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寻常性痤疮)
一、诊断
㈠ 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初期在毛囊口,呈现大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亦可演变成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性囊肿。
2.次要症状: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3.病程较长,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
具备主症,1个次症,结合病程即可确诊。
㈡ 西医诊断标准:
(1) 一般青春期开始发病,呈慢性经过。
(2) 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皮损为白头黑头粉
刺、毛囊性红丘疹、脓疮、结节、囊肿和疤痕,常伴有皮脂溢出。
(三)证候诊断
(1)肺经风热证:黑头或白头粉刺,红色丘疹,可伴少量小脓疮,或有痒痛。可伴有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脾胃湿热证:皮肤油腻,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疮为主,或有结节。可伴有口臭、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3)痰瘀互结证: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反复发作,容易形成疤痕。可伴有大便干结。舌质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腻,脉弦滑。
(4)冲任不调证:女性患者,月经前皮疹加重,皮疹多发于口周或下颌,或伴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乳房,小腹胀痛,舌红、脉细或弦。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肺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赤芍、焦栀子、蒲公英、野菊花、双花等。
加减:加大黄、牛蒡子,皮肤油腻加白花蛇舌草、生山楂、侧柏叶,皮肤焮红加生地、丹皮、紫草等。
中成药:栀子金花丸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和泻黄散加减。茵陈、石膏、栀子、藿香、防风、赤芍、苍术、黄芩、黄连、生薏仁、生甘草等。
加减:皮疹疼痛明显加蒲公英、地丁,脓疮较多加紫花地丁、败酱草;便秘加大黄;皮肤油腻加侧柏叶、生山楂、泽泻等。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金花消痤丸。
3.痰瘀互结证
治法:化瘀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夏枯草、半夏、陈皮、海藻、生薏仁、连翘、浙贝母、黄芩、桃仁、赤芍、皂角刺等。
加减:皮疹疼痛加蒲公英、地丁等,脓疮较多加紫花地丁、败酱草等,伴囊肿成脓难消者加元参等。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小金丸、丹参酮。
4.冲任不调型
治法:调理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黄柏、知母、丹皮、生地、泽泻、仙灵脾、香附、郁金等。
加减:脓疮较多加紫花地丁、败酱草,皮肤油腻加生山楂、侧柏叶、泽泻等,口干舌燥加二至丸,失眠多梦加柏子仁、合欢皮,伴结节囊肿加三棱、莪术、夏枯草、浙贝、皂刺等。
(二)外治法
1.中药面膜:辩证选取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类中药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涂于面部。
2.中药外洗:辩证选取清热解毒、化瘀散结药适量水煮外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按尼莫地平法计算,以皮疹消退率作为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皮疹消退率=(治疗前皮疹总评分-治疗后皮疹总评分)除以治疗前皮疹总评分
痊愈:皮疹消退率大于等于95%
显效:95%大于皮疹消退率大于等于70%
好转:70%大于皮疹消退率大于等于30%
无效:皮疹消退率小于30%或皮疹反而增多
2.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按尼莫地平法计算,以皮疹加其他症状评分的总降低率为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总评分降低率大于等于95%
显效:95%大于总评分降低率大于等于70%
好转:70%大于总评分降低率大于等于30%
无效:总评分降低率小于30%
(二)评价方法
1.皮疹评分方法
(1)皮疹类型
0分:无
2分:仅见粉刺
4分:粉刺、丘疹、脓疮并见
6分:粉刺、丘疹、结节并见
8分:粉刺、丘疹、结节、囊肿并见
(2)皮疹数量
0分:无
2分:小于30个
4分:31-50个
6分:大于50个 8分:大于100个
2.其他症状评分方法
(1)皮疹痒痛 0分:无
1分:有
(2)颜面色红 0分:无
1分:有
(3) 口渴喜饮 0分:无
1分:有
(4) 尿黄
0分:无
1分:有
(5) 便秘
0分:无
1分:有
粉刺(寻常性痤疮)
一、诊断
㈠ 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初期在毛囊口,呈现大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亦可演变成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性囊肿。
2.次要症状: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3.病程较长,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
具备主症,1个次症,结合病程即可确诊。
㈡ 西医诊断标准:
(1) 一般青春期开始发病,呈慢性经过。
(2) 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皮损为白头黑头粉
刺、毛囊性红丘疹、脓疮、结节、囊肿和疤痕,常伴有皮脂溢出。
(三)证候诊断
(1)肺经风热证:黑头或白头粉刺,红色丘疹,可伴少量小脓疮,或有痒痛。可伴有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脾胃湿热证:皮肤油腻,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疮为主,或有结节。可伴有口臭、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3)痰瘀互结证: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反复发作,容易形成疤痕。可伴有大便干结。舌质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腻,脉弦滑。
(4)冲任不调证:女性患者,月经前皮疹加重,皮疹多发于口周或下颌,或伴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乳房,小腹胀痛,舌红、脉细或弦。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肺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赤芍、焦栀子、蒲公英、野菊花、双花等。
加减:加大黄、牛蒡子,皮肤油腻加白花蛇舌草、生山楂、侧柏叶,皮肤焮红加生地、丹皮、紫草等。
中成药:栀子金花丸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和泻黄散加减。茵陈、石膏、栀子、藿香、防风、赤芍、苍术、黄芩、黄连、生薏仁、生甘草等。
加减:皮疹疼痛明显加蒲公英、地丁,脓疮较多加紫花地丁、败酱草;便秘加大黄;皮肤油腻加侧柏叶、生山楂、泽泻等。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金花消痤丸。
3.痰瘀互结证
治法:化瘀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夏枯草、半夏、陈皮、海藻、生薏仁、连翘、浙贝母、黄芩、桃仁、赤芍、皂角刺等。
加减:皮疹疼痛加蒲公英、地丁等,脓疮较多加紫花地丁、败酱草等,伴囊肿成脓难消者加元参等。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小金丸、丹参酮。
4.冲任不调型
治法:调理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黄柏、知母、丹皮、生地、泽泻、仙灵脾、香附、郁金等。
加减:脓疮较多加紫花地丁、败酱草,皮肤油腻加生山楂、侧柏叶、泽泻等,口干舌燥加二至丸,失眠多梦加柏子仁、合欢皮,伴结节囊肿加三棱、莪术、夏枯草、浙贝、皂刺等。
(二)外治法
1.中药面膜:辩证选取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类中药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涂于面部。
2.中药外洗:辩证选取清热解毒、化瘀散结药适量水煮外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按尼莫地平法计算,以皮疹消退率作为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皮疹消退率=(治疗前皮疹总评分-治疗后皮疹总评分)除以治疗前皮疹总评分
痊愈:皮疹消退率大于等于95%
显效:95%大于皮疹消退率大于等于70%
好转:70%大于皮疹消退率大于等于30%
无效:皮疹消退率小于30%或皮疹反而增多
2.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按尼莫地平法计算,以皮疹加其他症状评分的总降低率为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总评分降低率大于等于95%
显效:95%大于总评分降低率大于等于70%
好转:70%大于总评分降低率大于等于30%
无效:总评分降低率小于30%
(二)评价方法
1.皮疹评分方法
(1)皮疹类型
0分:无
2分:仅见粉刺
4分:粉刺、丘疹、脓疮并见
6分:粉刺、丘疹、结节并见
8分:粉刺、丘疹、结节、囊肿并见
(2)皮疹数量
0分:无
2分:小于30个
4分:31-50个
6分:大于50个 8分:大于100个
2.其他症状评分方法
(1)皮疹痒痛 0分:无
1分:有
(2)颜面色红 0分:无
1分:有
(3) 口渴喜饮 0分:无
1分:有
(4) 尿黄
0分:无
1分:有
(5) 便秘
0分:无
1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