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了的味道,老去的舌尖

  借鉴速用:如果人心粗粝浅薄了,丧失了最初的敏锐,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又有什么用呢?   话题拓展:那些消失的美味、用进废退、粗陋的人心   去年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食物丢掉了、风化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味道锈了,舌头也跟着老了。   我始终坚信,用木材烧出来的菜,肯定要比用煤烧出来的好,用煤烧出来的肯定要比用气烧出来的好,用气烧出来的肯定要比用电烧出来的好,燃料的味道通于舌尖的感受。   我其实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因为太有“手艺”了,精工细雕,猛火文火,花样繁复,却缺少了生活本身的随意和散淡。不像奶奶做的菜,因为她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精细的东西,而是会用心、用粗笨的手艺,做出虽然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手掌的粗糙和温情。奶奶烧的柴火都是在树林里捡的,有松枝,有树根,有枯叶,有麦秸,有朽木,那火苗里冒出来的是自然精气;她用的锅碗瓢盆,也都是几十年如一日,浸润了半辈子的酸甜苦辣,所以出味。   这些老去的味道,老去的手艺,老去的锅盖和木材,老去的奶奶,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我们的舌尖,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而已。正所谓一物养一无物,没有好材料,好工具,好心境,舌尖怎么不迟钝,不退化?不麻木?   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所以会去嗜辣、嗜香、嗜成,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殊不知,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香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随着生活的节奏,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味道的刺激,追求快和饱,跟着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不过我最担心的,还不是舌尖的变异和退化,而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都不懂他的心思和举止,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得再精细有什么意思?”确然,吃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舌尖能恢复到原来的地步,人心能吗?

  借鉴速用:如果人心粗粝浅薄了,丧失了最初的敏锐,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又有什么用呢?   话题拓展:那些消失的美味、用进废退、粗陋的人心   去年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食物丢掉了、风化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味道锈了,舌头也跟着老了。   我始终坚信,用木材烧出来的菜,肯定要比用煤烧出来的好,用煤烧出来的肯定要比用气烧出来的好,用气烧出来的肯定要比用电烧出来的好,燃料的味道通于舌尖的感受。   我其实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因为太有“手艺”了,精工细雕,猛火文火,花样繁复,却缺少了生活本身的随意和散淡。不像奶奶做的菜,因为她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精细的东西,而是会用心、用粗笨的手艺,做出虽然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手掌的粗糙和温情。奶奶烧的柴火都是在树林里捡的,有松枝,有树根,有枯叶,有麦秸,有朽木,那火苗里冒出来的是自然精气;她用的锅碗瓢盆,也都是几十年如一日,浸润了半辈子的酸甜苦辣,所以出味。   这些老去的味道,老去的手艺,老去的锅盖和木材,老去的奶奶,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我们的舌尖,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而已。正所谓一物养一无物,没有好材料,好工具,好心境,舌尖怎么不迟钝,不退化?不麻木?   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所以会去嗜辣、嗜香、嗜成,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殊不知,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香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随着生活的节奏,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味道的刺激,追求快和饱,跟着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不过我最担心的,还不是舌尖的变异和退化,而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都不懂他的心思和举止,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得再精细有什么意思?”确然,吃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舌尖能恢复到原来的地步,人心能吗?


相关内容

  • 舌尖上的味道作文
  • 舌尖上的味道作文(一) 舌尖上的初一 不知不觉,小学已从笔尖上和日记里悄然离去,带走了生命的一抹亮色和一缕缕天真无知.在六年级过后的那个夏天,我们暂时放下了那对曾载着我们掠过三个年头的羽翼,好好的休息一阵.站在八月的尾巴,我走进了我的初中生活,初中特有的味道,强烈的刺激着我的味觉,忽地伸出舌头,触到 ...

  • 舌尖上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 舌尖上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2012年05月29日 09:35: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贤娜 星评 字号T|T 打印 分享 提要: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正如网 ...

  • 舌尖上的中国
  • 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播出纪录片) 锁定 基本信息 剧情概念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陈晓卿说"我们要 ...

  • [周末私享]按"片"索骥 寻找舌尖上的美食(全文)
  • 2012-05-24 11:43:03有205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5 2012.05/No.64 <舌尖上的中国>号称"吃货圣经",最重要的,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依然有这么多人在满怀诚意和爱意地酿制食物.从本期开始,周末私享将带您按"片"索 ...

  • 作文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 [作文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文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 ...

  •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
  •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一:舌尖上的濮阳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 ...

  • 中秋味道|舌尖上的诸暨
  • 会稽山里有味道,西施故里藏佳肴,在浙江北部的大山深处,古老的美食被传承至今,在世外桃源般的古越之地,淳朴的幸福正在上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越诸暨,探寻会稽山里的家传味道.次坞打面和全国很多地方都一样,早晨是吃面条的,例如兰州人的早餐是拉面,河南人的早餐是烩面,这些面条看上去简单,但却浓缩了这个地 ...

  • 舌尖上的医院--要留住员工的心,可先留住员工的胃.
  • 舌尖上的医院--要留住员工的心,先留住员工的胃.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因为贴近生活,挖掘出了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其实美食的故事不就是家庭记忆的故事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关于家庭的故事.美食各不同,但都带着温暖难忘的记忆.人们收获.保存 ...

  • 孙守名[舌尖上的乡村]阅读训练及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2分) 舌尖上的乡村 孙守名 ①乡村的冬夜是一首粗犷.豪放的宋词,呼啸的北风漫卷飞舞的雪花,凄厉的寒气浸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天地间昏黄黯淡,低矮的房舍抖抖瑟瑟地站立在冰天雪地间,做着春天的美梦. ②筑一座泥炉,烧三五段木炭,温一壶陈年老酒,捧读一两卷古书,那是乡村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