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国仅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扩张推动,经济效益不高,资源消耗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业比比皆是,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恶化明显。文章就环境现状及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污染;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三高一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4-0072-02 1环境现状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56.7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81.8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32.3万吨;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468.1万吨,烟尘排放量为986.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699.0万吨。 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在监测的26个湖中,重度富营养的2个,占7.7%;中度富营养的3个,占11.5%;轻度富营养的9个,占34.6%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略有下降。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8%,比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类为11.8%,上升3.8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为25.4%,上升1.1个百分点。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4%,二级标准的占58.1%,三级标准的占36.1%,劣于三级标准的占3.4%。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占72.0%,劣于三级标准的占2.2%。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新疆自治区、宁夏自治区、浙江省、四川省等市。 全国72.0%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占75.2%。全国58.6%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占92.9%。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84.7%,夜间达标率为64.1%。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75767万吨,比上年增加16.0%;排放量为1197万吨,比上年减少8.1%;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79万吨,排放量为736吨,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分别为650万吨、154万吨、346万吨。 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核设施、核技术利用活动周围环境辐射水平为正常环境水平;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除个别大功率发射设施局部环境综合场强略超国家标准外,其它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周围电磁辐射水平满足国家标准。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85%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绝大多数自然遗迹、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以上的高等植物群落,特别是大熊猫、朱鹮、亚洲象、扬子鳄、珙桐、苏铁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都在各类保护区内得到保护和恢复。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使植物资源消耗速度过高过快,濒危物种数量急剧上升,约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 水平。 湿地生物多样性: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除苔原湿地外,其余类型均有分布。现有100公顷以上的28类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其中,天然湿地3620万公顷,包括滨海湿地594万公顷,河流湿地820万公顷,湖泊湿地835万公顷,沼泽湿地1370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新建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已建立253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188万公顷。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7%。 2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加强环境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和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2.1.1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保的辨证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经济发展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其次,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1.2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理论研究 由于环境科学历史不长且是边缘学科,所以,目前世界上环境理论发展日新月异,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与时俱进。如:环境经济学有个著名“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其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环境质量状况,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据统计,美国出现拐点的时候为人均GDP1万美元,一些国家出现拐点的时候为人均GDP6千美元。而我国,据有关专家分析,若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教训,走新工业化道路,可能在人均GDP3千美元时就出现拐点。我们一定要研究好、把握住环境问题的规律,吸取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开创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争取拐点尽早出现,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2.2完善环保立法,创新环保体制,加强环保执行力 完善环保立法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主要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生态环境立法的价值合理性——确立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由于在《环保法》立法时可持续发展尚未为国人所普遍认同,故未能成为《环保法》的立法目的。在全国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及时修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立法目的,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使生态环境立法紧跟国际步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二是生态环境立法的工具合理性——整合现行环境资源立法。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立法一直受到非理性思路的影响,其后果表现为在立法时容易就一时一事做出规定,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体系化的通盘考虑和综合平衡,所立之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体系不完善、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之间互相冲突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实施的效果,对造成实践中的执法困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注重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性,使所立之法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能够顺利实施。 创新环保体制:进入21世纪,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等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之下,体制改革更成为了目前中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建立多元化管理体制;二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进行跨区域垂直监管;三是贯彻公众参与原则,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四是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环境管理法制化;五是高度重视基层管理,加强县乡级机构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构建绿色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黄诗婷,女,广东省茂名市环境信息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管理。 (责任编辑:赵秀娟)
摘要:由于我国仅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扩张推动,经济效益不高,资源消耗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业比比皆是,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恶化明显。文章就环境现状及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污染;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三高一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4-0072-02 1环境现状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56.7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81.8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32.3万吨;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468.1万吨,烟尘排放量为986.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699.0万吨。 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在监测的26个湖中,重度富营养的2个,占7.7%;中度富营养的3个,占11.5%;轻度富营养的9个,占34.6%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略有下降。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8%,比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类为11.8%,上升3.8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为25.4%,上升1.1个百分点。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4%,二级标准的占58.1%,三级标准的占36.1%,劣于三级标准的占3.4%。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占72.0%,劣于三级标准的占2.2%。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新疆自治区、宁夏自治区、浙江省、四川省等市。 全国72.0%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占75.2%。全国58.6%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占92.9%。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84.7%,夜间达标率为64.1%。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75767万吨,比上年增加16.0%;排放量为1197万吨,比上年减少8.1%;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79万吨,排放量为736吨,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分别为650万吨、154万吨、346万吨。 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核设施、核技术利用活动周围环境辐射水平为正常环境水平;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除个别大功率发射设施局部环境综合场强略超国家标准外,其它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周围电磁辐射水平满足国家标准。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85%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绝大多数自然遗迹、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以上的高等植物群落,特别是大熊猫、朱鹮、亚洲象、扬子鳄、珙桐、苏铁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都在各类保护区内得到保护和恢复。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使植物资源消耗速度过高过快,濒危物种数量急剧上升,约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 水平。 湿地生物多样性: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除苔原湿地外,其余类型均有分布。现有100公顷以上的28类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其中,天然湿地3620万公顷,包括滨海湿地594万公顷,河流湿地820万公顷,湖泊湿地835万公顷,沼泽湿地1370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新建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已建立253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188万公顷。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7%。 2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加强环境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和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2.1.1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保的辨证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经济发展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其次,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1.2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理论研究 由于环境科学历史不长且是边缘学科,所以,目前世界上环境理论发展日新月异,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与时俱进。如:环境经济学有个著名“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其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环境质量状况,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据统计,美国出现拐点的时候为人均GDP1万美元,一些国家出现拐点的时候为人均GDP6千美元。而我国,据有关专家分析,若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教训,走新工业化道路,可能在人均GDP3千美元时就出现拐点。我们一定要研究好、把握住环境问题的规律,吸取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开创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争取拐点尽早出现,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2.2完善环保立法,创新环保体制,加强环保执行力 完善环保立法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主要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生态环境立法的价值合理性——确立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由于在《环保法》立法时可持续发展尚未为国人所普遍认同,故未能成为《环保法》的立法目的。在全国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及时修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立法目的,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使生态环境立法紧跟国际步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二是生态环境立法的工具合理性——整合现行环境资源立法。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立法一直受到非理性思路的影响,其后果表现为在立法时容易就一时一事做出规定,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体系化的通盘考虑和综合平衡,所立之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体系不完善、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之间互相冲突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实施的效果,对造成实践中的执法困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注重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性,使所立之法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能够顺利实施。 创新环保体制:进入21世纪,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等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之下,体制改革更成为了目前中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建立多元化管理体制;二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进行跨区域垂直监管;三是贯彻公众参与原则,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四是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环境管理法制化;五是高度重视基层管理,加强县乡级机构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构建绿色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黄诗婷,女,广东省茂名市环境信息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管理。 (责任编辑:赵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