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教案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自编说明:

长卷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作为元代变法的成熟者,可谓继往开来,他汲取了五代、两宋山水画精髓,并对元以后的山水画产生重大影响,因而被称为“元四大家”之首。明张丑评《富春山居图》“清真秀拔,繁简得中”。清远、真切、挺秀、超拔,笔法简约,虽去细腻描摹但近景秀美清晰可见,远景空濛亦依稀可辨,墨色浓淡适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南方富春山水的特点与韵味:山的丰美、温情与壮美,水的静美、灵动与渺远,树的挺秀与丰茂„„。虽创作历经四年之多,但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气势如贯、浑然天成,仿佛一挥而就。同时本作品并不只是画家对风景的描绘,还寄托了了自己隐居山水的情怀,如陶源明诗句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可谓情景交融。与其说黄公望描绘的是美景不如说是他心景与心境的写照,体现 “诗意地栖居”的生活理想。

当电脑键盘代替了笔的书写,书法与国画离我们更远了;笔者是南方人,远离故土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和方式的浸润,觉得江南山水已遥不可及,是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更是精神上的空缺,赏《富春山居图》居然有流泪的感觉。这些都让我觉得有必要来上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山水画这门早熟艺术之伟大,有中国山水的养育、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笔者尽管无扎实的国画专业基础,教学经验也有限,但愿意斗胆一试。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极为粗浅的认识,但对“怎样欣赏古代中国山水长卷”是个空白,尤其是本课内容。关于《富春山居图》所欣赏的方方面面,取其中任何一点欣赏都非一节课能完成。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有多大的欣赏兴趣也很难说(前期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喜欢油画)。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文人的情怀、历代山水画论中阐述的山水画创作法则等息息相关。笔者也将本作品与古代其它山水长卷比较,最能体现山水画可游可居的特点。学生对古代文学略知一二、其它所知甚少,但山水画构图中的远近法、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通过赏析应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由于时间关系,笔墨技法略讲但应让学生感受到。 三、设计思路:

据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拟结合画家人生经历、画作的传奇故事与所涉及到的山水画知识等有机地融合到每个环节中。注重画作的呈现方式,继续关注自己研究课题《美术系欣赏课中图像功效研究》(笔者国家欣赏课题结题论文),使画作赏析方式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赏画作复制品为主,课件为辅,并根据学生需要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了解长卷的绘画形式,结合古诗、题跋和黄公望人生经历等对画作进行赏析,理解山水画造景手法(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感悟画家寄情山水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教学以师生互动研究探索为主。

3、 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和欣赏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结合古诗意境、题跋、画家人生经历、油画风景对作品进行赏析,理解山水

画构图法则的独特之处及意境美。

六、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和探索活动的热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画作之美的感悟,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自编说明:

长卷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作为元代变法的成熟者,可谓继往开来,他汲取了五代、两宋山水画精髓,并对元以后的山水画产生重大影响,因而被称为“元四大家”之首。明张丑评《富春山居图》“清真秀拔,繁简得中”。清远、真切、挺秀、超拔,笔法简约,虽去细腻描摹但近景秀美清晰可见,远景空濛亦依稀可辨,墨色浓淡适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南方富春山水的特点与韵味:山的丰美、温情与壮美,水的静美、灵动与渺远,树的挺秀与丰茂„„。虽创作历经四年之多,但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气势如贯、浑然天成,仿佛一挥而就。同时本作品并不只是画家对风景的描绘,还寄托了了自己隐居山水的情怀,如陶源明诗句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可谓情景交融。与其说黄公望描绘的是美景不如说是他心景与心境的写照,体现 “诗意地栖居”的生活理想。

当电脑键盘代替了笔的书写,书法与国画离我们更远了;笔者是南方人,远离故土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和方式的浸润,觉得江南山水已遥不可及,是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更是精神上的空缺,赏《富春山居图》居然有流泪的感觉。这些都让我觉得有必要来上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山水画这门早熟艺术之伟大,有中国山水的养育、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笔者尽管无扎实的国画专业基础,教学经验也有限,但愿意斗胆一试。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极为粗浅的认识,但对“怎样欣赏古代中国山水长卷”是个空白,尤其是本课内容。关于《富春山居图》所欣赏的方方面面,取其中任何一点欣赏都非一节课能完成。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有多大的欣赏兴趣也很难说(前期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喜欢油画)。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文人的情怀、历代山水画论中阐述的山水画创作法则等息息相关。笔者也将本作品与古代其它山水长卷比较,最能体现山水画可游可居的特点。学生对古代文学略知一二、其它所知甚少,但山水画构图中的远近法、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通过赏析应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由于时间关系,笔墨技法略讲但应让学生感受到。 三、设计思路:

据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拟结合画家人生经历、画作的传奇故事与所涉及到的山水画知识等有机地融合到每个环节中。注重画作的呈现方式,继续关注自己研究课题《美术系欣赏课中图像功效研究》(笔者国家欣赏课题结题论文),使画作赏析方式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赏画作复制品为主,课件为辅,并根据学生需要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了解长卷的绘画形式,结合古诗、题跋和黄公望人生经历等对画作进行赏析,理解山水画造景手法(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感悟画家寄情山水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教学以师生互动研究探索为主。

3、 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和欣赏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结合古诗意境、题跋、画家人生经历、油画风景对作品进行赏析,理解山水

画构图法则的独特之处及意境美。

六、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和探索活动的热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画作之美的感悟,


相关内容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澄中林水生
  •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澄海中学 林水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赏析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2.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 ...

  •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 1.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积累语言. 3.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课题导入. 师: ...

  • [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 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3.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给下列字 ...

  • 诗歌鉴赏教案
  • 诗歌鉴赏 勉县第八中学 刘懿仁 <中考说明>考点概要: (1)初步欣赏诗词的形象特点.体味意境.(2)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技巧.(3)初步分析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诗词的形象: (一)1.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

  • 山川之美教案
  • 一三 山川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 ...

  •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教案
  •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和中国花鸟画的种类及寓意. 能力目标: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情感目标: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并理解古代画家"缘物寄情 ...

  • 1-1独坐敬亭山教案
  •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领悟诗意,感悟诗 ...

  • [小石潭记]教案以及考点分析
  • 小石潭记教案 一.导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述文的范畴.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 ...

  • 与朱元思书教案11111
  • 与朱元思书 教案 时堰镇中学 胡小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 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