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质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他面对逆境旷达乐观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一)集思广益,引入文本

1、导入新课: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吟诵咏月名句。(学生交流咏月名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出示幻灯片,学生朗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告诉大家

“我所了解的苏轼”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苏东坡的资料)(出示幻灯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3、了解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1、播放朗读视频。( 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注意标注字音和朗读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读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指导节奏:念/无与为乐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学生展示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咬文嚼字,理解文本

1、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独立翻译,勾画疑难。

2、同桌互译,交流,质疑解惑。

3、翻译全文,落实重要词语和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三、与张怀民志同道合。)

2、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齐读。读后思考交流。

⑴赏析名句。

温馨提示: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比喻

本体——

喻体——

作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意境——描绘出什么样的意境?

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构成了一个清幽宁静、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赏月时悠然愉悦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3、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遗憾,失落)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心有灵犀的喜悦)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5、请大家再次齐读全文,注意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五)、走近苏轼,练笔抒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

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幻灯片展示苏轼被贬后的名篇: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抒写感受,交流) 六、课堂总结,教师寄语:

本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他面对逆境旷达乐观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一)集思广益,引入文本

1、导入新课: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吟诵咏月名句。(学生交流咏月名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出示幻灯片,学生朗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告诉大家

“我所了解的苏轼”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苏东坡的资料)(出示幻灯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3、了解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1、播放朗读视频。( 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注意标注字音和朗读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读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指导节奏:念/无与为乐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学生展示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咬文嚼字,理解文本

1、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独立翻译,勾画疑难。

2、同桌互译,交流,质疑解惑。

3、翻译全文,落实重要词语和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三、与张怀民志同道合。)

2、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齐读。读后思考交流。

⑴赏析名句。

温馨提示: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比喻

本体——

喻体——

作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意境——描绘出什么样的意境?

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构成了一个清幽宁静、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赏月时悠然愉悦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3、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遗憾,失落)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心有灵犀的喜悦)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5、请大家再次齐读全文,注意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五)、走近苏轼,练笔抒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

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幻灯片展示苏轼被贬后的名篇: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抒写感受,交流) 六、课堂总结,教师寄语:

本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相关内容

  • 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通知
  • 南乐县教育局 关于开展2015年度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 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学校: 随着我县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作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实验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实验教 ...

  • 关于转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室
  • 关于转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室 <关于举办河南省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 课教学评比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各初(完)中: 根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室<关于举办河南省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教学评比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市推荐参评省优质课的办法通 ...

  • 幼儿园课堂教学专用实例(大.中.小班)
  • 幼儿园课堂教学专用实例(大.中.小班) 幼儿教师教学实用资料,凡国庆节期间征订仅需298元/套,节后将调整到350元/套 A\优质示范课(大\中\小班)视频类 一.绘本 1.小班绘本优质课展示<谁咬了我的大饼> 2.中班绘本活动优质课展示<一步一步走啊走> 3.大班绘本阅读优 ...

  • 关于实验优质课和优质课的几点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实验优质课和优质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梅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听课活动中,大家不仅见识到了老师们的新型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也同样在思考怎样的 ...

  • 初.高中英语优质课比赛通知
  • 关于组织" 2014初.高中英语优质课评 选活动"的通知 各县.自治县.市教育局.州直学校.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第五届中小学 幼儿园优质课评选观摩交流活动的通知>(黔教办科„2013‟36号)文件通知精神,以优质课评选观摩交流活 ...

  • 幼儿园优质公开课案例
  • 幼儿园课堂教学专用实例 A\优质示范课(视频类) 一.绘本 1.小班绘本优质课展示<谁咬了我的大饼> 2.中班绘本活动优质课展示<一步一步走啊走> 3.大班绘本阅读优质课展示<母鸡萝丝去散步> 二.语文 1.大班语言优质课展示<温情的狮子>.<蝈 ...

  • 大数据时代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数据时代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作者:吕伟智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11期 摘 要: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的质量,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大数据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缩小 ...

  • 优质校建设,高职改革举起"新标杆"
  • 优质校建设,高职改革举起"新标杆"       上月底于南昌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共设计了五个主题分论坛.其中一个分论坛的火爆程度,远超组委会想象,受场地限制和出于安全考虑,组委会在开场时不得不采取了限流措施.这个分论坛的主题就是--"从示范到优质:回顾与展望 ...

  • 2012年优质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 学院附中文明优质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提高住宿生饮食住宿服务质量,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和优质服务,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三优一满意"文明优质服务活动.为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人民, ...

  • 上好优质课的几点感悟
  •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独具匠心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语文课堂需要优秀博学的教师.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意味隽永的诗,一曲清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上好一节好的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丰富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