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常见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 1.犬瘟热

犬瘟热主要危害幼犬。其病原体是犬瘟热病毒。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和呼吸道炎症等为特征。少数病例可发生脑炎。病犬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鼻汁、唾液、泪液、心包液、胸水、腹水及尿液)以及血液、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脊髓等脏器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随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向外界排毒。健康犬与病犬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空气或食物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除幼犬最易感染外,毛皮动物中的狐、水貂对犬瘟热也十分易感。

(1)流行特点:本病寒冷季节(10月至翌年4月间)多发,特别多见于犬类比较集聚的单位或地区。一旦犬群发生本病,除非在绝对隔离条件下,否则其他幼犬很难避免感染。哺乳仔犬由于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故很少发病。通常以3月龄至1岁的幼犬最易感。

(2)临床特征:体温呈双相热理(即病初体温升高达40℃左右,持续1~2天后降至正常,经2~3天后,体温再次升高);第二次体温升高时(少数病例此时死亡)出现呼吸道症状,病犬咳嗽,喷嚏,流浆液性至脓性鼻汁,鼻镜干燥;眼睑肿胀,化脓性结膜炎,后期常可发生角膜溃疡;下腹部和股内侧皮肤上有米粒大红点、水肿和化脓性丘疹;常发呕吐;初便秘,不久下痢,粪便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气泡。少数病例可见足掌和鼻翼皮肤角化过度性病变。约有10~30%的病犬出现神经症状(痉挛、癫痫、抽搐等)。本病的致死事可高达30~80%。如与犬传染性肝炎等病混合感染时,致死率更高。

由于本病常与犬传染性肝炎等病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细菌,使症状复杂化。因此,单凭上述症状只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还须采取病料(眼结膜、膀胱、胃、肺、气管及大脑、血清)送往检验单位,做病毒分

离、中和试验等特异性检查。

(1)定期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犬瘟热疫苗是细胞培养弱毒疫苗。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应接以下免疫程序进行。仔犬6周龄为首次免疫时间,8周龄进行第二次免疫,10周龄进行第三次免疫。以后每年免疫1次,每次的免疫剂量为两毫升,可获得一定的免疫效果。鉴于12周龄以下幼犬的体内存在有母源抗体,可明显影响犬瘟热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对12周龄以下的幼犬,最好应用麻疹疫苗(犬瘟热病毒与麻疹病毒同属麻疹病毒属病毒,有共同抗原性),其具体免疫方法是,当幼犬在1月龄及两月龄时,各用麻疹疫苗免疫1次,其免疫剂量为每犬肌肉注射1毫升(2.5犬份),至12~16周龄时,用犬瘟热疫苗免疫。据某些单位报道,用此免疫程序免疫时,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2)加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各养殖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在本病流行季节,严禁将个人养的犬带到犬集结的地方。 (3)及时隔离治疗:及时发现病犬,早期隔离治疗,预防继发感染,这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病的早期可肌肉或皮下注射抗犬瘟热高免血清或本病康复犬血清(或全血)。血清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及犬体大小而定,通常使用5~10毫升,可获一定的疗效。有资料报道,在用高免血清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抗毒灵冻干粉针剂,可提高治疗效果,其使用方法及用量为:治疗前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20毫升将抗毒灵溶解,中等大的犬静脉滴注2~4瓶,月龄较小的犬,用量可酌减。抗毒灵也可肌肉注射。此外,早期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并配合对症治疗,对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和病犬康复均有重要的意义。

(4)彻底消毒犬舍、运动场地:犬舍及其运动场地应以3%烧碱(又名氢氧化钠)溶液或10%福尔马林消毒。 2.狂犬病

狂犬病,犬和各种动物都可感染,其病

原是狂犬病病毒。病犬主要表现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攻击人畜,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因此*称疯狗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脑组织及脊髓中。病犬的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向体外排出。病犬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0一15天,至症状消失后的6~7个月内,唾液中都可含有病毒,因此,当动物被病畜咬伤后,就可感染发病。有些外表健康的犬、猫,其唾液中也可含有病毒,当它们舔犬或其他动物,或与犬生活在一超时,也可使犬感染发病。除此之外,很多野生动物,如狼、狐、鹿、蝙蝠等感染本病后,不仅可发病死亡,而且还可扩大传播。如有些品种的蝙蝠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它们经常袭击犬畜,使之感染发病。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污染的空气,也可引起犬畜的呼吸道感染。野生动物可因扒食病尸而经消化道感染。由此可见,狂犬病的感染途径不像过去所认为的只是通过咬伤感染。

(1)流行特点:本病通常以散发的形式,即发生单个病例为多;大多数有被疯病动物咬伤的病史;一般春夏发病较多,这与犬的性活动有关。

(2)临床特征:病犬表现狂暴不安和意识紊乱。病初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举动反常,如不听呼唤,喜藏暗处,出现异嗜,好食碎石、木块、泥土等物,病犬常以舌舔咬伤处。不久,即狂暴不安,攻击犬畜,常无目的地奔走。外观病犬逐渐消瘦,下颌下垂,尾下垂并夹于两后肢之间。声音嘶哑,流涎增多,吞咽困难。后期,病犬出现麻痹症状,行走困难,最后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具有上述典型症状的病例,结合有被咬伤的病史,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咬犬的不一定都是狂犬病犬,也确实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犬及呈现临床症状前就向外排毒的犬。所以,对咬过犬、畜的可疑病犬,不应立即打死,应将其捕获,至少隔离观察两周,如两周内不呈现病犬症状,可认为不是狂犬病,接触隔离。如出现临床

症状,待其自然死亡后,进行剖检,如见胃内空虚或充满异物,胃粘膜发炎明显,而其他脏器无特异性变化,则应采取大脑,送化验室作特异性检查,如神经细胞内的内基氏小体检查、荧光抗体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查明脑组织中是否存在狂犬病病毒。也可将脑组织悬浮液接种给家兔或小白鼠,作出确诊。

第一,家养的犬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有两种,即狂犬病疫苗与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狂犬病疫苗,犬的用量是:体重4千克以下的3毫升,4千克以上的5毫升。被病犬咬伤的动物,应且即紧急预防接种,在这种情况下,只注射1次疫苗是不够的,应以3~5个月的间隔注射两次。注射疫苗的犬可获半年的免疫期。另一种疫苗是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使用前,应以灭菌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按瓶签规定的量稀释,摇匀后,不论大小,每犬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可获1年的免疫期。无论注射哪种疫苗的犬一般无不良反应,有时在注射局部出现肿胀,很快即可消失。但此两种疫苗对体弱、临产或产后的母大及幼龄大都不宜注射。注射后7日内的犬,应避免过度训练,并注意观察其健康状况。也可注射犬无联疫苗(其中含狂犬病疫苗)。

第二,要加强检疫末注疫苗的犬入境时,除加强隔离观察外,必须及时补注疫苗,否则禁止入境。对无人饲养的野犬及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本病疫区的野狗,应捕杀。 第三,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犬及病畜应立即扑杀,不宜治疗。尸体应深埋,不准食用。对新咬伤的犬,要及时治疗。其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的时间及对局部处理是否彻底。在咬伤的当时,先让局部出血,再用肥皂水充分冲洗创口,以排除局部组织内的病毒,后用0.1%升汞液或酒精、碘酒等处理。如有狂犬病免疫血清,在创口周围分点注射(用量为每千克体重按1.5毫升计算,最好在咬伤后72小时内注完)更好。如无

血清,应及时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第四,对咬伤的犬,应迅速以20%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碘酒处理,还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第一、三、七、十四、三十天备注射1次,至第四十及五十天再加强注射1次),常可取得防治效果。 3.犬细小病毒病

本病是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多以出血性肠炎或非化脓性心肌炎为其主要特征。有时其感染率可高达100%,致死率为10一50%。解放军兽医大学(现易名为农牧大学)于1982年在长春地区首次分离出该病毒,从而证实了我国也有本病存在。犬、猫和貂的细小病毒具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

病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犬的粪、尿、呕吐物和唾液中含毒量最高。病犬不断向外排毒而感染其他健康犬。康复犬粪便中长期带毒。因此,犬群中一旦发病,极难彻底清除。除犬外,狼、狐、院熊也可自然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犬细小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于60℃环境可存活1小时,80℃可耐30分钟,于偏酸(氢离子浓度1000umol/L,即pH3)环境和偏碱(氢离子浓度1000umol/L,即pH9)环境中病毒仍有感染性。该病毒对0.5%的福尔马林或0.5%的过氧乙酸较敏感,对氯仿和乙醚不敏感。如果将含毒粪便和肠管冷藏于低温环境,其感染性可长期保持。

(1)流行特点: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寒冷的冬季较为多见。刚断奶不久的幼犬多以心肌炎综合症为主,青年犬多以肠炎综合症为主。

(2)临床特征:本病在临床上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即肠炎型和心肌炎型。 (a)肠炎型:潜伏期为7一14天,一般先呕吐后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多量粘液和伪膜。病后2~3天,粪便呈番茄汁样,混有血丝,并有特殊腥味。此时病犬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至40℃以上,

渴欲增加。有的病犬到后期体温低于常温,可视粘膜苍白,尾部及后腹部常被粪便污染,严重者肛门松弛并开张。

(b)心肌炎型:幼犬呼吸困难,心悸亢迸,可视粘膜苍白,体质衰竭,常突然死亡。

通常可根据上述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在临床上应注意观察病犬是否有呕吐和腹泻。如果要进一步确诊,应早期采取病犬腹泻物,用0.5%的猪红细胞悬液,在矿4℃或25℃按比例混合感作,观察其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必要时也可将粪便样品送检验单位做电镜检查,进行确诊。 第一,平时应搞好免疫接种。国内生产的犬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都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使用犬五联弱毒疫苗时,对30~90日龄的犬应注射3次;90日龄以上的犬注射两次即可,每次间隔为2~4周。每次注射1个剂量(2毫升),以后每半年加强免疫1次。使用犬肝炎、肠炎二联苗时,对30~90日龄犬应免疫3次;90日龄以上的犬免疫两次,每次间隔为2~4周、每次注射1毫升。 第二,当犬群暴发本病后,应及时隔离,对犬舍和饲具,用2~4%烧碱1%福尔马林、0.5%过氧乙酸或5~6%过氯酸钠(32倍稀释)反复消毒。对无治愈可能的犬,应尽早扑杀,焚烧深埋。

第三,对轻症病例,应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对于肠炎型病例,因脱水失盐过多,及时适量补液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应按时注射抗生素。也可应用抗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其用量为:每犬皮下或肌肉注射5~10毫升,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连续2~3次。

常见传染病 1.犬瘟热

犬瘟热主要危害幼犬。其病原体是犬瘟热病毒。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和呼吸道炎症等为特征。少数病例可发生脑炎。病犬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鼻汁、唾液、泪液、心包液、胸水、腹水及尿液)以及血液、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脊髓等脏器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随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向外界排毒。健康犬与病犬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空气或食物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除幼犬最易感染外,毛皮动物中的狐、水貂对犬瘟热也十分易感。

(1)流行特点:本病寒冷季节(10月至翌年4月间)多发,特别多见于犬类比较集聚的单位或地区。一旦犬群发生本病,除非在绝对隔离条件下,否则其他幼犬很难避免感染。哺乳仔犬由于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故很少发病。通常以3月龄至1岁的幼犬最易感。

(2)临床特征:体温呈双相热理(即病初体温升高达40℃左右,持续1~2天后降至正常,经2~3天后,体温再次升高);第二次体温升高时(少数病例此时死亡)出现呼吸道症状,病犬咳嗽,喷嚏,流浆液性至脓性鼻汁,鼻镜干燥;眼睑肿胀,化脓性结膜炎,后期常可发生角膜溃疡;下腹部和股内侧皮肤上有米粒大红点、水肿和化脓性丘疹;常发呕吐;初便秘,不久下痢,粪便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气泡。少数病例可见足掌和鼻翼皮肤角化过度性病变。约有10~30%的病犬出现神经症状(痉挛、癫痫、抽搐等)。本病的致死事可高达30~80%。如与犬传染性肝炎等病混合感染时,致死率更高。

由于本病常与犬传染性肝炎等病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细菌,使症状复杂化。因此,单凭上述症状只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还须采取病料(眼结膜、膀胱、胃、肺、气管及大脑、血清)送往检验单位,做病毒分

离、中和试验等特异性检查。

(1)定期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犬瘟热疫苗是细胞培养弱毒疫苗。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应接以下免疫程序进行。仔犬6周龄为首次免疫时间,8周龄进行第二次免疫,10周龄进行第三次免疫。以后每年免疫1次,每次的免疫剂量为两毫升,可获得一定的免疫效果。鉴于12周龄以下幼犬的体内存在有母源抗体,可明显影响犬瘟热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对12周龄以下的幼犬,最好应用麻疹疫苗(犬瘟热病毒与麻疹病毒同属麻疹病毒属病毒,有共同抗原性),其具体免疫方法是,当幼犬在1月龄及两月龄时,各用麻疹疫苗免疫1次,其免疫剂量为每犬肌肉注射1毫升(2.5犬份),至12~16周龄时,用犬瘟热疫苗免疫。据某些单位报道,用此免疫程序免疫时,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2)加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各养殖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在本病流行季节,严禁将个人养的犬带到犬集结的地方。 (3)及时隔离治疗:及时发现病犬,早期隔离治疗,预防继发感染,这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病的早期可肌肉或皮下注射抗犬瘟热高免血清或本病康复犬血清(或全血)。血清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及犬体大小而定,通常使用5~10毫升,可获一定的疗效。有资料报道,在用高免血清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抗毒灵冻干粉针剂,可提高治疗效果,其使用方法及用量为:治疗前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20毫升将抗毒灵溶解,中等大的犬静脉滴注2~4瓶,月龄较小的犬,用量可酌减。抗毒灵也可肌肉注射。此外,早期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并配合对症治疗,对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和病犬康复均有重要的意义。

(4)彻底消毒犬舍、运动场地:犬舍及其运动场地应以3%烧碱(又名氢氧化钠)溶液或10%福尔马林消毒。 2.狂犬病

狂犬病,犬和各种动物都可感染,其病

原是狂犬病病毒。病犬主要表现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攻击人畜,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因此*称疯狗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脑组织及脊髓中。病犬的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向体外排出。病犬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0一15天,至症状消失后的6~7个月内,唾液中都可含有病毒,因此,当动物被病畜咬伤后,就可感染发病。有些外表健康的犬、猫,其唾液中也可含有病毒,当它们舔犬或其他动物,或与犬生活在一超时,也可使犬感染发病。除此之外,很多野生动物,如狼、狐、鹿、蝙蝠等感染本病后,不仅可发病死亡,而且还可扩大传播。如有些品种的蝙蝠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它们经常袭击犬畜,使之感染发病。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污染的空气,也可引起犬畜的呼吸道感染。野生动物可因扒食病尸而经消化道感染。由此可见,狂犬病的感染途径不像过去所认为的只是通过咬伤感染。

(1)流行特点:本病通常以散发的形式,即发生单个病例为多;大多数有被疯病动物咬伤的病史;一般春夏发病较多,这与犬的性活动有关。

(2)临床特征:病犬表现狂暴不安和意识紊乱。病初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举动反常,如不听呼唤,喜藏暗处,出现异嗜,好食碎石、木块、泥土等物,病犬常以舌舔咬伤处。不久,即狂暴不安,攻击犬畜,常无目的地奔走。外观病犬逐渐消瘦,下颌下垂,尾下垂并夹于两后肢之间。声音嘶哑,流涎增多,吞咽困难。后期,病犬出现麻痹症状,行走困难,最后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具有上述典型症状的病例,结合有被咬伤的病史,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咬犬的不一定都是狂犬病犬,也确实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犬及呈现临床症状前就向外排毒的犬。所以,对咬过犬、畜的可疑病犬,不应立即打死,应将其捕获,至少隔离观察两周,如两周内不呈现病犬症状,可认为不是狂犬病,接触隔离。如出现临床

症状,待其自然死亡后,进行剖检,如见胃内空虚或充满异物,胃粘膜发炎明显,而其他脏器无特异性变化,则应采取大脑,送化验室作特异性检查,如神经细胞内的内基氏小体检查、荧光抗体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查明脑组织中是否存在狂犬病病毒。也可将脑组织悬浮液接种给家兔或小白鼠,作出确诊。

第一,家养的犬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有两种,即狂犬病疫苗与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狂犬病疫苗,犬的用量是:体重4千克以下的3毫升,4千克以上的5毫升。被病犬咬伤的动物,应且即紧急预防接种,在这种情况下,只注射1次疫苗是不够的,应以3~5个月的间隔注射两次。注射疫苗的犬可获半年的免疫期。另一种疫苗是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使用前,应以灭菌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按瓶签规定的量稀释,摇匀后,不论大小,每犬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可获1年的免疫期。无论注射哪种疫苗的犬一般无不良反应,有时在注射局部出现肿胀,很快即可消失。但此两种疫苗对体弱、临产或产后的母大及幼龄大都不宜注射。注射后7日内的犬,应避免过度训练,并注意观察其健康状况。也可注射犬无联疫苗(其中含狂犬病疫苗)。

第二,要加强检疫末注疫苗的犬入境时,除加强隔离观察外,必须及时补注疫苗,否则禁止入境。对无人饲养的野犬及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本病疫区的野狗,应捕杀。 第三,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犬及病畜应立即扑杀,不宜治疗。尸体应深埋,不准食用。对新咬伤的犬,要及时治疗。其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的时间及对局部处理是否彻底。在咬伤的当时,先让局部出血,再用肥皂水充分冲洗创口,以排除局部组织内的病毒,后用0.1%升汞液或酒精、碘酒等处理。如有狂犬病免疫血清,在创口周围分点注射(用量为每千克体重按1.5毫升计算,最好在咬伤后72小时内注完)更好。如无

血清,应及时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第四,对咬伤的犬,应迅速以20%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碘酒处理,还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第一、三、七、十四、三十天备注射1次,至第四十及五十天再加强注射1次),常可取得防治效果。 3.犬细小病毒病

本病是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多以出血性肠炎或非化脓性心肌炎为其主要特征。有时其感染率可高达100%,致死率为10一50%。解放军兽医大学(现易名为农牧大学)于1982年在长春地区首次分离出该病毒,从而证实了我国也有本病存在。犬、猫和貂的细小病毒具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

病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犬的粪、尿、呕吐物和唾液中含毒量最高。病犬不断向外排毒而感染其他健康犬。康复犬粪便中长期带毒。因此,犬群中一旦发病,极难彻底清除。除犬外,狼、狐、院熊也可自然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犬细小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于60℃环境可存活1小时,80℃可耐30分钟,于偏酸(氢离子浓度1000umol/L,即pH3)环境和偏碱(氢离子浓度1000umol/L,即pH9)环境中病毒仍有感染性。该病毒对0.5%的福尔马林或0.5%的过氧乙酸较敏感,对氯仿和乙醚不敏感。如果将含毒粪便和肠管冷藏于低温环境,其感染性可长期保持。

(1)流行特点: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寒冷的冬季较为多见。刚断奶不久的幼犬多以心肌炎综合症为主,青年犬多以肠炎综合症为主。

(2)临床特征:本病在临床上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即肠炎型和心肌炎型。 (a)肠炎型:潜伏期为7一14天,一般先呕吐后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多量粘液和伪膜。病后2~3天,粪便呈番茄汁样,混有血丝,并有特殊腥味。此时病犬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至40℃以上,

渴欲增加。有的病犬到后期体温低于常温,可视粘膜苍白,尾部及后腹部常被粪便污染,严重者肛门松弛并开张。

(b)心肌炎型:幼犬呼吸困难,心悸亢迸,可视粘膜苍白,体质衰竭,常突然死亡。

通常可根据上述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在临床上应注意观察病犬是否有呕吐和腹泻。如果要进一步确诊,应早期采取病犬腹泻物,用0.5%的猪红细胞悬液,在矿4℃或25℃按比例混合感作,观察其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必要时也可将粪便样品送检验单位做电镜检查,进行确诊。 第一,平时应搞好免疫接种。国内生产的犬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都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使用犬五联弱毒疫苗时,对30~90日龄的犬应注射3次;90日龄以上的犬注射两次即可,每次间隔为2~4周。每次注射1个剂量(2毫升),以后每半年加强免疫1次。使用犬肝炎、肠炎二联苗时,对30~90日龄犬应免疫3次;90日龄以上的犬免疫两次,每次间隔为2~4周、每次注射1毫升。 第二,当犬群暴发本病后,应及时隔离,对犬舍和饲具,用2~4%烧碱1%福尔马林、0.5%过氧乙酸或5~6%过氯酸钠(32倍稀释)反复消毒。对无治愈可能的犬,应尽早扑杀,焚烧深埋。

第三,对轻症病例,应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对于肠炎型病例,因脱水失盐过多,及时适量补液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应按时注射抗生素。也可应用抗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其用量为:每犬皮下或肌肉注射5~10毫升,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连续2~3次。


相关内容

  • 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
  • 宁县湘乐镇北仓小学 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 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加强学校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制定了一些计划: 一.工作目标 ...

  • 2014年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方案
  • 通 知 XX乡村民: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代射功能增强,体内水分丢失较多,易出现电解质平衡紊乱,造成抵抗力下降,体质虚弱易发生中暑及肠道传染病,特别是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及儿童更易发生上述疾病,因此做好预防十分重要. 为做好夏季传染病防治工作,普及健康知识,我院定于5月15日在全乡范围内对部分村民代表培 ...

  • 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模板
  • 老观嘴村卫生所 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第 1 期 老观嘴村卫生所 2013年1月 通 知 老观嘴村村民: 你们好! 春季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其中春季传染病的危害最大最强,必须要做好预防措施.春季传染病最常见的有:麻疹.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 ...

  • 常见传染病知识讲座
  • 舞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小学生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孟桂凤 各位家长: 大家好! 小学生处于生长期,抵抗力与成年人相比较弱,易感染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那么有什么预防方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生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常见的传染病预防一.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 ...

  • 幼儿常见传染病预防的温馨提示
  • 幼儿常见传染病预防的温馨提示 家长朋友们:您们好! 家长朋友们:您们好!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 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流行的疾病, 对人们的身心健 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流行的疾病, 康危害很 ...

  • 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
  • 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 学校人群聚集,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学生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 ...

  •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学大纲
  • 绪 论(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研究方法. 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任务 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 ...

  • 幼儿常见疾病处理方法及措施
  • 幼儿常见疾病处理方法及措施 孙文 2011级北京教育学院幼艺脱产班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的乐园,对幼儿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幼儿正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发展尚未完善,对各种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比较弱,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幼儿是否健康成长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身为幼儿园的老师, ...

  • 动物常见病防治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 动物常见病防治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动物常见病防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课内学时90学时,5学分. 动物常见病防治课程包括家畜内科常见病.家畜外科常见病.家畜产科常见病.畜禽常见寄生虫病和畜禽常见传 ...

  • 五种症状监测定义及常见传染病
  • 五种症状监测定义及常见传染病 一.发热: 1.定义:腋下体温≥38℃为发热. 2.常见传染病:鼠疫.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肾综合征).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急性脊髓灰质炎.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不明原因肺炎. 二.腹泻: 1.定义:每日腹泻≥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