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2、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以“苦”为核心的文化探索情感;

3、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一、导入

1、余秋雨简介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的,我们要进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涵养和品味,就必须读大量的书,尤其是要读大量的好书。在目前公布的中国大陆近十年来最畅销书籍的前十名中,有一位作家一人独占四本,——这位作家便是余秋雨。

【多媒体展示】: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宁波余姚县人。文化史学家、艺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十多年来越野历险万公里,实地考察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人类各大文明的兴衰脉络,沿途写下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开启新的文风,被公认为目前全世界华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2004年底,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

2、《文化苦旅》简介 【多媒体展示】:《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也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他以游记的形式进行文化思考,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文化苦旅》思想核心即一"苦"字,那么这本书到底描写了一些什么样的”苦”呢?有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之苦,中国文人的辛酸无奈之苦,进行文化探索的沧桑历程之苦,通过集中表现这些“苦”,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我们也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引出课文,进入教学过程

(一)总体感知

《道士塔》这篇文章是《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余秋雨先生之所以把《道士塔》作为其第一部作品集的第一篇文章,请你分析一下有哪些理由呢?读完课文后,请问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有些怎样的 “苦”呢?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广泛提问后,明确:

1、读完课文后,请问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

——沉重、气愤、痛惜、窒息、悲哀、震撼、耻辱、无奈、痛心疾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看到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总之,一言以蔽之:苦!

2、揣摩余秋雨把《道士塔》作为文化苦旅开篇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敦煌图片】

(1)敦煌文化的重要性:

. 【多媒体展示】: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灿烂的部分,敦煌是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长城它多了绚烂,比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

(2)敦煌文化被破坏所带来的损失: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道士塔”诉说了那个时代的悲哀,诉说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流血,让人体会到作为一个文人应有的文化良心。

(3)奠定全书基调:通过道士塔这一物象,描述了大漠荒际的中华文明的盛衰,让人见证了历史的深邃苍凉;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一种潜藏在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那份孤独与忧虑。

3、请概括一下文中之 “苦”。

一苦:道士王圆箓愚昧无知之苦【板书】

二苦:封建统治者腐朽无能之苦【板书】,让王道士掌管、不识文化

三苦:文化入侵者贪婪无耻之苦【板书】,连哄带骗。

这三“苦”齐下,这三类人携手合作,共同导演了一出永载中华文明屈辱史册的大戏—— 四苦:民族文化巨大损失之苦【板书】。

(二)研读第一节:

先来具体分析“一苦”:管理者王道士愚昧无知之苦

1、题目《道士塔》指什么?有什么作用?与开头第一段所讲的圆寂塔,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佛教徒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得道高僧火化后所结成的珠状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 “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所以,通俗一点说,这“塔”就是佛教徒的坟墓。坟墓,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很苍凉苦涩的词语,但是,这个树立在佛教圣地莫高窟门口,本应用来埋葬佛教高僧的坟墓,现在所埋葬的居然是一个道士,不知

情的人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吧?请大家用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为什么这位道士能受到这样的待遇呢?——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2、这位王道士原本是个怎样的人呢?

——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3、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由一个逃荒的道士来把持佛教圣地,大家觉得合适吗?

(三)研读第二节:

1、先看看这位王道士对他所把持的佛教圣地莫高窟干了些怎样的事情吧。请看第二节,用10个以内的字来回答:

——刷白洞窟,堆天师、菩萨

2、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王道士的哪些举止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细节描写。

“刷白洞窟”一段的动词:转转、不满、找、拎、装、蘸一蘸、粉刷、细细刷上第二遍、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打听、算来算去、达观地放下了刷把等等

“堆天师、菩萨”一段的动词短语:吩咐借锤,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安慰泥匠,再拿石灰,刷白、画眼、、吐了一口气,谢泥匠,下一步筹划。

看似漫不经心的举止,却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惊天浩劫,将王道士亵渎国宝的丑陋无知的行径刻画得生动传神、入木三分。

3、再看看王道士这些举止所造成的后果:

先看“洞窟刷白”。刷白的是什么?是洞窟的墙壁。是普通的墙壁吗?是价值连城的壁画,结果这个洞窟的石壁怎样了呢?请用原文回答——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再看“堆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王道士的堆天师、塑灵官菩萨是以什么作为代价的呢?——用原文回答: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王道士,为了一己之私,涂抹壁画,毁坏雕塑,以他愚蠢无知的行动,展露了一个道教徒的虔诚,却成为了对佛教最不敬的亵渎者,更成为了敦煌石窟和中华文明的千古罪人!

板书:愚昧无知之苦之一:涂抹壁画,毁坏雕塑

4、当灿烂仅仅只是遭遇了愚昧,多彩的壁画便成了白墙,婀娜的塑雕便成了碎片。而当满满的一整个洞窟的轰动世界的经典,既遭遇了愚昧,又同时遭遇了腐朽、贪婪时,请大家想一

想,这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后果?怎样的一种悲哀?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吧!

(四)研读第三节: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第一、二段。

1、请大家注意这些语句: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读到这里,试问,假如是你发现了这么个洞窟,哪怕还不知道它的价值何在,首先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激动、惊叹、欣喜若狂

【多媒体屏幕】敦煌藏经库库存具体数据:出土的文献大约有4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

2、而这位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王道士,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一个道教徒看到了一堆堆佛家经卷,与他何干啊!

3、接下来,这位王道士是怎样处理这些经卷的呢?

送上级官员——讨好

送外国文化强盗——赚取少量的钱财

4、而当得知藏经洞被开启的消息后,作为统治者的中国官员和作为文物研究者的外国考古家、冒险家们分别持何态度?又做了何事呢?作者主要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这两类人?

明确:

中国统治阶级——曾想保管,但因东西很多,运费不低,于是犹豫后作罢。没有那副赤肠。干脆再送几件,作京官生日礼品。

外国文化强盗——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的路费。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作好被打、被杀准备。

然而,他们偷入中国过境的历程怎样呢?

没有任何关卡、任何手续,直接走到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道士腰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只得幽默地耸耸肩。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外国入侵者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强烈的对比,无情的揭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有眼无珠、贪图安逸、亵渎国宝的腐朽与昏庸!

5、接下来,我们通过两组数据来深味一下这些外国文化强盗的掠我国宝的切齿之恨:

【多媒体屏幕】

一边得到的是难以想象的低价,可见王道士亵渎国宝的愚昧无知,清统治者的保护文物的昏庸无能,一边是获得的是数十车、数十箱、数万卷经卷,可见外国文化强盗的贪婪无度无耻。

5、学生讨论: “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明确:强盗逻辑。虽然敦煌文献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全世界人的财富,但是它首先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焕发出它的光彩!

一棵小草,如果把它强行从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连根拔起,再扔至江河湖海,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6、分析到这儿,我们心中的感情,难道仅仅是一个“苦”字了得吗?——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强烈抒发的另一种感情(用原句作答):

我好恨!——巨大的民族文化损失之苦,无尽的中华民族文化屈辱,怎一个“苦”字了得!“苦”到了极致,也唯有“恨”才能表达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应有的情绪。试想,只要能够阻止前三“苦”中的任何一“苦”,这巨大损失之苦,这文化屈辱之恨会产生吗?绝对不会! 同时这个句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心中有“恨”的人,不只是作者和我们,还有比作者和我们恨得更狠的人。请大家齐读第四节:

(五)研读第四部分

比我们、比作者恨得还狠的人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他们除了狠狠的恨,还做了些什么呢?——狠狠地钻研,以至于日本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板书】狠“恨”+狠“钻”→“敦煌学在中国!”

(2)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果,专家们应当扬眉吐气、志高气扬,为什么他们却“默默地”走过?专家们心中究竟是什么情感?本段在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大量的敦煌文物(3万余件)仍在国外,没有回到它们的祖国。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历史的屈辱感,学者的责任感,充斥着中国专家们的心胸,使他们不愿意过多地言语,而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研究,并把心里的话付诸行动,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 敦煌艺术 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与文章第四段结尾形成照应: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板书】→苦

三、结语:

《道士塔》是一首苦歌,一首苦诗,一杯苦茶。文章以苦涩的僧人圆寂塔写起的。在暗哑的沙漠中,印刻了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道士所划破的历史的血痕。这是一处永远不会风干的苦难炮烙,西天哭泣着的残阳血晕,满腹苦楚地看着王道士奴颜媚骨地捧着轰动世界的中国灿烂古文明去交换庸俗的铜臭,苦痛地看着欧美文化掠夺者以胜利者的姿态炫耀着满载而归,

渐行渐远,直到那些背影消失在沙漠的边缘,留下身后苦恨的中国敦煌研究学的专家,洒尽毕生血泪,在研究的岁月里苦苦煎熬着,呕心沥血,含辛茹苦,也铺不成一条可以使历史倒溯的路。

然而,痛定思痛,我们从这段屈辱的历史中所收获的恐怕不仅仅只有苦与恨! 这段历史时时在提醒人们,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对历史价值认识上的盲点,尊重历史就是一句空话。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与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个人所为已经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今天的问题可能在于另一个方面,即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与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到敦煌这样珍稀遗产,小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如果不以人类精神财富的高度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有可能失去第二个、第三个敦煌。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国公民。保护文物,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责。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的身边是否存在着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们自己不作任何一个“道士”。

道士塔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2、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以“苦”为核心的文化探索情感;

3、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一、导入

1、余秋雨简介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的,我们要进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涵养和品味,就必须读大量的书,尤其是要读大量的好书。在目前公布的中国大陆近十年来最畅销书籍的前十名中,有一位作家一人独占四本,——这位作家便是余秋雨。

【多媒体展示】: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宁波余姚县人。文化史学家、艺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十多年来越野历险万公里,实地考察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人类各大文明的兴衰脉络,沿途写下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开启新的文风,被公认为目前全世界华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2004年底,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

2、《文化苦旅》简介 【多媒体展示】:《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也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他以游记的形式进行文化思考,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文化苦旅》思想核心即一"苦"字,那么这本书到底描写了一些什么样的”苦”呢?有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之苦,中国文人的辛酸无奈之苦,进行文化探索的沧桑历程之苦,通过集中表现这些“苦”,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我们也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引出课文,进入教学过程

(一)总体感知

《道士塔》这篇文章是《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余秋雨先生之所以把《道士塔》作为其第一部作品集的第一篇文章,请你分析一下有哪些理由呢?读完课文后,请问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有些怎样的 “苦”呢?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广泛提问后,明确:

1、读完课文后,请问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

——沉重、气愤、痛惜、窒息、悲哀、震撼、耻辱、无奈、痛心疾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看到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总之,一言以蔽之:苦!

2、揣摩余秋雨把《道士塔》作为文化苦旅开篇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敦煌图片】

(1)敦煌文化的重要性:

. 【多媒体展示】: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灿烂的部分,敦煌是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长城它多了绚烂,比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

(2)敦煌文化被破坏所带来的损失: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道士塔”诉说了那个时代的悲哀,诉说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流血,让人体会到作为一个文人应有的文化良心。

(3)奠定全书基调:通过道士塔这一物象,描述了大漠荒际的中华文明的盛衰,让人见证了历史的深邃苍凉;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一种潜藏在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那份孤独与忧虑。

3、请概括一下文中之 “苦”。

一苦:道士王圆箓愚昧无知之苦【板书】

二苦:封建统治者腐朽无能之苦【板书】,让王道士掌管、不识文化

三苦:文化入侵者贪婪无耻之苦【板书】,连哄带骗。

这三“苦”齐下,这三类人携手合作,共同导演了一出永载中华文明屈辱史册的大戏—— 四苦:民族文化巨大损失之苦【板书】。

(二)研读第一节:

先来具体分析“一苦”:管理者王道士愚昧无知之苦

1、题目《道士塔》指什么?有什么作用?与开头第一段所讲的圆寂塔,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佛教徒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得道高僧火化后所结成的珠状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 “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所以,通俗一点说,这“塔”就是佛教徒的坟墓。坟墓,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很苍凉苦涩的词语,但是,这个树立在佛教圣地莫高窟门口,本应用来埋葬佛教高僧的坟墓,现在所埋葬的居然是一个道士,不知

情的人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吧?请大家用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为什么这位道士能受到这样的待遇呢?——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2、这位王道士原本是个怎样的人呢?

——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3、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由一个逃荒的道士来把持佛教圣地,大家觉得合适吗?

(三)研读第二节:

1、先看看这位王道士对他所把持的佛教圣地莫高窟干了些怎样的事情吧。请看第二节,用10个以内的字来回答:

——刷白洞窟,堆天师、菩萨

2、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王道士的哪些举止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细节描写。

“刷白洞窟”一段的动词:转转、不满、找、拎、装、蘸一蘸、粉刷、细细刷上第二遍、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打听、算来算去、达观地放下了刷把等等

“堆天师、菩萨”一段的动词短语:吩咐借锤,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安慰泥匠,再拿石灰,刷白、画眼、、吐了一口气,谢泥匠,下一步筹划。

看似漫不经心的举止,却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惊天浩劫,将王道士亵渎国宝的丑陋无知的行径刻画得生动传神、入木三分。

3、再看看王道士这些举止所造成的后果:

先看“洞窟刷白”。刷白的是什么?是洞窟的墙壁。是普通的墙壁吗?是价值连城的壁画,结果这个洞窟的石壁怎样了呢?请用原文回答——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再看“堆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王道士的堆天师、塑灵官菩萨是以什么作为代价的呢?——用原文回答: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王道士,为了一己之私,涂抹壁画,毁坏雕塑,以他愚蠢无知的行动,展露了一个道教徒的虔诚,却成为了对佛教最不敬的亵渎者,更成为了敦煌石窟和中华文明的千古罪人!

板书:愚昧无知之苦之一:涂抹壁画,毁坏雕塑

4、当灿烂仅仅只是遭遇了愚昧,多彩的壁画便成了白墙,婀娜的塑雕便成了碎片。而当满满的一整个洞窟的轰动世界的经典,既遭遇了愚昧,又同时遭遇了腐朽、贪婪时,请大家想一

想,这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后果?怎样的一种悲哀?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吧!

(四)研读第三节: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第一、二段。

1、请大家注意这些语句: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读到这里,试问,假如是你发现了这么个洞窟,哪怕还不知道它的价值何在,首先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激动、惊叹、欣喜若狂

【多媒体屏幕】敦煌藏经库库存具体数据:出土的文献大约有4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

2、而这位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王道士,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一个道教徒看到了一堆堆佛家经卷,与他何干啊!

3、接下来,这位王道士是怎样处理这些经卷的呢?

送上级官员——讨好

送外国文化强盗——赚取少量的钱财

4、而当得知藏经洞被开启的消息后,作为统治者的中国官员和作为文物研究者的外国考古家、冒险家们分别持何态度?又做了何事呢?作者主要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这两类人?

明确:

中国统治阶级——曾想保管,但因东西很多,运费不低,于是犹豫后作罢。没有那副赤肠。干脆再送几件,作京官生日礼品。

外国文化强盗——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的路费。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作好被打、被杀准备。

然而,他们偷入中国过境的历程怎样呢?

没有任何关卡、任何手续,直接走到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道士腰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只得幽默地耸耸肩。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外国入侵者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强烈的对比,无情的揭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有眼无珠、贪图安逸、亵渎国宝的腐朽与昏庸!

5、接下来,我们通过两组数据来深味一下这些外国文化强盗的掠我国宝的切齿之恨:

【多媒体屏幕】

一边得到的是难以想象的低价,可见王道士亵渎国宝的愚昧无知,清统治者的保护文物的昏庸无能,一边是获得的是数十车、数十箱、数万卷经卷,可见外国文化强盗的贪婪无度无耻。

5、学生讨论: “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明确:强盗逻辑。虽然敦煌文献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全世界人的财富,但是它首先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焕发出它的光彩!

一棵小草,如果把它强行从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连根拔起,再扔至江河湖海,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6、分析到这儿,我们心中的感情,难道仅仅是一个“苦”字了得吗?——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强烈抒发的另一种感情(用原句作答):

我好恨!——巨大的民族文化损失之苦,无尽的中华民族文化屈辱,怎一个“苦”字了得!“苦”到了极致,也唯有“恨”才能表达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应有的情绪。试想,只要能够阻止前三“苦”中的任何一“苦”,这巨大损失之苦,这文化屈辱之恨会产生吗?绝对不会! 同时这个句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心中有“恨”的人,不只是作者和我们,还有比作者和我们恨得更狠的人。请大家齐读第四节:

(五)研读第四部分

比我们、比作者恨得还狠的人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他们除了狠狠的恨,还做了些什么呢?——狠狠地钻研,以至于日本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板书】狠“恨”+狠“钻”→“敦煌学在中国!”

(2)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果,专家们应当扬眉吐气、志高气扬,为什么他们却“默默地”走过?专家们心中究竟是什么情感?本段在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大量的敦煌文物(3万余件)仍在国外,没有回到它们的祖国。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历史的屈辱感,学者的责任感,充斥着中国专家们的心胸,使他们不愿意过多地言语,而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研究,并把心里的话付诸行动,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 敦煌艺术 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与文章第四段结尾形成照应: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板书】→苦

三、结语:

《道士塔》是一首苦歌,一首苦诗,一杯苦茶。文章以苦涩的僧人圆寂塔写起的。在暗哑的沙漠中,印刻了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道士所划破的历史的血痕。这是一处永远不会风干的苦难炮烙,西天哭泣着的残阳血晕,满腹苦楚地看着王道士奴颜媚骨地捧着轰动世界的中国灿烂古文明去交换庸俗的铜臭,苦痛地看着欧美文化掠夺者以胜利者的姿态炫耀着满载而归,

渐行渐远,直到那些背影消失在沙漠的边缘,留下身后苦恨的中国敦煌研究学的专家,洒尽毕生血泪,在研究的岁月里苦苦煎熬着,呕心沥血,含辛茹苦,也铺不成一条可以使历史倒溯的路。

然而,痛定思痛,我们从这段屈辱的历史中所收获的恐怕不仅仅只有苦与恨! 这段历史时时在提醒人们,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对历史价值认识上的盲点,尊重历史就是一句空话。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与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个人所为已经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今天的问题可能在于另一个方面,即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与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到敦煌这样珍稀遗产,小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如果不以人类精神财富的高度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有可能失去第二个、第三个敦煌。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国公民。保护文物,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责。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的身边是否存在着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们自己不作任何一个“道士”。


相关内容

  • 后赤壁赋教案
  • 后 赤 壁 赋 一.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 ...

  • [精品资源][后赤壁赋]教案
  •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艾土 课 题 单元(章节)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山水游记专题 教学内容 苏轼<后赤壁赋> 课 时 共 课时 教学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 ...

  • 二年级下册校本教案
  • 感恩教师 一.教育目标 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懂得学会感谢师恩. 二.教育过程: 真诚的感恩来自心间,一杯清茶,一席谈话,能让老师和学生感动.学会爱老师,这 也是成长的一个目标.老师:同学们,我说一个英语单词,看看大家知不知道它的中文含义, Thanksgiving Day,对,是感恩节,大家知道,在 ...

  • 明代的宗教
  • 明代的宗教 明代是宗教发展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随着宋.明理学显学地位的确立,作为中国自身的宗教道教和较早传入中国的佛教,都逐渐走向了衰微.宗教学术无法与新儒家们那种平民化的学术思想相对抗,所谓三教合一的趋势的主流,实际还是宗教的儒化.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不断强化,宗教作为统治工具的作 ...

  •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中卫三中 莫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 ...

  •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
  •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 王禹偁(954-1001),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出身贫寒,中进士后,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等职,因直言敢谏,一生三次遭贬,乃作<三黜赋>. 王禹偁上承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精神(原名肩愈,字绍元,意思是继承韩愈.柳宗元),下启欧阳修.苏轼的宋 ...

  • 将进酒教案2015.3.8
  • 将进酒(1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诵读诗歌,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的技巧,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赏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法与教具:送读法 讲授法 多媒体辅助 一.引入新课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劝酒更是酒桌上常见的场景,劝酒之词或幽默.或风趣.或豪迈.或 ...

  • 高中语文月下独酌教案
  • 高中语文 <月下独酌>教案 一.教学重点:背诵.翻译:"月"与"酒"的意象解读(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 二.教学难点:诗人形象的解读:诗人孤独并快乐的复杂感情的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并课下解决诗歌字词读音的问题: ...

  • 教案--长恨歌
  •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长恨歌>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 感受本诗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李杨二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本质. 二. 理解"长恨"主题的双重意蕴.现实性与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