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学期 )
1
第1课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
3
4
第2课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5
6
7
第3课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8
9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 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 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 能复述一遍吗?
3. 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 配角是谁?
4. 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 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 ,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 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 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
1. 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 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 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 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三、表演《我怎样长大》
1. 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 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 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 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 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四、编创与活动
1. 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 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 、VCD 、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10
第4课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11
12
第5课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13
2. 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 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 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 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
6. 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 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 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 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 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三、聆听《思乡曲》
1. 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 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 3. 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 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 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 不讲变奏的概念。
2. 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 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五、音乐知识:变拍子
1. 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 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14
15
16
第7课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17
18
19
第8课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0
21
22
23
教案设计( 学期 )
1
第1课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
3
4
第2课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5
6
7
第3课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8
9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 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 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 能复述一遍吗?
3. 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 配角是谁?
4. 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 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 ,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 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 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
1. 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 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 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 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三、表演《我怎样长大》
1. 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 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 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 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 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四、编创与活动
1. 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 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 、VCD 、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10
第4课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11
12
第5课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13
2. 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 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 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 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
6. 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 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 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 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 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三、聆听《思乡曲》
1. 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 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 3. 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 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 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 不讲变奏的概念。
2. 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 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五、音乐知识:变拍子
1. 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 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14
15
16
第7课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17
18
19
第8课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