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史

艺术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

11级师范班 贺建勇

模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我

认为不全对,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模仿实物的,很多现代的抽象派艺术都不是在描绘实体,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那么这样看的话,艺术是否有可能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接近理念而变得更完美呢?艺术是不是都来源于生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的小孩可以画出他们从来没有看见的事物,也从来没有人教他们。同一个实物,没有人画的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人都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简单地现实再现。艺术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而是经过人脑的反复思考,表现内心真实想法的模仿。

苏格拉底之前,二元论的观念尚未形成,各种事物都是同质的,这类似中国人所谓的“天

人合一”观念,这是早期人类思维尚未分化的共同特征,神人同形同性,神是人的肖像,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没有那种对于不可见的世界的神秘感觉,一切都是迁移和流转,因而艺术毋须进行解释性的创造,只需再现性的模仿即可。但我要说的是神与人再相像,神也不是人,神是有无上法力的,是永恒不死的,人在神面前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想杀就杀,你能把神怎样?在神面前即使你是高贵的国王也要弯曲你的膝盖。虽然神人同形同性,但是他们已经从本质上不一样了。就像人和动物是一样吗?人是高级哺乳动物,但人毕竟不是简单的动物,人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哺乳动物,所以为了区别人与动物,把人单独列一类——人类。

艺术活动是关于美的活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也即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这几千年来为

不同哲人激烈讨论过的话题,至于今天似乎还有许多有待于探讨的地方。艺术是人类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后才产生,它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一切审美意识活动的总称。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仿说” 或“再现说”这三种说法。值得提出的是,他们都不能全面地概括说明什么是艺术的本质。马克思说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它既包有艺术家的

因素,又有客观社会现实的因素,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艺术的本质就是

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呈现。

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西方盛行着“模仿说”。“模仿说”主张艺术是对生活和自

然的模仿,自然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能真正认清

艺术的本质,这种观念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古朴和稚拙的性质。人们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条

件下,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有时人们不得不去“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而“从蜘

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儿

那里,我们学会了唱歌。”(《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5页)这种提法得到亚里士多德

的肯定和继承,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

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同时,亚里

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

世界更加真实。使得“模仿说”的地位和权威日益巩固了起来。西方古代文论家们已经觉察

到了艺术是在模仿现实世界,这无疑具有唯物主义艺术观的性质的,他们在探索艺术本质的

道路上又向真理更迈进了一步。除此之外,文论家们还初步观察到,模仿活动不仅仅是对客

观现实事物简单而机械的描绘,还应包含着创作者的主观心灵创造。为了达到艺术真实,只

有模拟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正如罗马时期希腊作家、批评家裴罗斯屈

拉塔斯说的那样:艺术家必须“用心来创造形象”,“用心和手来图绘万物,所以是更为完

备的一种模仿。”(《西方文论选》,上卷,第11页)由是,“模仿说”这一文艺观的提

出一反艺术是对理念模仿的提法,最早肯定了艺术是对客观事物主观化的摹写。这比其他任

何理论都显得更胜一筹,它对艺术的看法是客观真实的。然而囿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

平,人们的意识还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艺术真正的本质这一问题,因而“模仿说”也就不可

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它刻板的认为艺术创作必须遵照实物,然后再经过简单的想象去创

造,这明显不符合真实的艺术创作规律。尽管它或多或少地带有不确切甚至些许错误,但“模

仿说”无疑是那个时代文论认识中最为优秀的成果之一,它给后人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再现说”于十八九世纪开始流行。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的

观点集中体现了“再现说”这一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现。”

别林斯基说:“诗是把现实作为可能性,予以创造性的再现。”“艺术是现实的复制”,别

林斯基的观点先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是在别林斯基的观点发展上得出的。很显然,车

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为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艺术观作出了新

的贡献。他在《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并对此

作了论证,他认为凡是能引起人们关于生活美感的东西都是美的,或者事物里面蕴含着我们

认为应该如此生活的也是美的。这里他肯定了现实美的客观存在,揭示了艺术对现实进行美

的加工和再现。很明显,车尔尼雪夫斯基所理解的“现实”是有片面性的。在他眼里他过分

强调自然美的属性,过分强调了艺术对生活的再现,从而忽略了艺术创作本身的客观规律,

不懂得用“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他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看法,仍然存留旧的唯物主义直

观、机械的缺陷。

以上对艺术本质的看法无疑揭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懈努力和苦苦思索的心

路历程,这是人们不断探索精神最为可贵的一面。尽管诸多观点都带有或多或少的瑕疵,不

能全面地概括出艺术的本质,但它们无疑都为这座即将建立起来的理论大厦(有关艺术本质)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艺术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

11级师范班 贺建勇

模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我

认为不全对,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模仿实物的,很多现代的抽象派艺术都不是在描绘实体,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那么这样看的话,艺术是否有可能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接近理念而变得更完美呢?艺术是不是都来源于生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的小孩可以画出他们从来没有看见的事物,也从来没有人教他们。同一个实物,没有人画的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人都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简单地现实再现。艺术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而是经过人脑的反复思考,表现内心真实想法的模仿。

苏格拉底之前,二元论的观念尚未形成,各种事物都是同质的,这类似中国人所谓的“天

人合一”观念,这是早期人类思维尚未分化的共同特征,神人同形同性,神是人的肖像,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没有那种对于不可见的世界的神秘感觉,一切都是迁移和流转,因而艺术毋须进行解释性的创造,只需再现性的模仿即可。但我要说的是神与人再相像,神也不是人,神是有无上法力的,是永恒不死的,人在神面前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想杀就杀,你能把神怎样?在神面前即使你是高贵的国王也要弯曲你的膝盖。虽然神人同形同性,但是他们已经从本质上不一样了。就像人和动物是一样吗?人是高级哺乳动物,但人毕竟不是简单的动物,人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哺乳动物,所以为了区别人与动物,把人单独列一类——人类。

艺术活动是关于美的活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也即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这几千年来为

不同哲人激烈讨论过的话题,至于今天似乎还有许多有待于探讨的地方。艺术是人类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后才产生,它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一切审美意识活动的总称。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仿说” 或“再现说”这三种说法。值得提出的是,他们都不能全面地概括说明什么是艺术的本质。马克思说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它既包有艺术家的

因素,又有客观社会现实的因素,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艺术的本质就是

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呈现。

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西方盛行着“模仿说”。“模仿说”主张艺术是对生活和自

然的模仿,自然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能真正认清

艺术的本质,这种观念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古朴和稚拙的性质。人们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条

件下,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有时人们不得不去“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而“从蜘

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儿

那里,我们学会了唱歌。”(《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5页)这种提法得到亚里士多德

的肯定和继承,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

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同时,亚里

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

世界更加真实。使得“模仿说”的地位和权威日益巩固了起来。西方古代文论家们已经觉察

到了艺术是在模仿现实世界,这无疑具有唯物主义艺术观的性质的,他们在探索艺术本质的

道路上又向真理更迈进了一步。除此之外,文论家们还初步观察到,模仿活动不仅仅是对客

观现实事物简单而机械的描绘,还应包含着创作者的主观心灵创造。为了达到艺术真实,只

有模拟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正如罗马时期希腊作家、批评家裴罗斯屈

拉塔斯说的那样:艺术家必须“用心来创造形象”,“用心和手来图绘万物,所以是更为完

备的一种模仿。”(《西方文论选》,上卷,第11页)由是,“模仿说”这一文艺观的提

出一反艺术是对理念模仿的提法,最早肯定了艺术是对客观事物主观化的摹写。这比其他任

何理论都显得更胜一筹,它对艺术的看法是客观真实的。然而囿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

平,人们的意识还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艺术真正的本质这一问题,因而“模仿说”也就不可

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它刻板的认为艺术创作必须遵照实物,然后再经过简单的想象去创

造,这明显不符合真实的艺术创作规律。尽管它或多或少地带有不确切甚至些许错误,但“模

仿说”无疑是那个时代文论认识中最为优秀的成果之一,它给后人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再现说”于十八九世纪开始流行。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的

观点集中体现了“再现说”这一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现。”

别林斯基说:“诗是把现实作为可能性,予以创造性的再现。”“艺术是现实的复制”,别

林斯基的观点先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是在别林斯基的观点发展上得出的。很显然,车

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为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艺术观作出了新

的贡献。他在《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并对此

作了论证,他认为凡是能引起人们关于生活美感的东西都是美的,或者事物里面蕴含着我们

认为应该如此生活的也是美的。这里他肯定了现实美的客观存在,揭示了艺术对现实进行美

的加工和再现。很明显,车尔尼雪夫斯基所理解的“现实”是有片面性的。在他眼里他过分

强调自然美的属性,过分强调了艺术对生活的再现,从而忽略了艺术创作本身的客观规律,

不懂得用“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他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看法,仍然存留旧的唯物主义直

观、机械的缺陷。

以上对艺术本质的看法无疑揭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懈努力和苦苦思索的心

路历程,这是人们不断探索精神最为可贵的一面。尽管诸多观点都带有或多或少的瑕疵,不

能全面地概括出艺术的本质,但它们无疑都为这座即将建立起来的理论大厦(有关艺术本质)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内容

  • 中西方美术历史进程的特征及区别
  • 中西方美术历史进程的特征及区别 作者:王照野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 [摘要]中西方文化及其美术的特征差异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话题之一.由于国内比较哲学.比较诗学的兴起, 使得我们更多地关注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很多观点认为中西 ...

  • 西方美术史 (5)
  • 第一编:西方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美术 1. 试析洞穴壁画的涵义.功能和内在意义. 2. 名词解释:洞窟壁画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第二章 古希腊.古罗马美术 1. 试析古希腊艺术高度繁荣的重要原因. 2. 结合艺术作品简述希腊艺术古典盛期美学特征. 3. 简述罗马肖像雕刻的艺术特点. 4. 罗马共和 ...

  • 求同存异博采众长
  • 摘要: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现在依然存在,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的差异实质上已经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中西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迥异,文章就是举例分析中西在建筑上的差异,进而能够达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目的,建设我们新型的社会主义城市 ...

  • 中国具象油画发展
  • 中国具象油画发展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油画艺术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历经十七年美术和85新潮等重要阶段.直至今 日,取得了现有的丰硕果实. 关键词:油画经历的时期:油画的门类:形成及内容:社会意义 引言 随着近现代西学东鉴的开始,油画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形成了"引西润中"的油画风格. ...

  • 中国现代美术说课稿
  • 中国现代美术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现代美术>,选自江苏少儿出版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本课中以欣赏为主 ...

  • 高中美术抽象艺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 臻 高中美术抽 象艺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河北 省邱 县 第一 中学 王秋 玉 摘 要 :抽 象艺术是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是人类用纯粹的艺术语言认识和把握世 界的一种主要 方式 ,它起 源于上个世 纪初 的西方 ,中国人刚刚接 受 了西方的 焦点透视 的写实性油画 , 面对新兴的与之对立的毫 ...

  • 科技成果与西方美术发展之维
  • 科技成果与西方美术发展之维 黄 文 (泸州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文通过对西方美术发展史上四个重要变革时期的论述,强调科学的发展对美术变革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科学:比例:透视:明暗:结构:色彩:潜意识. 西方艺术乃至整个文化都与科学精神密切相关.西方美术讲 ...

  • 中国藏家买西方艺术品,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 2014-03-29 更多新闻请点 第一收藏1cang 大连万达集团去年以2816万美元在纽约佳士得拍下毕加索的作品<两个小孩>,一时间引发热议和质疑.然而本土藏家对西方艺术品的青睐并非心血来潮,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中国新兴藏家对于西方艺术品的收藏随着审美趣味的多元化以及相关政策的日益放 ...

  • 中西美术史中的"形神观"
  • 中西美术史中"形神观"的分化与融合 绪论:千古冤家--"形"和"神" "形似"和"神似",一个是理性的对待对象:一个是感性的对待对象.在绘画领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这种问题前,挚着是不行的.尺寸问题是 ...

  • 寻觅艺术的真谛
  • 寻觅艺术的真谛 摘要:在当代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都呈现出纷纭多姿的 面貌.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境下,艺术真谛的寻觅对于不管 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主体还是艺术欣赏者来说都显得格外重要.本文 通过古今中外艺术现象尤其侧重近现代艺术现象展开阐释.对于艺 术真谛这一艺术中永恒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