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摘要 通过对1999—2005年通化地区水稻移栽后各月、旬降

雨量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与

5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

负相关;穗长与6月下旬、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

数与6月下旬、6月的总降雨量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

关系;混合千粒重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千粒重

与9月中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秕粒率与7月中旬的降雨

量呈显著负相关,实际产量与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降水量;水稻;产量;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021-02

水稻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而稳定的特点,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水稻单产,除了依靠选种稳产、高产、抗病

的水稻品种,配以合理的栽培技术以外,还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作

为保障。气温、日照和降雨量是气象因子中最基本的3个要素,水

稻的全生育期要经历生长发育过程,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完

成,不但需要足够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适量的降水[1]。

针对降水这一气象因子,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余本

勋针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分析了1961—2000年间水稻产量与其生育

期间降水量的关系,研究表明5月上旬的降水量与产量关系达到显

著水平[2],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葛 奇等[3]根据

2003年鱼台县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发现低温连

阴雨天气是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的主要原因。简健和[4]对晚稻中熟

小农占品种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不利于提高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

在水稻减数分裂期及抽穗至乳熟期的大风和暴雨。水稻乳熟前期、

后期,秕谷率均随着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5]。季俊彪等[6]

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水稻生长季节与总雨量呈较大的负相

关。为探明通化地区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关系,采

用相同水稻品种、相同栽培管理条件、同一地块多年试验进行分析,

说明水稻移栽后降水量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气象资

源,规避不良气候影响,改进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发

展通化地区的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选用品种为吉林省推广

面积较大的中晚熟水稻品种通35。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30.5 m2,每小区20

行。试验用种用1.13 g/cm3盐水选出成熟饱满的籽粒。4月4日浸

种7 d,4月11日在28~32 ℃温室内催芽。种子破胸露芽后,于

4月15日播种,育苗采用旱育苗,育苗土采用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生

产的营养土母剂按比例配制成育苗用土。播种前浇水浸透苗床,播

催芽湿种200 g/m2,覆土1.0 cm后浇水,露籽处补土后喷施封闭

一号,扣棚保温。5月25日移栽,插秧密度为30 cm×20 cm,每

穴3株苗,试验区施纯n 165 kg/hm2、p2o5 46 kg/hm2、k2o 50 kg/hm2。

施肥方法:底肥(耙地前)施氮肥50%、磷肥100%、钾肥60%,蘖

肥(6月5日)施入氮肥30%,补肥(7月5日)施入氮肥20%、钾

肥40%。6月5日结合施分蘖肥化学除草,药剂防治潜叶蝇与稻水

象甲,7月中下旬药剂防二化螟。9月25日取样并田间测产,测产

采用3点取样,每点2 m2。同时采收调查点样本,挂于风干棚内,

待自然风干后,进行人工室内考种,将3次重复的考种数据统计完

全后取其平均值,得出当年试验数据。

1.3 气象数据来源

气象资料以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在地梅河口市气象台提供的

1999—2005年水稻移栽后降雨量等气象资料作为基础材料,借助

excel软件,对气象资料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1.4 统计分析方法[7-8]

以7年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单位,求出各年度平均值,与各年度间

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以此确定各试验数据与气象因子之间的

相关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将通化地区1999—2005年水稻插秧后的各月、旬降水量与水稻产

量性状做相关分析(表1),每穴穗数与5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

相关关系,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r=-0.794),与7

月上旬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表明水稻分蘖

期间的降雨不利于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株高与各阶段的降雨量均无

显著关系,降雨量对株高的影响很小;穗长与6月下旬、7月下旬

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r=0.766、r=0.764);穗粒数与6月下旬、

6月份的总降雨量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5、

r=0.792、r=0.847);混合千粒重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

关(r=0.757);结实千粒重与9月中旬的降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761);秕粒率与7月中旬的降雨呈显著负相关(r=-0.771),

实际产量与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822)。

3 结论

5月下旬的降水量与每穴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穴粒数呈极显著

正相关;6月下旬的降水量与每穴穗数和每穴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而与穗长、穗粒数、混合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7月中旬的降水量

与秕粒率呈显著负相关;7月下旬降水量与穗长、穗粒数呈显著正

相关;9月中旬降水量与结实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6、7月的降水

量多不利于有效穗数的形成,有效穗数降低,穗长增加,穗粒数增

加,但每穴粒数下降,混合千粒重变大,实际产量降低。9月中旬

降雨,有利于提高结实千粒重,增加产量[9-11]。

4 参考文献

[1] 扶定,王青林,祁玉良,等.同异分析法评价气象因子与水稻

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140-145.

[2] 余本勋.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370-372.

[3] 葛奇,李宪光,王燕.2003年气候异常对鱼台水稻生长的影响

分析[j].山东气象,2004,4(24):41-42.

[4] 简健和.气象因子对晚稻小农占粒重的影响[j].广东气象,

2004,76(4):30-31.

[5] 夏小曼,吴炫科,王超球.早稻结实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

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363-3364,3367.

[6] 季俊彪,杨世湖.早晚稻产量影响因子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

学报,2005,27(2):131-136.

[7] 马育华.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79.

[8]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兰华雄,王建明,杨居钿.水稻高产气象生态分析[j].亚热带

农业研究,2005,1(2):50-54.

[10] 孙义蒋,跃林.淮北地区不同降水年型下土壤湿度变化规律

及与冬小麦产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

195-197.

[11] 单新兰,齐旭峰,杨长军,等.宁夏原州区冬小麦春季发育

期及产量对干旱因子的响应[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5):10-13.

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摘要 通过对1999—2005年通化地区水稻移栽后各月、旬降

雨量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与

5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

负相关;穗长与6月下旬、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

数与6月下旬、6月的总降雨量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

关系;混合千粒重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千粒重

与9月中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秕粒率与7月中旬的降雨

量呈显著负相关,实际产量与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降水量;水稻;产量;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021-02

水稻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而稳定的特点,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水稻单产,除了依靠选种稳产、高产、抗病

的水稻品种,配以合理的栽培技术以外,还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作

为保障。气温、日照和降雨量是气象因子中最基本的3个要素,水

稻的全生育期要经历生长发育过程,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完

成,不但需要足够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适量的降水[1]。

针对降水这一气象因子,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余本

勋针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分析了1961—2000年间水稻产量与其生育

期间降水量的关系,研究表明5月上旬的降水量与产量关系达到显

著水平[2],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葛 奇等[3]根据

2003年鱼台县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发现低温连

阴雨天气是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的主要原因。简健和[4]对晚稻中熟

小农占品种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不利于提高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

在水稻减数分裂期及抽穗至乳熟期的大风和暴雨。水稻乳熟前期、

后期,秕谷率均随着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5]。季俊彪等[6]

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水稻生长季节与总雨量呈较大的负相

关。为探明通化地区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关系,采

用相同水稻品种、相同栽培管理条件、同一地块多年试验进行分析,

说明水稻移栽后降水量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气象资

源,规避不良气候影响,改进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发

展通化地区的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选用品种为吉林省推广

面积较大的中晚熟水稻品种通35。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30.5 m2,每小区20

行。试验用种用1.13 g/cm3盐水选出成熟饱满的籽粒。4月4日浸

种7 d,4月11日在28~32 ℃温室内催芽。种子破胸露芽后,于

4月15日播种,育苗采用旱育苗,育苗土采用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生

产的营养土母剂按比例配制成育苗用土。播种前浇水浸透苗床,播

催芽湿种200 g/m2,覆土1.0 cm后浇水,露籽处补土后喷施封闭

一号,扣棚保温。5月25日移栽,插秧密度为30 cm×20 cm,每

穴3株苗,试验区施纯n 165 kg/hm2、p2o5 46 kg/hm2、k2o 50 kg/hm2。

施肥方法:底肥(耙地前)施氮肥50%、磷肥100%、钾肥60%,蘖

肥(6月5日)施入氮肥30%,补肥(7月5日)施入氮肥20%、钾

肥40%。6月5日结合施分蘖肥化学除草,药剂防治潜叶蝇与稻水

象甲,7月中下旬药剂防二化螟。9月25日取样并田间测产,测产

采用3点取样,每点2 m2。同时采收调查点样本,挂于风干棚内,

待自然风干后,进行人工室内考种,将3次重复的考种数据统计完

全后取其平均值,得出当年试验数据。

1.3 气象数据来源

气象资料以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在地梅河口市气象台提供的

1999—2005年水稻移栽后降雨量等气象资料作为基础材料,借助

excel软件,对气象资料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1.4 统计分析方法[7-8]

以7年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单位,求出各年度平均值,与各年度间

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以此确定各试验数据与气象因子之间的

相关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将通化地区1999—2005年水稻插秧后的各月、旬降水量与水稻产

量性状做相关分析(表1),每穴穗数与5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

相关关系,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r=-0.794),与7

月上旬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表明水稻分蘖

期间的降雨不利于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株高与各阶段的降雨量均无

显著关系,降雨量对株高的影响很小;穗长与6月下旬、7月下旬

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r=0.766、r=0.764);穗粒数与6月下旬、

6月份的总降雨量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5、

r=0.792、r=0.847);混合千粒重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

关(r=0.757);结实千粒重与9月中旬的降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761);秕粒率与7月中旬的降雨呈显著负相关(r=-0.771),

实际产量与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822)。

3 结论

5月下旬的降水量与每穴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穴粒数呈极显著

正相关;6月下旬的降水量与每穴穗数和每穴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而与穗长、穗粒数、混合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7月中旬的降水量

与秕粒率呈显著负相关;7月下旬降水量与穗长、穗粒数呈显著正

相关;9月中旬降水量与结实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6、7月的降水

量多不利于有效穗数的形成,有效穗数降低,穗长增加,穗粒数增

加,但每穴粒数下降,混合千粒重变大,实际产量降低。9月中旬

降雨,有利于提高结实千粒重,增加产量[9-11]。

4 参考文献

[1] 扶定,王青林,祁玉良,等.同异分析法评价气象因子与水稻

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140-145.

[2] 余本勋.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370-372.

[3] 葛奇,李宪光,王燕.2003年气候异常对鱼台水稻生长的影响

分析[j].山东气象,2004,4(24):41-42.

[4] 简健和.气象因子对晚稻小农占粒重的影响[j].广东气象,

2004,76(4):30-31.

[5] 夏小曼,吴炫科,王超球.早稻结实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

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363-3364,3367.

[6] 季俊彪,杨世湖.早晚稻产量影响因子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

学报,2005,27(2):131-136.

[7] 马育华.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79.

[8]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兰华雄,王建明,杨居钿.水稻高产气象生态分析[j].亚热带

农业研究,2005,1(2):50-54.

[10] 孙义蒋,跃林.淮北地区不同降水年型下土壤湿度变化规律

及与冬小麦产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

195-197.

[11] 单新兰,齐旭峰,杨长军,等.宁夏原州区冬小麦春季发育

期及产量对干旱因子的响应[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5):10-13.


相关内容

  • 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探讨
  • 烤烟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摘要:烤烟移栽技术一直是全国各大烟区烟农和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创新的领域,随着社会经济和烟区生产的发展,许多烟区在生产中遇到了技术瓶颈,新型移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日显必要.本文综述了烤烟移栽技术的发展与井窖式小苗移栽技术的优势,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该技术的 ...

  • 酸性稻田施用"施地佳"土壤调理剂效应
  •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nhui A画.sci.2015,43(25):158-159,246 责任编辑刘月娟责任校对况玲玲 酸性稻田施用"施地佳"土壤调理剂效应 沈文生1,汪银光1,方能干1,洪国胜2,汪根法2 (1.休宁县土肥站,黼245400:2.黄山市土肥站,安徽屯溪2 ...

  •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方案
  • 2**年度****市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集中科技 项目实施方案 目 录 一.项目立项理由 ....................................................................................................... 1 ( ...

  • 5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柱头特性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 2015年第29卷第4期作物研究343 5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柱头特性 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陈舒志芬, 勇,刘 钊,袁 露,熊 朝,张海清 *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摘 P88S .Y58S 等5个水稻光温要:为探究水稻不育系的柱头特性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以创5S .耘9S .培 ...

  • 澄迈县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效果初探
  •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对秸秆还田技术和常规施肥两种处理田块的土壤养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秸秆还田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地力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区下降0.08g/cm3.有养分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则分别增加0.18%.4.76mg/kg.4.08mg/kg.秸秆还田区和对照 ...

  • 助理农艺师复习资料
  • 农 学 类 武隆韦良钧 一.单项选择题 1."="符号代表套作 2.油菜的花而不实是缺硼元素 3.小麦苗情,猪耳朵代指旺苗 4.甘蔗属于糖料作物 5.小麦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 6.小麦收获的最适期是蜡熟期 7.培育壮苗的决定性因素是播种量 8.中稻属于衔接型 9.小麦.水 ...

  • 水稻种植技术1[1]
  • 目录 第一章 水稻生长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 1 水稻生产发育期对环境的要求 ......................... ...

  • 茶叶生产与加工[种植业基础]
  • 2011级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种植业基础>学科课程学习文字教学 绪 言 一.种植业的概念 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自然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符合人类生活需要产品的产业. 二.种植业的意义 种植业不仅为人们提供植物性食物,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种植的树木还可以绿化荒山, ...

  • 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因素分析及其关键调控技术
  • 湖南农业科学 2003,(4):28-30,31 HunanAgriculturalSciences 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因素分析及其关键调控技术 曾 翔,李阳生 1 1.2 ,李达模,肖国樱 11 (1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21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湖北武汉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