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研究
2014年3月18日
高中物理量的正负及运算规律
文/李秀林
正数与负数,原本是数学中用于表示大于零和小于零这两种相反的数。在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正好存在许多相反的现象和过程,它们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存在,决定着物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这些矛盾和变化,为正、负数的应用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其意义不再局限于大与小的比较,而外延至表示任意两种相反的物理情景,使之展现出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也为物理量的表达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简捷的方法,使一维矢量运算代数化。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物理量的正负意义及运算规律掌握不好,究其原因,一是正、负量作为一个知识点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多而分散,如果高考复习时不加以系统地比较,始终是学习中的一个疑点;二是对正负号的数学意义有较深的思维定式,根据不同的物理量来理解其物理意义,在思维的迁移上存在一个拐点;三是关系式中的正负运算符号与物理量的正负概念混乱,形成学习中的难点。
下面对物理量的符号整理列表进行系统的比较,对运算规律通过例题的应用来阐明。
一、正负符号的规律
分矢量和标量两部分共22个物理量或增量。另外,角ω速度作为旋转矢量未列入其中,由于中学讨论的是定轴转动,角速度只有两种相反的方向,所以在中学物理中不强调它的方向性。
1.矢量
当矢量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坐标轴的正方向)一致时,用“+”号表示,矢量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反时用“-”号表示。高中学习的矢量共有以下10个:位移s 、速度v 、速度增量v △、加速度a 、力F 、冲量I 、动量P 、动量增量△P 、电场强度E 、磁感应强度B 。
规律:对同一直线上的矢量(一维矢量),其正负均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对二维或三维矢量,由于方向各异,就无法用正或负来表示其方向了。
2.标量属性
物理量(1)电量q 性质
(2)磁通量Φ(3)功W (4)热量Q )重力势能E P (5大小
(6)电势能E (7)电势准(8)摄氏温度t
磁感线正面穿入磁感线反面穿入
动力做功:力与位阻力做功:力与位移夹角小于90°
(9)重力热能增量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ΔE P
(10)温度增量(Δt )增减ΔT
(11)电势差U ab (12)内能增量ΔU
位置升高温度升高
位置降低温度降低
a 点电势高于b a 点电势低于b 点电势内能增加
点电势内能减少
规律:标量的正负可以表示相反的两种性质(如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相反的两种效果(如动力做功和阻力做功)、相反的两个物理过程(如位置升高和位置降低),只有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和摄氏温度这四个量的正负有大小意义。
二、运算规律
1.不含加、减运算的公式可以不代入符号运算。例如:(1)牛顿第二定律:F =ma (2)电场力公式:F =Eq (3)冲量公式:I =Ft (4)动量公式:P =mv
(5)库仑定律:F=kq q
2
(6)电场力做功:W ab =qUab (7)电势:Φa =E q
例一:已知电场中A 、B 两点电势差为
10V ,将一个带电量为10-4C 的负电荷从A 移求电场力做功多少?到B ,
解析:电荷从A 移到B 过程电场力做功,根据公式W AB =qUAB
直接代入数据可得:W AB =qU AB =10-4×10=10-3J
功的正负根据定义判断:电场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所以电
正负号的意义+
正电荷电量
-负电荷电量
场力做了的负功。
启示:对以上(6)、(7)两个公式,先进行绝对值运算,后判定符号,可以分散难点。
2.含有加、减运算的公式一定要代入符号运算。例如:(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ΣF =F 1+F 2
(2)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 1=v 0+at ,s =v 0t +1at 2,v t 2=v02+2as
(3)动量增量:Δp=mvt -mv 0
(4)动量守恒定律: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5)电势差:U ab =Φa -Φb
(6)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
上述所列的(1)~(4)式为一维的矢量代数运算式,必须
先设定正方向;而(5)~(6)式为标量计算式,都要求将已知量的符
A
B
效果移夹角大于90°
吸热大于零势能大于零势能高于零势能高于0°
放热小于零势能小于零势能低于零势能低于0°
16
新课程学习
2014年3月18日
课改研究
刍议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
文/赵宝亮
语文教学改革提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最难解决的是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发展。笔者赘言,以抛砖引玉。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引小心翼翼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习活动。这样下,一步一步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很累,一堂课下来,身心疲惫,而教学效果却不只有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学生才会学习更加主动,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语文教学改革,急需打开课堂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爱国影片,或者一些创作优美影视作品,然后指导学生写观后感,也可以让学生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当下重大事件,组织辩论比赛,激发学生对事件进一步调查及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三、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更是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而课本上的阅读量是非常有限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时完全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扩展课外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这样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
由于升学压力,教师的题海战术把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械。公式化的思维,没有任何创意想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 活动类作业
这类作业就是开展丰富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听新闻联播,看知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加以解释。并定期在课堂上评选出优秀写作,让作者上讲台宣读给大家,在鼓励小作者的同时也激励了大家。
2. 拓展性作业
根据所学课文向外拓展。如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前课后可让学生阅读契诃夫其他作品,查阅契诃夫其人的生平事迹,感悟契诃夫的小说特色等;如学习古诗词,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整春风、春雨的诗句,也可让学生扩写、改写,培养想理古人写的春花、象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进行多方引导,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做朋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爱上自己,爱上自己任教的学科。
是很好。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然后写出自己的观后感,且能结合课本知识,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识竞答等累的节目,
(作者单位南阳市第十中学)誗编辑
温雪莲
号代入公式运算,其结果的正负相应地表示方向或标量的属性。
例二:小球以v 0=5m /s 速度从离地h =10m 高处,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求经过多长时间落地?(取g=10m/s2)
解析:根据竖直上抛运动规律,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h =-10m ,v 0=5m/s,g =-10m/s2
由位移公式h =v 0t +1gt 2+得:-10=5t -1×10t 2
22解得:t 1=2s , 或t 2=-1s (负值舍去)
v 0=-5m/s,g =10m /s 若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h =10m ,
2
对m 2研究:受力分析如图,则m 2g -T =m 2a
—————②
1sin θ由①、②消去T 得加速度:a =m 2-m ·g
12
解法二:设m 1的加速度a 沿斜面向下,则m 2的加速度a 竖直向上。
对m 1研究:受力分析如图,则m 1g ·sin θ=m 1a ——————①
对m 2研究:受力分析如图,则T -m 2g =m 2a ——————②
由①、②消去T 得加速度:·sin θ-m =-m -m ·sin θa=m 1212
比较两种设定方向得出的结果,a 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表示加速度方向是一致的。
可见未知量的方向可先假设,根据假设列式求解。
m 1m 1g N 1
a
T
T m 2
a m 2g
代入位移公式h =v 0t +1gt 2,可计算出相同的结果:t =2s 。
3.对未知量的符号(表示方向、性质、增减等等),可以假定为正进行运算。
例三:光滑斜面倾角为θ,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求两物体的加速度a 。
解法一:两物体具有相等大小的加速度。设m 1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则m 2的加速度竖直向下。
对m 1研究:·sin θ=m 1a ——————①则T -m 1g
1m 1g
a m 2g
N 1
T a
T m 2
从上述分析可知,物理量的正负及运算是很有规律可循的,通过比较综合,化解疑点,理清思路,把符号问题作为高三复习的一个专题,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和熟练地应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誗编辑
温雪莲
新课程学习
17
课改研究
2014年3月18日
高中物理量的正负及运算规律
文/李秀林
正数与负数,原本是数学中用于表示大于零和小于零这两种相反的数。在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正好存在许多相反的现象和过程,它们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存在,决定着物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这些矛盾和变化,为正、负数的应用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其意义不再局限于大与小的比较,而外延至表示任意两种相反的物理情景,使之展现出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也为物理量的表达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简捷的方法,使一维矢量运算代数化。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物理量的正负意义及运算规律掌握不好,究其原因,一是正、负量作为一个知识点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多而分散,如果高考复习时不加以系统地比较,始终是学习中的一个疑点;二是对正负号的数学意义有较深的思维定式,根据不同的物理量来理解其物理意义,在思维的迁移上存在一个拐点;三是关系式中的正负运算符号与物理量的正负概念混乱,形成学习中的难点。
下面对物理量的符号整理列表进行系统的比较,对运算规律通过例题的应用来阐明。
一、正负符号的规律
分矢量和标量两部分共22个物理量或增量。另外,角ω速度作为旋转矢量未列入其中,由于中学讨论的是定轴转动,角速度只有两种相反的方向,所以在中学物理中不强调它的方向性。
1.矢量
当矢量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坐标轴的正方向)一致时,用“+”号表示,矢量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反时用“-”号表示。高中学习的矢量共有以下10个:位移s 、速度v 、速度增量v △、加速度a 、力F 、冲量I 、动量P 、动量增量△P 、电场强度E 、磁感应强度B 。
规律:对同一直线上的矢量(一维矢量),其正负均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对二维或三维矢量,由于方向各异,就无法用正或负来表示其方向了。
2.标量属性
物理量(1)电量q 性质
(2)磁通量Φ(3)功W (4)热量Q )重力势能E P (5大小
(6)电势能E (7)电势准(8)摄氏温度t
磁感线正面穿入磁感线反面穿入
动力做功:力与位阻力做功:力与位移夹角小于90°
(9)重力热能增量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ΔE P
(10)温度增量(Δt )增减ΔT
(11)电势差U ab (12)内能增量ΔU
位置升高温度升高
位置降低温度降低
a 点电势高于b a 点电势低于b 点电势内能增加
点电势内能减少
规律:标量的正负可以表示相反的两种性质(如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相反的两种效果(如动力做功和阻力做功)、相反的两个物理过程(如位置升高和位置降低),只有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和摄氏温度这四个量的正负有大小意义。
二、运算规律
1.不含加、减运算的公式可以不代入符号运算。例如:(1)牛顿第二定律:F =ma (2)电场力公式:F =Eq (3)冲量公式:I =Ft (4)动量公式:P =mv
(5)库仑定律:F=kq q
2
(6)电场力做功:W ab =qUab (7)电势:Φa =E q
例一:已知电场中A 、B 两点电势差为
10V ,将一个带电量为10-4C 的负电荷从A 移求电场力做功多少?到B ,
解析:电荷从A 移到B 过程电场力做功,根据公式W AB =qUAB
直接代入数据可得:W AB =qU AB =10-4×10=10-3J
功的正负根据定义判断:电场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所以电
正负号的意义+
正电荷电量
-负电荷电量
场力做了的负功。
启示:对以上(6)、(7)两个公式,先进行绝对值运算,后判定符号,可以分散难点。
2.含有加、减运算的公式一定要代入符号运算。例如:(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ΣF =F 1+F 2
(2)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 1=v 0+at ,s =v 0t +1at 2,v t 2=v02+2as
(3)动量增量:Δp=mvt -mv 0
(4)动量守恒定律: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5)电势差:U ab =Φa -Φb
(6)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
上述所列的(1)~(4)式为一维的矢量代数运算式,必须
先设定正方向;而(5)~(6)式为标量计算式,都要求将已知量的符
A
B
效果移夹角大于90°
吸热大于零势能大于零势能高于零势能高于0°
放热小于零势能小于零势能低于零势能低于0°
16
新课程学习
2014年3月18日
课改研究
刍议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
文/赵宝亮
语文教学改革提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最难解决的是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发展。笔者赘言,以抛砖引玉。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引小心翼翼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习活动。这样下,一步一步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很累,一堂课下来,身心疲惫,而教学效果却不只有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学生才会学习更加主动,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语文教学改革,急需打开课堂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爱国影片,或者一些创作优美影视作品,然后指导学生写观后感,也可以让学生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当下重大事件,组织辩论比赛,激发学生对事件进一步调查及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三、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更是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而课本上的阅读量是非常有限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时完全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扩展课外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这样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
由于升学压力,教师的题海战术把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械。公式化的思维,没有任何创意想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 活动类作业
这类作业就是开展丰富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听新闻联播,看知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加以解释。并定期在课堂上评选出优秀写作,让作者上讲台宣读给大家,在鼓励小作者的同时也激励了大家。
2. 拓展性作业
根据所学课文向外拓展。如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前课后可让学生阅读契诃夫其他作品,查阅契诃夫其人的生平事迹,感悟契诃夫的小说特色等;如学习古诗词,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整春风、春雨的诗句,也可让学生扩写、改写,培养想理古人写的春花、象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进行多方引导,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做朋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爱上自己,爱上自己任教的学科。
是很好。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然后写出自己的观后感,且能结合课本知识,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识竞答等累的节目,
(作者单位南阳市第十中学)誗编辑
温雪莲
号代入公式运算,其结果的正负相应地表示方向或标量的属性。
例二:小球以v 0=5m /s 速度从离地h =10m 高处,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求经过多长时间落地?(取g=10m/s2)
解析:根据竖直上抛运动规律,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h =-10m ,v 0=5m/s,g =-10m/s2
由位移公式h =v 0t +1gt 2+得:-10=5t -1×10t 2
22解得:t 1=2s , 或t 2=-1s (负值舍去)
v 0=-5m/s,g =10m /s 若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h =10m ,
2
对m 2研究:受力分析如图,则m 2g -T =m 2a
—————②
1sin θ由①、②消去T 得加速度:a =m 2-m ·g
12
解法二:设m 1的加速度a 沿斜面向下,则m 2的加速度a 竖直向上。
对m 1研究:受力分析如图,则m 1g ·sin θ=m 1a ——————①
对m 2研究:受力分析如图,则T -m 2g =m 2a ——————②
由①、②消去T 得加速度:·sin θ-m =-m -m ·sin θa=m 1212
比较两种设定方向得出的结果,a 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表示加速度方向是一致的。
可见未知量的方向可先假设,根据假设列式求解。
m 1m 1g N 1
a
T
T m 2
a m 2g
代入位移公式h =v 0t +1gt 2,可计算出相同的结果:t =2s 。
3.对未知量的符号(表示方向、性质、增减等等),可以假定为正进行运算。
例三:光滑斜面倾角为θ,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求两物体的加速度a 。
解法一:两物体具有相等大小的加速度。设m 1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则m 2的加速度竖直向下。
对m 1研究:·sin θ=m 1a ——————①则T -m 1g
1m 1g
a m 2g
N 1
T a
T m 2
从上述分析可知,物理量的正负及运算是很有规律可循的,通过比较综合,化解疑点,理清思路,把符号问题作为高三复习的一个专题,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和熟练地应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誗编辑
温雪莲
新课程学习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