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姜智红

  提 要 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当

前以及未来长期发展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体现出了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一致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07)04-0037-03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

,,人类才,这就是人类自我产生、。马克思的全部哲学是围绕着这个基本原理展开的。对实践的合理理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关键。“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

③在马克思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超出了先前对其法哲学批判的范围,进入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1844年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接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研究奠定了他的关于人、人的自由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其核心是唯物历史观。马克思通过自己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对什么是人和人的本质、人的解放有了深刻具体的认识,超出了费尔巴哈关于人和自然的抽象的议论和对异化的抽象批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表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

①一方面,个人是社会生产出来社会化了的人类。”

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本质的基础。生产实践活动还是社会生成和发展的最终原因。正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定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产

生于经济基础而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这就是马克思第一次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

④也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就是说,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

的,所以他是个人,却不是抽象的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个人;另一方面,社会也是各个个人生产出来的,或者说它就是这些个人彼此生产的关系,所以它也不是抽象的可以脱离个人而存在的社会。“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

②起来。”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资本论》的完成与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马克思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类物质生产实

37・

践,揭示了这种实践条件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展示和分析了这种生产方式下人类的实践生活面临的基本矛盾,探索人类通向自由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资本论》的整个逻辑体系的起止范畴是从商品到阶级。所以《资本论》实际上就是研究“阶级”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史学。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和重构有力地证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证明资产阶级的灭亡、无产阶级的胜利和人类的解放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被异化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正确地回答了究竟是什么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以及它怎样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从而也就揭示了商品、价值不是物,人与人关系的体现。在《资本论,,造成。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的能动性与自由创造性,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是人类自由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极大地激发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力扩张和提升,又使由此创造出来的社会经济力量支配与奴役人类自身,奴役自然界并且招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严重限制了人类的自由全面地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人本身必须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能够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能够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先决条件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使生产力高度发达,并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马克思的观点显然是科学而正确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大多数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还必须通过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因而对于他们而言,也就无所谓自由和全面发展。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但是这种灭亡过程,只・38・

有通过无产阶级的产生才能做到。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资本论》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这里得到了极为科学的论述。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工人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府———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强大生命力。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的事业,⑤社会由于同各,”

,“社会”,、特殊性的这个观点明确表达于《共产党宣言》的最终结论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提出了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统一理解。“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

⑥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

个历史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二是以物

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并认为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相联系。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全面性的时候,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

⑦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式”。

会就业、医疗、住房等结构有待改善,社会保障体

系需要完善,腐败问题败坏了社会风气,资源有效利用不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建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等。因此,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解决现阶段的不和谐因素。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突破阶段性的瓶颈和困境,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种种问题。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共产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其核心内容是作为社会主体人。人是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谐的目的,社会和谐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凸显了人在社会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社会和谐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人的发展越全面,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就越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体现出了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一致性。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附录,1988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1973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6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79年版,第131页。⑤列宁:《纪念公社》,《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0卷,第224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85年版,第7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

(作者为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

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理论的本质要求。

。我国现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胡锦涛同志结合新时期的新实践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揭示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挑战社会稳定,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社

39・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姜智红

  提 要 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当

前以及未来长期发展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体现出了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一致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07)04-0037-03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

,,人类才,这就是人类自我产生、。马克思的全部哲学是围绕着这个基本原理展开的。对实践的合理理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关键。“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

③在马克思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超出了先前对其法哲学批判的范围,进入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1844年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接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研究奠定了他的关于人、人的自由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其核心是唯物历史观。马克思通过自己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对什么是人和人的本质、人的解放有了深刻具体的认识,超出了费尔巴哈关于人和自然的抽象的议论和对异化的抽象批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表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

①一方面,个人是社会生产出来社会化了的人类。”

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本质的基础。生产实践活动还是社会生成和发展的最终原因。正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定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产

生于经济基础而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这就是马克思第一次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

④也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就是说,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

的,所以他是个人,却不是抽象的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个人;另一方面,社会也是各个个人生产出来的,或者说它就是这些个人彼此生产的关系,所以它也不是抽象的可以脱离个人而存在的社会。“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

②起来。”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资本论》的完成与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马克思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类物质生产实

37・

践,揭示了这种实践条件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展示和分析了这种生产方式下人类的实践生活面临的基本矛盾,探索人类通向自由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资本论》的整个逻辑体系的起止范畴是从商品到阶级。所以《资本论》实际上就是研究“阶级”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史学。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和重构有力地证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证明资产阶级的灭亡、无产阶级的胜利和人类的解放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被异化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正确地回答了究竟是什么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以及它怎样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从而也就揭示了商品、价值不是物,人与人关系的体现。在《资本论,,造成。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的能动性与自由创造性,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是人类自由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极大地激发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力扩张和提升,又使由此创造出来的社会经济力量支配与奴役人类自身,奴役自然界并且招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严重限制了人类的自由全面地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人本身必须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能够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能够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先决条件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使生产力高度发达,并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马克思的观点显然是科学而正确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大多数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还必须通过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因而对于他们而言,也就无所谓自由和全面发展。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但是这种灭亡过程,只・38・

有通过无产阶级的产生才能做到。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资本论》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这里得到了极为科学的论述。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工人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府———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强大生命力。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的事业,⑤社会由于同各,”

,“社会”,、特殊性的这个观点明确表达于《共产党宣言》的最终结论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提出了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统一理解。“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

⑥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

个历史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二是以物

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并认为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相联系。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全面性的时候,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

⑦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式”。

会就业、医疗、住房等结构有待改善,社会保障体

系需要完善,腐败问题败坏了社会风气,资源有效利用不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建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等。因此,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解决现阶段的不和谐因素。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突破阶段性的瓶颈和困境,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种种问题。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共产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其核心内容是作为社会主体人。人是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谐的目的,社会和谐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凸显了人在社会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社会和谐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人的发展越全面,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就越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体现出了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一致性。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附录,1988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1973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6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79年版,第131页。⑤列宁:《纪念公社》,《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0卷,第224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85年版,第7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

(作者为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

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理论的本质要求。

。我国现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胡锦涛同志结合新时期的新实践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揭示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挑战社会稳定,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社

39・


相关内容

  •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 内容提要:在唯物史观中,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是相互结合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统一的.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区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近现代的人本主义. 在历史与现实中,有过不同阶级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我把它们大体上区分为非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早些时候,有同志没有注意这个差异,对以人 ...

  •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1
  • 我的社会主义观 班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我的社会主义观 摘要: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真理性原则 ...

  •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道主义价值认识
  •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作为政治宣言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具有重要的时代及历史意义."人道主义"不加定义和属性地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是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思想解放成果的一个结晶,体现执政党具有世界全局的胸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中国共产党指 ...

  •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 作者:李慎明 Li Shenming 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01期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全面准确地认识" ...

  • 论坚持_以人为本_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研究理论月刊2008年第9期 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徐海燕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 ...

  • 论人本主义与_以人为本_的发展观
  • 文化研 究 ConsumeGuide・Culture Research 论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蔡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郭依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提到发展的本质和核心的高度,突出了人 ...

  •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_王玲
  •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 王 玲 提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但并没因此快乐了很多.人们的欲望过于扩张,过于追求名利,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了.如果人们把幸福都建立在金钱和享乐之上,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无法实现人的幸福,也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以人 ...

  • 论"以人为本"
  • 作者:田心铭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年01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精 ...

  • 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意义
  •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一般的人本主义者以抽象的人为其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想,就是它的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们共产主义者的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工作原则与管理原则,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仍然有争议的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