 植物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9, 26(5): 439~443

[11]史刚荣. 环境胁迫下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意义. 生物学通报, 2003, 38(5): 3~4

[12]樊明寿, 张福锁. 植物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和生理生态学意义.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1, 38(6): 615~618

[13]Jackson M B, Armstrong W. Formation of aerenchyma andthe processes of plant ventilation in relation to soil floodingand submerge. Plant Biol, 1999, 1: 274~287

[14]Katsuhara M. Cell death and growth recovery of barley aftertransient salt stress. J Plant Res, 2000, 113: 239~243

[15]林久生, 王根轩. 渗透胁迫诱导的小麦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 植物生理学报 , 2001, 27(3): 221~225

[16]宁顺斌, 宋运淳, 王玲, 等. 药物诱导的王米根尖细胞凋亡.植物学报, 2000, 42(7): 693~696

[17]Katsuhara M. Intracellular pH and proton-transport in bar-ley root cells under salt stress: in vivo 31P-NMR study. PlantCell Physiol, 1997, 38(9): 1091~1093

[18]Katsuhara M, Kawasde T. Salt stress induced nuclear andDNA degradation in meristematic cells of barley roots. PlantCell Phyiol, 1996, 37(2): 169~173

[19]

陈 明, 沈文飚, 阮海华, 等. 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4, 30(5): 569~576

[20]Zhao L Q, Zhang F, Guo J K, et al. Nitric oxide functions asa signal in salt resistance in the calluses from two ecotypesof reed. Plant Physiol, 2004, 134: 849~857

[21]Koukalova B, Kovarik A, Fajkus J, et al. Chromatin frag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apoptotic changes in tobacco cellsexposed to cold stress. FEBS Lett, 1997, 414: 289~292[22]

Eshel A, Nielsen K L, Lynch J P. Screening bean genotypesfor differences in phosphoru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sraeli JPlant Sci, 1996, 44: 225

[23]樊明寿, 张福锁. 低磷胁迫条件下植物根内通气组织的形成.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13: 190~193

[24]

Fan M C, Richard J L. Aerenchyma formation and possiblephysiological roles in low P stressed maize roots. FunctPlant Biol, 2003, 30: 1~14

[25]Patricia R S B, Marcelo M, Renato A J. Aluminum-inducedoxidative stress in maize. Phytochem, 2003, 62: 181~189[26]

Xu N, Shi G X, Zeng X M, et al. Damage to DNA primarystructure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in Lemon minor inducedby Hg2+. Acta Phytoecologica Sin, 2003, 27(3): 299~303


相关内容

  • 高等植物细胞凋亡的诱因及生物学意义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1):125-128 Journalof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高等植物细胞凋亡的诱因及生物学意义 肖军,高洁 (泰山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山东泰安271021)' 摘要:细胞凋亡是 ...

  • 南京农大生理学.生态学考研真题
  • 试题编号:401 试题名称:农业概论 注意:答题一律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草稿纸或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 中国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是和 2. 原始农业生产于 3. 农业可分为.四个部门. 4.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其特征来说,可以概括为.. 5.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科技的发展经历 ...

  • 2014考研农学:植物生理学冲刺备考指导
  • 一.植物生理学考查目标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唿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体内运输.生长与发育.抗逆性和植物运动等研究内容.目的在于认识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生长发育等的规律与机理.调节与控制以及植物体内外环境 ...

  • 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XXX ,云南 昆明 呈贡 650500 摘要 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称为逆境,又称胁迫.常见的逆境有寒冷.干旱.高温.盐 渍等.逆境会伤害植物,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逆境对植物的伤害主要表现在细胞脱水.膜系统受破坏,酶活性受影响,从而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植物在长期 ...

  •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A到Z
  • A 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 (大于685nm )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 (650nm ),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安全含水量( safety water content):是指能使种子安全贮藏的种子的含水量,也称为安全水.如禾谷类种子为12%-14% ...

  • 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
  • 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 单元自测 问答题 1.为什么说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进化? 答:原核细胞没有明显的由核膜包裹的细胞核,只有由若干条线型DNA 构成的拟核体,细胞体积一般很小,质膜与细胞质的分化简单,除核糖体外,没有其它亚细胞结构,主要以无丝分裂方式繁殖.而真核细胞有明显的由两层核膜包裹的细胞核,细胞 ...

  • 植物化学生态学论文1
  • 植 物 的 化 学 通 讯 -------植物化学生态学论文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班级:06植物科学与技术2班 姓名:曹义生 学号:0607103050 日期:2008年12月21日 植物的化学通讯 摘要:为抵抗自然界中的各种逆境,植物能发生广泛的化学通讯现象.本文综述了植物在各种生 物性逆境和非生 ...

  • 植物抗盐机理的研究
  • 第21卷 第1期 农 业 与 技 术 Vol. 21 No. 1 - 26 - 2001年 2月 Agriculture 摘 要 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变化 后植物抗盐生理的研究提出建议 植物抗盐性 S311 文献标识码 本文阐述了盐 并对今 翟兴礼 王东平 为了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识别 应环境 中盐对植物 ...

  • 生态学论述题+简答+全部名词
  • 一. 生命起源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何? 答: (一).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关于地球上生命由来问题的最合理的解释是生命的进化起源说或化学进化说,而它又分为4个步骤: ①生物小分子的合成 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脂肪酸等的合成.米勒以后其他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或改用紧外线. 射线.高温.强的阳光等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