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2
摘 要 财务分析既是对已发生财务状况的考评,也能为未来财务改进提供有效的借鉴,是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市场化,及时的财务分析可以使单位把握财务运作的效率损失并加以调整。本文发现了差额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差额拨款 事业单位 财务分析
一、引言
财务分析以会计核算资料和财务报表等为主要依据,采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事业单位财务运作与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单位未来的财务预测与计划提供了依据,在财务管理循环中处于衔接地位。对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来说,及时进行财务分析,做好各项分析工作对其财务及业务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了解各方面财务运作效率与效益的窗口。财务分析的过程通过对一些重要的财务指标采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把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营运情况、经济业绩、发展能力等情况变化清晰的表现出来,管理者通过最终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对其运营业绩及效率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改进财务运营、提高财务效率的前提。事业单位从财务分析的总结评价中可以直接发现其财务运作的弱点及财务运行的偏差,并从相关的财务指标数据中寻找效率损失的原因,挖掘出未被充分利用的财务资源,进而确立下一步财务运营及管理改进的重点。第三,财务分析保障了单位财务决策的合理性及财务计划编制的科学性。事业单位领导从财务分析报告中了解到单位重要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后,可以形成对单位未来财务发展方向的概括意识,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研究下期财务决策的重点,减少决策盲目性,当然也提高了财务计划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财务分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从当前事业单位工作实际来看,其作用发挥的较为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诸多不足的限制。
(一)财务分析管理观念还存在片面化的认识
有些事业单位的领导还未完成管理思想的转变,从片面的角度来对待财务分析工作,具体的表现有:一是强调财务核算,而忽视财务分析,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很强,不重视自身财务积累,因而财务管理也更关系日常财务运营的安全性而非盈利性,有些领导就简单的要求财务人员把账务算准即可,很少关注单位财务状况的变化;二是把财务报告当作财务分析报告,有些单位管理者缺少必要的财务管理素质,认为财务报告既然也有财务指标分析内容,那么财务分析报告就是多余的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常常把财务报告照搬过来作为财务分析报告使用。正是这些认识与思想使有些事业单位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度极低,财务管理成果也未有所进步。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与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过程中,首先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显现出明显的不科学、不全面之处。其一,财务分析指标比较单一,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常年以事业单位会计通则中提及的分析指标为主,如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等等,很少根据单位经营业务的范围及财务资源的变化对分析指标进行补充及修正,使财务分析不能全面的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二是财务指标不全面,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内容大部分集中于资产负债、运营绩效这些基本的情况,而缺少发展能力指标的分析,也很少涉及财务预算评价,无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全貌。三是分析重财务、轻非财务,虽然财务指标可以很清晰的将单位财务绩效体现出来,但是随着事业单位业务环境的变化,其财务经营效率逐渐受更多的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断增强,仅凭财务指标的比较很难找出单位财务状况变化的原因。其次,财务分析方法的选择上,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是最典型的财务分析方法,也是事业单位最常采用的方法,单位在选取财务分析方法时一是很少考虑财务管理的目标与财务分析的重点,盲目的进行指标计算及相互比较,二是财务分析方法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单纯依靠大量的人力,使财务分析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影响财务分析结论的正确作出。
(三)财务分析后续工作开展不到位
根据财务分析过程编制财务分析报告,针对财务报告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财务决策是财务分析后续需要开展的工作。而事业单位首先存在财务分析报告编制不及时,编报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单位很少定期进行财务分析,需要财务分析报告时也只是临时凑一份,拿季度或月度数据,套一下财务分析报告格式了事,态度极不严谨,更无从谈及科学与全面。其次,财务分析结论浮于表面,简单的讲某指标本期是多少,提高或降低多少,不能追根溯源指明指标变化的实质所在,也就无法提出改正的措施与意见。三是缺少财务分析工作的监督与考评,使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很少成为单位考虑与重视的问题。
三、促进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水平提高的措施
(一)强化单位财务分析的全员认识
从思想上重视并树立一种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是当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首先应当完成的工作,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走上自主经营道路是迟早的事,因此单位领导要增强自食其力的意识,对财政拨款要量入为出用到刀刃上,探索出保持稳定收入来源的经营道路。在政府财政拨款的充分利用基础上,增加自筹资金比例,扩展新的业务,实现创收节支,提高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逐步减少对财政资金依赖性。要重视并做好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分配与协调,强化单位日常财务核算,组织必要的人员负责财务分析资料的定期整理与分析报告的编制,注重通过定期的财务分析了解单位业务活动及财务运行的状况及效果,强化内部同期财务指标的比较及历史资料对比,把握单位财务发展趋势,提供财务管理决策以科学依据。严格要求单位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单位的财务决策与财务计划,认真做好日常的财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并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监督与考核,督促其自觉执行财务任务,强化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行为约束。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2
摘 要 财务分析既是对已发生财务状况的考评,也能为未来财务改进提供有效的借鉴,是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市场化,及时的财务分析可以使单位把握财务运作的效率损失并加以调整。本文发现了差额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差额拨款 事业单位 财务分析
一、引言
财务分析以会计核算资料和财务报表等为主要依据,采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事业单位财务运作与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单位未来的财务预测与计划提供了依据,在财务管理循环中处于衔接地位。对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来说,及时进行财务分析,做好各项分析工作对其财务及业务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了解各方面财务运作效率与效益的窗口。财务分析的过程通过对一些重要的财务指标采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把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营运情况、经济业绩、发展能力等情况变化清晰的表现出来,管理者通过最终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对其运营业绩及效率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改进财务运营、提高财务效率的前提。事业单位从财务分析的总结评价中可以直接发现其财务运作的弱点及财务运行的偏差,并从相关的财务指标数据中寻找效率损失的原因,挖掘出未被充分利用的财务资源,进而确立下一步财务运营及管理改进的重点。第三,财务分析保障了单位财务决策的合理性及财务计划编制的科学性。事业单位领导从财务分析报告中了解到单位重要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后,可以形成对单位未来财务发展方向的概括意识,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研究下期财务决策的重点,减少决策盲目性,当然也提高了财务计划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财务分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从当前事业单位工作实际来看,其作用发挥的较为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诸多不足的限制。
(一)财务分析管理观念还存在片面化的认识
有些事业单位的领导还未完成管理思想的转变,从片面的角度来对待财务分析工作,具体的表现有:一是强调财务核算,而忽视财务分析,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很强,不重视自身财务积累,因而财务管理也更关系日常财务运营的安全性而非盈利性,有些领导就简单的要求财务人员把账务算准即可,很少关注单位财务状况的变化;二是把财务报告当作财务分析报告,有些单位管理者缺少必要的财务管理素质,认为财务报告既然也有财务指标分析内容,那么财务分析报告就是多余的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常常把财务报告照搬过来作为财务分析报告使用。正是这些认识与思想使有些事业单位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度极低,财务管理成果也未有所进步。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与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过程中,首先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显现出明显的不科学、不全面之处。其一,财务分析指标比较单一,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常年以事业单位会计通则中提及的分析指标为主,如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等等,很少根据单位经营业务的范围及财务资源的变化对分析指标进行补充及修正,使财务分析不能全面的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二是财务指标不全面,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内容大部分集中于资产负债、运营绩效这些基本的情况,而缺少发展能力指标的分析,也很少涉及财务预算评价,无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全貌。三是分析重财务、轻非财务,虽然财务指标可以很清晰的将单位财务绩效体现出来,但是随着事业单位业务环境的变化,其财务经营效率逐渐受更多的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断增强,仅凭财务指标的比较很难找出单位财务状况变化的原因。其次,财务分析方法的选择上,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是最典型的财务分析方法,也是事业单位最常采用的方法,单位在选取财务分析方法时一是很少考虑财务管理的目标与财务分析的重点,盲目的进行指标计算及相互比较,二是财务分析方法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单纯依靠大量的人力,使财务分析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影响财务分析结论的正确作出。
(三)财务分析后续工作开展不到位
根据财务分析过程编制财务分析报告,针对财务报告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财务决策是财务分析后续需要开展的工作。而事业单位首先存在财务分析报告编制不及时,编报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单位很少定期进行财务分析,需要财务分析报告时也只是临时凑一份,拿季度或月度数据,套一下财务分析报告格式了事,态度极不严谨,更无从谈及科学与全面。其次,财务分析结论浮于表面,简单的讲某指标本期是多少,提高或降低多少,不能追根溯源指明指标变化的实质所在,也就无法提出改正的措施与意见。三是缺少财务分析工作的监督与考评,使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很少成为单位考虑与重视的问题。
三、促进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水平提高的措施
(一)强化单位财务分析的全员认识
从思想上重视并树立一种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是当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首先应当完成的工作,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走上自主经营道路是迟早的事,因此单位领导要增强自食其力的意识,对财政拨款要量入为出用到刀刃上,探索出保持稳定收入来源的经营道路。在政府财政拨款的充分利用基础上,增加自筹资金比例,扩展新的业务,实现创收节支,提高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逐步减少对财政资金依赖性。要重视并做好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分配与协调,强化单位日常财务核算,组织必要的人员负责财务分析资料的定期整理与分析报告的编制,注重通过定期的财务分析了解单位业务活动及财务运行的状况及效果,强化内部同期财务指标的比较及历史资料对比,把握单位财务发展趋势,提供财务管理决策以科学依据。严格要求单位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单位的财务决策与财务计划,认真做好日常的财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并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监督与考核,督促其自觉执行财务任务,强化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行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