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请同学复述诗歌内容,在复述时,注意突出主语,注意形容词的修饰要恰当,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诗歌的画意美。给三分钟时间准备。
(设计意图:五言律诗,短短四十个汉字,如果老师来串讲或者设计问题,那么学生很可能被动的学,机械的学,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口头复述,再造意境,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提示: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可参考的复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中空蒙人迹罕到,一场雨刚下过不久。 秋天的傍晚,山中的景致美不胜收。”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花儿谢尽了,我却很任情而适意,如此美好的地方啊,我真要留在这里居住下来。
(二)具体赏析画意美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1、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诗最富有画意的一联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3%F7%D4%C2%CB%C9%BC%E4%D5%D5+%C7%E5%C8%AA%CA%AF%C9%CF%C1%F7&in=24752&cl=2&lm=-1&pn=49&rn=1&di=6992039943&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请学生动笔写下赏析:突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来的自然美)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B%B6%AF%CF%C2%D3%E6%D6%DB&in=3533&cl=2&lm=-1&pn=15&rn=1&di=[1**********]&ln=828&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请学生动笔写下赏析:突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出来的人情美)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感知,与再联想,让学生体悟中华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书面的语言组织训练,让学生的在审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投影部分学生的赏析文字,共同研讨意境的再次营造是否合适。
四、揣摩这首诗歌歌的创作意图: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手法
1、了解王维【百度搜索】王维简介视频(6分26秒起至8分24秒结束)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7aAwTTvA7I/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他家境颇丰,九岁能文,母亲笃信佛教,自幼耳濡目染。二十一岁中进士,青年得志,后来遭遇“舞黄狮门”,初尝仕途挫折。中年丧妻后,吃斋信佛,李林甫摄政后,王维更觉官场黑暗,步履维艰,不想同流合污但又家庭负担沉重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有他自己的诗歌为证《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772584.html
2、学生探究:“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深层含义:(允许各抒己见) 通过对王维的生平了解,我们大致可以判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应该是指作者自己。由此可见,诗人笔下极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场景(教学环节三(二)重点赏析的内容)原来是作者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而那“空山新雨后”的“空山”应该是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山中”如此美好,洁净纯朴,朝中却是黑暗的,古代读书人常遵循“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难怪诗人要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清楚诗歌的意境营造最终还是以情感的表达需要为基础的,知人论世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意图,把握诗歌意象背后的深层情感的重要途径)
3、王维让山水田园诗有了盛唐气象。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而且因为王维的独特的经历和他在佛法上的研究,同时精通音乐与绘画,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表现人情美的同时,往往还有让人顿悟的禅意。王维笔下的自然山水与人情美一方面是盛唐时期农人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之美的表现。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请同学复述诗歌内容,在复述时,注意突出主语,注意形容词的修饰要恰当,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诗歌的画意美。给三分钟时间准备。
(设计意图:五言律诗,短短四十个汉字,如果老师来串讲或者设计问题,那么学生很可能被动的学,机械的学,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口头复述,再造意境,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提示: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可参考的复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中空蒙人迹罕到,一场雨刚下过不久。 秋天的傍晚,山中的景致美不胜收。”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花儿谢尽了,我却很任情而适意,如此美好的地方啊,我真要留在这里居住下来。
(二)具体赏析画意美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1、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诗最富有画意的一联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3%F7%D4%C2%CB%C9%BC%E4%D5%D5+%C7%E5%C8%AA%CA%AF%C9%CF%C1%F7&in=24752&cl=2&lm=-1&pn=49&rn=1&di=6992039943&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请学生动笔写下赏析:突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来的自然美)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B%B6%AF%CF%C2%D3%E6%D6%DB&in=3533&cl=2&lm=-1&pn=15&rn=1&di=[1**********]&ln=828&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请学生动笔写下赏析:突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出来的人情美)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感知,与再联想,让学生体悟中华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书面的语言组织训练,让学生的在审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投影部分学生的赏析文字,共同研讨意境的再次营造是否合适。
四、揣摩这首诗歌歌的创作意图: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手法
1、了解王维【百度搜索】王维简介视频(6分26秒起至8分24秒结束)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7aAwTTvA7I/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他家境颇丰,九岁能文,母亲笃信佛教,自幼耳濡目染。二十一岁中进士,青年得志,后来遭遇“舞黄狮门”,初尝仕途挫折。中年丧妻后,吃斋信佛,李林甫摄政后,王维更觉官场黑暗,步履维艰,不想同流合污但又家庭负担沉重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有他自己的诗歌为证《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772584.html
2、学生探究:“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深层含义:(允许各抒己见) 通过对王维的生平了解,我们大致可以判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应该是指作者自己。由此可见,诗人笔下极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场景(教学环节三(二)重点赏析的内容)原来是作者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而那“空山新雨后”的“空山”应该是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山中”如此美好,洁净纯朴,朝中却是黑暗的,古代读书人常遵循“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难怪诗人要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清楚诗歌的意境营造最终还是以情感的表达需要为基础的,知人论世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意图,把握诗歌意象背后的深层情感的重要途径)
3、王维让山水田园诗有了盛唐气象。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而且因为王维的独特的经历和他在佛法上的研究,同时精通音乐与绘画,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表现人情美的同时,往往还有让人顿悟的禅意。王维笔下的自然山水与人情美一方面是盛唐时期农人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之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