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幻灭

希望与幻灭——解读《等待戈多》中“等待”的二重意义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戏剧代表作。“乡间一条小路。一颗树。黄昏。”这便是整个戏剧的场景和时间,两个流浪汉在这棵长出两个叶子的“枯树”下苦苦地等待着戈多„„曾经绚烂的伊甸园,智慧树,亚当和夏娃都没有了,这里是永恒的黄昏与黑夜,时间成为空洞的概念,失去了生命力„„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表现出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表达对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与感受,揭示现代人类处境的两难和西方社会的荒诞面貌。

一、希望·开始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学会了等待。《士师记》中的以色列人等待着英雄把他们从异族的压迫中拯救出来;渔王等待骑士来参破圣杯的奥秘,还大地以生机;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在某个神秘的洞穴中沉睡,等待复活„„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的结尾写道:“在上帝揭露人的未来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等待与希望。”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苦苦地在树下等待着始终没有出现的戈多,“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在剧中,戈多可以理解为人活着的一种理由;一种希望。人类自身在没有呱呱坠地之前,就已经在母腹中经历了十个月的等待,等待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存在下,人类在模糊、不可知性中看到希望,在虚空中产生出无畏的坚持和韧性。纵观人类历史的脚印,便可见人类不断追寻希望的艰难历程。在古希腊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将疾病、战争、贫穷、饥饿等各种灾祸撒播人间,却唯独留下希望。如果说神话是在解释希望,那么《等待戈多》就是在等待希望,并在希望与幻灭中企图突破人的两难境地。剧中两个流浪汉因希望而激起的行动唯有等待,坚韧不拔的等待,在这种等待的坚持中,无疑地聚合着一种对痛苦与荒诞现实的反抗,对痛苦与荒诞命运的抗争。伏尔泰说:“人类最可贵的财富就是希望,希望是人的组成部分。”的确,只有为希望所鼓舞,才能不断实现理想,对整个人类而言,没有希望就意味着走向毁灭的开始。戈多是一种希望,是人类在上帝死后寻找到的新的上帝。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着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件事,某个东西,某个人或者是死亡„„“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等待。”戈多虽然是一种乌托邦的存在,但它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象征着希望!萨特说,希望是人成为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怀抱着希望而生活。因为人必须有所追求有所希冀才能使得个人的活着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剧中两个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就是因为有希望地等待着,在希望中等待所等的东西使得他们的等待和等待的人生有意义。他们选择了一个痛苦的过程,用兼着血泪与痛苦的过程来证明自己等待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二、幻灭·结局

人类需要在等待的过程中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在希望的支持下捱过这“漫长而无聊”的人生。可是,这虚无不确定并不可预知的希望是不是从此就成为我们必须惟命是从的上帝呢?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这句话仿佛揭示了《等待戈多》的主题——生命的徒劳与毫无意义。狄狄和戈戈在树下苦苦等待着戈多,指望他前来把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可是日复一日,戈多始终没有出现。每一天等待的结果预示着第二天等待的开始,如此无限循环,两个人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等待中,永远做着摘帽子、到靴子、吃萝卜等动作。贝克特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你付出何种努力和抗争都是无益的。戈多不来,这犹如远古西绪福斯神话中的石头必定会从山顶滚回山下,一切的努力只不过是一个零,无休止的从终点回到起点而于事无补。而狄狄和戈戈也无休止地重复着等待——无意义的意义。戈多终究没有来,“等待”变得毫无意义,人类陷入生死两难的困顿境况,对一切都茫然无知,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显得筋疲力尽,心力绞瘁,无比痛苦,在他们眼中,今天和昨天一样模糊,而明

天更不可想象。他们只能在等待中虚度生命。

上帝并不能拯救世人,磨难重重的人类史得以发展,靠的是人类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如果人类仅仅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交给“戈多”,那么可以保证的只有“等待”,我们应该并且只能靠自己去建构人生。在对“戈多”的期待中,我们也应该“想听听他会提供些什么”,又决定听了以后可以做出选择。“难道咱们没给系住?”“咱们已经失去了咱们的权利?”狄狄在等待的过程中的疑问实际上是对戈多的一种反思,我们应该建构一个“戈多”,在人生追求中也应该需要等待,可是,如果只是用等待的痛苦作为痛苦等待的结局,那么,我选择不等,“戈多”不来,那是他的选择。“戈多”不来时,孤独的人类应该学会靠自己去拯救自己!

三、结语

等待戈多,表现了人类的高贵的形而上的精神冲动。这是一种神性的品质,是悲剧之源,也是希望之源。是希望还是幻灭,是开始还是结局,一切取决于人本身的选择。我们追求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而且应该期待的,等待是因为等待的结果而获得意义,等待的行为过程本身只是对结果的一种阐释。等待是希望与幻灭的结合体,人类应该怀抱希望,相信幸福就在等待里藏着,像一枚果核,在果子里面默默地守候发芽的日子。

希望与幻灭——解读《等待戈多》中“等待”的二重意义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戏剧代表作。“乡间一条小路。一颗树。黄昏。”这便是整个戏剧的场景和时间,两个流浪汉在这棵长出两个叶子的“枯树”下苦苦地等待着戈多„„曾经绚烂的伊甸园,智慧树,亚当和夏娃都没有了,这里是永恒的黄昏与黑夜,时间成为空洞的概念,失去了生命力„„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表现出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表达对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与感受,揭示现代人类处境的两难和西方社会的荒诞面貌。

一、希望·开始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学会了等待。《士师记》中的以色列人等待着英雄把他们从异族的压迫中拯救出来;渔王等待骑士来参破圣杯的奥秘,还大地以生机;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在某个神秘的洞穴中沉睡,等待复活„„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的结尾写道:“在上帝揭露人的未来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等待与希望。”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苦苦地在树下等待着始终没有出现的戈多,“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在剧中,戈多可以理解为人活着的一种理由;一种希望。人类自身在没有呱呱坠地之前,就已经在母腹中经历了十个月的等待,等待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存在下,人类在模糊、不可知性中看到希望,在虚空中产生出无畏的坚持和韧性。纵观人类历史的脚印,便可见人类不断追寻希望的艰难历程。在古希腊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将疾病、战争、贫穷、饥饿等各种灾祸撒播人间,却唯独留下希望。如果说神话是在解释希望,那么《等待戈多》就是在等待希望,并在希望与幻灭中企图突破人的两难境地。剧中两个流浪汉因希望而激起的行动唯有等待,坚韧不拔的等待,在这种等待的坚持中,无疑地聚合着一种对痛苦与荒诞现实的反抗,对痛苦与荒诞命运的抗争。伏尔泰说:“人类最可贵的财富就是希望,希望是人的组成部分。”的确,只有为希望所鼓舞,才能不断实现理想,对整个人类而言,没有希望就意味着走向毁灭的开始。戈多是一种希望,是人类在上帝死后寻找到的新的上帝。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着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件事,某个东西,某个人或者是死亡„„“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等待。”戈多虽然是一种乌托邦的存在,但它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象征着希望!萨特说,希望是人成为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怀抱着希望而生活。因为人必须有所追求有所希冀才能使得个人的活着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剧中两个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就是因为有希望地等待着,在希望中等待所等的东西使得他们的等待和等待的人生有意义。他们选择了一个痛苦的过程,用兼着血泪与痛苦的过程来证明自己等待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二、幻灭·结局

人类需要在等待的过程中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在希望的支持下捱过这“漫长而无聊”的人生。可是,这虚无不确定并不可预知的希望是不是从此就成为我们必须惟命是从的上帝呢?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这句话仿佛揭示了《等待戈多》的主题——生命的徒劳与毫无意义。狄狄和戈戈在树下苦苦等待着戈多,指望他前来把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可是日复一日,戈多始终没有出现。每一天等待的结果预示着第二天等待的开始,如此无限循环,两个人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等待中,永远做着摘帽子、到靴子、吃萝卜等动作。贝克特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你付出何种努力和抗争都是无益的。戈多不来,这犹如远古西绪福斯神话中的石头必定会从山顶滚回山下,一切的努力只不过是一个零,无休止的从终点回到起点而于事无补。而狄狄和戈戈也无休止地重复着等待——无意义的意义。戈多终究没有来,“等待”变得毫无意义,人类陷入生死两难的困顿境况,对一切都茫然无知,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显得筋疲力尽,心力绞瘁,无比痛苦,在他们眼中,今天和昨天一样模糊,而明

天更不可想象。他们只能在等待中虚度生命。

上帝并不能拯救世人,磨难重重的人类史得以发展,靠的是人类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如果人类仅仅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交给“戈多”,那么可以保证的只有“等待”,我们应该并且只能靠自己去建构人生。在对“戈多”的期待中,我们也应该“想听听他会提供些什么”,又决定听了以后可以做出选择。“难道咱们没给系住?”“咱们已经失去了咱们的权利?”狄狄在等待的过程中的疑问实际上是对戈多的一种反思,我们应该建构一个“戈多”,在人生追求中也应该需要等待,可是,如果只是用等待的痛苦作为痛苦等待的结局,那么,我选择不等,“戈多”不来,那是他的选择。“戈多”不来时,孤独的人类应该学会靠自己去拯救自己!

三、结语

等待戈多,表现了人类的高贵的形而上的精神冲动。这是一种神性的品质,是悲剧之源,也是希望之源。是希望还是幻灭,是开始还是结局,一切取决于人本身的选择。我们追求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而且应该期待的,等待是因为等待的结果而获得意义,等待的行为过程本身只是对结果的一种阐释。等待是希望与幻灭的结合体,人类应该怀抱希望,相信幸福就在等待里藏着,像一枚果核,在果子里面默默地守候发芽的日子。


相关内容

  • 一竿冷读后感
  • 一竿冷读后感 全文以山的坚强和水的灵动的对比向人们展示出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和态度,褓抱与幻灭,安宁与动荡,避世与出世.这种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却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山和水,理想和幻灭,这个千年的话题,在作者的笔下又有了新的诠释. 山是不屈的.他包容万物,给迷路和流浪的人以安定的住所:他沉默,在突如其来 ...

  • 幻灭的乌托邦
  • [摘 要]顾城所构建的诗歌世界里,可以看到他以一种独有的视角在审视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他是一位命中注定的诗人,他拥有一双敏锐的"黑眼睛"捕捉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在顾城的诗歌世界里,他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思维和笔墨构筑着一座属于自己乌托邦,他用诗人的敏感审视着这个世界,"黑 ...

  • [雨巷]公开课教案
  • 课 题: 雨巷 教学目标: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 ...

  • 浅论[雨巷]的意境美和象征美
  • 凄婉而迷茫的意境美和幽微而精妙的象征美 --读戴望舒的<雨巷>有感 杨志稳 [摘要] 该文分析了<雨巷>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论述了诗人运用象征主义 的方法抒情,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

  • 雨巷教学实录
  • <雨巷>教学实录 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

  • 从[一生]中看莫泊桑的悲剧意识
  • 摘  要:不幸的生活经历让莫泊桑成为精神病患者,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产生悲观主义的思想.他的悲观主义明显地贯穿于<一生>这部长篇小说中.宗教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主人公让娜的悲剧.让娜悲剧的本质是男权社会中,女性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此外,莫泊桑在<一生>中用现实主义的生活来否定现实 ...

  •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 摘 要:纵观<红楼梦>中与宁荣二府交往密切的一众僧道,不难看出他们耽于情色.利欲熏心.攀附权贵的世俗化倾向.作者用犀利尖锐的笔调绘出这样一幅僧尼道士群像,体现了对佛道的世俗化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的幻灭感以及在这种困惑中的挣扎. 关键词:红楼梦:明清时期:宗教世俗化 明清时期佛教和道教的世 ...

  • 对"迷惘的一代"的再探究
  • 一"迷惘的一代"生活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一批美国青年作家纷纷自我流放到法国巴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批文化青年出走的动机是什么?原因众多且复杂,如法郎贬值.新消费道德的形成.1917年十月革命在美国引发的日益紧张的&qu ...

  •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 [摘 要] 梦似乎飘忽不定.神秘莫测,看似无知无觉,却往往蕴含了丰厚而难以言尽的内蕴,曹雪芹借"梦",传递看似模糊又最为清明透彻的意识.<红楼梦>全文都包裹在梦境中,前80回大大小小的描写了近20个梦,诗词曲赋当中用"梦"字亦有30余处,这些梦幻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