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堂真题演练】
1.(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
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2013·海南)右图反映的是( )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 .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3.(2012·广东)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
证据是( )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4.(2012·海南)《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5.(2011·山东)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
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课后巩固练习】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集体耕作
2.精耕细作的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
A .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积累了生产经验
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 .夏商时期 B .战国、秦汉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4. 观察右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
A .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 .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 .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 .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5.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
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
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
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 .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 .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6.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 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 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脆弱性
7.《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
具是
( C )
A B C D
8.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图8
A .筒车 B.翻车 C.耧车 D.曲辕犁
9.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
A. 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 B. 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
C. 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 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10.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1.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 .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 .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12.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
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 .周朝王室的衰落 B .礼乐制度的崩溃
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宗法关系的疏远
13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 .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 .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 .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 .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14.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 .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 .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 .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15
①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
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A .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B .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 .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D .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17.(2012·四川)(1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部分)
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四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4)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3分)
1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1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交了粮,自由王”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4分)
(2)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3分析,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4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堂真题演练】
1—5 BBDDB
【课后巩固练习】
1—5 DDBCC 6—10 DDCCC 11—16 DCCDB C
17.【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1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1分)
(4)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1分)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1分);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1分)
18. 【答案】(12分)
答案:(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1分)
观点一: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观点二: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3分)
(2)演进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2分)
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分)
(3)经济:传统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渐加深,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继产生,并领导了民主革命运动。思想文化:出现了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4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堂真题演练】
1.(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
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2013·海南)右图反映的是( )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 .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3.(2012·广东)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
证据是( )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4.(2012·海南)《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5.(2011·山东)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
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课后巩固练习】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集体耕作
2.精耕细作的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
A .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积累了生产经验
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 .夏商时期 B .战国、秦汉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4. 观察右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
A .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 .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 .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 .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5.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
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
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
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 .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 .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6.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 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 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脆弱性
7.《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
具是
( C )
A B C D
8.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图8
A .筒车 B.翻车 C.耧车 D.曲辕犁
9.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
A. 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 B. 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
C. 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 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10.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1.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 .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 .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12.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
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 .周朝王室的衰落 B .礼乐制度的崩溃
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宗法关系的疏远
13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 .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 .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 .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 .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14.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 .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 .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 .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15
①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
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A .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B .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 .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D .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17.(2012·四川)(1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部分)
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四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4)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3分)
1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1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交了粮,自由王”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4分)
(2)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3分析,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4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堂真题演练】
1—5 BBDDB
【课后巩固练习】
1—5 DDBCC 6—10 DDCCC 11—16 DCCDB C
17.【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1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1分)
(4)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1分)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1分);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1分)
18. 【答案】(12分)
答案:(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1分)
观点一: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观点二: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3分)
(2)演进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2分)
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分)
(3)经济:传统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渐加深,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继产生,并领导了民主革命运动。思想文化:出现了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