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转型院校必须首先在转型文化创建、转型路径选择及转型定位设计三个方面实现根本转变,在创建良好转型文化氛围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服务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进行变革的路径选择,实现流程再造,制定科学、系统、可行的转型战略,加快推进转型进程。

  关键词 应用型转型;价值认同;流程再造;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5-0041-04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作出的战略安排,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是国家主导的一项重大变革。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改革目标、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2015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改革。

  显而易见,国家已经将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型大学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对转型院校来说,转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实现主动转型,必须首先实现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转型的战略规划设计,加快推进转型进程。

  一、转型文化创建要从“教学研究型”价值认同向“应用技术型”价值认同转变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被师生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遵循的体现其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是大学事业发展的根基。大学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体现于大学的深层文化,即师生共同而潜在的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其最大效用在于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愿景目标实现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及行为准则。大学文化的继承性、发展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一个大学的文化既要体现对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合理继承,又要体现其所存在的领域、地域和行业的独特性,还要体现历史变迁、社会进步及组织变革演进和发展的价值观念变化过程。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不同类型的大学,同一大学不同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引领文化,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变革自身的引领文化往往是大学成功的基础。

  打破单一“象牙塔”式的构建模式,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创建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双重运行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历史必然。这就要求转型院校要重新认识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积极变革学校文化为出发点,形成以创办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为引领,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大国工匠”为愿景,形成特色、开放、创新的应用技术型校园文化氛围,快速实现角色转换。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跨越精英教育时代,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认同还根深蒂固地坚守着“培养精英和干部”理念,对大学培养生产及管理一线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还缺乏广泛的认同。特别是大多数的向应用型转型的院校多为2000年前后“专升本”院校,办学层次提升带来的一次最大变化就是办学模式向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看齐,逐渐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规模轻特色、重入口轻出口的办学理念,在追随“象牙塔”模式中潜移默化地习惯于“教学研究型”的文化自赏,相当一部分师生将转型片面理解为“转为高职或重回高职”,甚至认为是“降格”,因此对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表现出排斥甚至是鄙视,极易出现以“应用型转型”之名行“教学研究型”之路,这对转型是极为不利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其实对于应用技术人才地位的认识,毛泽东早在1939年12月21日发表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已经做过论述。他写道,“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1]。所以说,应用技术型人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与精英人才培养同样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创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引领的转型学校文化,是一所成功转型院校的灵魂。

  应用型转型文化氛围的创建,要求转型院校的领导率先垂范,领导层要统一意志,加强顶层设计,持有明确的“服务、应用、特色、开放”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型价值观,通过明确表达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必要性及必然性,向广大师生输入应用技术型价值观,通过培育应用技术型文化理念整合师生的信念、习惯及行为,从而唤起广大师生对学校转型本质、目标和愿景的认同感及归属感,积极改变原有的“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价值观念,自觉建立并适应新的应用技术型价值理念,并随着这种理念的渗透和内化,形成软性的理智约束和共同的行动指南,最终建立起上下共识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特色竞争为手段,素质能力为根本,校企融合为标志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为顺利实现转型建设优秀的文化引领。

  二、转型路径选择要从“局部改良”思维向“根本变革”思维转变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理性选择,是高校深度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行为。无论从高校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来看,还是从其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来看,其“华丽转身”的过程就是紧紧追随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刻性、系统性决定了地方高校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地方高校转型路径选择的艰难性。

  转型院校关于应用型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思考存在两种倾向:一些由专科升本不久的转型院校认为,在升本前自己就是应用型高职院校,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历史,现在转型不外乎就是将原来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提升到本科层次,对升本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流程基础按照本科层次要求作相应改良,无需做大调整就可以实现转型。另外一些升本时间较长的院校认为,自己跻身本科院校行列时间不短,经过一段时间本科层次办学经验的积累,本科办学的基础条件已经趋于成熟,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就应该是在现有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培养流程的基础上,从双师培养、实践环节、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一些具有职业教育色彩的局部调整,就可以实现转型需要。   正是基于上述两种认识,一些转型院校(甚至是转型试点院校)对转型路径选择持有局部改良的思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不利于转型战略规划的。首先,转型院校的确有许多在升本前定位是应用型,而且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升本后,许多高校一味盲目拔高,追求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简单复制成熟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导致趋同化倾向严重,不仅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科办学,有的还丧失了自身原有的应用型特色,处在“四不像”的境地。所以,应用技术型转型院校与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或研究型本科院校虽然都处于本科层次,但培养方向、侧重点也大不相同。前者偏重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后者偏重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前者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范畴,后者属于学术教育体系的范畴,二者是存在本质差别的,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就可以实现替换的。其次,应用技术型转型院校与专科层次的应用型院校虽然都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别,但不同点在于一个是本科层次上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包括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阶段;一个是专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办学层次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应用技术型人才体系中的地位不同,进而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及目标路径选择上也必然存在差别,不是局部的改良就可以跨越层次差别“鸿沟”的。再次,从应用型转型的几大关键构成要素来看,转型要求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实行理论素养及技术技能双重评价等等,这对转型院校来说无疑是一项“改头换面”的系统工程。而转型院校现实情况是产教分离,校企脱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背离;教师队伍整体缺失行业企业背景,实践指导能力差;重成绩轻能力,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单一,等等。这种全方位、多元素上的差距,也不是一般的改造或改良即可实现的。

  因此,应用技术型转型不是在转型院校原有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路径上的拾遗补缺,也不是某些局部的改良,更不是被动的机械适应;而是转型院校在瞄准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以转型院校组织体系为重点的重新架构,是理念思维、目标愿景、治理结构、资源配置、利益格局、评价体系、激励约束等所有构成高校有机体要素的重塑,是一项“非变革,不成功”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以牺牲某些局部利益为代价的整体功能优化过程,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是扬弃[2]。

  变革思维下的路径选择,要求转型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剔除固有思维定势束缚的“顽石”,对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流程、资源配置流程、管理运行流程等进行一系列脱胎换骨的再造。从先前的单轨路径运行向双轨路径运行转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合作共谋共为,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资源配置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硬件资源共建共享,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共享;治理结构方面,校企合作共商共管,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只有实现内容、形式、组织、流程再造,才能彻底打破原有封闭、自赏、高悬的固化状态,真正使学校成为一个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自我调节的开放的组织系统,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特定地位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中发挥重要服务功能的子系统,与地方、行业、企业始终保持紧密的信息输出输入的交换,充分彰显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

  三、转型定位设计要从“综合性、学术型”设计向“地方性、服务型”设计转变

  转型院校的定位设计,决定着转型院校的办学指南及战略规划,决定着转型院校人才培养的取向与特色,决定着转型院校服务社会的程度及核心竞争力。一段时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高校盲目追求“升格”“模仿复制”“求大趋同”,一味追求综合性、学术型,缺乏对国情及地方经济深刻研判,缺乏对高等教育机构及自身发展特色的深刻认识,盲目定位,出现办学定位不科学、利益驱动、随意性大,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现象,使得社会、学校、学生三者处于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境地,值得反思。

  应用技术型转型,一个本质性的突变就是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变众多高校定位模糊化、同质化的现状,既要强化应用技术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重大区别,突出应用技术型转型院校为地方所用、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又要树立依产业而兴、错位竞争、特色服务的不同应用型高校各具特色的办学定位理念[3]。地方性、特色性、服务性的办学定位,要求转型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地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深刻理解国家转型政策的实质内涵和明确导向,重新审视原有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与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趋同度,准确评估自身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及贡献度,进而找准自身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定位。以吉林省为例,在国家颁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之后,吉林省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提出了主攻八大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这指明了未来十年吉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走向,也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转型院校只有紧紧围绕这八大领域做好文章,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以“质量第一”和“社会满意”为目标,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重点领域和龙头企业,找准校地、校企合作的价值点,在不断拓展社会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衍生更高价值的服务,才会在高质量服务社会中有作为、有地位,才能享有较好的口碑和声誉,并获得来自社会、企业、学生家庭的认可和回馈,才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有责任担当的大学,实现自身良性、可持续发展。

  因此,转型院校必须强化服务地方、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培育新点的宗旨,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方式,完成好应用技术型转型最关键的工作――办学定位的顶层论证和设计。办学定位在明确表述办学类型、办学层次、服务面向的基础上,清晰体现学校定位有市场指向,即教育与市场对接;专业设置有产业指向,即专业与产业对接;学生培养有企业指向,即培养与需求对接的定位思想。按照自上而下层层展开的逻辑顺序和信息传递渠道,将办学定位很好地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工作中去,成为统领转型院校各项工作的方向标和指挥棒。真正实现从追求综合性、趋同性、学术性的办学定位向突出地方性、特色性、服务性转变,使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研究的选择点和兴奋点及社会服务的着眼点和聚焦点定格在地方经济发展上,注重强调知识的客观应用,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学校、社会、学生三赢。

  总之,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转型,需要以应用型的核心价值理念为统领,需要以变革再造的思维实施路径选择,需要以为地方经济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价值服务进行定位设计,三位一体,有机统一,共同奠定转型工作的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4.

  [2]陈新民.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1.

  [3]温景文.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6.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转型院校必须首先在转型文化创建、转型路径选择及转型定位设计三个方面实现根本转变,在创建良好转型文化氛围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服务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进行变革的路径选择,实现流程再造,制定科学、系统、可行的转型战略,加快推进转型进程。

  关键词 应用型转型;价值认同;流程再造;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5-0041-04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作出的战略安排,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是国家主导的一项重大变革。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改革目标、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2015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改革。

  显而易见,国家已经将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型大学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对转型院校来说,转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实现主动转型,必须首先实现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转型的战略规划设计,加快推进转型进程。

  一、转型文化创建要从“教学研究型”价值认同向“应用技术型”价值认同转变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被师生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遵循的体现其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是大学事业发展的根基。大学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体现于大学的深层文化,即师生共同而潜在的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其最大效用在于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愿景目标实现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及行为准则。大学文化的继承性、发展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一个大学的文化既要体现对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合理继承,又要体现其所存在的领域、地域和行业的独特性,还要体现历史变迁、社会进步及组织变革演进和发展的价值观念变化过程。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不同类型的大学,同一大学不同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引领文化,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变革自身的引领文化往往是大学成功的基础。

  打破单一“象牙塔”式的构建模式,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创建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双重运行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历史必然。这就要求转型院校要重新认识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积极变革学校文化为出发点,形成以创办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为引领,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大国工匠”为愿景,形成特色、开放、创新的应用技术型校园文化氛围,快速实现角色转换。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跨越精英教育时代,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认同还根深蒂固地坚守着“培养精英和干部”理念,对大学培养生产及管理一线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还缺乏广泛的认同。特别是大多数的向应用型转型的院校多为2000年前后“专升本”院校,办学层次提升带来的一次最大变化就是办学模式向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看齐,逐渐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规模轻特色、重入口轻出口的办学理念,在追随“象牙塔”模式中潜移默化地习惯于“教学研究型”的文化自赏,相当一部分师生将转型片面理解为“转为高职或重回高职”,甚至认为是“降格”,因此对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表现出排斥甚至是鄙视,极易出现以“应用型转型”之名行“教学研究型”之路,这对转型是极为不利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其实对于应用技术人才地位的认识,毛泽东早在1939年12月21日发表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已经做过论述。他写道,“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1]。所以说,应用技术型人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与精英人才培养同样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创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引领的转型学校文化,是一所成功转型院校的灵魂。

  应用型转型文化氛围的创建,要求转型院校的领导率先垂范,领导层要统一意志,加强顶层设计,持有明确的“服务、应用、特色、开放”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型价值观,通过明确表达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必要性及必然性,向广大师生输入应用技术型价值观,通过培育应用技术型文化理念整合师生的信念、习惯及行为,从而唤起广大师生对学校转型本质、目标和愿景的认同感及归属感,积极改变原有的“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价值观念,自觉建立并适应新的应用技术型价值理念,并随着这种理念的渗透和内化,形成软性的理智约束和共同的行动指南,最终建立起上下共识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特色竞争为手段,素质能力为根本,校企融合为标志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为顺利实现转型建设优秀的文化引领。

  二、转型路径选择要从“局部改良”思维向“根本变革”思维转变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理性选择,是高校深度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行为。无论从高校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来看,还是从其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来看,其“华丽转身”的过程就是紧紧追随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刻性、系统性决定了地方高校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地方高校转型路径选择的艰难性。

  转型院校关于应用型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思考存在两种倾向:一些由专科升本不久的转型院校认为,在升本前自己就是应用型高职院校,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历史,现在转型不外乎就是将原来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提升到本科层次,对升本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流程基础按照本科层次要求作相应改良,无需做大调整就可以实现转型。另外一些升本时间较长的院校认为,自己跻身本科院校行列时间不短,经过一段时间本科层次办学经验的积累,本科办学的基础条件已经趋于成熟,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就应该是在现有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培养流程的基础上,从双师培养、实践环节、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一些具有职业教育色彩的局部调整,就可以实现转型需要。   正是基于上述两种认识,一些转型院校(甚至是转型试点院校)对转型路径选择持有局部改良的思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不利于转型战略规划的。首先,转型院校的确有许多在升本前定位是应用型,而且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升本后,许多高校一味盲目拔高,追求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简单复制成熟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导致趋同化倾向严重,不仅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科办学,有的还丧失了自身原有的应用型特色,处在“四不像”的境地。所以,应用技术型转型院校与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或研究型本科院校虽然都处于本科层次,但培养方向、侧重点也大不相同。前者偏重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后者偏重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前者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范畴,后者属于学术教育体系的范畴,二者是存在本质差别的,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就可以实现替换的。其次,应用技术型转型院校与专科层次的应用型院校虽然都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别,但不同点在于一个是本科层次上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包括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阶段;一个是专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办学层次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应用技术型人才体系中的地位不同,进而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及目标路径选择上也必然存在差别,不是局部的改良就可以跨越层次差别“鸿沟”的。再次,从应用型转型的几大关键构成要素来看,转型要求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实行理论素养及技术技能双重评价等等,这对转型院校来说无疑是一项“改头换面”的系统工程。而转型院校现实情况是产教分离,校企脱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背离;教师队伍整体缺失行业企业背景,实践指导能力差;重成绩轻能力,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单一,等等。这种全方位、多元素上的差距,也不是一般的改造或改良即可实现的。

  因此,应用技术型转型不是在转型院校原有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路径上的拾遗补缺,也不是某些局部的改良,更不是被动的机械适应;而是转型院校在瞄准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以转型院校组织体系为重点的重新架构,是理念思维、目标愿景、治理结构、资源配置、利益格局、评价体系、激励约束等所有构成高校有机体要素的重塑,是一项“非变革,不成功”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以牺牲某些局部利益为代价的整体功能优化过程,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是扬弃[2]。

  变革思维下的路径选择,要求转型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剔除固有思维定势束缚的“顽石”,对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流程、资源配置流程、管理运行流程等进行一系列脱胎换骨的再造。从先前的单轨路径运行向双轨路径运行转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合作共谋共为,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资源配置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硬件资源共建共享,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共享;治理结构方面,校企合作共商共管,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只有实现内容、形式、组织、流程再造,才能彻底打破原有封闭、自赏、高悬的固化状态,真正使学校成为一个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自我调节的开放的组织系统,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特定地位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中发挥重要服务功能的子系统,与地方、行业、企业始终保持紧密的信息输出输入的交换,充分彰显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

  三、转型定位设计要从“综合性、学术型”设计向“地方性、服务型”设计转变

  转型院校的定位设计,决定着转型院校的办学指南及战略规划,决定着转型院校人才培养的取向与特色,决定着转型院校服务社会的程度及核心竞争力。一段时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高校盲目追求“升格”“模仿复制”“求大趋同”,一味追求综合性、学术型,缺乏对国情及地方经济深刻研判,缺乏对高等教育机构及自身发展特色的深刻认识,盲目定位,出现办学定位不科学、利益驱动、随意性大,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现象,使得社会、学校、学生三者处于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境地,值得反思。

  应用技术型转型,一个本质性的突变就是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变众多高校定位模糊化、同质化的现状,既要强化应用技术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重大区别,突出应用技术型转型院校为地方所用、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又要树立依产业而兴、错位竞争、特色服务的不同应用型高校各具特色的办学定位理念[3]。地方性、特色性、服务性的办学定位,要求转型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地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深刻理解国家转型政策的实质内涵和明确导向,重新审视原有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与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趋同度,准确评估自身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及贡献度,进而找准自身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定位。以吉林省为例,在国家颁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之后,吉林省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提出了主攻八大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这指明了未来十年吉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走向,也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转型院校只有紧紧围绕这八大领域做好文章,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以“质量第一”和“社会满意”为目标,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重点领域和龙头企业,找准校地、校企合作的价值点,在不断拓展社会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衍生更高价值的服务,才会在高质量服务社会中有作为、有地位,才能享有较好的口碑和声誉,并获得来自社会、企业、学生家庭的认可和回馈,才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有责任担当的大学,实现自身良性、可持续发展。

  因此,转型院校必须强化服务地方、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培育新点的宗旨,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方式,完成好应用技术型转型最关键的工作――办学定位的顶层论证和设计。办学定位在明确表述办学类型、办学层次、服务面向的基础上,清晰体现学校定位有市场指向,即教育与市场对接;专业设置有产业指向,即专业与产业对接;学生培养有企业指向,即培养与需求对接的定位思想。按照自上而下层层展开的逻辑顺序和信息传递渠道,将办学定位很好地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工作中去,成为统领转型院校各项工作的方向标和指挥棒。真正实现从追求综合性、趋同性、学术性的办学定位向突出地方性、特色性、服务性转变,使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研究的选择点和兴奋点及社会服务的着眼点和聚焦点定格在地方经济发展上,注重强调知识的客观应用,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学校、社会、学生三赢。

  总之,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转型,需要以应用型的核心价值理念为统领,需要以变革再造的思维实施路径选择,需要以为地方经济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价值服务进行定位设计,三位一体,有机统一,共同奠定转型工作的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4.

  [2]陈新民.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1.

  [3]温景文.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6.


相关内容

  • 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与实践
  • 摘 要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是历史的必然,别无他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是多元的,重心在于其生存之路上杀出一条"血路"而谋求自身发展和国家.民族.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必须明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主题.主要任务及发展路径,以期对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起到理论 ...

  • 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与意义
  • 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与意义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发展,我国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 ...

  • 高校转型发展
  • 高校转型发展的几点看法 李世 高校转型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热门话题".转型的目的是通过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的重构来带动办学模式.办学策略等的系统化创新,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学院学生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想本质就是 ...

  • 论地方转型高校应用型教师能力的提升
  • 论地方转型高校应用型教师能力的提升 陈立万 向春荣谢昆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应用型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机制体制建设.教师转型.人才引进.兼职队伍建设以及应用型教学团队构建等完善途径,对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转型 应用型教师队伍 教学 ...

  •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
  •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 --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纵论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4 月 28 日 3 版 在近日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论坛提供了多方共同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对话交流 ...

  •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是教育界的一场深度改革,对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以及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并探讨了相关措施,以促进转型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为切实加强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结 ...

  •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思考
  • 教育管理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思考 洪涛 ·南京(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D267中图分类号:摘 要 文献标识码:A 210017)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34-0172-04 1.1高校党建工作创新面临全球化挑战 全球化作为宏观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即 ...

  •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思考
  • 摘要:按照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改革和转型. 关键词:高校:转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 ...

  • 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条主线
  • 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条主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15-11-20 来源:哈尔滨文明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是按照这条主线来谋篇布局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