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一: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学生之后纷纷发言,先读再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最后我让学生从题目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望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全诗,并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由于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学生能够较好地说出赞美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最后在全班齐读后背诵中结束《望岳》的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很高兴学生能在读中品,能较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发言较积极,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自己说自己谈,学生比较欢迎这种课。但自己仍然感觉有许多不足,首先自己没认真查好字典,想当然地读,结果闹了个小笑话,联想上次教《桃花源记》时自己也读错了两个字的拼音,我深感惭愧,下次绝对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读课文,课前听好专家范读,有疑问的立即翻阅字典或词典,不欺骗自己,更是对学生负责。其次问题的设计及引导还需细加锤炼。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以学生为本,而并非借鉴参考书。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不断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吧。

篇二: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篇三: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篇四: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今年,全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到紧张而激烈的“教学大比武”之中。比赛采取的是同课题教学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我选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这两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长安目睹春光里的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于是吟成此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则是诗人目睹兵荒马乱之时,差吏到处抓丁、强征兵役的惨状,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杜甫诗“诗史”的特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颖性

  我联系两首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所表达情感基本相同的特点,合并两首诗歌,围绕“诗史”、“诗圣”,用两个问题牵引,同时展开两首诗歌的学习。第一个问题即“根据杜甫诗‘诗史’的特点从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历史现实”,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及诗人个人不幸而悲惨的现实状况,从而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使学生形成了鲜明印象,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两首诗的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新颖、独特,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又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三个语文活动来组织本课的学习。第一个语文活动为小组合作填写“你在两首诗歌中读出的历史现实”的表格。第二个语文活动为填写“结合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体味诗人的‘圣人’诗怀”的表格。第三个语文活动为文笔训练,小组合作“抒写对杜甫的评价”。这三个语文活动,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本课第二个语文活动是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上课时,我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朗读诗句、体悟情感。如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师问: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怎样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写出经过战乱后的长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深”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满目荒草,一片萋凉的景象。师问:看到战乱后长安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芜,一片萋凉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样?生:沉重、悲哀。师:是啊,往**春天的长安城是花红柳绿,一派繁华的景象,现在却面目全非,到处杂草丛生,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满目凄凉,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怎么不难过不沉痛?同学们,我们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齐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了情感。这一环节,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合作学习时,许多小组都采用了我教的方法,先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然后全组合作朗读,表达情感,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1、对《石豪吏》这样一篇叙事诗没有让学生进行情节的复述,失去了一个对本诗整体了解的机会。

  2、下课时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技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篇五: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组内课中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篇一: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学生之后纷纷发言,先读再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最后我让学生从题目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望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全诗,并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由于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学生能够较好地说出赞美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最后在全班齐读后背诵中结束《望岳》的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很高兴学生能在读中品,能较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发言较积极,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自己说自己谈,学生比较欢迎这种课。但自己仍然感觉有许多不足,首先自己没认真查好字典,想当然地读,结果闹了个小笑话,联想上次教《桃花源记》时自己也读错了两个字的拼音,我深感惭愧,下次绝对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读课文,课前听好专家范读,有疑问的立即翻阅字典或词典,不欺骗自己,更是对学生负责。其次问题的设计及引导还需细加锤炼。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以学生为本,而并非借鉴参考书。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不断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吧。

篇二: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篇三: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篇四: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今年,全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到紧张而激烈的“教学大比武”之中。比赛采取的是同课题教学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我选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这两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长安目睹春光里的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于是吟成此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则是诗人目睹兵荒马乱之时,差吏到处抓丁、强征兵役的惨状,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杜甫诗“诗史”的特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颖性

  我联系两首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所表达情感基本相同的特点,合并两首诗歌,围绕“诗史”、“诗圣”,用两个问题牵引,同时展开两首诗歌的学习。第一个问题即“根据杜甫诗‘诗史’的特点从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历史现实”,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及诗人个人不幸而悲惨的现实状况,从而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使学生形成了鲜明印象,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两首诗的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新颖、独特,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又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三个语文活动来组织本课的学习。第一个语文活动为小组合作填写“你在两首诗歌中读出的历史现实”的表格。第二个语文活动为填写“结合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体味诗人的‘圣人’诗怀”的表格。第三个语文活动为文笔训练,小组合作“抒写对杜甫的评价”。这三个语文活动,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本课第二个语文活动是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上课时,我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朗读诗句、体悟情感。如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师问: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怎样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写出经过战乱后的长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深”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满目荒草,一片萋凉的景象。师问:看到战乱后长安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芜,一片萋凉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样?生:沉重、悲哀。师:是啊,往**春天的长安城是花红柳绿,一派繁华的景象,现在却面目全非,到处杂草丛生,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满目凄凉,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怎么不难过不沉痛?同学们,我们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齐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了情感。这一环节,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合作学习时,许多小组都采用了我教的方法,先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然后全组合作朗读,表达情感,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1、对《石豪吏》这样一篇叙事诗没有让学生进行情节的复述,失去了一个对本诗整体了解的机会。

  2、下课时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技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篇五: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组内课中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相关内容

  • [精品资源]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松柏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 ...

  • [精品]说木叶教学反思
  • 篇一: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高中新课改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 ...

  • 绝句教学设计及反思
  • <绝句>教学设计及反思 [背景资料]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 ...

  • 教学反思偶得
  • 教学反思偶得 育新学校红谷滩分校 邓金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人修身一日三省.教学我想也是如此.荀子说:"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在教育教学之时,正视困惑,注重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

  • 绝句[迟日江山丽]教案设计及反思
  •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 ...

  • 璀璨的文学艺术
  • 我多想带上装满梦的行囊 牵一只骆驼去那风沙弥漫的远方 我多想沿着遥远又遥远的古道 寻找我梦中的大漠敦煌穿过祁连山的六月飞雪走进炎风吹沙的大漠 我寻一把先人遗留在那里的石斧 看它是否还能劈出四千多年的火光追赶丝绸之路落下的夕阳 跋涉在曾经鼓角争鸣的河西走廊 我想找到三苗人留下的陶器 让它盛满历史的冷热 ...

  • 石壕吏教学设计及反思
  •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 情的写作方法.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 ...

  • 小学教学的相关工作汇报
  • "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校一贯追求的教育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通过教学常规的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校本研训机制的建构与实施,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 陋室铭说课2
  •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简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