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对新闻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现在的教育工作环境中,教师不再如以往般只需守着教材就可以独立完成教学活动,而须经由和周遭相关的人、事、物的互动,经由信息完整的传递和回馈才能完成教学工作。作为一门注重沟通与交流的学科,教师高度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新闻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人际沟通;新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81-02   以往研究发现在相同资质水准的学生中,当教师拥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时学生的学习品质也较高①,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新闻专业而言,该专业特性尤为强调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行为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大学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希能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际沟通及其内涵界定   人际沟通行为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人际之间透过特定管道传达信息的有意义的历程,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向度。   1.沟通动机。个人会对沟通之前对于当前所处之沟通状态、目标加以判断,因着这种判断而产生了“趋”和“避”的动机,趋的动机如涉入,避的动机如焦虑、排斥。   2.沟通知识。个体沟通之前经由既有之认知基模中寻找适合的沟通方式,经由后设认知设定策略和目标进行有效沟通的行为。   3.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指的是个体在进行沟通中的外在行为能力,此能力分别为改变自我、镇静、表达、互动技巧,一种行为可能包含一种以上的技巧,如微笑可能包含着表达与互动的技巧。   4.沟通文化。个体进入某一特定的场域中受到其所原有之沟通型态和方式作用而影响其沟通的型态和方式。本研究以高雄县、市及屏东县之公立国民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其人际沟通行为、教学效果现状及两者间之关系与相互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及其实施情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教师本人填写问卷。本研究依文献分析探讨所得,编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希望通过该问卷了解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教学效果。本研究之问卷调查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填写者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问卷”;第三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数十所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进行问卷的发放填写,问卷委托各校相关负责人员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   三、研究结果分析   1.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现况分析。本量表共22题,采5点量表、以5~1分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的相关认知程度,以平均数和标准差呈现,分数愈高,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表现好。就研究结果整体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量表”中所知觉的人际沟通行为,总体单题平均数为3.85,以五点量表的计分标准显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属“中高水准”,而各层面中平均数大都位于3.62~4.09之间的“中高水准区”。面对教育改革潮流,教师不再固守以教材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管出于被动或主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开始与教室以外的人、事、物展开对话,寻求各种协同合作与资源引入的机会。   2.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分析。本量表共39题,分为6个层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整体平均分数为3.49,属“中高度”水准。各层面之平均数分别为教学信念(3.85)、环境应变(2.52)、组织互动(3.75)、教学执行(3.66)、职业尊严(3.71)、人际网络(2.98),各层面的平均分数以教学信念3.85最高;而环境应变2.52最低。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大部分人一直身处于高校这一较为单一稳定的环境之中,使得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不再习惯变化,一旦出现大幅变化就有可能适应不良,所以在进行相关教育变革时,最好能与教师们沟通好意见并给予一段时间缓冲。   3.性别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研究结果而言,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依所得出结果可推出,在现在的校园内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整体总层面上的认知上无差异。而就调查所得整体总层面之平均数为男性3.86、女性3.89来看,属“中高水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教师人际之间的沟通需求也愈来愈高,故不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性别角色为何,为顺利推展教学工作,人际沟通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4.年龄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整体总层面观之,不同年龄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是有差异的,51岁以上、41~50岁、30~40岁的不同组别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皆高于30岁以下组教师,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的表现也随之较佳。另外,从担任教师的教龄来看,教领高于20年的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学效果均明显强于教领在5年以下的教师群体。在教师人际沟通行为各层面与教师教学效果各层面的相互关系中,本研究发现,教学效果与人际沟通行为之分层面与整体总面属正相关关系,教师人际沟通行为表现愈高则教学效果愈高。根据本研究分析以及与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受访教师分享和习得相关人际沟通能力并不是来自于求学过程中的相关课程培养,主要的学习管道大都来自课外的讲座、书籍阅读及观摩等非正式的课程。而就量化研究结果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的认知表现属中高水平,在分层面上依序为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及沟通文化,此结果显示面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情境,教师对工作环境需要沟通的情境认知高,对于相关技巧与知识的认知也颇丰,在必要时刻也愿意进行沟通活动,对于所属工作环境中沟通型态的感受虽较低但亦属中上。由此结果可知,在现阶段,教师的认知中人际沟通行为在工作环境中是不可或缺的,故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中自我认知的准备度如相关知识、运用技巧皆达一定水平。   5.研究的不足与检讨。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乃研究者参酌相关文献及编修相关研究问卷而来,由教师自己填写回答问卷,教师填答时可能受限于问卷编制的架构和对描述语句的解读不同而无法完全反映其人际沟通现况与教学效果。教师填答时可能为了符合社会期许,而隐藏其真实想法,可能使研究结果有误差。另外,本研究属于量化之研究,所得结果代表整体性的认知,仅能了解普遍性趋向,无法针对个别学校作解释。其次,就研究样本而言,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但问卷由研究者委请各校受托人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因此,可能无法避免抽样误差的存在及样本流失的情况。   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方式和型态也依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在适合的场合使用,需要个体的认知基模正确运作,沟通的能力无法一蹴可及,需要一段时间不断调适、调整,30岁以下的教师通常进入教职的时间不算长,相关职场上的人际互动活动皆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相对于年龄较长的教师在职场和社会上皆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在沟通能力则较佳。在人际沟通的分层面上,“沟通知识”、“沟通文化”及“沟通动机”大抵也会出现与整体相同的现象。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沟通文化”等层面的表现能够对其教学效果产生有效的正面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互动频繁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同,教师本身的人际沟通行为更重要。尤其是作为一个团体,学校内部的运作也需要透过互动达成共识,而现在学校的成员背景愈来愈多元化、想法各异,所以更需透过沟通形成共识,这也是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沟通的重要性不因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而显重要,而是时代的潮流所致,不论着眼点在于现在整个社会环境或学校教育中相关的人际互动环节,现在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内的行政运作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透过良好的人际沟通行为协助达成目标。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之根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也影响着教育品质的提升。   注释:   ①Schramm,W.(1955),HowCommunicationworks.InW.Schramm(ed.)ProcessandEffectofMassCommunication,Urbana.Il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pp.52.   参考文献:   [1]Anders,B.,&Christian,K.(2002).Estimatingthereturntoinvestmentsineducation:Howusefulisthestandardmincerequaction?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1,195-210.   [2]何丽君.沟通媒介认知、人际沟通能力、沟通满足对自我效果影响之研究[D].台北铭传大学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3]吴清山.学校革新与发展[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1999.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台北:东华出版社,1994.

  摘要:在现在的教育工作环境中,教师不再如以往般只需守着教材就可以独立完成教学活动,而须经由和周遭相关的人、事、物的互动,经由信息完整的传递和回馈才能完成教学工作。作为一门注重沟通与交流的学科,教师高度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新闻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人际沟通;新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81-02   以往研究发现在相同资质水准的学生中,当教师拥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时学生的学习品质也较高①,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新闻专业而言,该专业特性尤为强调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行为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大学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希能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际沟通及其内涵界定   人际沟通行为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人际之间透过特定管道传达信息的有意义的历程,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向度。   1.沟通动机。个人会对沟通之前对于当前所处之沟通状态、目标加以判断,因着这种判断而产生了“趋”和“避”的动机,趋的动机如涉入,避的动机如焦虑、排斥。   2.沟通知识。个体沟通之前经由既有之认知基模中寻找适合的沟通方式,经由后设认知设定策略和目标进行有效沟通的行为。   3.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指的是个体在进行沟通中的外在行为能力,此能力分别为改变自我、镇静、表达、互动技巧,一种行为可能包含一种以上的技巧,如微笑可能包含着表达与互动的技巧。   4.沟通文化。个体进入某一特定的场域中受到其所原有之沟通型态和方式作用而影响其沟通的型态和方式。本研究以高雄县、市及屏东县之公立国民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其人际沟通行为、教学效果现状及两者间之关系与相互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及其实施情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教师本人填写问卷。本研究依文献分析探讨所得,编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希望通过该问卷了解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教学效果。本研究之问卷调查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填写者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问卷”;第三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数十所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进行问卷的发放填写,问卷委托各校相关负责人员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   三、研究结果分析   1.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现况分析。本量表共22题,采5点量表、以5~1分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的相关认知程度,以平均数和标准差呈现,分数愈高,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表现好。就研究结果整体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量表”中所知觉的人际沟通行为,总体单题平均数为3.85,以五点量表的计分标准显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属“中高水准”,而各层面中平均数大都位于3.62~4.09之间的“中高水准区”。面对教育改革潮流,教师不再固守以教材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管出于被动或主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开始与教室以外的人、事、物展开对话,寻求各种协同合作与资源引入的机会。   2.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分析。本量表共39题,分为6个层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整体平均分数为3.49,属“中高度”水准。各层面之平均数分别为教学信念(3.85)、环境应变(2.52)、组织互动(3.75)、教学执行(3.66)、职业尊严(3.71)、人际网络(2.98),各层面的平均分数以教学信念3.85最高;而环境应变2.52最低。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大部分人一直身处于高校这一较为单一稳定的环境之中,使得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不再习惯变化,一旦出现大幅变化就有可能适应不良,所以在进行相关教育变革时,最好能与教师们沟通好意见并给予一段时间缓冲。   3.性别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研究结果而言,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依所得出结果可推出,在现在的校园内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整体总层面上的认知上无差异。而就调查所得整体总层面之平均数为男性3.86、女性3.89来看,属“中高水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教师人际之间的沟通需求也愈来愈高,故不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性别角色为何,为顺利推展教学工作,人际沟通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4.年龄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整体总层面观之,不同年龄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是有差异的,51岁以上、41~50岁、30~40岁的不同组别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皆高于30岁以下组教师,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的表现也随之较佳。另外,从担任教师的教龄来看,教领高于20年的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学效果均明显强于教领在5年以下的教师群体。在教师人际沟通行为各层面与教师教学效果各层面的相互关系中,本研究发现,教学效果与人际沟通行为之分层面与整体总面属正相关关系,教师人际沟通行为表现愈高则教学效果愈高。根据本研究分析以及与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受访教师分享和习得相关人际沟通能力并不是来自于求学过程中的相关课程培养,主要的学习管道大都来自课外的讲座、书籍阅读及观摩等非正式的课程。而就量化研究结果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的认知表现属中高水平,在分层面上依序为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及沟通文化,此结果显示面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情境,教师对工作环境需要沟通的情境认知高,对于相关技巧与知识的认知也颇丰,在必要时刻也愿意进行沟通活动,对于所属工作环境中沟通型态的感受虽较低但亦属中上。由此结果可知,在现阶段,教师的认知中人际沟通行为在工作环境中是不可或缺的,故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中自我认知的准备度如相关知识、运用技巧皆达一定水平。   5.研究的不足与检讨。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乃研究者参酌相关文献及编修相关研究问卷而来,由教师自己填写回答问卷,教师填答时可能受限于问卷编制的架构和对描述语句的解读不同而无法完全反映其人际沟通现况与教学效果。教师填答时可能为了符合社会期许,而隐藏其真实想法,可能使研究结果有误差。另外,本研究属于量化之研究,所得结果代表整体性的认知,仅能了解普遍性趋向,无法针对个别学校作解释。其次,就研究样本而言,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但问卷由研究者委请各校受托人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因此,可能无法避免抽样误差的存在及样本流失的情况。   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方式和型态也依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在适合的场合使用,需要个体的认知基模正确运作,沟通的能力无法一蹴可及,需要一段时间不断调适、调整,30岁以下的教师通常进入教职的时间不算长,相关职场上的人际互动活动皆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相对于年龄较长的教师在职场和社会上皆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在沟通能力则较佳。在人际沟通的分层面上,“沟通知识”、“沟通文化”及“沟通动机”大抵也会出现与整体相同的现象。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沟通文化”等层面的表现能够对其教学效果产生有效的正面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互动频繁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同,教师本身的人际沟通行为更重要。尤其是作为一个团体,学校内部的运作也需要透过互动达成共识,而现在学校的成员背景愈来愈多元化、想法各异,所以更需透过沟通形成共识,这也是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沟通的重要性不因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而显重要,而是时代的潮流所致,不论着眼点在于现在整个社会环境或学校教育中相关的人际互动环节,现在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内的行政运作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透过良好的人际沟通行为协助达成目标。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之根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也影响着教育品质的提升。   注释:   ①Schramm,W.(1955),HowCommunicationworks.InW.Schramm(ed.)ProcessandEffectofMassCommunication,Urbana.Il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pp.52.   参考文献:   [1]Anders,B.,&Christian,K.(2002).Estimatingthereturntoinvestmentsineducation:Howusefulisthestandardmincerequaction?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1,195-210.   [2]何丽君.沟通媒介认知、人际沟通能力、沟通满足对自我效果影响之研究[D].台北铭传大学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3]吴清山.学校革新与发展[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1999.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台北:东华出版社,1994.


相关内容

  •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P2 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 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杰夫金斯) C.传 ...

  • 浅淡公共关系传播
  • 浅淡公共关系传播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 ...

  •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笔记
  •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 第一章 绪论 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指的是一个组织运用信息传播的手段,处理自身社会环境关系的活动. 它是以维护.增进组织机构与其公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以树立适合于本组织机构的生存.发展的最优形象为目标,有效地运用信息传播的手段,持续不断地协调.完善组织与自己内外公众之间关 ...

  • 公共关系学作业2
  • 公共关系学作业2 第5章-第8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交际型公关:交际型公关,以人际交往为主,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宴会.茶会.慰问.专访.接待.个人信函.电话等等. 2.进攻型公 ...

  •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
  • 第一章 公共关系概论 一 公共关系的定义分为:1.管理论--美国雷克斯.哈罗博士2.传播论--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3.传播管理论--美国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4. 咨询论--国际公共关系协会1978年发表<墨西哥宣言>5. 社会关系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蔡尔滋教授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 ...

  • 第四章公共关系基础知识与应用
  • 第四章 公共关系基础知识与应用 一.考试目的 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应考人员对公共关系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公共关系的要素.职能,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与联系,人际关系的功能,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建立.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等知识在物业管理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 ...

  • 李彬[传播学引论]读书报告
  • 李彬<传播学引论>读书报告 CBY 2014 在阅读这本<传播学引论>之前,我对于传播学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只是简单地从字面上将这门学科理解为是一门把信息传递和散播出去的这一过程和其中相关细节.现象等理论化的学科.传播,是一个说来听来都十分熟悉的词语,是天天发生在你我和人群之间 ...

  • 59个公关专业名词解释
  • 59个公关专业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这是美国公共关系学术权威格鲁尼格教授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根据传播管理说建立的. 2.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它既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也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 3.公 ...

  • 传播学课程讲义
  • 传播学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 I.什么是传播? Communication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德 ▲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格伯纳 ▲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